1 / 50

第 17 章

第 17 章. 一般線性模式. 前言. Y i = b 0 + b 1 X i 1 + b 2 X i 2 + … + b p X ip + e i e i ~ N (0, s 2 ) 。這稱為一般線性模式。 效標變項 Y 一定只有一個,而且是量的變項。 預測變項可以有好幾個。如果預測變項只有一個,而且是一次方(直線)的話,稱為簡單線性迴歸,如果預測變項只有一個,但迴歸方程式是多次方,就稱為多項式迴歸,或稱一元多次迴歸方程式。. 前言. 如果預測變項有好多個,而且每一個都是量的變項,稱為複迴歸,

jenna-booth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7 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7章 一般線性模式

  2. 前言 • Yi= b0 + b1Xi1 + b2Xi2 + … +bpXip + ei • ei ~ N(0, s2)。這稱為一般線性模式。 • 效標變項Y一定只有一個,而且是量的變項。 • 預測變項可以有好幾個。如果預測變項只有一個,而且是一次方(直線)的話,稱為簡單線性迴歸,如果預測變項只有一個,但迴歸方程式是多次方,就稱為多項式迴歸,或稱一元多次迴歸方程式。

  3. 前言 • 如果預測變項有好多個,而且每一個都是量的變項,稱為複迴歸, • 如果預測變項都是質的變項,稱為變異數分析。如果預測變項中有些是質的變項,有些是量的變項,稱為共變數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COVA)。

  4. 第一節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 •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構模式:Yij= m + aj + eij • 若實驗處理有三種水準,a1,a2,和a3,三者總和為0,因此a3 = -a1 - a2。 • 對於接受行為改變法的受試者而言: • Yi1= m + a1+ ei1 • 對於接受認知改變法的受試者而言: • Yi2= m + a2+ ei2 • 對於接受安慰丸法的受試者而言: • Yi3= m - a2 - a2 + ei3

  5. 第一節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2) • 產生虛擬變項(dummy variable) ,X1 和X2以表示受試者的組別。

  6. 第一節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3) • 一般線性模式 :Yi= b0 + b1Xi1 + b2Xi2 + ei • 對於接受行為改變法的受試者而言, • Yi= b0 + b1 + ei • 對於接受認知改變法的受試者而言, • Yi= b0 + b2 + ei • 對於接受安慰丸法的受試者而言, • Yi= b0 - b1 - b2 + ei • 由於m = b0,a1= b1,a2= b2,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是一般線性模式的特例。

  7. 第一節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4) • 例子1 • 以一般線性模式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8. 第一節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5) • 一般線性模式為Yi= b0 + b1Xi1 + b2Xi2 + ei,用X1和X2聯合預測Y。

  9. 第一節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 • b0、b1、b2的參數估計值分別為50、-10、-20。迴歸方程式為: = 50 -10Xi1 - 20Xi2。

  10.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1) •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構模式 • Yijk= m + aj+ gk + agjk +eijk • 以第十四章的心理治療為例,共有兩個因子:治療時間和治療方法。令j表示時間,令k表示治療方法。由於

  11.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2) • 因此a2 = -a1;g3 = -g1 - g2;ag 13= -ag11 - ag12,ag21= -ag11,ag 22 =- ag12,ag 23 = ag11 + ag12。 • 對於白天/行為改變法的受試者而言: • Yi11= m + a1+ g1 + ag11 +ei11 • 對於白天/認知改變法的受試者而言: • Yi12= m + a1+ g2 + ag12 +ei12 • 對於白天/安慰丸法的受試者而言: • Yi13= m+a1-g1-g2-ag11-ag12+ei13(以此類推)

  12.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3) • 時間需要一個虛擬變項:X1。 對白天的受試者而言,X1 = 1;對晚上的受試者而言,X1 = -1。 • 治療方法需要兩個虛擬變項X2和X3。X2和X3的設定方式如同表1。 • 令X4 = X1X2,X5 = X1X3。時間和治療方法的交互作用。 • 用X1到X5聯合預測Y,即 • Yi= b0 + b1Xi1 + b2Xi2 + b3Xi3 + b4Xi4 + b5Xi5 +ei

  13.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4) • 對於白天/行為改變法的受試者而言: • Yi= b0 + b1 + b2 + b4 +ei • 對於白天/認知改變法的受試者而言: • Yi= b0 + b1 + b3 + b5 +ei • 對於白天/安慰丸法的受試者而言: • Yi= b0 + b1 - b2 - b3 - b4 - b5 +ei (以此類推) • 可以發現m = b0,a1= b1,g1= b2,g2= b3,ag11 = b4,ag12 = b5。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是一般線性模式的特例。

  14.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5) • 如果是三因子(含)以上變異數分析,也可產生虛擬變項,用一般線性模式進行變異數分析。 • 透過虛擬變項對於效標變項的複迴歸,可以再製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再製的方法必須視細格樣本數是否相同而定。

  15.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6) • 細格樣本數相同 • 1. 用X1進行預測,產生SST,SSreg,SSe。此處的SSreg稱做SSA。 • 2. 用X2和X3進行預測,產生SSreg,稱做SSB。 • 3. 用X4和X5進行預測,產生SSreg,稱做SSAB, • 共得到SST,SSA,SSB,SSAB,然後SSe = SST - SSA - SSB -SSAB,配合自由度,算出均方,進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製作摘要表。 • 若用X1到X5進行預測,產生SSreg,稱做SSA,B,AB,恰等於SSA + SSB +SSAB。

  16.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7) • 細格樣本數不相等 • 法並不恰當,因為此時A因子的主要效果、B因子的主要效果、AB因子的主要效果會有所重疊,因此總平方和無法分割為SSA,SSB,SSAB,和SSe四個部份。 • 圖1(a) 細格樣本數相同的話,SSA,SSB,SSAB各自獨立,因此SST = SSA + SSB + SSAB + SSe。 • 如果細格樣本數不相等,A因子主要效果、B因子主要效果、AB因子交互作用就如圖1(b)所示,互有重疊。此時如何界定SSA,SSB,SSAB?

  17.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8) • 最保守且常用的界定方式就是:圖1(b)中的1為SSA, 5為SSB, 7為SSAB。2、3、4、6捨棄。 • 1. 用X1到X5預測,產生SST,SSreg,SSe。SSreg稱做SSA,B,AB, • 2. 用X1,X2,X3預測,SSreg稱做SSA,B。 • 3. 用X2,X3,X4,X5預測,SSreg稱做SSB,AB • 4. 用X1,X4,X5預測,SSreg稱做SSA,AB

  18.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9) • SSA = SSA,B,AB - SSB,AB (17.27) • SSB = SSA,B,AB – SSA,AB (17.28) • SS AB = SSA,B,AB – SSA,B (17.29) • 其實如果細格樣本數相等,利用公式(17.27)到(17.29)的作法,所得結果和上述細格樣本數相等時的作法一樣。

  19.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10) • 例子2 • 以一般線性模式進行分析,並製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20.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11) • 作法 • 1.如表5產生5個虛擬變項。 • 2.用X1預測,得SSreg SSA = 607.5。SSA的自由度為1。 • 3.用X2和X3預測,得SSreg SSB = 7655。SSB的自由度為2。 • 4. 用X4和X5預測,得SSreg SSAB = 1755。SSAB的自由度為2。

  21.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12) • 5. 用X1到X5預測,得SST = 14531.5,SSreg SSA,B,AB = 10017.5,SSe = 4514。 • 6. 製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7。

  22.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13) • 例子3 • 將白天/行為改變法的前兩個數值35和25刪去,使得該細格的樣本數變為3。進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23.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13) • 作法 • 1. 由於細格樣不數並不相等,只能用一般線性模式進行分析。如表5產生5個虛擬變項。 • 2. 利用X1到X5預測,得SST = 13195.25,SSreg SSA,B,AB = 9064.58,SSe= 4130.67。 • 3. 用X1,X2,X3預測,得SSregSSA,B = 7109.89。 • 4. 用X1,X4,X5預測,得SSregSSA,AB = 2518.98。

  24.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14) • 5. 用X2,X3,X4,X5預測,得SSregSSB,AB = 8754.5。 • 6. • SSB = SSA,B,AB – SSA,AB = 9064.58 - 2518.98 = 6545.6 • SSA = SSA,B,AB – SSB,AB = 9064.58 – 8754.5 = 310.08 • SS AB = SSA,B,AB – SSA,B = 9064.58 – 7109.89 = 1954.69 • SSB + SSA + SSAB + SSe = 310.08 + 6545.60 +1954.69 + 4130.67 = 12941.04 < SST = 13195.25。所流失的SS就是圖1(b)中的2, 3, 4, 6這四個部份。

  25. 第二節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15) • X2和X3代表治療方法,因此如果要使用X2當作預測變項,必然要同時使用X3。 • X4和X5代表治療方法和時間的交互作用,因此要使用X4當作預測變項,必然要同時使用X5。 • 不可以將代表同一個效果的數個虛擬變項拆開,它們必須同時當作預測變項,或者不當預測變項,也就是「同進退」。

  26.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1) • 「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是實驗設計的基石。沒有它,就難進行因果關係的推論。 • 在非實驗設計中,幾乎無法避免干擾變項。若研究者很擔心干擾變項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就應該共變數分析。 • 透過對於干擾變項的控制,共變數分析能夠清楚說明實驗處理效果。就是說:如果各組受試者在這些干擾變項上的數值一樣的話,他們的組平均數會變為多少?是否有顯著差異?

  27.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2) • 共變數分析還有一個好處:容易彰顯實驗處理的效果。具體而言,就是將MSe變小,而它是F檢定的分母,因此F值就會變大,實驗效果就比較容易達到顯著水準。 • 前提是選擇了有效的共變數,如果選擇了一個無效的共變數,反而使得MSe變大,而實驗效果不易達到顯著水準。

  28.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3) • 以心理治療為例,原先症狀強度當作共變數U。將實驗處理改為虛擬變項,則一般線性模式為: • Yi= b0 + b1Xi1 + b2Xi2 + b3Ui + ei (17.30) • 利用複迴歸進行參數估計和計算SST,SSreg,SSe此處SSreg稱為SSA,U。SSA,U的自由度是3。 • 還要建立兩個模式: • 1. 不含共變數U的一般線性模式 • 2. 只含共變數U的一般線性模式

  29.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4) • 不含共變數U的一般線性模式 • Yi= b0 + b1Xi1 + b2Xi2 + ei,此處SSreg稱為SSA。 • 只含共變數U的一般線性模式 • Yi= b0 + b3Ui + ei,此處SSreg稱為SSU。 • SSU(adjusted) = SSA,U - SSA • SSA(adjusted) = SSA,U – SSU • SSU(adjusted)的自由度是1,SSA(adjusted)的自由度是J-1。

  30.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5) • 如果計算的F = MSU(adj)/MSe高過臨界值,就拒絕共變數無效的虛無假設,而宣稱將該共變數納入分析是有用的。如果計算的F =MSA(adj)/MSe高過臨界值,就拒絕實驗處理無效的虛無假設。

  31.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6) • 假設公式(17.30)的估計值為 • = b0 + b1Xi1 + b2Xi2 + b3Ui • 則對於接受行為改變法的受試者而言, • = b0 + b1 + b3Ui • 對於接受認知改變法的受試者而言, • = b0 + b2 + b3Ui • 對於接受安慰丸法的受試者而言, • = b0 – b1 – b2 + b3Ui

  32.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7) • 行為改變和認知改變的平均數差異為b1 – b2。 • 行為改變和安慰丸的平均數差異為2b1+b2。 • 認知改變和安慰丸的平均數差異為b1 + 2b2。

  33.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8) • 例子3 • 調查受試者憂鬱症狀強度,進行共變數分析。

  34.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9) • 產生新的虛擬變項,如表1所示。 • 利用公式(17.30)得SST = 9960,SSA,U = 9201.8,SSe = 758.2,R2 = 0.924,以及 • = -9.37 – 5.55Xi1 – 10.06Xi2 + 0.78Ui • 利用公式(17.31)得SSA = 7000。 • 利用公式(17.32)得SSU = 8119.08。 • 利用公式(17.33)和(17.34)得 • SSU(adjusted) = SSA,U - SSA = 9201.8 – 7000 = 2201.8 • SSA(adjusted) = SSA,U – SSU = 9201.8 –8119.08 = 1082.72

  35.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10) • MSe= 68.93,遠小於例子1中的246.67,因此F檢定比較容易顯著。 • 共變數U的檢定F值為31.94,可以拒絕虛無假設,宣稱這個共變數是有效的。實驗處理的F值為7.85,可以拒絕虛無假設。

  36.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11) • = -9.37 – 5.55Xi1 – 10.06Xi2 + 0.78Ui • 控制住共變數後,行為改變法的平均數減認知改變法的平均數,為b1 – b2 = -5.55 + 10.06 = 4.50。 • 行為改變法的平均數減安慰丸法的平均數,為2b1+b2 = 2  (-5.55) – 10.06 = -21.17。 • 認知改變法的平均數減安慰丸法的平均數,為b1 + 2b2 = -5.55 + 2  (-10.06) = -25.68。

  37.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12) • 如果認知改變法的平均數為0,行為改變法就是4.5,安慰丸法就是25.68。 • 原先的平均數是認知改變、行為改變、安慰丸分別為30、40、80。三者之間的差異非常大。 • 一旦控制住共變數之後,兩者之間的差距變為只有25.68。認知改變和行為改變的效果並沒原先想像中的那麼大。

  38.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13) • 迴歸線斜率同質性 • 不管共變數U的數值是多少,這三種治療方法的平均數差異都是固定不變。 • 公式(17.39)或其線性模式公式(17.30)成立的前提就是圖2(a),(b),(c)中的迴歸線的斜率必須相同,即迴歸線斜率同質性(homogeneity of regression slopes)。

  39.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14) • 迴歸線斜率同質性的檢定 • 令X3 = UX1,X4 = UX2。X3和X4反映出實驗處理和共變數的交互作用。然後據以建立一般線性模式為 • Yi= b0 + b1Xi1 + b2Xi2 + b3Ui + b4Xi3 + b5Xi4 +ei • 得SST,SSe,和SSreg。SSreg稱為SSA,U,AU。 • 原先共變數分析中的SSreg稱SSreg為SSA,U。 • SSAU = SSA,U,AU - SSA,U

  40.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15) • 如果計算的F = MSAU/MSe高過臨界值,就拒絕迴歸線斜率同質的虛無假設。

  41.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16) • 上述作法和以下公式是相通的: • 如果計算的F值超過自由度為f–r,n–f–1的F分佈臨界值,代表擴大模式比縮減模式來得吻合資料,也就是說迴歸線斜率並不同質。

  42.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17) • 例子4 • 承例子3,檢定迴歸線斜率是否同質。 • 作法 • 令X3 = UX1,X4 = U X2。 • 用X1至X4和U預測Y,得SST = 9960,SSA,U,AU = 9404.50,SSe = 555.50, = 0.9442。 • 在例子3中得SST = 9960,SSA,U = 9201.8, = 0.9239。

  43.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18) • SSAU = 9404.50 – 9201.8 = 202.70。

  44. 第三節 共變數分析(19) • 如果斜率不相同,到底有何壞處?如果行為改變法和認知改變法的效果如圖4所示,斜率並不相同,就無法論定行為改變法和認知改變法的效果熟佳。 • 治療方法和原先症狀強度起了交互作用,意味著對於不同症狀強度的人而言,相同的治療方法所代表的意義並不全然相同。這可能反映出治療方法已經變質!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