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父亲的手提箱

父亲的手提箱. 製作:浙江省桐廬縣職業技術學校,方豐,字逸之. 菲利特 · 奥尔罕 · 帕慕克 ( Ferit Orhan Pamuk ) 1952 年 6 月 7 日生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新的象征”. 土耳其最畅销的作家. 200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史上第一位土耳其籍诺贝尔奖得主. “ 欧洲当代文坛三巨头 ” 之一. 1979 年第一部作品 《 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 》 1983 年出版第二本小说 《 寂静的房子 》 ,并于 1991 年获得得到欧洲发现奖,同年出版法文版。

Download Presentation

父亲的手提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父亲的手提箱 製作:浙江省桐廬縣職業技術學校,方豐,字逸之

  2. 菲利特·奥尔罕·帕慕克 (Ferit Orhan Pamuk) 1952年6月7日生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3. “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新的象征”

  4. 土耳其最畅销的作家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史上第一位土耳其籍诺贝尔奖得主 “欧洲当代文坛三巨头”之一

  5. 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 •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并于1991年获得得到欧洲发现奖,同年出版法文版。 • 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 • 1990年出版《黑书》 • 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的文学地位;获得2003年都柏林文学奖。 • 2002年作者发表小说《雪》,作者本人最为钟爱,也是最有争议的政治小说,还曾使作者的生命受到威胁。 • 2005年作者的新作《伊斯坦布尔》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

  6. 学习目标 1.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2.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3.归纳本文的主旨。

  7. 学习重点 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学习难点 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 一品味。

  8. 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 (1)课文都写了哪些事? • (2)通过这些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讲述了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9. 二读课文,品味感情分析课文 全文以手提箱为线索,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0. 第一部分(第1~第2自然段) :将手提箱安放在角落。 第二部分(第3~第7自然段) :对手提箱敬而远之。 第三部分(第8-第9自然段) :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 第四部分(第10-第11自然段) :父与子心照不宣。 第五部分(第12-第15自然段) :忆往事激起千层浪。

  11. 三读 发现问题,找出答案 作者为什么写父亲的手提箱? 2006年,作者真的站在了诺贝尔的领奖台上,父亲却已与世长辞四年之久。其时,作者 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父亲,他"真的希望,我的父亲今天也能坐在这里"。

  12. 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 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13. 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 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 “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14. 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 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15. 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 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 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

  16. “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 “失真感”,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 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

  17. 作者在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他说:作者在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他说: “作家的任务是讲述司空见惯却又无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发现、深化、传播,让读者看到,原来熟悉的世界竟蕴涵如此神奇,使读者乐于重新审视。当然,能够把熟知的事物原原本本地付诸文字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乐趣。一个深居小楼、长年磨炼的作家,他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隐痛,但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出对人类的极大信任。我一直充满这样的信任,我相信,别人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伤痛,所以他们能够理解;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一切真正的文学,它的基础就是这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信任,这种天真的、乐观的信任。 一个深居多年的作家,就是希望对着这样一个人类、这样并无所谓中心的世界倾诉。”

  18. 问题5、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有什么表现?他“明白了”什么?问题5、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有什么表现?他“明白了”什么? 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保持沉默。他明白了“我”已经打开手提箱,并阅读了里面的东西。 第四部分(10~11自然段):父与子心照不宣。 这样一个自信、坦然而又快乐的父亲,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由,儿子的文学创作与父亲有着“深层的关联”。这深层的关联作者概括为“生活中的缺憾感、幸福感、愧疚感”。

  19. 其中的“缺憾感”可以从打开手提箱,读到父亲的笔记中得以诠释。其中的“缺憾感”可以从打开手提箱,读到父亲的笔记中得以诠释。 “幸福感”可以通过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得到诠释:“我告诫自己,对父亲不要有任何成见。况且我对父亲是心怀感激的,因为他从不像普通的父亲那样颐指气使、威风八面,他从不约束我的自由,永远尊重我的选择。和儿时的伙伴不同,我对父亲从来没有畏惧之感,所以我有时认为我常常可以像孩子一样自由地想象;有时又认真地相信,我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父亲年轻时曾经有过作家梦。” “愧疚感”也许就是因为提前打开了手提箱,对父亲有着一份内疚吧!

  20. 问题6、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接近尾声时提及“父亲送我手提箱的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问题6、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接近尾声时提及“父亲送我手提箱的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 意在说明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第五部分(12段~15段):忆往事激起千层浪。

  21. 二、归纳本文主旨: 本文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节选。 作者在演讲时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讲述了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以及对父亲深沉的怀念。文中,帕慕克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一主张。正因为如此,帕慕克能得到世界文学的最高褒奖。

  22. 三、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其主要艺术特色在于以下两点:三、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其主要艺术特色在于以下两点: 1.一线贯之,主旨鲜明。 2. 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

  23. 艺术特色 1.一线贯之,主旨鲜明 本文是演讲词,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词,作者巧妙地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 索,将自己的写作简历、写作主张呈现给昕者(读者)。不论是未打开手提箱时的"担心", 还是读了父亲笔记后的感触,始终围绕着一个主旨: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 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

  24. 2.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 尽管本文是经过翻译后的语言,但是仍然不失演讲的特点一二语言生动、简练,感情真 挚、动人。演讲中,作者夹叙夹议,时而以父亲的故事打动人,时而以自己的议论感染人。令 读者沉浸其中,受益匪浅。

  25. 四、2006年诺贝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其人其作四、2006年诺贝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其人其作 (1952—),土耳其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星。1979年写成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并在1982年出版。1997年的《新人生》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2002年出版的《雪》以思想的深度著称,是其本人最钟爱的作品。其他代表作品有《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城市记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