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小学数学55班班级简报 (第 十 期)

小学数学55班班级简报 (第 十 期). 主编:郭俊英. 学情通报. 下列学员的作业、实践成果、e路点滴、班级论坛均没有完成,望今天务必完成,否则网络屏蔽,将无法提交。 陈亚芍 芮城县七一示范小学 景少萍 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曙光小学 李素莲 胡兰镇东堡小学 任琛皓 祁县东观一学区乔家堡小学 郄虎中 原平市中阳联校 张志萍 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西营镇石候学校 畅东福 太谷县胡村镇北阳联校 刘虎林 临晋中学西校. e路点滴. 小学估算教学中常见的偏差及反思 提交者: 杜慧凤

jeric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小学数学55班班级简报 (第 十 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小学数学55班班级简报(第十期) 主编:郭俊英

  2. 学情通报 下列学员的作业、实践成果、e路点滴、班级论坛均没有完成,望今天务必完成,否则网络屏蔽,将无法提交。 陈亚芍 芮城县七一示范小学 景少萍 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曙光小学 李素莲 胡兰镇东堡小学 任琛皓 祁县东观一学区乔家堡小学 郄虎中原平市中阳联校 张志萍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西营镇石候学校 畅东福太谷县胡村镇北阳联校 刘虎林临晋中学西校

  3. e路点滴 小学估算教学中常见的偏差及反思 提交者: 杜慧凤 小学数学教师在估算的教学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仍存在着较多的困惑,从而导致一些处理不当的现象,出现一些教学的误区和偏差。 常见误区一:善于精算,缺乏“估”的意识。 如在第三册《加减法的估算》一开始,老师先创设一个“到文具店买笔”的情景。接着提问:“买19元和52元这两枝笔大约需要多少钱?100元够吗?你是怎样想的?”题目一出来,部分口算速度较快的学生,等不及老师要求估算,就说出了准确得数71。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务必”让学生选择估算,于是,老师接着提问:哪些小朋友能不用准确计算也知道100元够呢?在老师的急切“请求”下:“我把19当成20,52当成50,20+50=70……”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自信,但老师还是热情地表扬了他。 针对误区一的教学反思。学生混淆了估算与精算的内涵,强化了答案准确性的意义。由于先前学习精算一直强调计算要仔细认真,学生在不理解估算意义的情况下,精算与估算在此就形成了强烈反差,再加上学生缺乏估算经验,又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意图,急着精算后再估算。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4. e路点滴 常见误区二:以猜为主,缺乏“估”的方法。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老师笑着对学生们说:“老师手里有一些小棒,请大家猜一猜、估一估,大概有多少根?“20根”一位学生说。“不对,比20根多。”老师说。“50根”另一个女孩猜测到。“错了,比50少。”老师说。“32根”。“少了”。“38根”。“多了”。“35根”。“对了”,老师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同学真厉害!猜得这么准!”老师“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 针对误区二的教学反思。学生估计得非常开放,气氛也很热烈,但仔细一想,不难发现,“此估算非彼估算”。教学是在师生“一猜一答”中进行的,答案最终在逐次缩小的区间中被“估”出来。整个过程,学生显得随心所欲,所能体现的数学思维仅仅是数的大小比较,并未以某一捆小棒为标准进行估算,这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估算”。 常见误区三:估算题一定是求近似数(大约)计算,缺乏“估”的意义性。 如二年级上册数学中的一道题:“先估算,再在○里填上>、<或=。46+38○90 70-29○40”。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生甲:我用估算,46看作50,38看作40,50+40不是等于90。所以用“=”。话没说完,旁边的乙接过他的话就说:“这题用估算就会错的!老师不是说了吗,这样的题要精确计算,然后再比较。我就是精确计算的,46+38=84,所以用“<”。老师带头鼓掌。

  5. e路点滴 针对误区三的教学反思。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把估算理解为近似计算,认为只要把原数看作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计算出结果就是估算,比如“46+38”只要先把加数看作整十数50、40,再把整十数相加,所以估算结果即90。 算出近似答案的过程就是估算的全过程吗?显然不是。这种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固定的运算程序,得出结果的“估算”,不仅不能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而且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有悖于“人人学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 常见误区四:只在“估算”中“估算”,缺乏“估”的整体性。很多老师只在教材的“××的估算”那一章、那一节中出现估算。一个学期上一、两节估算课,做十来道估算题,怎能让学生达到自觉用估算的境地呢?所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估算机会,做到运用估算经常化。 针对误区四的教学反思。教学中教师要走出“只在‘估算’中‘估算’”的误区,将估算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与挖掘一切估算的资源,经常性地引导学生用估算解决多样化的问题,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估算的基础上,主动地学估算,自觉地用估算。

  6. e路点滴 常见误区五:策略单一,只重视估算结果。 教材中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四舍五入法。估算时,也大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进行估算。例如:如北师大版第五册《住新房》,本节课开始是要求学生用估算的方法估算这栋房子一共能多少户人?只要求学生会把因数中任意的两位数或两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就行了。单从计算来说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答案: ①12≈10,14×10=140,带140户。②14≈10,12×10=120,带120户。 ③12≈10,14≈10,10×10=100,带100户。④12≈10,14≈15,10×15=150,带150户。 针对误区五的教学反思。学生能很快用四舍五入进行估算,并用估算结果判断一共可以住多少户人。从学生的解答方案来看,他们只是机械地套用“四舍五入”的求近似数方法进行估算,缺少了估算的实践眼光,就背离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数学课程目标。 以上列举了五个估算教学的误区及其反思。估算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学习的策略和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走出教学上的误区,追求“为解决问题而估算”的境界,凸显估算的“实效性”特点,使数学课堂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教育宗旨。这是我在多年小学数学教学中所总结出的一个经验。

  7. 经典故事欣赏 开花的佛桌 ——给浪子回头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上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踏进佛堂时,看到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子,却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8. 各位老师辛苦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