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竹炭紗應用於經二重織物保溫性之研究

竹炭紗應用於經二重織物保溫性之研究. 研究學生:蔡修任 指導老師:蔣敏洵. 前言. 竹炭有「大自然的黑鑽石」之稱,具有淨化空氣、改良水質、調節溫度、吸附、除臭、遠紅外線、阻隔電磁波功效,因此含有竹炭的紡織品可發揮蓄熱保暖的特性,同時竹炭紡織品也能透過纖維本身的改質與複合機能的賦予,產生除臭、抗菌及負離子等附加效果。惟於竹炭之色澤,其添加於紡絲液製成纖維後,呈現黑色,使其在紡織品之應用上,侷限於貼身衣物,鮮少用於外衣。. 經二重組織.

jerol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竹炭紗應用於經二重織物保溫性之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竹炭紗應用於經二重織物保溫性之研究 研究學生:蔡修任 指導老師:蔣敏洵

  2. 前言 竹炭有「大自然的黑鑽石」之稱,具有淨化空氣、改良水質、調節溫度、吸附、除臭、遠紅外線、阻隔電磁波功效,因此含有竹炭的紡織品可發揮蓄熱保暖的特性,同時竹炭紡織品也能透過纖維本身的改質與複合機能的賦予,產生除臭、抗菌及負離子等附加效果。惟於竹炭之色澤,其添加於紡絲液製成纖維後,呈現黑色,使其在紡織品之應用上,侷限於貼身衣物,鮮少用於外衣。

  3. 經二重組織 經二重組織(Warp backed weave)係將表、裏兩種組織之經紗互相交錯排列而成,在織造時使用兩種經紗(稱為表經、裏經)與一種緯紗,表經與緯紗組合成織物之表面,而裏經與緯紗組合成織物之反面,為使裏經浮點不影響織物表面之外觀,表組織宜選用經面組織(經浮點多,緯浮點少),而裏組織則選用緯面組織(緯浮點多,經浮點少),才能設計出裏經紗浮點之左右為表經紗浮點,達到掩護效果。

  4. 實驗設備 • 電腦:CPU Pentium 以上相容機種。 • 作業系統:Windows 98 以上版本。 • 程式語言:Visual BASIC 6.0 中文版。 • 紗線:表經紗與緯紗使用黃色及紅色紗(20`S支雙股),裏經紗使用竹碳紗(32`S支雙股)及一般紗米色(32`S支雙股)。 • 手動打樣機。 • 紅外線熱像儀(Thermo-Vision 900 Infrared Camer Analysus System)。 • 電阻式溫度測量器

  5. 流程

  6. 實驗方法 • 1. 分別輸入表組織與裏組織(表組織選用經面組織,如2/1斜紋,裏組織選用緯面組織,如1/2斜紋)。 • 2. 表、裏組織之經紗按1:1交錯排列。 • 3. 調整裏組織啟始位置,使裏經紗經浮點受良好之掩護(其左右為表經紗經浮點)。 • 4. 配列緯紗顏色與根數,緯紗使用一般色紗。 • 5. 配列經紗顏色與根數,表經紗使用一般色紗,裏經紗按比例配列竹炭紗與一般色紗。

  7. 實驗方法(續) • 6. 表經紗與緯紗組成經二重織物表面之花紋效果,裏經紗(竹炭紗及一般色紗)與緯紗則組成織物之裏面,不影響表面)。 • 7. 依組織之穿綜圖與經紗配列順序進行表、裏經紗之穿綜、穿筘。 • 8. 依組織之紋板圖,進行綜框升降,使經紗上下分層形成開口,並依緯紗配列順序逐一投緯、打緯,製作經二重樣布。 • 9. 樣布進行保溫性檢測。

  8. 蓄熱保溫性檢測 -紅外線熱像儀 紅外線熱像儀:以這項溫度測試方法進行蓄熱保溫性之檢測。首先將測試樣布經過40瓦的鎢絲燈照射後的升溫值,測試裝置如下圖,光源於試樣上方,照射後先記錄樣布A(不含竹炭紗)及樣布B(含竹炭紗)之蓄熱的溫度上升快慢,然後記錄降溫後樣布的溫度變化。

  9. 蓄熱保溫性檢測-電阻溫度測量儀配合木箱 電阻溫度測量儀:配合木箱上方開口放置一薄片隔光材料,以隔絕光源之輻射熱,及本實驗使用鐵片作為隔光材,以這兩項溫度測試方法進行蓄熱保溫性之檢測而方法二是以40瓦燈泡安裝在木箱內,等待鋁板升溫至模擬人體體溫34~36℃之後,紀錄20分鐘各樣布每升溫1度變化的時間。

  10. 結果討論

  11. 3-1 經二重組織設計 如圖1所示,表組織A使用2/1斜紋(經面組織),裏組織B使用1/2斜紋(緯面組織),調整裏組織啟始位置,使表裏經紗交錯排列後形成經二重組織(如圖C),由結構圖D可清楚看出,裏經紗浮點(+)之左右為表經紗浮點。 圖1. 經二重組織設計 A:表組織、B:裏組織、C:經二重組織、D:正面結構圖(+之左右為經浮點)、E:反面結構圖

  12. 經二重組織之穿綜、紋板圖如圖2所示,使用六片綜框經二重組織之穿綜、紋板圖如圖2所示,使用六片綜框 圖2. 經二重組織之穿綜、紋板圖

  13. 3-2 色紗配列 3-2-1 緯紗配列 經二重組織之緯紗以AAAAAABBBBBB(A、B:一般色紗)之順序配列,各樣布表面花紋圖由12根緯紗(6A6B)為一循環。製作樣布時,如圖2所示經二重組織穿綜圖,使用六片綜框,依紋板圖設定綜框升降,使經紗上下分層形成開口,進行投緯。投緯時各宗框之升降如表一所示。 製作經二重樣布時緯紗配列與投緯時綜框之升降

  14. 3-2-2 經紗配列與穿綜順序

  15. 3-3樣布製作 表三~表六為各樣布製作時,經紗之穿綜順序,圖1~圖5為製作完成各樣布之正反面,可看出每一樣布之正面呈現色紗配列之花紋效果,而裏經所配列之黑色竹炭紗並未浮現於表面,顯示所設計之經二重組織中,裏經紗浮點確實獲得良好掩護,不會影響織物表面之外觀。而織物之反面依竹炭經紗配置比例,呈現不同程度之黑色,顯示竹炭紗確實位於織物之反面。

  16. 表三 樣布一經紗穿綜順序 普通紗背面 普通紗正面 圖1.樣布一之正反面

  17. 表四 樣布一經紗穿綜順序 全比例竹炭紗正面 全比例竹炭紗背面 圖2.樣布一之正反面

  18. 表五 樣布一經紗穿綜順序 1:1竹炭紗背面 1:1竹炭紗正面 圖3.樣布一之正反面

  19. 表六樣布一經紗穿綜順序 2:1竹炭紗正面 2:1竹炭紗背面 圖4.樣布一之正反面

  20. 表七樣布一經紗穿綜順序 2:2竹炭紗正面 2:2竹炭紗正面 圖5.樣布一之正反面

  21. 全竹炭裏經紗樣布升溫與降溫之熱影像圖 (各圖中左方為普通紗,右方為全竹炭紗) 普通紗 全竹炭紗 普通紗 全竹炭紗 降溫 升溫

  22. 1:1竹炭裏經紗樣布升溫與降溫之熱影像圖 (各圖中左方為普通紗,右方為1:1竹炭紗) 全竹炭紗 全竹炭紗 普通紗 普通紗 降溫 升溫

  23. 2:1竹炭裏經紗樣布升溫與降溫之熱影像圖 (各圖中左方為普通紗,右方為2:1竹炭紗) 普通紗 全竹炭紗 普通紗 全竹炭紗 升溫 降溫

  24. 2:2竹炭裏經紗樣布升溫與降溫之熱影像圖 (各圖中左方為普通紗,右方為2:2竹炭紗) 普通紗 全竹炭紗 普通紗 全竹炭紗 降溫 升溫

  25. 各樣布照射後表面升溫速度-曲線圖

  26. 各樣布照射後表面升溫速度-直條圖

  27. 結論 以經二重組織程式可快速設計出裏經浮點掩護良好之經二重組織,同時可對表裏組織進行經緯色紗配列,使織物正反面呈現不同花紋圖,配合穿綜紋板圖,製作成經二重織物,各樣布正面具有相同花紋,反面則以含有竹炭經紗及普通經紗以不同比例配置作變化。完成後的織物正反兩面的遮蔽性良好,竹碳紗位於樣布之反面,不會顯露於表層而影響外觀,且竹炭紗具有提升織物保溫性之效果1-2℃,惟樣布在手動打樣機時,因人為因素紗線的緊密度會影響織物檢測時的保溫性,如能以機械代替人為因素,就可避免其保溫性的散失。

  28. 參考文獻 • 閩潔,為竹炭產品正名-竹炭產業發展論壇紀要,紡織速報,第15卷,第11期,P4-p69(2007)。 • 吳德樺,電腦輔助梭織物設計系統,紡織中心期刊,第五卷第二期,第99~101頁(1995)。 • 蔣敏洵,織物分析與設計,崑山科技大學應用纖維造形系,第88~94頁(2002)。 • 蔣敏洵,梭織物組織電腦輔助教學CAI之設計,第十五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第57~66頁(2000)。 • 陳一新、陳建宏,電腦輔助設計經二重織物組織之研究,89級崑山科技大學纖維工程系學會畢業專題報告,第387~398頁(2000)。 • 蔣敏洵,電腦輔助設計梭織物色紗配列花紋圖之研究,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第501~509頁(2001)。

  29.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