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如何跟學生一起 紀錄人生 桃園 2011.11.09 陳國傑

如何跟學生一起 紀錄人生 桃園 2011.11.09 陳國傑. 學歷 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進修中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 工藝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 國立藝專 美工科 設計組畢業. 經歷 康寧專校數位影視動畫科主任( 2010~2011 ) 康寧專校數位影視動畫科專任講師( 2005~2011 ) 致理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系兼任講師( 2005~2007 ) 大乙傳播公司 編導 / 美術指導 ( 2001~2005 ) 鈊象電子公司 藝術總監( 1995~2002 )

jody
Download Presentation

如何跟學生一起 紀錄人生 桃園 2011.11.09 陳國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如何跟學生一起 紀錄人生 桃園 2011.11.09 陳國傑

  2. 學歷 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進修中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 工藝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 國立藝專 美工科 設計組畢業 經歷 康寧專校數位影視動畫科主任(2010~2011) 康寧專校數位影視動畫科專任講師(2005~2011) 致理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系兼任講師(2005~2007) 大乙傳播公司 編導/美術指導 (2001~2005) 鈊象電子公司 藝術總監(1995~2002) 公共電視台籌備委員會 節目執行(1994~1995) 陳 國 傑 0930348511 eMail:aik348@knjc.edu.tw 專長 影視節目製作、節目企劃、編劇、導演、廣告、美術指導 期刊著作 陳國傑,黃承令,2011,《以台北內湖區大湖公園為例論都市環境共生》,特刊,桃園:設計學研究。 陳國傑,李芷葳,蕭文杰,2010,《論中國寫意繪畫與西方表現主義繪畫之異同》,第二期,嘉義:美學與視覺藝術學報。 陳國傑,2010,《民國初期平面媒體的視覺呈現:以上海『良友畫報』為例》,第十二期,台北:康寧學報。 陳國傑,蕭文杰,2009,《日據時期台灣視覺藝術中的原住民圖像》,第十一期,台北:康寧學報。 研討會著作 Chen-Kuo Chieh, ”Discussion on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Shanghai’s Shikumen Alleyway Housing Culture.”,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Universal Design in HAMAMATSU 2010. 陳國傑,2010,《五專動畫系科專業課程規劃之探討》,台北:康寧全人光廊數位媒體傳播藝術學術研討會。 陳國傑,2008,《把握當下‧幸福就在身邊》,台北:賽博光廊:媒體/科技/美學之理論與應用學術研討會。 陳國傑,2007,《風箏飛走了》,台北:2006台灣數位廣播電視傳播論壇-數位媒體的規劃與經營管理暨學術與作品發表研討會。 陳國傑,2006,《別以為他只是…》,台北:2006台灣數位廣播電視傳播論壇-數位媒體的規劃與經營管理暨學術與作品發表研討會。 陳國傑,2006,《看見‧彩虹》,台北:2006賽博光廊:媒體/科技/美學之理論與應用學術研討會。 陳國傑,2006,《媽咪在哪裡》,台北:2006台灣數位廣播電視傳播論壇-數位媒體的規劃與經營管理暨學術與作品發表研討會。 陳國傑,2003,《月光》,台北:2003應用媒體藝術理論與實務研討會。

  3. 作品發表 2011 《蒐藏生命風景》(生命教育系列) 2011金鐘獎入圍文化教育節目 2011 《轉個念》,《趨吉避凶》,《行為改變》,《瑞智學堂》(失智系列電視公益廣告) 2010 《醫者醫心-安寧醫生 蔡兆勳》(紀錄報導) 99年度國立教育資料館優良教育影片徵集 個人創作組入選影片 2010 《醫者慈悲心-林瑞祥教授的後山醫療巡旅》(紀錄報導) 99年度國立教育資料館優良教育影片徵集 個人創作組入選影片 2009 《倒帶人生》(電視失智短片系列) 2009金鐘獎入圍文化教育節目 《倒帶人生-幸福就在當下》2010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公用頻道節目獎勵」社會組-佳作獎。 《倒帶人生-幸福就在當下》98年度國立教育資料館優良教育影片徵集 機關推薦組優良影片 《倒帶人生-無憾》98年度國立教育資料館優良教育影片徵集 機關推薦組入選影片 2009 《感恩的約定‧善終的祝福》(電視公益廣告) 2008 《把握當下‧幸福就在身邊》(電視紀錄報導) 2007 《風箏飛走了》(電視劇情短片) 2006 《別以為他只是…》(電視公益廣告) 2005 《看見‧彩虹》(動畫) 97年度國立教育資料館優良教育影片徵集 個人創作組優良影片。 2007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公用頻道節目獎勵」自然人組-優等獎。 2006北京電影學院第五屆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入圍。 第八屆台北電影節電影獎入圍作品。 2006年全球華語動畫創作競賽入圍作品。 2006 學生電影錄像節。 2005 《媽咪在哪裡》(電視公益廣告) 2004 《台東聖母醫院》(電視公益廣告) 2003 《月光》(動畫) 第17屆廣電基金大學學院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競賽動畫短片獎 第三名。 公視第一屆音樂動畫新show獎第三名、風潮唱片特別獎 2003年4C數位內容系列競賽 動畫佳作獎。 第三屆南方影展 競賽入圍。 第六屆台北電影節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動畫觀摩作品。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二年度電影獎學金。 第二屆台灣國際動畫影展 台灣新勢力單元邀展。 2004年和平影展 邀展。 2006全球華語動畫創作競賽佳作獎。

  4. 何謂紀錄片? 紀錄片之父-英國 葛里爾生1932~34發表「紀錄片的第一原則」 他說「到目前為止, 我們把所有根據自然素材所製作出來的影片都當成是紀錄片。 一般認定紀錄片最重要的特質就是使用自然素材。 不管你是拍攝新聞片、新聞雜誌,或五花八門的趣聞短片, 或者是教學或科學影片,只要攝影機是在實地拍攝, 就被認為是紀錄片。」 不同類型的影片,代表了不同的觀察方法、不同的觀察目的, 因此再整理素材時產生非常不同的力量, 但它們都被冠上紀錄片的帽子,在評論上造成困擾, 所以葛里爾生覺得有必要澄清。 他給紀錄片下了一個定義,就是「對現實素材做有創意的處理。」 這就是30年代以後,歐美對紀錄片普遍接受的基本定義。

  5. 台灣學者李道明認為紀錄片應該幾個要素: 一、紀錄片是有觀點的,而且通常是有代表個人觀點的紀錄片才 被當作藝術品,否則可能會被認為是宣傳片。 二、紀錄片必須源自於用攝影機透鏡對真實世界的捕捉,因此任 何對真實世界的偽造、扭曲、干預,都被認為是不適當的, 甚至會引起觀者的強烈抗議, 因為它破壞了「紀錄片」這個詞和觀眾之間所共有的默契。 紀錄片有其兩個特質- 1、是紀錄了真實生活的影像與聲音。 2、是採取了個人的觀點去詮釋拍攝下來的真實生活。 (就是給予有創意的處理)

  6. 為何而拍? 記錄片,是一種生命態度與閱讀視野的選擇 記錄片是生命紀錄的進行曲,不只是一種定格的客觀紀錄, 更是作者觀點與態度的呈現,與觀眾生命體驗的參與、對話。 記錄片為誰而拍?為何而拍?它的初始與終極關懷的課題為?!…這是所有紀錄片導演始終要面對與不斷反芻追問的課題。 最終,答案並不會僅是客觀的「完整」或「完成」程度的問題, 而是---初衷態度的取捨之間,與關懷重點孰輕、孰重?的抉擇。 記錄片的教育應用 ★作品成果-真實案例的借鏡教材 ★拍攝過程-學習自我剖析的能力 ★組織素材-學生敘述能力的表達

  7. 紀錄片的題材 •你真正想拍的是什麼?感動你自己的是什麼? •你是否拍的到?主角願意讓妳拍嗎? •題材的特殊或有趣性? •你的觀點?是社會反動、社會改革?還是正面訊息? •影片聚焦,只要說一件事。 「point of view」即敘事觀點 指的是拍攝者擇取某一觀識者地位, 而與被攝物形成客觀或主觀關係之意。

  8. 各種敘事的單一觀點 *第一人稱觀點-由主角自己來說故事的觀點。 *第二人稱觀點-連小說寫作中都很少用到。 *第三人稱觀點-這是影視與小說寫作中最常使用的觀點。 *全知觀點-一般是指導演的意識或觀點(要觀眾看的),因為鏡頭 所呈現的是不屬於任一「角色」所看的事件。(舞台劇) *有限制的全知觀點-這是小說寫作或是影視劇情最常使用的描述觀點, 不像全知觀點是以立場中立的上帝之眼來觀看全局,基本 上它還是以某個特定的角色為主,觀看結果是摻入角色 本身的心境與情緒。 *客觀觀點-客觀觀點就像是新聞記者的攝影機,只呈現景物或是事實, 但是不帶任何的立場。很多紀錄片或解謎遊戲會對場景提 供客觀的觀點視角,但是讓觀眾和玩家自己嘗試在其中發 現謎題的線索。

  9. 多重觀點 加強或豐富對內容或人事物的描述,這帶來兩個基本的問題: *一是究竟最多可以用多少觀點來敘事? 每個觀點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焦點,太多的觀點時帶進了太多的焦點(focus,也就是觀眾會注意且記在腦子裡的內容), 結果往往是使觀眾失去了主要的焦點。切記太多的觀點將會使故事失焦,結果就是讀者或觀眾找不到融入的認同點,能使用越少、越集中的焦點時,越容易讓觀眾產生敘事的認同感。 *二是如何在不同的觀點之間切換? 最常見是劇情在男女主角的觀點間切換。電視因有廣告切口問題,人物角色眾多時需要特別注意,不要讓兩個角色形成互不相干的兩條敘事線。必須安排足夠的連結橋段,將兩個互相切換的觀點連結起來。

  10. 如何拍攝? 拍攝的技術 影像是有後座力的。全球著名的導演 Wim Wenders 曾說:「攝影有著兩個方向的動作,攝影師向前望按下快門的同時, 也會受到向後的一擊,作用在自己身上。」 「攝影者感受到反作用力的存在,才可能在照片中體現自己; 照片隱喻顯現出他面對周遭自然萬物的態度。相機的鏡頭從 前面拍攝一幅佳構,同時也從後面紀錄一幅攝影者心靈深處 的剪影。」 長拍1.真實過程的感動 2.現在進行式 訪談1.銘心的審視過去與擘劃未來 2.無防的自剖與無私的分享

  11. 後製剪輯前的準備 文字素材 1.確定的文字腳本 2."場記表"與整理後的"剪輯腳本" 3.需要製作的字幕內容 影像素材 1.[拍攝帶]:實景攝取的畫面 2.[資料帶]:根據主題整理的資料畫面 (舊照片、錄影帶) 3.[動畫帶]:製作完成之圖卡、動畫 聲音素材 1.[OS]:參考或正式的旁白錄音 2.[BGM]:參考或正式的主題曲或背景音樂 3.[SE]:現場收音的音效或錄音室取得之效果音

  12. 硬體 1.攝影機-家用型、業務型、構圖、腳架穩定性 2.麥克風-外接型、安靜空間 3.燈 光-環境光、掌上型 軟體 1.拍攝腳本-田野調查 2.剪輯軟體- MediaShow魅力四射、PowerDirector威力導演、 VideoStudio會聲會影、MovieMaker adobe premiere、sony vegas、apple finalcut

  13. 文字資訊輔助-人、時、地、物

  14. 文字資訊輔助-人、時、地、物

  15. 如何說故事? ★紀錄片的形式 •一篇論文,一部劇情片,一首詩,一個令人落淚或歡笑的影像。 •客觀還是主觀?影像從來不是客觀,重點是:你的觀點。 ★敘事三幕結構 •破題佈局,轉折衝突,結束滿足。 ★寫實主義 •讓補捉的東西顯露原本意義,不打破真實時間與空間的連續性原則。 ★形式主義 •盡量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最具體的理論是蒙太奇。

  16. 形式主義與寫實主義的電影思潮 寫實主義電影的特性在於它獨特的紀錄風格電影應該讓自己所補捉的東西原本的顯露意義安德列巴贊具體的寫實手法 深焦攝影 場面調度不打破真實時間與空間的連續性原則 形式主義認為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必須盡量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把影像加以造型普多金夫 艾森斯坦最早 最具體的理論是蒙太奇 形式主義與寫實主義這兩種思潮在早期涇渭分明 對電影的功用 特性 顯然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但在現今的理論界已不互相排斥

  17. 拍攝創作流程 ● 片 名- 關鍵字 ● 主 題- 內容議題 ● 文獻探討- 主要描述資料田野調查 ● 資料搜集- 完整的拍攝時程 ● 素材拍攝- 影音技術 ● 觀點剪輯- 三幕結構的敘述方式 ● 聲音素材- 情境配樂 ● 字 幕- 版權與感謝

  18. 感謝聆聽 敬請指教 桃園 2011.11.09 陳國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