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1

学习情境一、道路勘测设计的总体认知

学习情境一、道路勘测设计的总体认知. 任务 1 国内外公路发展概况介绍 任务 2 道路分级及技术标准 任务 3 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程序. 任务 1 国内外公路发展概况介绍. 一、 道路运输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交通运输业(产业之一). 交通运输网(构成). 公路运输(方式之一,网). 1 .国家的综合运输系统(网)的构成: (现代交通组成). 铁路运输 : 适用于远程的大宗货物及人流运输。 公路运输 : 适于人流及货物的各种运距的小批量运输 水 运 : 通航地区最廉价的运输方式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学习情境一、道路勘测设计的总体认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学习情境一、道路勘测设计的总体认知 任务1 国内外公路发展概况介绍 任务2 道路分级及技术标准 任务3 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程序

  2. 任务1 国内外公路发展概况介绍 一、 道路运输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交通运输业(产业之一) • 交通运输网(构成) • 公路运输(方式之一,网)

  3. 1.国家的综合运输系统(网)的构成: (现代交通组成) • 铁路运输:适用于远程的大宗货物及人流运输。 • 公路运输:适于人流及货物的各种运距的小批量运输 • 水 运:通航地区最廉价的运输方式 • 航空运输:适于快速运送旅客及贵重紧急商品、货物 • 管道运输:运送液体、气体和粉状货物的专用方式

  4. 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势 • 铁路运输 • 公路运输: • 水 运: • 航空运输: • 管道运输: 运输量大;迅速; 但需转运;装卸费用较高;属线性运输 高速铁路:轮轨 磁悬浮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直达,迅速; 属于平面服务; 可实现库—库运输,减少中转费用; 单车运量小。 高速公路 集装箱运输 终端运输 耗能省、运输成本低;但受自然因素制约大 方式:内河 海洋(近海、 远洋) 速度最快;费用最高;舒适 专业性强(专用);连续性强, 运输成本低、损耗少,

  5. 二、 我国道路现状与发展规划 1、道路发展史 • 古代: • 近代:本世纪初(1902年)汽车输入我国。 • 从1906年在广西友谊关修建第一条公路 • 到1949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1万公里。 • 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 1978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88万公里

  6. 1994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0万公里,并实现了县县通公路,97%的乡及78%的行政村通了汽车。1994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0万公里,并实现了县县通公路,97%的乡及78%的行政村通了汽车。 • 第二次全国公路普查结果表明,到2000年12月31日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67.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6万公里。 • 98%的乡镇和89%的行政村通了公路。(不通公路的乡镇460个,不通公路的村有7.4万个) • 除港、澳、台地区外,到2001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69.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 • 到2002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75.8万公里。

  7. 2006年起,将村道纳入公路统计里程。截至2006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45.70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同口径比,下同)11.18万公里。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国公路总里程中,国道13.34万公里,省道23.96万公里,县道50.65万公里,乡道98.76万公里,专用公路5.80万公里,村道153.20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3.9%、6.9%、14.7%、28.6%、1.7%和44.3%,比上年末分别下降0.1个、0.1个、0.5个、1.0个、0.2个和提高1.9个百分点。2006年起,将村道纳入公路统计里程。截至2006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45.70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同口径比,下同)11.18万公里。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国公路总里程中,国道13.34万公里,省道23.96万公里,县道50.65万公里,乡道98.76万公里,专用公路5.80万公里,村道153.20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3.9%、6.9%、14.7%、28.6%、1.7%和44.3%,比上年末分别下降0.1个、0.1个、0.5个、1.0个、0.2个和提高1.9个百分点。

  8. 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进一步提高。全国等级公路里程228.29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66.0%,比上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35.33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0.2%,比上年末提高0.3个百分点。按公路技术等级分组,各等级公路里程分别为:高速公路4.53万公里,一级公路4.53万公里,二级公路26.27万公里,三级公路35.47万公里,四级公路157.48万公里,等外公路117.41万公里。全国有铺装路面和简易铺装路面公路里程 ,152.51万公里,占总里程的44.1%,比上年末提高3.4个百分点。按公路路面类型分组,各类型路面里程分别为:有铺装路面99.65万公里,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35.01万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64.64万公里;简易铺装路面52.86万公里;未铺装路面193.19万公里。 • 农村公路、高速公路建设取得新成果。2006年底,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到302.61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1.08万公里。

  9. 高速公路建设情况: • 1990年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 到2000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6万公里; • 到2001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9万公里,超过加拿大(1.9万公里)、仅次于美国(8.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位; • 2002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52万公里,2002全年新建高速公路5583km。 • 2006年底高速公路4.53万公里

  10. 二、道路现状评价 • 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 1.数量少。 • (1)公路通车总里程: • 目前通车里程虽己达345.7万公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差较大。如美国为630万公里,日本140万公里,印度160万公里。

  11. 高速公路总量也明显偏少。 • 美国、加拿大国土面积与中国差不多,高速公路里程已达8.8万公里和1.9万公里,法国国土仅为中国的十七分之一,高速公路里程已达9000公里;日本国土很小,而高速公路已达近7000公里。 • 高速公路里程占公路总里程的比例偏低。 • 中国仅为0.82%,而发达国家已达1.5%左右,如加拿大为1.88%,德国已达1.72%,美国为1.37%,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高速公路发展也很快。

  12. (2)公路密度: • 公路密度即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的公路里程数。从总体上讲,我国公路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密度偏低。美国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67公里,英国为160公里,法国为147公里,日本为303公里,印度为61公里,而我国只有17.5公里。 • 每万人拥有公路长度,美国为242公里,英国为63公里,法国为140公里,日本为91.5公里,印度为22公里,而我国只有11公里。

  13. 2.公路网等级低、高等级公路少、路面质量差、标准低。2.公路网等级低、高等级公路少、路面质量差、标准低。 • 在通车里程中,二级以上的公路,只占公路总里程的13.1%多,等级以上公路所占比重为78.3%,还有达不到技术标准的等外公路36.4万公里,占22%左右。 • 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占公路总里程的38.9%。无路面里程15.4万公里,占9% 。

  14. 3.发展不平衡。 • 东西部差距较大,平原区与山区差别大。到2000年底全国仍有353个乡(0.8%),6.9万个村(9.2%)不通公路。公路密度各省市差距大。上海95.4km,天津85.1km,北京81.0km,海南61km,广东58km,江苏56.6km。10km以下的省有5个,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省13.8km,排位倒数六。 • 4.通行能力低。 • 通行能力大、运营效益高的公路主骨架未形成。 • 5.服务水平低。公路运输服务不满足要求。

  15. 三、发展规划 • 1.发展方向 • (1)提高等级与加大密度并举。 • 新建公路,沟通断头路。 • 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网建设 • (2)运输工具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 大型车、小型车发展,控制中型车 • (3)运输服务向高效优质发展。 • (4)管理信息化发展。

  16. 2.发展规划 • (1)国道主干线公路全部建成高速公路。 • (3.5万公里) • 1990~2020年,总长3.5万公里国道主干线公路全部建成高速公路。 • 2003年,完成“两纵两横”; • 2020年,完成“五纵七横”。

  17. “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示意图 “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

  18. “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示意图 “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

  19. 五纵七横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于“八五”计划期间提出了公路建设的发展方针和长远目标规划。    该规划的内容为:从1991年开始到2020年,用3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12条长35000km“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将全国重要城市、工业中心、交通枢纽和主要陆上口岸连接起来并连接所有目前1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和绝大多数目前在50万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逐步形成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与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主要由高等级公路(高速、一级、二级公路)组成的快速、高效、安全的国道主干线系统。在技术标准上大体以京广线为界,京广线以东地区经济发达,交通量大,以高速公路为主;以西地区交通量较小,以一、二级公路为主。

  20. 五纵是: (1)从同江经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福州、深圳、广州、湛江、海口至三亚。 (2)由北京经天津、济南、徐州、合肥、南昌至福州。 (3)由北京经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至珠海。 (4)由二连浩特经集宁、大同、太原、西安、成都、内江、昆明、至河口。 (5)由重庆经贵阳、南宁、至湛江。 七横是: (1)由绥芬河经哈尔滨至满州里。 (2)由丹东经沈阳、唐山、北京、呼和浩特、银川、兰州、西宁、格尔木至拉萨。 (3)由青岛经济南、石家庄、太原至银川。 (4)由连云港经徐州、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至霍尔果斯 (5)由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 (6)由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至瑞丽。 (7)由衡阳经南宁至昆明。

  21. 2007年12月18日经过近15年,特别是“十五”、和“十一五”的建设,总规模约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将于今年年底基本贯通,实现了本届政府任期内的目标。这12条主干线全部是二级以上的高等级公路,其中高速公路约占总里程的76%,一级公路约占总里程的4.5%,二级公路占总里程19.5%。它们连接了首都、各省省会、直辖市、经济特区、主要交通枢纽和重要对外开放口岸,覆盖了全国所有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93%的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是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国防意义的重要干线公路。2007年12月18日经过近15年,特别是“十五”、和“十一五”的建设,总规模约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将于今年年底基本贯通,实现了本届政府任期内的目标。这12条主干线全部是二级以上的高等级公路,其中高速公路约占总里程的76%,一级公路约占总里程的4.5%,二级公路占总里程19.5%。它们连接了首都、各省省会、直辖市、经济特区、主要交通枢纽和重要对外开放口岸,覆盖了全国所有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93%的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是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国防意义的重要干线公路。

  22. 2004年12月17日,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总规模约8.5万公里,其中:主线6.8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约1.7万公里。具体是:2004年12月17日,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总规模约8.5万公里,其中:主线6.8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约1.7万公里。具体是:

  23. 首都放射线:7条: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萨、北京—乌鲁木齐、北京—哈尔滨。 南北纵向线:9条:鹤岗—大连、沈阳—海口、长春—深圳、济南—广州、大庆—广州、二连浩特—广州、包头—茂名、兰州—海口、重庆—昆明。 东西横向线:18条:绥芬河—满洲里、珲春—乌兰浩特、丹东—锡林浩特、荣成—乌海、青岛—银川、青岛—兰州、连云港—霍尔果斯、南京—洛阳、上海—西安、上海—成都、上海—重庆、杭州—瑞丽、上海—昆明、福州—银川、泉州—南宁、厦门—成都、汕头—昆明、广州—昆明。

  24. (2)省道干线道路网形成。 各省、市、自治区根据本地区的情况,规划修建省级干线网。 我国公路网管理层次: • 国道:G102,G222,G301 • 省道:S105 • 县道:X101 • 乡道 • 村道 国道网分类: 首都放射线:编号1 南北纵线: 编号2 东西横线: 编号3

  25. (3)2030年实现智能化公路运输系统。 • (4)2040年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形成。

  26. 任务2 道路分级及技术标准 • 一、公路分级与技术标准 • 1.公路分级 • 交通部2002年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一2003 (以后简称《标准》)将公路根据按使用任务、功能及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即 •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 划分等级目的:按需求建设公路 • 依据:公路使用任务、功能、远景设计交通量

  27.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 • 高速公路分为四个等级: • (1)四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辆; • (2)六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80000辆; • (3)八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60000~100000辆。 • 功能: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干线公路。

  28.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公路。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公路。 • 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 -30000 辆 • 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 -55000 辆 • 功能: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 它实际上是有两种不同的任务和功能: • 一种是具有干线功能,部分控制出入; • 另一种是可以采用平交的距离不长的连接线等。一级公路强调必须分向、分车道行驶,《标准》规定一级公路一般应设置中央分隔带。当受特殊条件限制时,必须设置分隔设施,不允许用画线代替。

  29. 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5000~15000辆。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5000~15000辆。 • 功能:二级公路为中等以上城市的干线公路或者是通往大工矿区、港口的公路。 • 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6000辆。 • 功能:为沟通县、城镇之间的集散公路。 • 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2000辆以下;单车道400辆以下。 • 功能:为沟通乡、村等地的地方公路。

  30. 2.公路技术标准 • 定义:公路技术标准是指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能保持车辆正常行驶性能所采用的技术指标体系。公路技术标准反映了我国公路建设的技术方针,是法定的技术要求,公路设计时都应当遵守。各级公路的具体标准是由各项技术指标体现的,如表1-1

  31. 《标准》沿革: • 1956年草案 • 1972年版(1) • 1981年版(2) • 1988年版(3) • 1997年版(4) • 2002年拟推出新一版本 • 各级公路的技术指标是根据路线在公路网中的功能、规划交通量和交通组成、设计速度等因素确定的。 • 其中设计速度是技术标准中最重要的指标,它对公路的几何形状、工程费用和运输效率影响最大,在考虑路线的使用功能和规划交通量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技术政策制定设计速度。 • 路线在公路网中具有重要经济、国防意义者,交通量较大者,技术政策规定采用较高的设计速度,反之规定较低的设计速度。对于某些公路尽管交通量不是很大,但其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比如通向机场、经济开发区、重点游览区或军事用途的公路,可以采用较高的设计速度。

  32. 3.公路等级的选用 • 公路等级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从全局出发,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 • 各级公路远景设计年限: •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20年 • 二级公路为15年 • 三级公路为10年 • 四级公路一般为10年。 • 设计路段长度: • 按不同计算行车速度设计的各路段不宜过短。 • 高速公路不宜小于15km • 一级、二级公路不宜小于10km。

  33. 二、城市道路分类与技术分级 • 城市道路分类: • 按照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 1.快速路 • 快速路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行车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在进出口较多时,宜在两侧另建辅道。

  34. 2.主干路 • 主干路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力主。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宣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 3.次干路 • 次干路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城市道路网,起集散交通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 4.支路 • 支路为次于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35. 城市道路分级: • 除快速路外,各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 • 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 • 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 • 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36. 城市道路规划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以下简称《城规》)规定: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路为15年;支路为10年~15年。城市道路规划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以下简称《城规》)规定: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路为15年;支路为10年~15年。

  37. 第四节 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和任务 一、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 • “可行性研究”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程序的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决策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的科学依据。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对某项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推荐最佳方案,进行投资估算并作出经济评价,为建设项目的决策和审批提供科学的依据。 • 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 (1)总论(或概述)论述建设任务依据和历史发展背景、研究范围与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结论等。 • (2)现有公路技术状况评价论述区域运输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拟建公路在区域运输网中的作用,现有公路技术状况及适应程度。

  38. (3)经济与交通量发展预测。项目所在区域经济特征。经济发展与公路运量、交通量的关系、交通量的发展预测。(3)经济与交通量发展预测。项目所在区域经济特征。经济发展与公路运量、交通量的关系、交通量的发展预测。 • (4)建设规模与标准。论述项目建设规模和采用的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 • (5)建设条件和方案比选。调查沿线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方案比选,提出推荐方案走向及主要控制点和工程概况,对环境影响作出分析,并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包括主要工程数量,公路建设与拆迁,单价拟定,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等。 • (7)公路工程建设实施计划。包括勘测设计和工程施工的计划与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等。 • (8)经济评价:包括运输成本等经济参数的确定,建设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和费用的估算,进行经济评价敏感性分析,建设项目的间接经济效益分析,对于贷款项目还需要进行项目的财务评价。 •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通过综合分析评价,提出技术先进。投资少。效益好的最优建设方案。

  39. 二、勘测设计任务书 • 公路施工前的勘测设计工作是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行的。设计任务书由提出计划的主管部门下达或由下级单位编制后按规定上报审批。设计任务书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 (1)建设依据和意义; • (2)路线的建设规模和修建性质; • (3)路线基本走向和主要控制点; •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调; • (5)按几阶段设计,各阶段的完成时间; • (6)建设期限和投资估算,分期修建应提出每期的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 • (7)施工力量的原则安排; • (8)附路线示意图,工程数量,钢材、木材、水泥用量和投资估算(工程数量、三材、投资等只在上报任务书时列入,以供审批时参考)。设计任务书经批准后,如对建设规模、技术等级标准、路线基本走向等主要内容有变更时,应经原批准机关同意。

  40. 三、设计阶段及内容 • 1、设计阶段 • 一阶段设计:对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可采用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 两阶段设计: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一般采用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 三阶段设计:技术上复杂而又缺乏经验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殊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必要时采用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41. 2、各设计阶段主要内容 • (1)初步设计:应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测设合同)和初测资料编制。 • (2)技术设计:技术设计应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和补充测资料编制 • (3)施工图设计: • 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应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测设合同)和定测资料编制。 • 两阶段设计时,施工图设计应依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和定测资料编制。 • 三阶段设计时,施工图设计应根据批准的技术设计和定测(或补充定测)资料编制。

  42. 设计程序: • 一阶段设计:路线视察→设计任务书→一次定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 • 两阶段设计:可行性研究→计划任务书→初步测量→初步设计、设计概算→定线测量→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 • 三阶段设计:预可研→可行性研究→计划任务书→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

  43. 四、城市道路网和红线规划 • 1.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和特点 • (1)方格网式:呈方格棋盘形状,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即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接近平行的干道,在干道之间再布置次要道路,将用地分为大小合适的街坊。 • (2)环形放射式:一般由旧城中心区逐渐向外发展,由旧城中心向四周引出放射干道的放射式道路网演变而来。 • (3)自由式:以结合地形为主,路线弯曲无一定几何图形。 • (4)混合式:为上述三种形式的组合,如规划得合理,能发扬上述各式的优点,又避免了它们的缺点,是一种扬长避短较合理的形式。

  44. 2.城市道路红线规则 • 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分界控制线,红线之间宽度即道路用地范围,亦可称道路的总宽度或称规划路幅。 • 道路红线宽度确定:根据道路的功能与性质,考虑适当的横断面型式和定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带等各组成部分的合理宽度,从而确定道路的总宽度,即红线宽度。

  45. 任务3 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程序 • 一、技术依据 • 道路勘测设计主要的技术依据有: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 道路勘测设计相关的技术依据有: •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 道路勘测设计其它的技术依据有: •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 •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46. 二、自然条件 • 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水文地质、地质、土壤及植被等,这些自然因素主要影响到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方案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方面。 • 地形决定了选线条件,并直接影响道路的技术标准和指标。 • 按道路布线范围内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倾斜度及平整度,将地形大致划分为平原、微丘地形和山岭、重丘地形。 • 平原、微丘地形中,平原地形指一般平原、山间盆地、高原等,地表平坦、无明显起伏、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3° 以内;微丘地形指起伏不大的丘陵,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相对高差在100m以下,布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对于河湾顺适、地形开阔且有连续宽台地的河谷地形,河床坡度多在5°以下,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沿河布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路线纵坡平缓或略有起伏,也属平原微丘地形。

  47. 山岭、重丘地形中,山岭地形指山脊、陡峻山坡、悬崖、峭壁、峡谷、深沟等,地形变化复杂、地面自然坡度大多在20°以上,路线平、纵、横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桥、隧、涵及防护支挡构造物增多,工程数量及造价明显增加;重丘地形指连续起伏的山丘,且有深谷和较高的分水岭,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多受地形限制;高原地带的深浸蚀沟,以及有明显分水线的绵延较长的高地,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也属山岭重丘地形。山岭、重丘地形中,山岭地形指山脊、陡峻山坡、悬崖、峭壁、峡谷、深沟等,地形变化复杂、地面自然坡度大多在20°以上,路线平、纵、横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桥、隧、涵及防护支挡构造物增多,工程数量及造价明显增加;重丘地形指连续起伏的山丘,且有深谷和较高的分水岭,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多受地形限制;高原地带的深浸蚀沟,以及有明显分水线的绵延较长的高地,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也属山岭重丘地形。 • 气候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面水的数量、地下水位高度、路基水温状况,以及泥泞期、冬季积雪和冰冻期等路面使用质量。 • 水文情况决定排水结构物的数量和大小,水文地质情况决定了含水层厚度和位置、地基或边坡的稳定性。 • 地质构造决定了地基和路基附近岩层的稳定性,决定有无滑坍、碎落和崩坍的可能,同时也决定了土石方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和筑路材料的质量。

  48. 土是路基和路面基层的材料,它影响路基形状和尺寸,也影响路面类型和结构的确定。土是路基和路面基层的材料,它影响路基形状和尺寸,也影响路面类型和结构的确定。 • 地面的植物覆盖影响暴雨迳流、水土流失程度,经济种植物还影响到路线的布设。 • 上述自然条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并且处于经常相互作用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道路勘测时要细致调查、实地观察,充分考虑各种自然条件,并注意今后的自然变化和道路建成后的影响,保证道路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坚固稳定与交通运输的畅通。

  49. 三、设计车辆 • 设计车辆是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主要是汽车,对于混合交通的道路还有一部分非机动车。汽车的行驶性能、外廓尺寸以及行驶于道路上不同种类车辆的组成对于道路几何设计具有决定作用,比如确定路幅组成、车道宽度、弯道加宽、纵坡大小、行车视距等都与设计车辆有密切关系。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车辆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是必要的。 • 按使用目的、结构或发动机的不同分成各种类型,而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汽车可分为四类,即: • 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 • 铰接车(城市道路)。

  50. 国家标准GB1589—89对汽车的外廓尺寸限界的规定国家标准GB1589—89对汽车的外廓尺寸限界的规定 • 汽车外廓尺寸限界即对汽车的总高、总宽、总长的限制规定,这项规定适用于公路和城市道路运输用的汽车及汽车列车。 • 汽车最大外廓尺寸应不超过如下限制规定: • 1.总高:  4.0m; • 2.总宽(不包括后视镜):2.5m; • 3.总长: 16m; • (1)载重汽车(包括越野载重汽车)12.0m; • (2)客车12.0m;铰接式客车   18.0m; • (3)牵引车拖半挂车      16.5m; • (4)汽车全挂汽车列车      20.0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