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第六节 腹部

第六节 腹部. 一、皮肤切口. 胸骨剑突→耻骨联合上缘。. 二、腧穴解剖. 一、大横 (一)体表定位 在腹中部,脐中旁开4寸。. (二)操作方法. 取仰卧位,在脐旁4寸处取穴。针法:直刺 0.5 ~ 0.8 寸。斜刺 l ~ 1.5 寸。感应:局部酸胀感,并可向同侧腹部扩散。灸量:灸 5 ~ 9 壮;温灸 10 ~ 15 分钟。. (三)进针层次. 1. 皮肤 神经较为丰富。为第十肋间神经的前皮支支配,来源于第十胸神经。 2. 皮下组织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节 腹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节 腹部

  2. 一、皮肤切口 • 胸骨剑突→耻骨联合上缘。

  3. 二、腧穴解剖 • 一、大横 • (一)体表定位 • 在腹中部,脐中旁开4寸。

  4. (二)操作方法 • 取仰卧位,在脐旁4寸处取穴。针法:直刺0.5~0.8寸。斜刺l~1.5寸。感应:局部酸胀感,并可向同侧腹部扩散。灸量:灸5~9壮;温灸10~15分钟。

  5. (三)进针层次 • 1.皮肤 • 神经较为丰富。为第十肋间神经的前皮支支配,来源于第十胸神经。 • 2.皮下组织 • 皮下脂肪较厚,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腹壁浅动、静脉。腹壁浅动脉是股动脉的分支,越腹股沟韧带的前面上升至脐平面,分布于腹前壁皮肤和浅筋膜。腹壁浅静脉为大隐静脉的属支。

  6. 3.腹外斜肌 • 由下六胸神经前支支配。浅层为深筋膜的浅部,肌纤维从外上走向内下,靠近中线,与腹内斜肌的浅层腱膜一起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

  7. 4.腹内斜肌 • 由下六胸神经和第一腰神经的前支支配。肌纤维从外下走向内上,靠近中线,腹内斜肌的后层腱膜与腹横肌腱膜一起构成腹直肌鞘的后层。此肌由第6~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支配。到此穴的是第10肋间神经纤维。腹壁下动脉是髂外动脉的分支,腹壁下静脉是髂外静脉的属支。 • 5.腹横肌 • 其神经支配同腹内斜肌。

  8. (四)毗邻结构 • 主要指大横穴部位腹横肌以下结构。由浅入深依次有腹横筋膜、壁腹膜、大网膜、结肠、空、回肠。 • 1.腹横筋膜 • 为一薄层深筋膜,内有较厚脂肪和腹壁上动脉和静脉。深层为腹膜的壁层。 • 2.大网膜 • 为一含有丰富血管和脂肪的网状复层腹膜结构,多达四层。分布胃网膜左、右动脉的向下分支和迷走神经分支。体胖型此层较肥厚。

  9. 3.右侧升结肠 • 在肝的下方,起于髂窝内的盲肠,从下向上走行。结肠上有结肠袋、肠脂垂和结肠带,为迷走神经的后干分支所支配。大横穴位于升横结肠上。 • 4.左侧降结肠 • 在肝、脾的下方,起于横结肠,从上向下走行。结肠上有肠脂垂、结肠袋和结肠带,为骶丛神经和其副交感神经的分支所支配。大横穴位于降结肠上。

  10. 5.空、回肠 • 由平滑肌构成,有大量的动脉弓、静脉网和淋巴管,肠壁内粘膜皱襞多,还有淋巴滤泡和淋巴结。平时呈自主运动状态,针尖下,肠管运动变化较大,故有时是空肠,有时是回肠。

  11. 二、天枢 • (一)体表定位 • 脐旁开2寸。

  12. (二)操作方法 • 取仰卧位,在脐旁2寸处取穴。针法:直刺l~1.5寸。感应:局部酸胀感,并可向同侧腹部扩散。灸量:灸5~9壮;温灸10~15分钟。

  13. (三)进针层次 • 1.皮肤 • 神经较为丰富。为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支配,来源于第十胸神经。 • 2.皮下组织 • 皮下脂肪较厚,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腹壁浅动、静脉。腹壁浅动脉是股动脉的分支,越腹股沟韧带的前面上升至脐平面,分布于腹前壁皮肤和浅筋膜。腹壁浅静脉为大隐静脉的属支。

  14. 3.腹直肌鞘 • 腹直肌鞘为包裹腹直肌的鞘膜,呈封套状,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组成。针此穴位时,针尖经过的是腹直肌鞘前层和后层。

  15. 4.腹直肌及腹壁下动、静脉 • 腹直肌为位于腹前正中线两侧的长条形肌,包在腹直肌鞘前后两层之间。此肌由第6~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支配。到此穴的是第10肋间神经纤维。腹壁下动脉是髂外动脉的分支,在腹环内侧,贴腹横筋膜自半环线处进入腹直肌鞘,沿腹直肌背面上行,分布于该肌。腹壁下静脉是髂外静脉的属支。

  16. (四)毗邻结构 • 主要指天枢穴部位腹直肌鞘以下深层结构。由浅入深依次有腹横筋膜、壁腹膜、空、回肠。继续深入左侧可触及腹主动脉,右侧可触及下腔静脉。

  17. 1.腹横筋膜 • 为一薄层深筋膜,内有较厚脂肪和腹壁上动脉和静脉。深层为腹膜的壁层。 • 2.横结肠 • 在胃大弯的下方,起于肝脏面下方的升结肠,从右向左,呈略向下弯曲走行至左侧脾脏下方的降结肠。结肠上有结肠袋和结肠带,为迷走神经的后干分支所支配。天枢穴在胃中度充盈时正位于横结肠上,也可随呼吸而略有上下移动。

  18. 3.大网膜 • 为一含有丰富血管和脂肪的网状复层腹膜结构,多达四层。分布有胃网膜左、右动脉的向下的分支和迷走神经分支。体胖型此层较肥厚。

  19. 4.空、回肠 • 有大量的动脉弓、静脉网和淋巴管,肠壁内粘膜皱襞多,还有淋巴滤泡和淋巴结。平时呈自主运动状态,针尖下,肠管运动变化较大,故有时是空肠,有时是回肠。

  20. 三、中脘 • (一)体表定位 • 在上腹部,腹前正中线,脐上4寸。

  21. (二)操作方法 • 取仰卧位,于腹正中线上,当剑突基底与脐连线的中点处取穴。针法:直刺0.3~0.5寸,亦可向四周斜刺。感应:上腹部有胀闷沉重感或胃部有收缩感。灸量:灸5~9壮,温灸5~10分钟。

  22. (三)进针层次 • 1.皮肤 • 皮肤平坦,较背部薄,神经较为丰富。为第八肋间神经向前,改名为腹壁下神经的前皮支支配,来源于第八胸神经。 • 2.皮下组织 • 皮下脂肪较厚,内有上述神经的分支及胸腹壁静脉,位于脐周静脉网的上方,血管起于腹壁浅静脉(股静脉的属支),沿躯干侧壁直向上升,至腋窝合于胸外侧静脉。

  23. 3.腹白线或腹直肌及其鞘 • 腹白线位于腹部正中线上,为两侧三层腹肌的腱膜纤维在正中线交织而成。上起自剑突,下止于耻骨联合上缘,腹直肌位于腹直肌鞘内,该肌由肋间神经支配。腹直肌由下六对到七对胸神经支配。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

  24. (四)毗邻结构 • 主要指中脘穴部位腹直肌鞘以深的结构。由浅入深依次有腹横筋膜、腹膜、胃、横结肠或肝。 • 1.腹横筋膜 • 为一薄层深筋膜。深层为腹膜的壁层。

  25. 2.胃 • 在肝左叶的下、左、后方。为一中空囊性器官,该穴在胃空虚时,刺不中胃壁,为大网膜的前两层。在胃充盈时,其前壁与腹前壁相贴。该穴向下斜刺为胃大弯与幽门部结合处,有胃网膜右动脉经过,此处为迷走神经的后干分支所支配。

  26. 3.横结肠 • 在胃大弯的下方,起于肝脏面下方的升结肠,从右向左,呈略向下弯曲走行至左侧脾脏下方的降结肠。结肠上有结肠袋和结肠带,为迷走神经的后干分支所支配。中脘穴在胃空虚时正位于横结肠上,也可随呼吸而略有上下移动。

  27. 4.肝 • 位于膈肌的下面,其上面与膈肌一致,是实质性消化腺器官,一般在中脘穴刺不到肝脏,但斜向上刺或肝脏较大时,也可刺中肝左叶,肝的神经为内脏神经支配,也有膈神经的分支,对疼痛不敏感性。

  28. 5.胰:位于胃和横结肠的后方,为腹膜外位器官,为消化系统第二大消化腺,主要分泌胰酶和胰岛素。该穴正位于胰中部上方。深直刺可从其边缘或胰体上部穿过。5.胰:位于胃和横结肠的后方,为腹膜外位器官,为消化系统第二大消化腺,主要分泌胰酶和胰岛素。该穴正位于胰中部上方。深直刺可从其边缘或胰体上部穿过。

  29. 四、气海 • (一)体表定位 • 在腹中线上,脐下1.5寸处。

  30. (二)操作方法 • 取仰卧位,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针法:有直刺和斜刺两种方法:(1)直刺0.5~1寸;(2)向下斜刺2~3寸。感应:局部酸、麻、胀感,并可向外生殖器扩散。灸量:灸3~7壮;温灸10~30分钟。

  31. (三)进针层次 • 1.皮肤 • 由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皮支分布。 • 2.皮下组织 • 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腹壁浅动、静脉。腹壁浅动脉为股动脉的分支,越腹股沟韧带的前面上升至脐平面,分布于腹前壁皮肤和浅筋膜。腹壁浅静脉为大隐静脉的属支。

  32. 3.腹白线或腹直肌 • 腹白线位于腹部正中线上,由两侧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上起自剑突,下止于耻骨联合上缘。腹直肌包裹于腹直肌鞘内,该肌由肋间神经(第六至第十二胸神经组成)支配。

  33. (四)毗邻结构 • 1.腹直肌鞘:左右各一,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腱膜构成鞘,包绕腹直肌。鞘的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的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cm以下,鞘的后层完全转至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后层的游离下缘呈凸向上的弧形线,称弓状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在腹部正中线上,两侧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形成腹白线。

  34. 2.腹横筋膜 • 为一薄层深筋膜,衬覆在腹横肌内表面。深层有腹膜的壁层,两层间有脂肪和腹壁下动、静脉。

  35. 3.空、回肠 • 空肠始于十二指肠,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主要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占空、回肠全长的3/5,主要位于腹腔的右下部,部分位于盆腔内,在右髂窝续于盲肠。空肠与回肠均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其活动度较大。

  36. 五、关元 • (一)体表定位 • 在腹中线上,脐下3寸处。

  37. (二)操作方法 • 取仰卧位,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针法:有两种方法:(1)直刺0.5~1寸;(2)向下斜刺1.5~2寸。感应:局部酸、麻、胀感,有时可以放射至外阴部或脐部。灸量:灸3~9壮;温灸10~30分钟。

  38. (三)进针层次 • 1.皮肤 • 由肋下神经前皮支的内侧皮支分布。 • 2.皮下组织 • 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腹壁浅动、静脉。腹壁浅动脉为股动脉的分支,越腹股沟韧带的前面上升至脐平面,分布于腹前壁皮肤和浅筋膜。腹壁浅静脉为大隐静脉的属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