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第十七章 道教的形成和道教思想

第十七章 道教的形成和道教思想. 第一节 道教的起源. 一、原始鬼神思想、巫术、邹衍的阴阳五行说、谶纬神学和黄老思想都是道教产生的思想来源。研究黄老的学者中有不少是神仙方士,逐渐形成以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黄老道与方仙道合流,道教应运而生。. 二、最初的道教是丹鼎派,如左兹、魏伯阳,因容易败露,改为符箓派。东汉末年分为三支:五斗米道、太平道(即天师道,设祭酒统领教民)。. 三、太平道的经典是 《 太平经 》 ,内容是抨击贫富不均,追求理想的太平世界,导致了黄巾农民起义。. 第二节 葛洪对丹鼎派理论的探讨. 荀洪著 《 抱朴子 》 ,分内外篇。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七章 道教的形成和道教思想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七章 道教的形成和道教思想

  2. 第一节 道教的起源 一、原始鬼神思想、巫术、邹衍的阴阳五行说、谶纬神学和黄老思想都是道教产生的思想来源。研究黄老的学者中有不少是神仙方士,逐渐形成以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黄老道与方仙道合流,道教应运而生。

  3. 二、最初的道教是丹鼎派,如左兹、魏伯阳,因容易败露,改为符箓派。东汉末年分为三支:五斗米道、太平道(即天师道,设祭酒统领教民)。二、最初的道教是丹鼎派,如左兹、魏伯阳,因容易败露,改为符箓派。东汉末年分为三支:五斗米道、太平道(即天师道,设祭酒统领教民)。

  4. 三、太平道的经典是《太平经》,内容是抨击贫富不均,追求理想的太平世界,导致了黄巾农民起义。三、太平道的经典是《太平经》,内容是抨击贫富不均,追求理想的太平世界,导致了黄巾农民起义。

  5. 第二节 葛洪对丹鼎派理论的探讨 • 荀洪著《抱朴子》,分内外篇。 一、外篇反映葛洪早年思想。与鲍敬言的无君进行激烈论战,认为“有君”是一种进步思想、现象,主张恢复以君臣关系为中心的纲常名教。 二、内篇反映葛洪中、后期思想。从儒转道,认为世界已无可留恋,只有专心寻求长生之道,从此探讨道教理论,认为道本儒末,守一可以通神,炼丹可以长生不死。

  6. 第三节 寇谦之、陆修静改革天师道 一、寇谦之受北魏明元帝“天师之位”,太武帝始光元年创北天师道,“清整道教,除去三张”。1、取消祭酒之名,一律称道士;2、取消祭酒父子继承制度;3、规定道教徒“不得叛逆君主,谋害国家”;4、向崔浩请教儒学知识后,又规定教规“专以礼度为首”;5、主张“服食闭练”,脱离民间成为职业宗教人员。

  7. 二、陆修静(407—477)居崇居馆广集道教书籍1228卷,分为洞真(天尊)、洞玄(道君)、老君(洞神)三个部类,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础。他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把自己看作替天师传道的人,但亦引儒入道,主张为儒家名教和国家服务,后人称此南天师道。二、陆修静(407—477)居崇居馆广集道教书籍1228卷,分为洞真(天尊)、洞玄(道君)、老君(洞神)三个部类,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础。他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把自己看作替天师传道的人,但亦引儒入道,主张为儒家名教和国家服务,后人称此南天师道。

  8. 第四节 陶弘景的三教合流思想 一、他开创茅山宗,认为“万物森罗,不离两仪所有;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 二、他的宇宙观是道生元气,元气生太极,太极生万物。 三、主张援儒入道,利用儒家理论为推进道教的封建化服务,按儒家等级观念把道教的神等级化。 四、他对儒学很有研究,又兼信佛教。窃佛家《四十二章经》撰《甄命篇》等。

  9. 第五节  道、佛的互相融合与斗争 一、南北朝时期,道教引入佛教的灵魂观念和养神理论,佛教吸收道教的神仙思想,体现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二、佛道斗争,在南朝体现为理论斗争,顾观作《夷夏论》,认佛教是正统。在北朝则主要是政治斗争,出现了三次毁佛。(北魏泰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10.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 一、唐初王玄览(626—697)的言行录《玄珠录》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佛家学说,表现出明显的道、佛合流色彩。 1、以道为最高范畴,以“道可道,非常道”为理论色彩,但亦引华严宗思辩方法解释“可道”与“常道”的“相因生”、“相因灭”。 2、关于道与人的关系,同样引华严宗方法,提出众生与道“互相因”。 3、主张“坐忘养神”修炼“常道”,与佛教唯识宗观点相近。

  11. 二、唐开元司马承祯(647—735)著《坐忘录》、《天隐子》等,表现出三教融汇的趋势。二、唐开元司马承祯(647—735)著《坐忘录》、《天隐子》等,表现出三教融汇的趋势。 1、受儒家“性善论”影响,认为人人都具有神仙的气质。 2、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学的止观、禅定学说,提出“易简”的学仙方法和渐进的修真步骤。

  12. 三、开元时的李筌著《太白阴经》等,以先秦时期的道、法、兵为基础来构造自己的思想体系。三、开元时的李筌著《太白阴经》等,以先秦时期的道、法、兵为基础来构造自己的思想体系。 1、认为阴阳之上有“至道”。至道的“静”和“浸”推动了万物阴阳的发生发展,所以主张“抱一”复本,领悟“至道”。 2、主张以名法理国,人尽其才。“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 3、有“以权术用兵”的军事思想。“天时不能佐无道之主,地利不能济乱亡之国。地之险易,因人而险,因人而易。”

  13. 四、谭峭著《化书》,同情民间疾苦,对社会深感愤懑。四、谭峭著《化书》,同情民间疾苦,对社会深感愤懑。 1、道的顺行和逆行的相互转化和循环,构成了万物的运动。 2、道的分化产生了万物,人类社会分化产生了尊卑、“其来也,势不可易;其去也;力不可拔”。 3、同情人民苦难,主张“均平”解决社会危机。

  14. 思考题: 道教是怎样从民间宗教转化为御用宗教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