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陳孝平、林依瑩、李佩芳、謝玉玲 「社會保險的組織體制與財務規劃」學術研討會 台北大學國際會議廳 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廿日

「小康將老」社會的照護問題: 從「雙重窗口」看台灣的長期照護的機會與趨勢 Care Issues in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and Aging” Society: Looking into the “Double Windows” for the Opportunity and Trend of Long-Term Care in Taiwan. 陳孝平、林依瑩、李佩芳、謝玉玲 「社會保險的組織體制與財務規劃」學術研討會 台北大學國際會議廳 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廿日. 一個概念的開展. 長期照護的三種背景環境. 「先富後老」的社會

Download Presentation

陳孝平、林依瑩、李佩芳、謝玉玲 「社會保險的組織體制與財務規劃」學術研討會 台北大學國際會議廳 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廿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小康將老」社會的照護問題:從「雙重窗口」看台灣的長期照護的機會與趨勢Care Issues in a“Moderately Prosperous and Aging” Society:Looking into the “Double Windows” for the Opportunity and Trend of Long-Term Care in Taiwan 陳孝平、林依瑩、李佩芳、謝玉玲 「社會保險的組織體制與財務規劃」學術研討會 台北大學國際會議廳 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廿日

  2. 一個概念的開展

  3. 長期照護的三種背景環境 • 「先富後老」的社會 • 「先老未富」的社會 • 「小康將老」的社會

  4. 長期照護的機會:兩個窗口 • 人口窗口 (the Demographic Window) • 人口將老未老,猶有制度規劃的時間 • 負擔窗口 (the Burden Window) • 負擔將重未重,猶有開拓資源的空間

  5. 長公私協力長期照護的基礎樞紐:兩個新詞彙 • 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源育成中心 (Incubators for Social Networking and Social Resources) • 強調「行動」與「培育」 • 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源開發員 (社會開發員,Social developers) • 強調育成「一般」的社會資本,以促成「特定」之社會功能

  6. 社會發展員 vs. 社會工作員 • 社會發展員:創造通用之社會資本 • 社會工作員:利用社會資本完成特定工作

  7. 兩個類比 • Physical therapists vs.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 基本體能與特定行動功能 • Capacity vs. Capabilities • 基本可能空間與特定可發揮的功能

  8. 現況分析

  9. 臺灣人口老化現況 • 目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054,058人,佔總人口的9.1%(內政部:2003.6),預估2050左右,將達30%左右. • 2000年65歲以上需要長期照護的人數為182,351人,2035年時,預估將增至250,000人.

  10. 有關長期照護財務的議題 • 目前絕大多數的財務負擔均由家庭承受; • 僅有極少數的項目由現行全民健康保險支付; • 將長期照護全面納入全民健保並未形成主要之政策考量 • 但在目前規劃的國民年金,給付水準與長期照護有關

  11. 有關長期照護服務輸送議題 • 服務機構發展尚不完整,也欠平衡; • 服務人力「質」與「量」上欠缺; • 「衛政」與「社政」之間的割裂: • 魁北克的自豪:你會自動到達殯儀館。

  12. 鄉、鎮、市、區長期照護項目:

  13. 長期照護服務項目:中華民國長期照護專業協會 「長期照護資源手冊」分類 • 護理之家 • 長期照護(養護機構) • 日間照護 • 日間托老 • 居家護理 • 居家服務 • 老人服務中心 • 長期照護示範管理中心

  14. 福利多元主義的發展(那個國家不如此?) • 台灣未曾發展福利國家模式,一直以殘補式福利為主. • 長期照護的急遽需求,市場部門因應而發展,(目前台灣之退休人口,為中華五千年或台灣四百年僅見之富裕)非營利部門則依著政府的委託發展. • 目前台灣政府/市場/非營利/非正式部門四部門各自在長期照護的供給面上扮演相當程度的角色

  15. 長期照護供給類型分類表

  16. 各供給部門提供的長期照護服務

  17. 台灣政府/非營利/市場部門提供長期照護服務比例表台灣政府/非營利/市場部門提供長期照護服務比例表

  18. 市場部門

  19. 台灣市場部門提供的長期照護服務(一) • 以提供機構照護為主 • 養護機構佔85%;護理之家為66%. • 都市化程度愈高,佔有比例愈高,如台北市佔91%,高雄市佔98%;反之雲林縣佔50%,離島佔0%.

  20. 台灣市場部門提供的長期照護服務(二) • 新興熱潮—銀髮住宅 • 1993年潤泰集團率先推出三百戶”潤福新象” • 經營方式,以大型住宅及五星級貴族路線為主.

  21. 台灣市場部門提供的長期照護服務(三)外 籍 監 護 工 人 數

  22. 家庭外籍監護工之工作內容

  23. 外藉監護工提供各式長期照護服務的比例 於社區中接受親屬或其他照顧之老人 (12945人/16%) 接受機構中 外籍監護工服務老人 (1824人/2%) 接受機構服務老人 (7302人/9%) 社區中接受外籍監護工服務之老人 (59024人/73%)

  24. 外籍監護工對長期照護的政策意涵 • 具多功能之服務功能,但照護品質有疑問; • 隱性交易成本高:社會成本、管理不易 • 勞動條件差,對本勞形成不公平之競爭,有礙健全長期照護制度之建立; • 對策:發展社區之多元服務,減輕對外勞之依賴。

  25. 非營利部門

  26. 台灣非營利部門提供的長期照護服務 • 與政府有密切的委託關係,政府委託民間辦理的方式可分為下列三種: • 公辦民營:政府提供土地建物及設備既有基本設施,委託民間經營,如日間託老,老人福服務中心. • 補助民間機構提供服務:以購買勞務(經費補助或特許)方式進行之,如居家服務,送餐服務等. • 補助個案費用:直接提供失能個案的現金給付,如照顧者津貼

  27. 非營利部門的服務主力:居 家 服 務

  28. 公私協力模式的可能性

  29. 長期照護模式的類型 • 自由放任模式。 • 非整合型之公共財源模式。 • 整合型多元體制下之公共財源模式 • 個案管理模式:ACCESS • 社會性健康維護組織模式:S/HMO • 整合型公私協力之社區參與模式。例如: PACE。 • 公營體系下之「單一窗口」模式。

  30. 政策選擇之考量事項 • 台灣非「先富後老」之社會,自由放任之市場模式不宜成為主要的發展方向。 • 公營體制違反經濟自由之大方向,且政府財力及效能均恐難以應付。 • 非整合型之模式較不易引導連續性照護之形成。 • 在「年金優先」的政策方向下,「整合型之公共財源模式」可能會受排擠。 • 社會保險模式可能會錯失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的機會。 • 本研究傾向於「整合型公私協力之社區參與模式」。 • 現行之全民健保亦非理想之承載平台,因為‧‧‧

  31. 詞 曰: 滾滾白銀似流水,○○淘盡財源。 百億基金轉頭空, 欠費依舊在,幾度帳冊紅! 白髮署長債台上,受盡各界嘲諷。 財務缺口請融通, 生老病死事,忍付笑談中?! 仿羅貫中《三國演義》開卷詞

  32. 整合型公私協力之社區參與模式之考量 • 與「在地老化」的觀念較為契合。 • 重社區(社會邏輯)甚於市場(經濟邏輯)。 • 有助於社會力量的聚合,彌補國家財源的不足。。 • 須有健全之社區組織與運作機制。 • 須有相當自發性的橫向協調機制 (「人力時間銀行」參照)。

  33. 討論與建議

  34. 政策思維之主軸 • 公私協力以充分動員與利用包含政府財源在內之社會資源; • 社區參與以落實公民賦權及在地老化之價值; • 協調資源之整合以建立連續性之照護。

  35. 討 論 (一) • 台灣社會應屬「小康將老」型,長期照護之發展應以這種型態社會的特徵為依歸。 • 人口老化雖迅速,但距離真正老化仍有相當一段時間,仍容留政策施為的時間。 • 福利部門雖然擴大迅速,但距離真正造成重大負擔仍有一些空間,仍容留挹注資源以啟動理想照護體系的空間。

  36. 討 論(二) • 台灣尚無整體的長期照護發展,仍以殘補式之服務發展. • 機構照護的”供給量”過剩,但市場部門仍積極發展銀髮住宅,未來整體床數應不會大幅增加,但競爭力低的應會陸續退出市場. • 社區照顧的支持性服務(主要由非營利部門所提供)目前仍相當不足,以致於外藉監護的人數年年成長,社區中重度的失能老人,高達73%的比例聘請外藉監護工. • 未來若實施長期照護保險,勢必對市場部門/非營利部門的長期照護服務提供有結構性及主導性的影響,服務的輸送會依著制度的設計而發展.

  37. 建 議 • 政府應以促成「社會育成中心」為要務,並利用「雙重窗口」規劃「小康將老」型社會的長期照護 • 政府應積極發展全方位普及性的長期照護政策,應以社會需求為考量,而非就業之經濟效益為優先考量之因素. • 勿放任市場部門自由發展. • 制定多元的社區照護推動政策,以”社區整體需求”為考量,而非”單項服務”的服務發展. • 長期照護的預防與照護服務應並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