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台灣生物地理」學期報告 期中發表 題目:

「台灣生物地理」學期報告 期中發表 題目:. 淺談臺灣綠蠵龜的保育. 學生:地理三甲 劉蘭芳 489231389 就讀科系:國語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選修課程:地理學系「台灣生物地理」 學期別: 91 學年度下學期 學分數:3學分 開課老師:鄭勝華 . 章節目次. 第一章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理論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認識綠蠵龜 一、綠蠵龜的外型特徵 二、綠蠵龜的生態習性  三、綠蠵龜生活史 四、綠蠵龜的分布與數量 第三章 綠蠵龜的洄游之謎  一、假說的建立 二、 PCR 技術的應用

juro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生物地理」學期報告 期中發表 題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生物地理」學期報告期中發表題目: 淺談臺灣綠蠵龜的保育 • 學生:地理三甲劉蘭芳489231389 • 就讀科系:國語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 選修課程:地理學系「台灣生物地理」 • 學期別:91學年度下學期 • 學分數:3學分 • 開課老師:鄭勝華 

  2. 章節目次 • 第一章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理論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認識綠蠵龜 一、綠蠵龜的外型特徵二、綠蠵龜的生態習性  三、綠蠵龜生活史四、綠蠵龜的分布與數量 • 第三章 綠蠵龜的洄游之謎  一、假說的建立 二、PCR技術的應用 三、人造衛星追蹤技術的應用四、海龜的洄游行為 五、洄游機制  六、洄游在保育上的意義 • 第四章 生命飽受威脅的綠蠵龜  一、主要生存危機 二、未來保育方向

  3. 第一章 諸論 一、研究動機   我家在澳門,小城並沒有大型的動物園,只有幾個供人們遊憩的休閒公園,公園裡也沒什麼動物可供認識觀賞。因此,從小,我對動物的認識非常有限,更枉談保育概念了。 在澳門國中高中統一叫「中學」,我念的是一所天主教女子中學。學校裡除了樹木外,沒有別的小動物。直到高一的時候,在學校的一個角落,建了一個「聖母岩」。在假山下,有一小水池,水池裡,色彩斑斕的小烏龜活躍地游玩其中。小烏龜在學校掀起一股熱潮,無論是幼稚園的小朋友,或是初中高中的大姐姐,下課鈴聲一響,大家都紛紛前往聖母岩集合,我也不例外。這是我第一次認識烏龜,不禁對牠產生許多問題,比如說,我每天去看牠們,倒沒有覺得牠們有任何的改變,期中考後,隔了一個多月再去看,驚覺牠們長大許多,令我覺得新奇的是,龜殼也變大了,難道龜殼也跟著長大嗎?那時受限於環境、資料,對龜沒有作深入的了解,然而跟龜的感情並沒有隨著中學畢業而有所減少,反而是一直長存我心。

  4. 續研究動機 基於對「龜」的一份特殊感情,我對牠的好朋友-海龜也特別關愛。獲得海龜訊息最主要的管道是電視的國家地理雜誌節目,在談到海洋生物時,絕對不會遺忘海龜。有些海龜會洄游到出生地產卵讓我感到非常神奇,到底是什麼在主宰海龜的洄游行為?這一次我們去蘭嶼作生物地理考察,資料顯示有一種名叫「綠蠵龜」的海龜每年都會造訪蘭嶼,這引起我極大的興趣,我希望能在考察以前,能對我老朋友的好朋友-綠蠵龜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希望能解答當年許多的問號,這樣的意志成為支持我做這份報告的動力。

  5. 二、研究目的 探討這種長壽的爬蟲類動物的生活史,外型特徵及生態習性(如洄游等),一解當年沒有作進一步探討的憾事,並同時釐清一些疑惑。此外,我希望能在蘭嶼考察行以前,對綠蠵龜先有一步認識,期許自己到其時能結合理論與實際的觀察。

  6. 三、研究理論 (一)分類:爬蟲綱、龜目、蠵龜科。不但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海龜,同時也是台灣最常見的海龜。 (二)生活簡史: • 母龜平均每隔2~4年會回到沙灘產卵數次,每次產卵可生下100個以上的龜卵。 • 龜卵約50天左右孵化成稚龜。 • 稚龜在漂浮的海藻下以小生物為食,約2年後長成幼龜。 • 幼龜在海藻林、海草林中以海中植物為食。 • 成龜每到產卵季前,會迴游到產卵地附近海域交配。 • 母龜回到沙灘產卵,完成延續下一代的任務。

  7. (三)洄游習性:    海龜為一具有大洋洄游習性的海洋爬蟲類動物,海龜的洄游習性,一直是海洋生物學家十分感興趣的題目,對於海龜的洄游行為,分別有三種不同的假說,它們是:群體學習假說(socialfacilitation)、第一次經驗假說(firstexperience)、以及返回出生地假說(natalhoming)。

  8. (四)目前面臨危機: 綠蠵龜的一生,並不短於一個人,牠要花數十年才能長大成熟。但目前自然環境日趨惡劣,隨著人類消費能力愈來愈高的情況下,綠蠵龜的生存,也相對的產生許多危機。產生危機的原因,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   1。綠蠵龜的多樣經濟價值:像龜皮可以製作皮件、龜殼可以供作中藥材、龜肉可以食用等等。   2。魚場撈獲問題:現在的大型拖網業,連棲息海底的蝦蟹、海中洄游的海龜都無一幸免。   3。宗教放生:許多綠蠵龜被抓,是為提供宗教放生的需求。   4。開發及遊憩活動產生生存壓力:在沙灘環境進行工程建設,對綠蠵龜的產卵地有最直接的破壞。

  9. (五)觀察注意事項 觀察綠蠵龜產卵的過程並不輕鬆。有許多該注意的地方。母龜是非常易受到驚擾的。準備進行觀察任務時,要先隱蔽於沙灘的制高點守候,定時巡視海灘,尋找上岸的海龜,並嚴格遵守以下基本原則: 1.不許開燈  2.不能發出大聲響  3.儘量放輕腳步  4.儘量減少觸摸 發現海龜後,只能遠遠觀察,直到產卵過程即將結束時,才小心的從龜的尾端接近,並迅速完成下列工作: 1.以尺測量海龜的彎曲背甲長。   2.以防腐蝕的合金標環上標,做個體識別。 3.背甲上特徵、附屬物、傷痕等的觀察。  4.皮膚組織採樣,以便進行族群親緣關係的DNA 生化鑑定。 *各項行動都應在龜後方進行,以免干擾母龜。

  10. 四、研究方法 1。閱讀相關文獻、書籍,加以整理,分析,展望未來綠蠵龜的保育工作。 2。在網路上以「海龜」、「綠蠵龜」、「石龜」、「黑龜」、「瀕臨絕種動物」、「洄游」等關鍵字搜尋相關資料。其中著重綠蠵龜的保育部分,由於保育是一條漫長的路,新聞報導既是最新動態報導,又比較有長期的記錄,所以對相關保育新聞採強力搜尋。

  11. 參考資料 1.程一駿(民84)。漫談綠蠵龜的保育。環境教育季刊,27期,pp34~39 2.程一駿(民86)。綠蠵龜洄游之謎。科學月刊,335期 3.Cheng, I. J. Post-nesting migrations of green turtles at Wan-An Island, Penghu Archipelago, Taiwan. Mar. Biol. (in press) (SCI). *程一駿(Cheng, I. J). 4.http://www.pnjh.ttct.edu.tw/sdbio/turtle.html砂城生物圈 5.http://debut.cis.nctu.edu.tw/~yklee/NetZoo/NBnews/TurtleNews/TurtleNews2000.html 2000 年海龜新聞精選 6.http://eeweb.gcc.ntu.edu.tw/環境教育資訊網 7.http://wagner.zo.ntu.edu.tw/protect/wanan/wanan.htm 澎湖縣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