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8

第十三章 脑和神经

第十三章 脑和神经. 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 张世卿. 第一节 脑. 脑的形态、位置和分区. 脑位于颅腔内,后端在枕骨大孔处延接脊髓。. 羊脑侧面观. 脑可分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四部分。大脑在前,脑干位于间脑和脊髓之间,小脑位于脑干的背侧。一纵裂将大脑分成左右半球,一横裂将大脑和小脑相互分开;. 大脑. 小脑. 脑干. 一、 脑干. 脑干是脊髓向前的直接延续。由后向前依次分为延髓、脑桥、中脑;脑干从前向后依次发出第 2 ~ 12 对脑神经。. 马的脑干侧面观. 脑干背面观. 脑干腹面观. (一)延髓.

juro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三章 脑和神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 脑和神经 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 张世卿

  2. 第一节 脑 脑的形态、位置和分区 脑位于颅腔内,后端在枕骨大孔处延接脊髓。

  3. 羊脑侧面观 脑可分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四部分。大脑在前,脑干位于间脑和脊髓之间,小脑位于脑干的背侧。一纵裂将大脑分成左右半球,一横裂将大脑和小脑相互分开; 大脑 小脑 脑干

  4. 一、 脑干 脑干是脊髓向前的直接延续。由后向前依次分为延髓、脑桥、中脑;脑干从前向后依次发出第2~12对脑神经。 马的脑干侧面观

  5. 脑干背面观

  6. 脑干腹面观

  7. (一)延髓 为脑干的末段,其后端在枕骨大孔处接脊髓, 前端连脑桥;腹侧部位于枕骨基底部上,背侧部大部分为小脑所遮盖。 羊脑腹面观 羊脑侧面观

  8. 延髓表面的主要结构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迷走神经三角 舌下神经三角 髓纹 腹侧 背侧 腹正中裂 锥体交叉 橄榄 锥体

  9. 与延髓相连的脑神经 Ⅵ-外展神经 Ⅶ-面神经 Ⅷ-前庭耳蜗神经 Ⅸ-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Ⅺ-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

  10. (二)脑桥 脑桥位于延髓的前端,在中脑的后方、小脑的腹侧。背侧面凹,为第4脑室底壁的前部;腹侧有横行隆起。又分为背侧的被盖和腹侧及两侧的基底部。基底部呈横行隆起,由纵行和横行纤维构成。 脑桥的两侧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

  11. 脑桥表面的主要结构 背面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面神经丘 前庭区 内侧隆起 外侧隐窝 腹面 三叉神经根 基底沟 小脑中脚

  12. (三)中脑 位于脑桥和间脑之间,其脑室称中脑(导)水管,前通第3脑室,后连第4脑室。中脑水管将中脑分为背侧的四迭体和腹侧的大脑脚。

  13. 中脑表面的主要结构(背面 ) 四迭体:又称顶盖,由前后2对圆丘组成。 前丘:是光反射的联络站。 后丘:是声反射的联络站。 大脑脚:大脑脚底为白质, 主要由大脑皮质至脑桥、延 髓和脊髓的运动束组成。 松果体:内分泌腺。 滑车神经由中脑背面发出。

  14. 中脑表面的主要结构(腹面) 灰结节 乳头体 大脑脚 脚间窝 视束视 视交叉 视神经 垂体 动眼神经

  15. (四)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的内部结构特点 与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 (1)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但逐渐移向背侧。 (2)脑干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核团。 (3)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

  16. 脑干神经核按其功能可分为: 躯体运动核群 内脏运动核群 躯体感觉核群 内脏感觉核群 中继核群

  17. 躯体运动核群 • 此柱位于第四脑室底的最内侧,邻近正中线,由4个核团组成,它们由前而后是: 动眼神经核:支配大部分眼球外肌(外直肌和上斜肌除外)和提上脸肌 滑车神经核: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核:支配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支配舌内外肌

  18. 内脏运动核群 动眼神经副核: 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上泌涎核: 支配泪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 下泌涎核: 支配腮腺的分泌活动 迷走神经背核: 支配颈部和胸、腹腔大部分脏器

  19. 内脏运动核群 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面神经核:支配全部表情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蹬骨肌 疑核:入舌咽迷走副神经支配咽喉肌 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20. 躯体感觉核群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与咀嚼肌的本体感觉有关 三叉神经脑桥核: 接受来自牙齿、面部皮肤和口、鼻腔粘膜的传入纤维 前庭神经核: 接受传导平衡觉的纤维 蜗神经核: 接受传导听感觉的纤维 三叉神经脊束核: 机能同脑桥核

  21. 内脏感觉核 • 孤束核: • 头部接受来自味蕾的初级传入纤维,发出的传递味觉的纤维到达丘脑,经接替后传入大脑皮质。 • 尾部则接受来自颈动脉体、咽喉、心、肺和肠道等内脏的感觉纤维,发出纤维与周围的网状结构神经元相突触,并间接地与边缘系统相联系。

  22. 传导中继核群 薄束核 楔束核 上丘 下丘 红核 脑桥核 黑质 顶盖前区 网状结构 蓝斑 下橄榄核 薄束核与楔束核 此二核分别接受来自薄束和楔束的中止,是向高级脑部传递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重要中继核团。 发出的纤维呈弓形走向中央管的腹侧,在中线上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折向上行,形成内侧丘系。

  23. 3)上丘:视觉通路上的重要核团。 接受经上丘臂来自视网膜、大脑皮质视区的传入纤维、下丘、脊髓等不同脑部来的纤维。传出纤维主要到脊髓以及脑干的一些核团。可对视觉信息进行分析,还能将传入的视觉信息同其它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引起眼、头和身体对视觉刺激作相应的运动反应。 上丘下丘 4)下丘:听觉通路上的重要核团。外侧丘系的纤维进入此核,其传出纤维组成下丘臂到间脑的内侧膝状体。也发出纤维到上丘。完成由声音引起的转头和眼球运动的反射活动。

  24. 白质纤维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脊小脑前、后束 内侧纵束 长下行纤维束: • 锥体束 • 红核脊髓束 • 顶盖脊髓束 • 前庭脊髓束 • 网状脊髓束

  25. 背侧丘脑腹后核 内侧丘系 薄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核 楔束 薄束 内侧丘系 薄束和楔束终止在延髓中下部背侧的薄束核及楔束核。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后上行,即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进入间脑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核。 内侧丘系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精细触觉、本体觉和震动觉。

  26. 丘脑腹后核 延髓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束 交叉至对侧 脊神经后根 脊髓丘脑束和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束进入脑干后,与一些从脊髓投向上丘的纤维(功能与脊髓丘脑束相同)合在一起,称为脊髓丘系。脊髓丘系内的脊髓丘脑束纤维进入间脑后,也止于丘脑腹后核。 故脊髓丘系与脊髓丘脑束一样。传导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触觉。

  27. 外侧丘系 起于对侧耳蜗核和双侧上橄榄核的纤维上行组成外侧丘系。在形成外侧丘系以前,在脑桥被盖腹侧部横行越边的纤维中有一部分穿过上行的内侧丘系,这部分纤维组成斜方体。外侧丘系在中脑上端背侧止于下丘,转而投射到间脑的内侧膝状体。 外侧丘系传导听觉信息。 内侧膝状体 下丘核 蜗神经后核 外侧丘系 蜗神经前核 橄榄核 蜗螺旋器 斜方体 蜗神经根

  28. 丘脑腹后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中脑 核和脑桥核 三叉神经节 三叉丘系 来自牙齿、面部皮肤和口、鼻腔粘膜,传导痛、温、触(包括精细触觉)觉信息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此二核发出上行纤维越边至对侧(也有少部分起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的纤维可行于同侧),组成三叉丘系。该纤维束止于背侧丘脑腹后核。

  29. 长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起自大脑半球额、顶叶皮质,经端脑内囊到达脑干,穿越脑桥基底部时被横行纤维分隔成若干小束,在脑桥下端重新汇合一起,占据延髓锥体。每侧锥体约有85%的纤维经锥体交叉到对侧下行,组成皮质脊髓侧束;其余15%的纤维不交叉,为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束的功能主要与运动控制有关,但由于相当数量纤维也终止于脊髓的“感觉性”核团,因此它也能参与对上行感觉信息的调控作用。 内囊 皮质脊髓束 锥体交叉 延髓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前角

  30. 皮质核束 内囊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 除终止到脊髓灰质的纤维以外,锥体束还发出下行纤维终止于脑干的躯体运动核和内脏运动核,这些纤维特称为皮质核束,在脑干中这些纤维与皮质脊髓束相伴行,二者合起来称为锥体系。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核束 锥体系

  31. 脑干网状结构 在中枢神经内,白质和灰质相混合的区域,中枢神经内分散的神经元胞体位于神经纤维网络空隙内。这样的区域称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接受来自几乎所有感觉系统的信息,而网状结构的传出联系则直接或间接地可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各个地方。 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涉及: 觉醒与睡眠的周期 脑和脊髓的运动控制 各种内脏活动的调节 脉管系功能调节骨 骼肌紧张度的调节 网状结构内的纤维和细胞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也是根据形态、纤维联系和生理功能组合成核团或纤维束的,只不过其境界不易区分而已。

  32. 躯体感觉核群 内脏感觉核群(一般、特殊) 躯体运动核群 内脏运动核群(一般、特殊) 中继核群 灰质 脑干内部结构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外侧丘系 三叉丘系 上行纤维束 下行纤维束 白质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网状结构

  33. 生命中枢 • 延髓内部的神经核参与心血管中枢(加压中枢、减压中枢)和呼吸中枢,参与调节觉醒和睡眠活动,参与影响内脏活动,参与消化道运动及腺分泌的调节,参与调节有关的自主性神经系统功能活动过程; 延髓是中枢神经系统许多感觉和运动纤维传导的必经之路。其中一些上行冲动能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对维持觉醒和产生睡眠有重要作用。向下的冲动参与了肌紧张和躯体运动的调节。延髓灰质的局部损害常危及生命,故被看作机体的生命中枢。

  34. 二、小脑 大脑 小脑 脑干

  35. 小脑形态分区 小脑蚓:狭窄的中部 小脑半球:两侧膨大部 小脑扁桃体:小脑腹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突起

  36. 小脑蚓部的表面结构

  37. 小脑半球的表面结构

  38. 小脑的另一种分区 前叶 后叶 绒球小结叶

  39. 进化顺序 机能分区 形态学分叶 原小脑 前庭小脑 旧小脑 脊髓小脑 新小脑 大脑小脑 绒球小结叶 前 叶:含蚓垂.蚓锥体 后 叶:不含蚓垂.蚓锥体 旧小脑 原小脑 新小脑

  40.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下脚 (绳状体) 侧面观 腹面观 小脑借三对脚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

  41. 小脑皮质的构造 由表及里可明显地分为:分子层 蒲肯野细胞层 颗粒层

  42. 小脑深部的神经核为四对灰质团块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齿状核:接受新小脑皮质的纤维,传出纤维入小脑上脚 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上方,接受旧小脑皮质的纤维 栓状核: 球状核: 接受旧小脑皮质的纤维,其传出纤维入小脑上脚

  43. 小脑的机能分区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绒球小结叶: 前庭小脑(原小脑、古小脑) 主要接受来自同侧前庭神经节和前庭神经核发来的纤维,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其传出纤维主要是回到同侧的前庭核,通过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影响支配躯干肌的运动神经元。 前庭小脑调整由各种前庭刺激引起的肌紧张变化,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44. 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 小脑下脚 绒球小结叶 前庭神经核 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躯干肌运动神经元 • 调整由各种前庭刺激引起的肌紧张变化,协调眼球运动,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45. 脊髓小脑(旧小脑) 包括小脑蚓、小脑半球中间部、 顶核、中间核(球状核、状核) 主要接受脊髓小脑束关于运动过程中身体内外各种变化着的信息,脊髓小脑的传出纤维经顶核和中间核离开小脑。 主要是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46.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束 功能:调节肌肉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前庭脊髓束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顶核 网状脊髓束 中间核 对侧红核 红核脊髓束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侧束 小脑半球中间部皮质

  47. 大脑小脑(新小脑) • 小脑半球外侧部 接受来自对侧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经小脑中脚发来的信息。 传出纤维经齿状核接替经对侧丘脑腹外侧核投射到大脑皮质运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发出皮质脊髓束经锥体交叉返回同侧脊髓前角,控制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通过这一环路,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包括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功能: 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48. 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桥核 小脑半球外侧部皮质 大脑皮质运动区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齿状核 红核脊髓束 红核 皮质脊髓侧束 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功能: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