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生态文明建设 ——

生态文明建设 ——.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报告人:王浩. 二 OO 八年十月. 内容提要. 一、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问题. 二、饮水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三、 饮水安全问题解决途径 —— 生态文明建设.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问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投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 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经济发展和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农村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资源枯竭问题,日益威胁到农民的饮水健康。. 30%. 其它.

kaden-beach
Download Presentation

生态文明建设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报告人:王浩 二OO八年十月

  2. 内容提要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问题 二、饮水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三、饮水安全问题解决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

  3.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问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投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 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经济发展和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农村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资源枯竭问题,日益威胁到农民的饮水健康。

  4. 30% 其它 安全 不安全 34% 水质 不安全 66% 70% 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23亿, 占农村人口的34%。 饮水水质不安全2.27亿人, 占70%, 水量、方便程度或保证率不达标人口, 占30%。 在饮水水质不安全人口中: 氟砷含量超标 5370万人, 占23%; 苦咸水 3850万人, 占17%; 铁锰等超标 4410万人, 占19%; 饮用水源被严重污染涉及人口 9080万人,占40%。 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5. 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 饮用高氟水人口: 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东地区,80%分布在长江以北。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出现氟斑牙和氟骨症,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 饮用高砷水人口: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新疆、宁夏和吉林等地。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 饮用苦咸水人口: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6. 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 饮用污染地表水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 饮用污染地下水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中南地区。 造成致病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易导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还因此暴发伤寒、副伤寒以及霍乱等重大传染病,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南方局部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疫区群众因生产和生活需要频繁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造成反复感染发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7. 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1、有害物质背景值含量高 由于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造成水体中有害物质背景值含量高,特征是地域性强,主要以氟、砷、铁、锰、矿化度等指标偏高。造成地方病高发,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2、不合理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引起了生态环境改变和自然环境的退化,使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部分草原退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及腐植质进入水体,导致水体质量下降。 不合理采矿或过度开采地下水破坏含水层,含有有害物质的矿渣、污水等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8. 3、废污水、废弃物无序排放污染水源 • 农村地区饮用水源状况 以分散式供水为主,水源分布分散,保证率低、污染源量多面广,大部分农村水源地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水质预警实时监测体系,保护管理难度大。 • 调查结果,农村60%的水源周围存在污染源。 • 生活污水、养殖畜禽粪便、工业废水、等无序排放; • 化肥、农药过度使用; • 工矿企业尾矿、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乱堆乱放; • 采用落后工艺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利用,生产过程中时有泄 漏事故发生,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饮用水源的水质。

  9. 4.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市 场 因 素 地 价 因 素 环 境 污 染 国 家 政 策 因 素 劳 动 力 因 素 产业转移

  10. 发达国家 产业转移 污染转移 促进经济发展 污染排放 发展中国家 推动出口贸易 资源消耗 缓解就业压力 生态破坏 产业转移的双刃剑

  11. 3、国内产业二次转移高潮已经来临 在国际产业大转移同时,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内部转移。 二次转移 一次转移

  12. 5、水处理设施和管理 生活饮用水水质主要受水源水质、水处理工艺和配水系统制约,需要有与水源水质相匹配的水处理工艺、卫生的供水系统(配水管网和调节构筑物)以及有效的检测手段才能保证饮用水安全。 目前,农村供水普遍缺乏必要的水处理设施,消毒设施和水质检测设备,即使有水处理设施的,多数还存在种种问题;分散式供水、小规模集中式供水的农村几乎无水处理设施,直接饮用水源水,造成饮用水中细菌学指标、污染物、有害物质超标问题严重。

  13. 三、解决途径——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学习生态系统的智慧,建设一种具有资源利用率高、稳定性强、物种多样性丰富、个体之间、组织之间相互协调、和谐共处、对自身环境和外部环境起到稳定作用的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分解再循环系统。 生态系统既是一种生产系统,也是一种消费系统和分解系统。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物尽其用,没有多余的物质,也没有经济系统中所谓的“废物”。

  14. 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总结出三条生态系统原理,即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总结出三条生态系统原理,即 ①生物共生: 各种生物的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同一个地域空间和谐共处、各自占有自己特定的生态位。 ②物质循环再生: 物质循环再生就是通过食物链和营养级上的能量传递,通过植物的吸收,动物的消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使包括碳、水在内的营养物质能够循环再生、持续利用。 ③生物能多层次利用: 在物质循环再生的过程之中生物能得到多层次的、充分的利用。

  15. 生态文明的要求之一就是循环经济要有较大的比重。生态文明的要求之一就是循环经济要有较大的比重。 循环经济遵从“3R原则”: Reduce(减量化), Reuse(再利用)和Recycle(再循环)。 生态系统自我组织和设计中体现出的高效、和谐的智慧正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所在。

  16. 2、国内经验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如生态农家院建设: • 特点:以民居和庭院为载体,汇集节能环保资源再生利用、雨水利用、太阳能光热光电利用、风力发电、废旧物再利用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 • 雨水回收系统,通过雨水回收、洁净处理后,引入房屋的水系统。 • 排出的生活污水通过管路引入水处理设施,经膜处理后与回收的雨水一起作为景观水和庭院绿化灌溉用水。 • 生活垃圾、粪便一部分进入沼气池生成沼气用于做饭和烧水。另一部分经过生物处理后和沼气池的沼渣可作为肥料。

  17. 四川 资阳市乐至县童家镇群乐村将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结合起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形成“饲草饲料—养殖—粪便—沼渣—种植”的循环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保护了环境。

  18. 北京 大兴区留民营村以集体农场的形式在全村范围内构建了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种植、养殖业复合生态产业,同时以生态农场为依托发展以产销“有机食品”为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 门头沟区永定镇推广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制砖;依托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厂,利用中水营造湿地景观,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发展当地观光旅游;构建包括产品及饲料加工业、养殖业、沼气池和种植业的产业生态链。 房山区十渡镇通过实施包括山顶生态林、山腰果林观光采摘园、山底农业生态园等内容的生态保育和改造示范计划以及农林生态科技示范园工程,建设生态旅游示范镇。

  19. 北京 朝阳区蟹岛构建了包括农业种植、水产养殖、旅游度假和生物能源工程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节约利用和废弃物零排放。 顺义空港工业区通过环境影响评估限制污染企业入区。工业区建有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负责对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统一回收和处理的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房山区潭柘寺镇提出“环境利镇、生态兴镇、旅游富镇”,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发展生态旅游。通过雨水收集利用解决农、畜用水问题,减少地下水源的开采。

  20. 3、国际经验 (1)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逐步推行生态文明 • 德国首先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放在废弃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然后逐步扩展到生产和消费领域。 • 日本则从资源消耗减量化入手构建抑制废物产生、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 (2)将立法作为推进生态文明的主要手段 • 主要发达国家都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技术标准,凭借法律来促进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1. 国际经验 (3)制定鼓励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运用政策杠杆影响企业和居民行为,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具体做法有: • 建立针对居民的资源回收奖励制度; • 对使用再生资源利用类设备或从事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 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 • 针对制造商和进口商实行废弃商品回收利用负责制; • 对居民和企业倾倒垃圾实行收费或征税; • 对饮料瓶罐采取垃圾处理预交费制; • 对污水治理没达到要求的企业课以重罚; • 对使用不可再生能源或原生材料征税。

  22. 国际经验 (4)鼓励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 如美国政府拨专款用于减少煤电环境污染技术的开发,并设立有关奖项鼓励对降低资源消耗、防治污染有实用价值的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开发; • 荷兰允许采用清洁生产或污染控制新技术的企业实行加速折旧。

  23. 国际经验 (5)重视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 •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低排放和生态文明型社会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再利用活动。 • 美国和日本分别有“循环利用日”和“循环宣传月”. • 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在宣传循环经济、监督企业行为、组织志愿者活动、建立废品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情报网络、协调政府与企业及居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4. 4、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途径 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设一种具有资源利用率高、稳定性强、物种多样性丰富、个体之间、组织之间相互协调、和谐共处、对自身环境和外部环境起到稳定作用的农村生产、消费和分解再循环系统。 系统建设应该是开放的、多层次的、环环相套的生产、消费和分解再循环系统,可在村落内部、乡村之间、城乡之间实现物质生产、消费和分解再循环利用的系统。 通过系统模式的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5. (1)战略认识之一: 农村饮用水问题是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从关系民族兴衰、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福祉的高度深刻认识其重要性。 ——从历史上看,一个民族的兴衰和水环境的演变有紧密的关系,如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楼兰古国的消亡等都和水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改善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没有那一个民族能在垃圾堆上崛起。 ——饮用水问题不仅关系到百姓的身体健康乃至民族的兴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 ——从民生水利的角度,不断加强对公众环境权益的保护,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26. 请指正,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