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城市开发与管理

张俊. 城市开发与管理. 教学与考核. 联系方式 13911174898 zhangjun@bicea.edu.cn 考核 教材. Outline. 城市经济概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 城市土地开发 城市的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 城市建设法律体系 城市建设税收体系 城市经营. 张 俊. 第一部分 城市经济概论. 一、城市的经济学含义.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发展的中心。 ( 一 )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化 工业化 市场化

kaden-gomez
Download Presentation

城市开发与管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张俊 城市开发与管理

  2. 教学与考核 • 联系方式 • 13911174898 • zhangjun@bicea.edu.cn • 考核 • 教材

  3. Outline • 城市经济概论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 • 城市土地开发 • 城市的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 • 城市建设法律体系 • 城市建设税收体系 • 城市经营

  4. 张 俊 第一部分 城市经济概论

  5. 一、城市的经济学含义 •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是区域发展的中心。 • (一)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城市化 • 工业化 • 市场化 • 城市始终是作为乡村的对立物而存在的

  6. (二) 城市是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 • 各种经济因素(产业)在一定地域内的高度密集的、有序有组织的、有规律运行的社会有机体 • 其经济的辐射不仅是本地,也是区域,甚至是全球的 • 如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 • 当然城市不仅仅是以经济为惟一内涵:还包括政治、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等。

  7. (三)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 • 全国拓展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选择区域时:一是长三角;二是珠三角,三是京津冀 • 深圳卓越置业总经理李晓平说:20年前地产热点深圳,10年前是上海,现在最好的机会在武汉。向中部一些城市转移,如长沙、重庆、成都等 • 自2001年两院院士吴良镛提出环渤海部分地区一体化的设想后,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该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 • 深港一体化

  8. 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 • (一) 比较优势 • 城市间、国家间、企业间、个人间相比较而言,的优势 • 常与各自拥有的资源有关。中国低的人力成本也是一种资源优势 • 比较优势使得贸易变得有利可图 • 中美贸易,近十年来美国总体物价上涨了18%,但是有中国产品进入的领域,产品价格是下降的。

  9. (二) 规模经济 •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也就是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平均成本下降。 •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规模过小,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较低,城市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 如机场的设置 • 上海 • 珠三角 • 珠海国际机场

  10. (三) 聚集经济 • 所谓聚集经济是指由城市经济活动主体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成本节约。城市的聚集效应是指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因空间聚集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或经济效果。 • 1、空间集中所产生的城市规模经济效应 • 2、空间集中所产生的场效应 • 3、近邻效应 • 4、分工效应:分工协作

  11. 三、城市经济结构 • 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 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城市所有制结构、城市投资结构、城市就业结构、城市市场结构等。 • 城市产业结构是最基本的内容,它是处于第一位的,因为产业结构决定着就业结构、投资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结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最能反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律。

  12. 1、城市产业的演进规律 • 在古代城市阶段,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城市产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品交换服务的商业、手工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 在近代城市阶段,工业化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革命带来了规模巨大的制造业门类,产业结构日趋复杂,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

  13. 1、城市产业的演进规律 • 到了现代城市阶段,大量非物质性产品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成分。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城市中“硬”的物质财富生产越来越让位于“软”的信息财富的生产,城市经济结构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新阶段。 • 如何划分三大产业?

  14. 2、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 (1)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保证 • (2)发展第三产业是提升城市功能的内在要求。 • (3)发展第三产业是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需要。 • (4)发展第三产业是满足居民需求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15. 四、城市经济发展机制 • (一)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 1、硬件条件 • (1) 人力资源 • (2) 资本要素 • (3) 科技要素 • (4) 经济结构要素 • (5) 基础设施 • (6) 区位交通 • (7) 环境要素

  16. 2、软件条件 • 苏州 • 吸引外资最高 • 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 • 全部借鉴了新加坡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经验,城市软环境建设十分优异 • 苏州高新科技产业园区 • (1) 文化价值取向 • (2) 制度与政府行为 • (3) 市场开放

  17. (二) 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 (1)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 • 城市化 • (2) 农业发展与城市经济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3) 工业化与城市经济 • (4) 第三产业与城市经济

  18. 五、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一) 经济规模化 • (二) 结构高级化 • (三) 主导经济(产业)特色化 • (四) 发展方式可持续化

  19. 案例分析:上海浦东的新兴产业和新经济 • 隔一条黄浦江,从前浦东一向被称作“乡下”。除了少量的传统制造、加工业,那时浦东的经济姓“农”。15年开发开放,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高科技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成了浦东经济的新主角,“楼宇经济”“头脑经济”“口岸经济”“会展经济”“循环经济”,新兴产业群和新经济现象精彩纷呈。

  20. 楼宇经济 • 进出浦东金茂大厦这幢世界第4高楼,是任职荷兰银行中国区公关经理的丁笑蓓每天工作的主要轨迹。88层的金茂大厦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超过黄浦江对面百年老外滩闻名于世的“万国建筑群”面积之和,荷兰银行、德国德累斯顿银行、道琼斯、安联保险、中化国际等150多家中外金融贸易机构进驻,使金茂大厦享有“站着的金融街”之誉。 • 金茂大厦所在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林立着128幢商务楼宇,集聚了7个国家级要素市场、45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11家中外金融机构、4000多家贸易及中介机构,像丁笑蓓一样的10万白领精英在其中日夜忙碌

  21. 头脑经济 • 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研发人员,眼下正在阿尔卡特中心研发与欧美同步的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阿尔卡特的故事,正是浦东开发开放实现战略升级的故事:从一般生产性、贸易性项目的导入,到地区总部、研发中心以及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的相继设立。目前,4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94家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139家中外研发机构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汇聚浦东,使浦东初显资源配置中心、跨国营运中心、亚洲技术创新中心的风采,成为我国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主战场。

  22. 口岸经济 • 过去封闭年代,黄浦江、长江、东海曾经是钳制浦东发展的因素,如今开放时代,江海汇集的区位反而成就了浦东的优势。外高桥集装箱港和浦东国际空港,把浦东架上枢纽型、国际化运输中心的高平台,口岸贸易联通五大洲四大洋100多个国家。大口岸催生了大物流。8000多家中外物流企业和贸易公司,在10平方公里的外高桥保税区创造着可观的财富,每平方公里的年增加值达51.4亿元、税收11.6亿元。外高桥港区和保税区率先实施“区港联动”试点,强化了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的功能。2004年,浦东外高桥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达943万标箱,以此为主体和增长极的上海港成为全球第二大港;浦东国际空港货物运输量达188万吨,名列全球第十,吞吐了全国70%的国际航空货运量。

  23. 会展经济 • 2005年4月21日,跻身全球A级车展的第11届上海国际汽车展,将在浦东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囊括世界所有汽车巨头、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36家厂商展出其最新车型、零部件和技术,展览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比上届增加50%。从《财富》论坛到APEC会议,从上海工业博览会到国际汽车展,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会展选择浦东。2004年,在浦动举行的国内外大型会议展览达1250次,接待中外游客1500万人次。浦东已成为新观念、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交流和展示的世界之窗。

  24. 循环经济 • 在浦东人眼里,垃圾不是无用之物,而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对生活垃圾实施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堪称浦东的得意之笔。浦东投资6.7亿元建成我国内地第一座日处理千吨级生活垃圾的焚烧发电厂,现在每年发电1亿多度,炉渣则用作路基材料,或制成路砖,令人欣慰的是它开始获得盈利。浦东还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马来西亚华商投资2.3亿元兴建了国内第一座日处理千吨级垃圾的生化处理厂,年产有机肥3.6万吨,用自动分拣技术分拣出的金属、塑料、橡胶、纸张、木材等又成了其他工厂的原料。不懈地追求资源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将真正强化浦东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5. 我国三大产业的划分 • 1993年,根据联合国1968年SNA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国民账户体系 )的标准,并采纳了部分1993年SNA的标准,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三大产业划分为15类,建筑业被列入第二产业(指标的标准化,可比性) • 第一产业: • (1)农业 • 第二产业: • (2)工业 • (3)建筑业

  26. 我国三大产业的划分 • 第三产业: • (4)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服务业 • (5)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 • (6)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 • (7)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 (8)金融、保险业 • (9)房地产业 • (10)社会服务业 • (11)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 (12)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 (13)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 (14)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 (15)其它事业

  27. 我国三大产业的划分 • 国家统计局于2003年5月颁布了新制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此次划分规定是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

  28. 我国三大产业的划分

  2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了4.84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 北京2月21日电 新华社21日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新型农民 •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 授之以渔 • 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 厉以宁:科技特派员 • 村庄规划 • 一号文件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提出要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循环农业 • 一号文件把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 商务部正在全国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也写进了一号文件。这项工程提出从200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内培育出25万家左右“农家店”,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减负增收,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 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是扩大内需,保证我国经济几十年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33. 城市化 • 城市化浪潮的成因 •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 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 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2) 农业发展与城市经济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城市化是我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长期发展的保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