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第七章 西汉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公元前二 O 七年 —— 公元二五年 )

第七章 西汉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公元前二 O 七年 —— 公元二五年 ). 教学要点:西汉的建立和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与周边诸族的关系;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内容:楚汉战争;西汉的建立;汉初的严峻形势及汉高祖的对策;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文化。

kaiy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西汉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公元前二 O 七年 —— 公元二五年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公元前二O七年——公元二五年)第七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公元前二O七年——公元二五年)

  2. 教学要点:西汉的建立和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与周边诸族的关系;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要点:西汉的建立和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与周边诸族的关系;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时期的文化。 • 教学内容:楚汉战争;西汉的建立;汉初的严峻形势及汉高祖的对策;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文化。 •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风貌;掌握楚汉战争、鸿门宴、五铢钱、文景之治、七国之乱、崇儒更化、丝绸之路、昭君出塞等名词概念;弄清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西汉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司马迁和《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3. 西汉帝国统治共209年(前202一8年),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西汉帝国统治共209年(前202一8年),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刘邦一全国(前202年)到汉武帝初年(前134年)约七十年,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以及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为强大的汉帝国出现作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阶段,自汉武帝对匈奴战争开始到汉宜帝末年(前49年)约八十余年,为帝国向周边扩张时期,农工商业继续发展,同时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均有新的创建。 第三阶段,为元、成、哀、平时期,约五十余年间,是西双帝国衰落时期。主要表现土地兼并激烈,贫富悬殊,政治衰败日趋严重。 • 第一节 •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4. 汉高祖刘邦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 1、刘邦“约法三章” • 2、项羽的分封 • 3、楚汉战争 • 4、西汉的建立

  5. 二、汉初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 1、稳定封建秩序 • 汉初的严峻形势 • 西汉建立以后,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难题:(1)经济凋弊。农民为生活所迫,卖妻鬻子,甚至自卖为奴。政府开支困难,“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2)政局不稳:异姓王拥有强大的兵力,借助封国的财赋,形成“震主之威”,“同姓王”几乎占去原燕、赵、齐、魏、楚国的全部疆土。各王国在政治上处于半独立状态。(3)在边疆军事形势上,面临匈奴威胁。单于冒顿仗着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不断扩张,侵扰汉地。“白登之围”刘邦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 (一)组织军队复员 • (二)赐军吏卒以爵位 • (三)招抚流亡 • (四)释放奴婢

  6. 汉文帝 汉景帝

  7. 措施 文帝景帝措施 文景之治 减轻赋税和徭役 减轻刑罚, 废除肉刑 注意节俭 汉文帝 • 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进一步减轻刑罚 惩处贪官污吏 汉景帝 休养生息的措施 • 结果:奠定了汉武帝大一统经济基础

  8. 以上是地主阶级适应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它一方面扶植了一大批军功地主,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使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下来,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成果,使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上,占有少量土地,有了生产条件。这些规定既承认了原有大小地主的财产和社会地位,又增添了大批新的军功地主以及更多的自耕农民,当然他们同时也就都得列入国家户籍,承担租赋徭役。这就恢复了封建地主制社会的传统秩序,培植起汉王朝坚实的阶级基础。所以,这些地主阶级的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了稳定局势,减少动乱促进生产发展,使社会经济逐步活跃起来的作用。以上是地主阶级适应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它一方面扶植了一大批军功地主,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使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下来,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成果,使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上,占有少量土地,有了生产条件。这些规定既承认了原有大小地主的财产和社会地位,又增添了大批新的军功地主以及更多的自耕农民,当然他们同时也就都得列入国家户籍,承担租赋徭役。这就恢复了封建地主制社会的传统秩序,培植起汉王朝坚实的阶级基础。所以,这些地主阶级的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了稳定局势,减少动乱促进生产发展,使社会经济逐步活跃起来的作用。

  9. 2、重建封建国家机器 • 西汉初年,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都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这样,就较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统治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这样,就较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统治机构。

  10. 加强武装力量: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在中央设立南、北军,分别由卫尉、中尉统领,作为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在地方,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军,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分别设材官(步兵)和骑士(骑兵),这些预备队皆由郡守和郡尉(后改都尉)掌管。常备军和预备军的兵员,都由郡国征调来的“正卒”充任。这就加强了对付农民的军事镇压力量。加强武装力量: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在中央设立南、北军,分别由卫尉、中尉统领,作为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在地方,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军,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分别设材官(步兵)和骑士(骑兵),这些预备队皆由郡守和郡尉(后改都尉)掌管。常备军和预备军的兵员,都由郡国征调来的“正卒”充任。这就加强了对付农民的军事镇压力量。

  11. 制定法律:汉初除了建立军队外,又制定了法律。刘邦入关之初,约法三章,只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认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萧何除去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在秦律的基础上,又增加《兴律》、《户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后来,叔孙通作傍章十八篇,以补《九章律》之不足。制定法律:汉初除了建立军队外,又制定了法律。刘邦入关之初,约法三章,只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认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萧何除去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在秦律的基础上,又增加《兴律》、《户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后来,叔孙通作傍章十八篇,以补《九章律》之不足。 • 除了法律之外,皇帝的命令也起法律的作用,必须无条件执行。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特征。

  12. 3、再建赋役制度 • 田赋 口赋 献费 • 更卒 正卒 戍卒 • 4、翦灭异姓王 分封同姓王

  13. 三、文景之治 • 汉高祖总结秦亡的教训,实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文帝、景帝时期,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德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 1、轻徭薄赋 • 2、约法省禁 • 3、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14. 雄才大略 •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15. 四、西汉中期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 经过汉初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一四O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0年一一一前87年),从时间看占了整个西汉一代的四分之一,而且正当最繁荣强盛的时期。这段时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很重要的时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很值得注意。汉武帝继承文景之治造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对外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是完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历史人物。

  16. 一、集中政权 • (1)实行“推恩令”。武帝对付各诸侯国的办法主要是采取主父偃建议的“推恩”之策:在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它子弟得分割王国。如此越分越小,力量日渐衰弱。此外汉武帝派人监督各诸侯王国,抓住把柄,立即打击。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祭宗庙为由,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献金成色不好或分量不足为借口,废列侯一百零六人。在汉武帝的严重严厉打击下,郡国并行的局面基本结束。 • (2)设置“中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设中朝以分割相权。中朝是皇帝身边较低级的官吏和待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 • (3)向地方派遣刺史。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以六条问事”,代表皇帝监察地方,使各级地方官吏和豪强不敢过分违法行事。 • (4)注意选拔官吏。选拔官吏的办法有五种,即:察举、征召、公车上书、郎官之先和太学。通过这些办法选出了不少有才能的官吏。史载:“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 • (5)严刑峻法,打击豪强。

  17. 二、集中财权 • (1)改革币制。公元前118年,令上林三官(钟官、辨铜、技巧)铸造五铢钱。五铢钱重如其文,成为通行天下的法定货币。 • (2)盐铁官营。收回盐铁的经营权,在中央大农令下设置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之事;有各郡县设置盐官与铁官,负责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 (3)均输平准。“均输”是国家统一物资调配的办法;“平准”是国家控制物价的办法。 • (4)算缗告缗。公元前119年下令算缗,向商人、手工业者征收财产税。规定各家自报资产,每二年钱纳税一算(一百二十钱);匿财不报或自报不实者,没收全部财物,并罚戍边一年。有揭发者,奖励所没财物的一半。前114年杨可主持告缗,“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18. 三、集中军权 • 加强宫廷禁卫军的力量。选择英勇善战的“六郡良家子”组成羽林、期门二军。另将羽林军中所养孤儿组成军队,称羽林孤儿。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将禁卫军分为八支,每支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这支军队后来成为西汉的主力军队。 • 汉武帝这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西汉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事业推向高潮。

  19. 四、独尊儒术 • 汉武帝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而且在思想上也加强了统治。 • 汉初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观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二。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20. 汉武帝所以要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首先是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这就是利用道家的天道观,为封建政权服务,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家的天道观,为封建政权服务,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揉合为一体,既主张“以教化为大务”(《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也就是汉宜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卷丸《元帝纪》)。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汉武帝所以要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首先是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这就是利用道家的天道观,为封建政权服务,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家的天道观,为封建政权服务,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董仲舒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揉合为一体,既主张“以教化为大务”(《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也就是汉宜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卷丸《元帝纪》)。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 自从汉武帝确定“独尊儒术”以后,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攻读五经成了干禄仕进的敲门砖。

  21.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 奠定西汉鼎盛的经济基础 • 平定七国之乱 • 奠定西汉鼎盛的政治基础 • 汉武帝的大一统 • 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2. 五、昭宣中兴 • 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兴师暴众和严刑峻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的烽火四处燃烧。南阳有梅免、百政,楚有段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主等。 • 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己之沼,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废除)擅赋,力本农”(《汉书》卷九六《西域传》),表示与民更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汉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西汉历史进入昭、宣时期。这一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以下三个主要政策:

  23. (一)轻摇薄赋,发展生产 (二)重视吏治 (三)平理刑狱 • 昭、宣时期这些政治、经济措施的实行,使一度风雨飘摇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刘向评论汉宣帝时称赞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之时”(《风俗通·正失》)。这一评论有溢美之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客观事实。

  24. 第二节 •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西汉农业的繁荣(代田与区种) 铁农具的普遍使用 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 水利的大规模修建

  25. 汉代铁犁壁(比欧洲早近1000年)

  26. 汉(前 206 一 公元 220 年)播种工具。由种子箱和三脚耧管组成。以人或畜为牵引动力,一人扶楼播种。据王祯《农书》和山西平陆汉墓壁画,并参考南阳地区早期三脚楼车制作。 耧 车

  27. 二、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与纺织) • 铁器 • 燃料 • 丝织品 • 漆器 • 三、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28. 第四节 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 • 一、西汉社会危机 • 1.限田议和灾异论 • 2、“天人感应”与再受命 • 3、此起彼伏的人民起义

  29. 西汉在武帝时达到极盛,但到武帝末年出现了衰落的迹象。武帝死后,昭帝和宣帝相继当政,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平理刑狱,使西汉王朝重新兴旺起来,史称“昭宣中兴”。汉人刘向说汉宣帝“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风俗通·正失篇》)。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到成帝和哀帝统治时期,豪强地主“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而农民“有七亡而无一得,七死而无一生”。西汉在武帝时达到极盛,但到武帝末年出现了衰落的迹象。武帝死后,昭帝和宣帝相继当政,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平理刑狱,使西汉王朝重新兴旺起来,史称“昭宣中兴”。汉人刘向说汉宣帝“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风俗通·正失篇》)。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到成帝和哀帝统治时期,豪强地主“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而农民“有七亡而无一得,七死而无一生”。

  30.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在公元前8年做了大司马。面对西汉王朝的社会危机,力图有一番作为,在公元元年自称“安汉公”,四年称“宰衡”,在公元5年立两岁的刘婴做皇帝,史称“孺子婴”,自己做“假皇帝”。公元8年,正式废掉孺子婴,自己做了皇帝,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在公元前8年做了大司马。面对西汉王朝的社会危机,力图有一番作为,在公元元年自称“安汉公”,四年称“宰衡”,在公元5年立两岁的刘婴做皇帝,史称“孺子婴”,自己做“假皇帝”。公元8年,正式废掉孺子婴,自己做了皇帝,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 • 二、王氏擅权与王莽改制

  31. 王莽改制 • 1、王田私属制 • 2、五均六莞 • 3、改革币制 • 4、改易中央机构与郡、县划分 • 5、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 6、统一度量衡

  32. 三、绿林、赤眉起义 • 1、绿林、赤眉起义的兴起 • 2、绿林军入长安和王莽政权的灭亡 • 3、绿林、赤眉起义的失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