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主讲: 肖云龙 教授 ( 中南大学 ) 2009 年 6 月 长沙

创新与创业教育原理. 主讲: 肖云龙 教授 ( 中南大学 ) 2009 年 6 月 长沙. 引 言. 教育是环境与遗传的产物。任何教育都应当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才能获得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希望能够从社会边缘走到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更应如此。. 变革中的 社会. 高等 院校. 高等院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 济的变革,必须以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培养适应变革时代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除此之外,已别无选择。. 美国的启示.

kamil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主讲: 肖云龙 教授 ( 中南大学 ) 2009 年 6 月 长沙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创新与创业教育原理 主讲: 肖云龙 教授(中南大学) 2009年6月 长沙

  2. 引 言 • 教育是环境与遗传的产物。任何教育都应当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才能获得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希望能够从社会边缘走到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更应如此。

  3. 变革中的社会 高等 院校 高等院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 济的变革,必须以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培养适应变革时代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除此之外,已别无选择。

  4. 美国的启示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己经培养出了自1776年建国以来最具革命性的一代人——创新创业一代——他们彻底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它将比其他任何一种推动力量更能决定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并将继续成为新世纪科技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 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美国高等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5. 我国的决策 • 我国高等院校应当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变革的需要,着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素质。

  6. 1.概念廓清:创新创业教育之基 • 创新 • 创业 • 创新教育 • 创业教育

  7. 创新与创新教育的概念 •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创新 • “创新”:一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指“创造性”。 • “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 “创造性”:是“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或“属于创新的性质”。

  8. 《科学时报》社论《拿起创新的思想武器》论创新《科学时报》社论《拿起创新的思想武器》论创新 • “所谓创新 ,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价值的实现。……人类的创新活动贯穿于人类‘三大实践’——生产斗争(生 产实践)、阶级斗争(政治与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科技实践)——之中。” 无论生产力范畴、生产关系范畴还是上层建筑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

  9. J.A.Schumpeter 《经济发展理论》论创新 • “创新”,是指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者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使其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以获得企业家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 “创新”的具体内容: • 生产一种新的产品; • 采用一种新技术(生产方法、工艺流程); • 开辟新的市场; • 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 • 采用新的组织形式或管理方式。

  10. 教育界怎样理解“创新”? 思考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家看重创新的经济价值,而教育学家注重的 是创新的社会价值和发展价值。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 本质认识出发,创新教育在论及创新时,尤为注重其发展价值。

  1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 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 • 创新教育,应该说是创新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关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 唐国庆.《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 • 创新教育是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到创新性教育的转向,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注重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的转向。这一转向涉及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教育评价标准的全面的、根本的变革,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对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 肖川.《创新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创业与创业教育 • 创业,泛指在各个领域开创事业。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创业往往有经世济民的愿望。 • 西方学者的《创业学》主要研究 “创建新企业”的问题,对 “创业”的理解具体明确。 •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13.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 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是有区别的;但在素质教育以及职业发展指导平台上是相辅相成的。 • 以创新为基础促进创业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或职业发展。 创造发明 技术创新 创建新企业 企业成长 创新 创造 创业(创业型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发展

  14. 2.成物成己:创新创业教育之本 • 创新创业教育目的? “成物”:创造新事物;创建新企业; “成己”:创新创业型人才

  15. 美国创业学:创建新企业 • 从引进的美国创业学可以看出,创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创建新企业”。在这种创业学认知体系中,主要关注点是不同背景下的新企业生成及其管理过程,这也是美国构建创业学理论框架的认识基础。

  16. 美国创业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成物”价值取向呢? • 从表面看,是创业实践具有“创建新企业”的“成物”特质所决定的; • 从深层次的原因看,则与美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

  17. 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却以开拓未来、创新创业为国家使命。美国《独立宣言》中提出“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的竞争原则,是美国文化的重要内涵。反映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就是强调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开拓人的思维宽度,鼓励大胆创新与创业。这正是其能够在短短两百多年中成为科技、经济和军事强国最重要的文化基础。

  18. 美国又是一个追求高度物质文明的国家,其创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新的物质文明。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以“创建新企业”为基本内容的创业学,难免不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带有“成物”价值取向的特征。

  19. 在创业学教学中传授“创建新企业”的“成物”规律与方法,并不是不好。相反,不讲这些就不是创业学了。但是片面追求“成物”也让人担心: • 其一,片面追求 “成物”,必然对外在的、可测的、物质性的因素倍加关注,而对人格、精神方面的发展难以重视; • 其二,片面追求“成物”,必然出现以片面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为核心的“人力化”倾向。

  20. 在现实社会中,重“功利”轻“理性”的现象或许司空见惯,但作为承担创业教育功能的创业学,不能不认真对待这种影响。如果将创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当作功利手段,忽视创业活动的个体发展性,并不是创业学的合理选择。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创建新企业”往往成为追求功利的工具而不是人性发展的过程。在片面追求“成物”的过程中,创业者将极力包装自己的外在的“新企业”,将体现人性特质的创造性窄化为某种商品或服务向社会推销,以显示自我的价值或满足短期的功利性要求。这势必使人格“商品化”、“市场化”而有碍人的全面发展。

  21. 通过创业教育传授创建新企业的理论与方法,对于开发创业能力,实现“成物”愿望是必要的。然而,如果我们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惟物是从,必然会造成对创业精神教育的忽视,甚至诱发创业伦理的失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业教育也应当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等全面发展的创业型人才。

  22. “成己”: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之魂 •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体系极为庞大,内容极为繁多,但它有一条统摄整体的主线,强调人格的修养与完善,即所谓“成己”。这条主线也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之魂。

  23. 梁启超先生就说:“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

  24. “成己”,即是人的自我完善和修养,讲究的是一种道德自觉或道德意识,是人的一切道德的来源,是最高的德性。 所以,“成己”也就是成就人的德性,实现人的至善存在。而所谓“成物”则是对物理的成就,使物得其理以生,得其理以成。

  25. 儒家认为,物之所以为物的根据是物之理,对物之理的成就也就是对物的成就。“成己”并非仅仅是对人自身善性的成就,还应“成物”,对物理的成就。这表明“成己”“成物”是统一的,统一于人性的完善。“成己”与“成物”的统一就意味着人性与物理是相互贯通的,有着共同的基础。

  2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圣”思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内圣”的“成己”,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传统目标。“内圣”思想进入学校,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提升与发展人自身素质的“成己”教育。

  27.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需要借鉴和吸收西方注重“成物”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成己”的思想进行传承或守望。“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就是把其创新创业教育的本心找回来,亦即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本性之自觉。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需要借鉴和吸收西方注重“成物”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成己”的思想进行传承或守望。“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就是把其创新创业教育的本心找回来,亦即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本性之自觉。

  28. 3.注重成思:创新创业教育之桥 • 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 思维方式的创造性 成思 成物 成己

  29. 创造力经济 • 21世纪的经济是创造力经济。 ( Creativi Economy) ——引自美国《商业周刊》2000年特辑《21世纪的公司》 • “创造力经济”是以人的创造性为基础,通过创造性的发挥实现价值转化来发展经济的一种理念与实践。 • 创造力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本质表现。

  30. [例 ]经济学家童大林:“猕猴桃经济模式” • [例] 手机经济模式 • [例] 奥运经济模式 创造力经济实例

  31. 经济增长的源泉由资本向创造力转移,企业竞争优势靠创造力支撑。经济增长的源泉由资本向创造力转移,企业竞争优势靠创造力支撑。 • ——引自德士古石油公司报告 • 企业最大的财富是全体员工的创造力。 • 我们从没有改变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坚持雇用具有创造性的聪明人。 • ——比尔.盖茨 思考 以上信息对我们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有何启示?

  32. 在新经济时代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都会不断要求把人类头脑中的创造性潜能解放出来。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上是开发人的创造力资源的教育实践。 • 创造力是独特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能够实现新颖的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能力。 • 人的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定的反映方式。客观现实世界的整体性、复杂性与统一性,也决定了创造力不是单一的智力品质或能力,而是具有某种结构的智能系统。

  33.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成思)是核心问题 • 有思路才有出路 • 有思路才有财路 • 创造性思维不是机械地按照过去的经验或规范准则去思考问题,而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面临的新问题,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 去寻找与众不同的、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办法的思维过程。 创业 创新 就业 创造性思维

  34. “成思”的基本途径: • 善于突破思维定势; • 学习创造思维方法; • 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35. 传统教育下的思维定势 • [例1]判断图中是什么玩具?

  36. [例2]奥迪车广告创意设计(平面设计)“温暖 安全 舒适” 常规设计方案:名车+美女(车模)

  37. AUDI 创新设计方案: 四个鸟窝与四个鸟蛋,让人产生联想

  38. [例3] 这是什么广告? • 画面: • 阳光灿烂的星期天。 • 年轻夫妻要带小女孩与小男孩去郊游。 • 小男孩哭闹着不去,要在家打电游。 • 年轻夫妻和女儿只好扫兴回家。 • 广告词:……

  39. 1997 • 塑料导电性研究 思维定势负面效应的后果 2000 诺贝尔 化学奖 导电性塑料 的开发应用 • 白川英树(日本筑波大学)

  40. 思维定势的负面效应曾给就业与创业带来什么 • 不利的的影响? 思考

  41. 训练 • 按规律将字母分组(每组3个字母): • A B H T S V O N W Z • 例:直线组 A H T • 曲线组B S O • 斜线组A V N • 上下对称 BH O • 左右对称 A T V • ? 对称 S N Z

  42. 按规律将字母分组(每组3个字母): • A B H T S V O N W Z • 思考:按几何分组? • 按力学分组? • 按历史分组? • 按地理分组? • 按? 分组?

  43. 桌上有一矩体木块和一根直尺,你能不经计算就可量出木块对顶角尖的距离AB吗?桌上有一矩体木块和一根直尺,你能不经计算就可量出木块对顶角尖的距离AB吗? 训练 B A

  44. 4.求真求用:创新创业教育之道 • “求真”: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追求其学术性; • “求用”: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化,追求其应用性。 • 现实中“求真”与“求用”都在各自的理由下存在与发展,但发展的总趋势是“求真”与“求用”的结合。

  45. 揭示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可以说是“求真”,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与行动对策,可以说是“求用”。揭示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可以说是“求真”,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与行动对策,可以说是“求用”。 • “求真”应当为“求用”提供理论依据,“求用”则应当为“求真”提供新的信息。显然,二者的相辅相成,才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要有问题意识。

  46. 欢迎批评指正! •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