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第七讲 上海城市的变迁

第七讲 上海城市的变迁. 一、外滩的演变 1850 年代的外滩. 外滩这个被称为“世界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临江大道, 160 年前还只是新开河到吴淞口之间的一条滩涂泥地和纤夫之道。 1845 年后开始修路,筑成黄浦滩路。西方侨民称作“ The Bund” ,中国人习称之外滩。昔日殖民者在这块土地上创建银行、开设洋行报馆、修筑港口码头、开办饭店总会,使之成为列强撬开上海大门的第一块立足之地和租界王国中带有“屈辱”标志的特殊领地 。

kath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讲 上海城市的变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讲 上海城市的变迁

  2. 一、外滩的演变 1850年代的外滩 外滩这个被称为“世界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临江大道,160年前还只是新开河到吴淞口之间的一条滩涂泥地和纤夫之道。1845年后开始修路,筑成黄浦滩路。西方侨民称作“The Bund”,中国人习称之外滩。昔日殖民者在这块土地上创建银行、开设洋行报馆、修筑港口码头、开办饭店总会,使之成为列强撬开上海大门的第一块立足之地和租界王国中带有“屈辱”标志的特殊领地。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而外滩最为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一幢幢精美古雅的建筑。外滩的建筑决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绝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因此,外滩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除沙逊大厦、百老汇大厦等早期现代建筑外,大多数属复古主义样式。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隆、巴洛克式的廊柱及西班牙式的阳台,就在你的眼前身后。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异国情调,那别具一格的意味让人流连。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数十幢大厦沉浸在泛光灯的海洋里,一座座晶莹剔透如水下宫殿。临江远眺整个外滩建筑群璀璨夺目,参差跌宕。这气势意境宛如一部不同凡响、恢宏壮阔的交响史诗。

  3. 外白渡桥及其前身——韦尔斯桥

  4. 1880年代的外滩

  5. 1900年的外滩 1920年代的外滩

  6. 外滩:1926

  7. 1940年代的外滩:轮廓线已成型

  8. 和平饭店大堂、旋转门和吊灯

  9. 春江大楼中山东一路18号 原为英商麦加利银行(又称渣打银行)行屋。该行上海分行设立于1858年, 是上海最早的外国银行之一,也是近代上海最大的银行之一。现为上 海市水产局和中波轮船服务公司等单位使用。 楼高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古典主义式的立面构图,横竖面都有严格的三段式划分,下部为粗石 基座层,中间有贯通2层的爱奥尼式柱。 外滩18号的名字也罕为人知。“春江大楼”就是它在1955年由市房管部门接收后沿用至今的大名。在此之前,它被叫作“麦加利大楼”,是麦加利银行的行址。

  10. 丽如银行于1842年创办于印度,主要经营东方贸易。在上海开埠仅几年后就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成为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国外银行。到上海,入乡随俗,便起了个中文名字叫“丽如”,名字出自《周易·系辞》,八卦中离卦是象东方之卦,卦象如旭日东升,故有“东方丽如”之说,“丽如”即十分艳丽、兴旺之义。 1851年,丽如银行获得英国皇家特许状,成为英国皇家特许经营银行。但在1885年,银行就出现了严重亏空。没过多久,该行创始人之一卡基尔重组新银行。但在1892年6月9日,再次宣告清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11. 中山东一路10-12号 汇丰银行,1874年于外滩现址建屋。原楼3层,砖木结构,1888年曾局部改建,是一座局部带有巴洛克式的文艺复兴式的建筑。1921年拆除旧屋建新楼,即现有大楼。大楼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5层(底层上方有一天层),另有地下室一层。正门入口内,相当穹顶之位置处,有一圆形八角厅,97年重新装修时,发现了被掩盖的非常精美的壁画——8个有汇丰分行的城市。大楼外立面处建为严谨的新古典主义手法。 全楼横向五段划分,中部有贯穿2、3、4层的仿古罗马克林斯式双柱。竖向划分亦案古罗马柱式比例。顶部穹顶使人联想起古罗马的万神庙。外墙面石砌,入口处有铜狮一对。营业厅内有拱形玻璃天棚和整根意大利大理石雕琢的爱奥尼式柱廊。大楼建成时,英国人曾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岭海峡的一座最讲究的建筑。”改建筑于50年代后至1995年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楼,现为浦东发展银行。

  12. 百老汇大厦。苏州河畔,外白渡桥的北面,英国商人建于1934年。原为专供上海英商行高级职员居住的公寓,平面成X行形,共22层,为现代主义风格建筑。 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   英國式的近代建築風格,典雅的內部裝飾,現代的商務和娛樂設施,加上賓客至上的經營理念,營造了一個傳統與現代完美組合的旅居環境。

  13. 东方汇理银行 靠近苏州河,1911年落成,高3层。法国式样建筑。頂部屋檐突出,有精美雕饰。正面2-3层中部有两根爱奥尼式柱子贯通,下两层的门窗成高大的拱券,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在为中国光大银行的办公楼。

  14. 字林西報館。(现为美国AIA保险公司办公楼)。1924年建,11层,鋼筋混凝土結構。整個立面為古典式三段處理,冠以巴洛克式的塔樓,具折衷主義建築特色。字林西報館。(现为美国AIA保险公司办公楼)。1924年建,11层,鋼筋混凝土結構。整個立面為古典式三段處理,冠以巴洛克式的塔樓,具折衷主義建築特色。

  15. 汇中饭店。是上海较早建立的著名饭店。1906年建,高6层主体结构为砖木结构,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是上海最造早采用电梯的多层建筑。整个建筑是文艺复兴式风格。现在为和平饭店的南楼。汇中饭店。是上海较早建立的著名饭店。1906年建,高6层主体结构为砖木结构,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是上海最造早采用电梯的多层建筑。整个建筑是文艺复兴式风格。现在为和平饭店的南楼。

  16. 橫滨正金银行。在中国银行旁边,1924年落成,为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上有夹层。正面采用巴洛克式希腊支撑及装饰,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使用。橫滨正金银行。在中国银行旁边,1924年落成,为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上有夹层。正面采用巴洛克式希腊支撑及装饰,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使用。 原来的横滨银行给江苏省办事处变了,出去给三十万,90年的30万很多的,结果那个房子置换的时候卖了一亿七千万。

  17. 中国银行大楼。中山東一路23号,1936年建造。钢框架结构,前部為塔楼状,共17层,內有保险库。塔楼部分冠以兰色四方攢尖頂,下面兩侧配以镂空花格窗,是外滩建筑中唯一的一座有中國传统装饰的早期高层建筑。目前仍为中国银行使用。中国银行大楼。中山東一路23号,1936年建造。钢框架结构,前部為塔楼状,共17层,內有保险库。塔楼部分冠以兰色四方攢尖頂,下面兩侧配以镂空花格窗,是外滩建筑中唯一的一座有中國传统装饰的早期高层建筑。目前仍为中国银行使用。

  18. 怡和洋行。位於北京东路外滩转角处。1921年落成,為新古典派康林特式。当年大部分为怡和洋行自用,其余租給大英輪船公司等辦公用。目前为外貿大楼。怡和洋行。位於北京东路外滩转角处。1921年落成,為新古典派康林特式。当年大部分为怡和洋行自用,其余租給大英輪船公司等辦公用。目前为外貿大楼。

  19. 为了征收税银,中国政府在外滩设立江海北关。 1857年的江海北关是一幢典型的中国衙署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分布,正门向东开在外滩马路上。辕门采用传统的中国牌楼顶,门楣上书“江海北关”四字,据说是出于两江总督怡良之手笔。 新的江海北关大楼于1891年破土兴建,1893年落成,赶上了上海开埠50周年大庆。新江海北关大楼沿用了旧址的基础,平面与旧关基本相近,为凹字形,是英国15世纪最常见的市政建筑模式,正中为钟楼。江海北关的建筑样式由传统的中国衙署建筑向西洋建筑的变化,从某种角度讲,也表明上海正在向世界靠拢。

  20. 海关总署大楼。落成於1927年,建築形式為歐洲古典建築和近代建築相結合的折衷式。上有塔樓,東西南北都设有钟面。海关总署大楼。落成於1927年,建築形式為歐洲古典建築和近代建築相結合的折衷式。上有塔樓,東西南北都设有钟面。 海关大楼为何要安装大钟?原来,当年江海关对进出口船舶征税是以天数计算的,超过夜里12点钟就另加1天。由于进出口船舶来自世界各地,船舶自备时钟误差很大,为了统一报时,江海关税务司在建造新的海关大楼同时,耗资五千多两白银,请英国Whitchurch公司设计制造了这口亚洲第一大钟。它与英国伦敦国会大厦的大笨钟出自同一制造商,结构也一模一样。

  21. 天文台曾经是外滩的主要标志。 1865年一个法国传教士在外滩设立气象观察站。1884年外滩设立气象台。木架上升起一个大球,以彩旗表示气象。 1907年旧信号台被拆除,建成50米高的砖石结构信号台。1956年停止工作。

  22. 外滩公园 在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长出一片土地。经过上海政府与工部局的磋商,1868年8月8日,外滩公园开放。定名Public Park,中文为“公家公园”。外侨一般称西人公园。因为不准中国人入内。英文园规规定,不准中国人进入。 1916年的规定如下:1、本公园是供当地外籍居留者休息的场所。 2、犬与自行车不准入内。 3、华人不准入内,但外籍居留者的仆从除外。 4、印度人不准入内,着高贵服装与礼服者除外。 5、日本人不准入内,着西服者除外。 1880年代开始,上海的中国商人等不断与工部局斗争,要求取消这些歧视性的规定。直到1927年6月1日才取消,向华人开放。西人公园称为公家花园、外滩公园。 最歧视中国人的还有法租界的顾家宅公园。

  23. 流光溢彩的外滩

  24. 未来外滩的设计方案

  25. 二、南京路 1894年的南京路 1846年,外侨组成跑马总会,在五圣庙处,购地80亩建立跑马场,其址为南京东路河南路。从外滩到跑马场的路逐渐成型,因能跑马而称呼马路。外侨称Park Lane。 1848年跑马总会已在租界外购地170亩,后将第一跑马场卖掉,在泥城浜以东建第二跑马场,也称新花园。其址今为北海路、湖北路、浙江中路、芝罘路和西藏中路。 1900年的南京路

  26. 1860年跑马总会又在泥城浜之西购地430亩,建成跑马厅。今为人民广场、人民公园等。1860年跑马总会又在泥城浜之西购地430亩,建成跑马厅。今为人民广场、人民公园等。 花园弄延伸到泥城浜。 1865年工部局命名为南京路,因为这种繁华是南京条约所带来的。 南京路从1850年代起,成为商业街,路面日益拓宽。

  27. 此后又建成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此为跑马厅的彩票楼。此后又建成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此为跑马厅的彩票楼。

  28. 30年代的南京路 1925年的南京路

  29. 四大百货公司:先施(左上)、永安(右上)、新新(左下)、大新(右下)四大百货公司:先施(左上)、永安(右上)、新新(左下)、大新(右下)

  30. 南京路的未来规划

  31. 三、淮海路 与南京路迥然不同的霞飞路 淮海路始筑于1900年,曾数易其名。淮海东路初名宁波路。淮海西路初名乔敦路,30年代改陆家路。淮海中路东段初名西江路;西段曾名法华路、宝昌路; 1915年6月更名霞飞路,并在1922年3月法国将军霞飞来沪访问时举行揭碑仪式(霞飞曾经在1885年来上海游玩)。霞飞路逐渐替代公馆马路(金陵东路),而成为法租界的商业街。法国人、俄国人等在这里开设了很多商店。 汪伪时期曾改霞飞路为泰山路和庐山路。 1945年10月又改为林森路。 1950年5月25日,市人民政府公告更为今名,以纪念淮海战役。

  32. 20世纪以前,今淮海路地区散布着诸如赵家宅(今普安路口东北)、顾家宅(今重庆南路口西南)、盛家宅(今瑞金二路口两侧)、钱家宅(今陕西路口环周)、曹家宅(今乌鲁木齐中路口西北)等村落。 自19世纪70年代中叶起,在法租界旧区影响下,赵家宅附近开始出现单层旧式石库门住宅。西江路辟筑后,两侧逐渐兴建各式欧陆建筑,逐步取代零星散布的传统村落农舍。 1900年10月法租界董事会规定:嵩山路以西必须建造两层以上砖石结构的欧式楼房,营造前必须将图样上报公董局市政工程师批准。1901年又规定在西江路与法华路两侧必须建造具有艺术性的建筑。在上海建筑史上极负盛名的今淮海中路1517号花园住宅(即盛宣怀住宅,现为日本驻沪总领事官邸),即建于1900年。今淮海中路2068号登云大楼,高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法国城堡式建筑,建于1910年,时为沪西第一高楼,名又斯登公寓,曾雄视沪西十多年。上海海关1912-1921年《十年报告》中曾指出:“法租界的西区是上海唯一经过精心设计的住宅区。”

  33. 20年代的霞飞路 30年代霞飞路面貌

  34. 清末民初,从八仙桥到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口两侧,已有泰昌洋行、恒来和记绸布庄、永亮药号、乾泰兴茶叶号等,1911年瑞典商人在贝勒路口开设维昌洋行。1920年前后,伴随居民区的发展,商店逐渐增多,并开始出现专营商店。20世纪20年代,随着大批俄侨定居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中段俄侨社区逐渐形成,开始出现大批俄侨商店。仅1926-1928年间,就有一百多家俄侨商店在霞飞路上开张,购物与消费环境之雅,设施之舒适,堪称上海之最,如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餐厅,不仅是上海开设最早的花园餐厅之一。文艺复兴咖啡馆是俄侨聚会的沙龙。DD’S咖啡馆则是中外雅士汇聚处。此外,瑞成号瓷器店、普罗托夫百货公司、哥利郭里夫百货公司、科涅夫男士用品公司和最先引入美国干洗设备的正章洗染公司等,都是当时上海闻名遐迩的俄商大店名店。 总店设在静安寺路的西比利亚皮货行也在霞飞路开设了贵妇专卖店,经销最名贵的女式皮装。至30年代中期,全路俄侨商店已不下五六百家。

  35. 霞飞路以洋派、时尚而名扬海上 孝好大药房 德国人开设的美容院

  36. 淮海路商业街 淮海路百年大庆

  37. 四、近代上海城市地图——“上只角”与“下只角”四、近代上海城市地图——“上只角”与“下只角” 近代租界成长以后,上海逐渐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厂区等。公共租界、法租界地区因为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管理到位、水电齐全、治安良好而成为“高尚”社区,如愚园路、南京西路、汾阳路、衡山路、岳阳路等处。 而难民们只能云集在工厂周围、或华界河道两岸等地。如平凉路、药水弄、谭子湾、肇家浜、日晖港、番瓜弄等地。 这样在市民观念上,形成了“上只角”与“下只角”。 这种观念,正在随着城市大规模的改造而消失。

  38. 建设和发展资金的几条渠道:土地批租,改造旧城。当年虹桥开发区第一块土地使用权的70年出让,拉开了申城大规模土地批租的序幕。从那时以来的十数年间,全市批租土地所得数千亿元。  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成立城市建设投资总公司,注入现有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向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建立起市场化的借还贷机制。当年就是向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贷款,建起南浦、杨浦大桥,然后出让这两座大桥和延安东路隧道(俗称二桥一隧)的经营权,用取得的巨额资金付息并建设新的项目。而在国内市场发行建设债券,也为地铁等筹措到可观的建设资金。  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用活社会资金。温藻浜大桥全靠社会集资;延安路上架设的七座临时人行天桥,所需的四千万资金,全靠在天桥上打广告筹措到的。这是两个并不典型的“轻量级”例子。至于国际上通行的BOT(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方式的普遍引入,使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而今建设中的上海沟通郊区城镇的A5(嘉金)高速公路、A9(沪青平)高速公路,就是民间资本在那里热火朝天地干着呢。建设和发展资金的几条渠道:土地批租,改造旧城。当年虹桥开发区第一块土地使用权的70年出让,拉开了申城大规模土地批租的序幕。从那时以来的十数年间,全市批租土地所得数千亿元。  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成立城市建设投资总公司,注入现有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向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建立起市场化的借还贷机制。当年就是向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贷款,建起南浦、杨浦大桥,然后出让这两座大桥和延安东路隧道(俗称二桥一隧)的经营权,用取得的巨额资金付息并建设新的项目。而在国内市场发行建设债券,也为地铁等筹措到可观的建设资金。  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用活社会资金。温藻浜大桥全靠社会集资;延安路上架设的七座临时人行天桥,所需的四千万资金,全靠在天桥上打广告筹措到的。这是两个并不典型的“轻量级”例子。至于国际上通行的BOT(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方式的普遍引入,使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而今建设中的上海沟通郊区城镇的A5(嘉金)高速公路、A9(沪青平)高速公路,就是民间资本在那里热火朝天地干着呢。   不断改革传统体制,衍生更多实际效益。仅举一例。延中大绿地实际造价每平方米高达1万元,整块大绿地共需人民币23个亿!改革公用事业费制,把财政补贴公用事业的费用挪过来,23个亿迎刃而解。

  39. 1985年的上海

  40. 上海城市规划馆中规划的上海未来的面貌正在日益成形上海城市规划馆中规划的上海未来的面貌正在日益成形

  41. 上海的苏州河,周家桥与北新径段,聚集了来往的船只、破旧厂房和新一代的外来移民,历史如车轮一般,周而复始,见证了上海的变迁……傍晚路过,心生感慨

  42. 延安中路绿地 一双鞋、一页报、一张床、一间房,这是形容解放以来上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变化的一个有趣的比喻。记者从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了解到,到今年底,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比上年再增加近1平方米,达到11平方米,绿化整体覆盖率超过37%,市区居民出门500米可见大型公共绿地的工程也逐渐向郊区推进。目前上海人均绿地面积已超过了东京、大阪等都市,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时,上海人的“绿色财产”将进一步向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靠拢。

  43. 进一步开发、完善豫园商业旅游区,不断强化和完善旅游功能,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带商业。要利用豫园商业旅游区的效应,带动环城 以内的老城厢改造;通过老城厢的改造,提升豫园商业旅游区功能,使整个区域逐步成为历史文化鲜明、旅游功能完善的商业、文化、旅游的特色 风貌区。 老城厢改造

  44. 2005年评选10大休闲街——体现上海的活力 新天地、南京路、滨江大道、上海老街、衡山路、梅川路欧亚休闲街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外滩、七宝老街、朱家角北大街 朱家角 梅川路

  45. 五、2010年上海世博会 会徽中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也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46. 世博会与城市建设 马丁所在的法国建筑设计事务所承担主设计方案。三个核心内容:   “首先是花桥,由于上海世博园会分布在黄埔江的两岸,我们必须用一座桥把两岸的场馆连接起来。不同于目前黄埔江上的其它桥梁,这座桥将只供行人使用,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桥面上种植的不同花卉将整座桥妆扮得五彩缤纷。由于桥的净空高度将达到二百米,所以花桥就象是穿越在空中的一条彩虹,很有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味道。桥上设有商店,人们可以在桥上轻松漫步欣赏美景。这座桥将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并在世博会后得到保留。”   “第二是运河,我们引入黄浦江水在世博园区形成一条椭园形的运河。它使世博园成为一个江水环抱的人工岛。它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世博会场馆区域的分界线;二是营造一种亲水概念,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是植物走廊,在世博园中主要通道都由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所覆盖,有些地方形成大型的绿色公园。整体感觉世博园就象一个向四周传播绿色的心脏,这将进一步体现绿色环保的城市发展主题。”   马丁感叹:“我一直认为上海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最富有活力的城市,世博会对上海是一个向世界证明自己为二十一世纪最好城市的绝佳机会。这里对我们设计师就象是天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实正是设计师工作的本质。”

  47. 杨浦大桥地区、北外滩至上海船厂地区、十六铺至东昌路地区,以及南浦大桥地区(包括世博会选址地区)为黄浦江两岸的4大重点开发地区,并力争在2010年世博会召开之前完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