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浅议 “地 震”

浅议 “地 震”. 地震是怎么回事 ? 地震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它像台风、暴雨、洪水、火山喷发、海啸、霜冻一样,是经常发生的灾害性自然现象。 要认识地震就得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它的活动规律。.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 : 地壳、地幔、地核 三个圈层。. 活动规律 由于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分布是不均匀的 , 因而造成了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做缓慢运动 , 在这些巨大力量的长期作用下 , 有些岩石会发生倾斜、变形,当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足够大时 , 一些本身比较脆弱或有些轻微裂隙的岩层就会在这种力量下产生剧烈的震动,这样地震就发生了。

keefe-roch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浅议 “地 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浅议“地 震”

  2. 地震是怎么回事? 地震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它像台风、暴雨、洪水、火山喷发、海啸、霜冻一样,是经常发生的灾害性自然现象。 要认识地震就得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它的活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4. 活动规律 由于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分布是不均匀的,因而造成了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做缓慢运动,在这些巨大力量的长期作用下,有些岩石会发生倾斜、变形,当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足够大时,一些本身比较脆弱或有些轻微裂隙的岩层就会在这种力量下产生剧烈的震动,这样地震就发生了。 一般来说,地壳内部积累的能量越多,地震时释放的能量也就越大,地震的震级也就越大,造成地面的破坏程度也就越严重。

  5. 什么是地震? 科学的解释就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震产生的过程

  6. 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7. 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极震区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极震区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又称震源区或震源体。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宏观震中——是指地震时,人们感觉最强烈、地面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极震区——是指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比也最严重的地区。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8. 1.震源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 2.震中、震中距和极震区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震中区。一次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地方称极震区。 3.震级和烈度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9. 地震震级: 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10.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汶川地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烈度均达到了11度。

  11. 地震波 •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 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 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12. 只感觉上下抖动 -----处在震中区 上下震动接着水平晃动------震中在附近 只感觉到水平晃动------地震在远方 震动持续时间长------震级大 震动持续时间短------震级小

  1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例如,中国的新地震烈度表(1980)规定,烈度为7、8、9、10时相对应的峰值加速度平均值分别为0.125g、0.25g、0.5g、1.0g。

  14. 地震的类型 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 目前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大约为720千米。深源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和灾害。 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至10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15. 1995年阪神大地震两 天后,日本《朝日新闻》 发表了一个示意图,表明 倒塌的房屋和遇难者有三 成分布在一个狭长带上。 “我们在现场看到,在狭 长带上大量民房倒塌,偏 离断层的后院房子却完好 无损。台湾地震后,我 们去现场,发现房子破坏、 河床移位、桥梁等灾害带 也形成一个狭长带。汶川 地震后,我们在现场调查, 发现白露中心学校有一个 断层从操场通过,隆起两 米高。断层旁边不远的两 栋教学楼是按可抗七级地震的标准建造的,产生了好多X形剪切线,但整栋楼没有大问题。地震断层带上的房子可以说是无坚不摧,但在断裂带以外,如果科学设计建筑物抗震标准,可以大大减轻破坏。”

  16. 抗震设防目标 抗震设防目标是指建筑结构遭遇不同水准的地震影响时,对结构、构件、使用功能、设备的损坏程度及人身安全的总要求。因此,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根据这些原则将抗震目标与三种烈度相应,分为三个水准,具体描述为: 第一水准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或称小震)影响时,建筑物—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 当遭受本地区规定设防烈度的地震(或称中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产生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规定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或称大震)影响时,建筑可能产生重大破坏,但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7.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结构物在强烈地震中不损坏是不可能的,抗震设防的底线是建筑物不倒塌,只要不倒塌就可以大大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减轻灾害。一般,在设防烈度小于6度地区,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损坏程度较小,可不予考虑抗震设防。 在9度以上地区,即使采取很多措施,仍难以保证安全,故在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所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6~9度地区。 宿迁市的抗震设防标准为8度,汶川县城的抗震设防标准为7度。

  18. 我国地震灾害状况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 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及环 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接处, 地震频繁,灾害严重。 我国大陆的地震具有频 度高、分布广、震源浅、 强度大和成灾率高的特 点。因此,我国的震灾 形势十分严峻。

  19.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 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 主干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 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 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 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 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 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 代。

  20.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 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21. 地震预报水平 我国目前地震预报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体可以这样概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对某些类型的地震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对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22. 地震时室内如何避震 • 地震时千万不能跳楼 • 切记几个“不要”: • 不要乘电梯, • 不要到窗边和外墙边, • 不要到阳台上, • 不要到床上和房屋中央, • 不要马上回屋找贵重物品和衣物。

  23. 避震原则 通过对多次地震调查表明:地震时,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卫生间、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平时要熟悉居住和工作的环境(门的开向、通道方向、台阶高低、紧急出口、空旷场地方位等),灵活掌握震时自救方法,充分利用大震的预警时间和震后下一次余震到来的时间差迅速撤离。 据地震专家和经历大震的生存者——“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的衷告和经验,应就时、就地、就物的自防、自救与互救。

  24. 坚固家具附近

  25. 浴 室

  26. 谢 谢 大 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