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0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 Industrial toxicant and Occupational poisoning)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 Industrial toxicant and Occupational poisoning). 五 . 有机溶剂 ( Organic Solvent). 有机溶剂 ( Organic Solvent). 什么是有机溶剂?. 是一大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 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 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 , 如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 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 它存在于涂料、粘合剂、漆和清洁剂中。. How Many. 工业溶剂.

kel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 Industrial toxicant and Occupational poisoning)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Industrial toxicant and Occupational poisoning)

  2. 五.有机溶剂(Organic Solvent)

  3. 有机溶剂 (Organic Solvent) 什么是有机溶剂? • 是一大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 • 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 • 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 • 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 • 它存在于涂料、粘合剂、漆和清洁剂中。 How Many 工业溶剂

  4. 有机溶剂 (Organic Solvent) 工业溶剂 》30,000

  5. 有机溶剂 (Organic Solvent) 理化特点 =========== • - 挥发性 • 可溶性(脂溶性和水溶性) • 易燃性

  6. 有机溶剂 (Organic Solvent) 吸收和分布 ===================== • 挥发性 --- 40-80%肺吸收 • 脂溶性 --- 分布于富含脂肪的组织:神经系统和肝脏;脂肪;血流丰富的肌肉和骨骼 • 水溶性 --- 易经皮肤摄入 • 其他 --- 母婴传递

  7. 有机溶剂 (Organic Solvent) 生物转化与排出 (个体化差异, 不同溶剂差异) ================================== • 以原形经肺呼出; • 少量以代谢形式经尿排出; • 生物半衰期较短, 数分至数天

  8. 有机溶剂毒作用表现 1. 皮肤---职业性皮炎20% 慢性裂纹性湿疹 急性刺激性皮炎 干燥,表皮及角质层裂纹 红斑和水泡

  9. 有机溶剂毒作用表现 1. 皮肤: 三氯乙烯--- 剥脱性皮炎 剥脱性皮炎袜套样改变 严重损伤皮肤及粘膜,创面似Ⅱ度烧伤,往往并发感染,继而损伤肝、肾及肺等脏器,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危及生命,病死率较高

  10. 有机溶剂毒作用表现 2. 中枢神经系统--- 非特异性的抑制或全身麻醉,表现为功能紊乱。 急性接触 •  急性接触高浓度: 主要表现为定向力障碍、眩晕、精神错乱、头痛、恶心、呕吐、倦怠、嗜睡、神经衰弱、言语不清、步态不稳、易激惹、神经过敏、抑郁、意识丧失,最后因呼吸抑制而死亡。24小时内症状大都可逐渐缓解。 • 如果严重超量接触有机溶剂后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持续性损害。

  11. 有机溶剂毒作用表现 2. 中枢神经系统 慢性接触 • 长期接触低浓度有机溶剂可导致慢性神经行为障碍,如性格或情感改变,智能障碍等;还可能因小脑受累导致前庭一动眼神经功能失调。 • 有时接触低浓度有机溶剂蒸气后,虽前庭试验正常,但仍出现眩晕、恶心和神经衰弱,称为获得性有机溶剂超耐量综合征。

  12. 有机溶剂毒作用表现 3.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 • 可引起周围神经损害, • 少数溶剂对周围神经系统呈特异毒性。 • 如二硫化碳、正己烷和甲基正一丁酮能使远端轴突受累,引起感觉运动神经的对称性混合损害,主要表现为:早期出现手套型、袜套型肢端感觉神经炎症状。 • 三氯乙烯能引起三叉神经麻痹,导致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功能丧失。

  13. 有机溶剂毒作用表现 4. 呼吸系统--- 对呼吸道均有一定刺激作用 --- 过量接触水溶性低、刺激性较弱的溶剂,常可到达呼吸道深部而可引起急性肺水肿。 --- 长期接触刺激性较强的溶剂可致慢性支气管炎。

  14. 有机溶剂毒作用表现 5. 心、肝、肾脏 • 对心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心肌对内源性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增强所致。 • 在接触时间长、剂量大的情况下,任何有机溶剂均可导致肝脏损害。 • 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衰竭, 慢性暴露可导致肾功能不全。 • 心三联: • 肾上腺素, • 利多卡因, • 阿托品。

  15. 有机溶剂毒作用表现 7.造血系统 对造血系统的毒性,是慢性苯中毒的主要特征,可导致白细胞和全血细胞减少症,以致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 兒童白血病人增多與家庭裝修有關

  16. 有机溶剂毒作用表现 8. 致癌作用 苯是目前公认的致癌物

  17. 有机溶剂毒作用表现 9. 致畸作用 • 母亲孕期接触化学物质与子代先天缺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孕期接触汞、及苯等有机溶剂,所生婴儿中先天缺陷发生率可达27.36%~33.61%,明显高于对照组。 • 橡胶生产女工子女中,先天缺陷发生率为30.62%。

  18. 有机溶剂毒作用表现 许多有机溶剂对器官组织的损伤不是孤立的,可产生多器官组织的损伤,同时使用的有溶剂几乎都为混合物,人们有可能同时接触多种有机溶剂,联合作用往往可使毒作用增强、相加,

  19. 有机溶剂 • 苯及苯系物 • 二氯乙烷 • 正己烷 • 二硫化碳

  20. 有机溶剂----苯(benzene, C6H6) (一)理化特性 无色透明、特殊芳香味的液体 沸点80.1℃,易挥发 蒸气比重2.77 易燃,燃点为562.22℃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 蒸气比重重于空气,故易沉积于空气的下方 • 易燃易爆(爆炸极限1.4%〜8%)

  21. (二)接触机会 • 有机化学合成的重要原料,如苯系物、药物、农药、塑料等的制造过程 • 作为溶剂、稀释剂,如制鞋业、油漆(喷漆)业、粘胶剂、人造革等。 • 苯的生产 煤气 石油 煤焦油 提炼 苯

  22. (三)毒理 1、吸收 苯 呼吸道(蒸气) 血循环 消化道 完全,但职业意义不大 皮肤 少量吸收

  23. (三)毒理 2、分布 大脑 血液 肾上腺 一次性吸入高浓度苯 骨髓(血液浓度的20倍) 脑 神经系统 苯在体内的蓄积 (富含类脂质的组织)

  24. (三)毒理 CO2 +H2O 3、排泄 呼气中苯含量反映接触苯程度 粘糠酸 原形储存在组织 邻苯二酚 对苯二酚 酚 50% 氧化 10% 苯 呼吸道 环氧化苯 40% 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 硫酸根 葡萄糖醛酸 苯基硫醚氨酸 尿 尿酚量(3h)反映近期体内苯吸收情况(>10mg/L)

  25. 4,总结:吸收、分布和代谢 苯蒸气 呼吸道 皮肤(少量) 血液 呼出 原形态(50%) 骨髓、脑及N组织 肝脏 氧化(40%) 酚类、粘糠酸、环氧化苯 硫酸根 葡萄糖醛酸 谷胱甘肽 酚类及其代谢产物 尿排出

  26. (5)中毒机制 • 苯的代谢产物干扰细胞因子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生长与分化调节 苯的代谢产物 骨髓基质造血正控因子(IL-1、IL-2)↓ 骨髓成熟WBC造血负控因子(TNF-a)↑ 造血干细胞功能抑制 造血功能障碍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 TNF-α

  27. DNA损害 苯的代谢产物 DNA共价结合 DNA氧化性损害 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 再障、白血病

  28. 毒作用机理 急性中毒: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亲脂性) 慢性中毒:造血系统损害(酚类) (1)干扰细胞因子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调节作用。降低造血正调控因子白介素IL-1和IL-2的水平; (2)氢醌与纺锤体纤维蛋白共价结合,抑制细胞增殖。 (3)损伤DNA,其机制有二,一是苯的活性代谢物与DNA共价结合;二是代产物引发氧化性应激,对DNA造成氧化性损伤。 (4)癌基因的激活。苯致急性髓性白血病可能与ras、c-fos、c-myc等癌基的激活有关。

  29. (四)临床表现 1. 急性中毒: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 短时间吸入大量苯蒸气所致 症状: 轻度:粘膜刺激症状,皮肤潮红、兴奋、酒醉状态,伴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重度:上述症状加重——昏迷、谵妄、抽搐、脉细、呼吸浅表、BP↓→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实验室检查:WBC先高后低 呼气苯、尿酚、血苯增高

  30. (四)临床表现 2. 慢性中毒:造血功能异常 • 中毒性类神经症:头痛, 头晕, 记忆力减退,肢端麻木; • 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IgM), 都属于免疫变态反应的一种 。 IgG;IgM, IgA---免疫三项 IgG7.0~17.0 g/L lgA0.7~3.8 g/L IgM0.6~2.5 g/L IgD和IgE

  31. (2)慢性中毒2)造血系统: 白细胞异常(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有 中毒性颗粒、空泡和破碎细胞) 皮肤、粘膜 出血及紫癜 血小板↓ ,伴有出血倾向 月经过多 全血细胞减少(再障) 多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32. 3)其他 • 皮炎:皮肤接触,干燥、脱屑、皲裂,过敏性湿疹 • 自然流产及畸形儿↑ • 乳汁分泌↓ • 过敏性湿疹

  33. 血常规 • a.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 • b.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0-550万/μL,女性为350~500万/μL,新生儿为600~700万/μL; • c.白细胞(WBC)计数: 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伤寒) • d.白细胞分类计数 • 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 • 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 •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寄生虫) • 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 • 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 • e. 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30万/uL (脾亢) • f. 红细胞沉降率: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34. 苯中毒观察对象: 血常规 白细胞(WBC)计数: 波动在成人为4000~4500/μL, 血小板(PLT):正常情况:6-8万/uL 血红蛋白(Hb):男性〈12g/dL,女性〈11g/dL 红细胞(RBC)计数:男性〈 400万/μL,女性〈350万/μL,

  35. (五)诊断 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根据我国诊断标准(GBZ68-2002)进行诊断和处理 1)急性 • 短期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史; • 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表现; •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中枢神经功能的改变

  36. 急性苯中毒 • 轻度:粘膜刺激症状,皮肤潮红、兴奋、酒醉状态,伴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 重度:上述症状加重——昏迷、谵妄、抽搐、脉细、呼吸浅表、BP↓→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呼气苯, 血苯,尿酚测定作为苯接触指标

  37. 2)慢性 ①较长时间接苯作业史 ②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调查资料 ③造血功能障碍 注意 对苯接触者的血象进行动态观察,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类似疾病。

  38. 慢性苯中毒 • 慢性轻度苯中毒:3月内每1-2周复查一次,WBC〈 4000/μL,伴有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 • 慢性中度苯中毒:1)WBC〈 4000/μL伴血小板〈6万/ul;2) WBC〈 3000/μL,伴易感染或出血倾向 • 慢性重度苯中毒:1)全血细胞减少症;2)再生障碍性贫血;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4) 白血病

  39. 治疗

  40. (六)治疗 1.急性苯中毒: 转移→清洗→保暖 葡萄糖醛酸、VC:辅助解毒 忌用肾上腺素 2.慢性苯中毒: 恢复已受损的造血功能 给予相应支持对症治疗

  41. (七)预防和健康监护 • 1,生产工艺改革和通风排毒: • 2,以低毒或无毒的物质取代苯: • 3,卫生保健措施: • 定期现场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 • 宣传教育 • 加强个人防护 • 定期体检 • 怀孕期和哺乳期

  42. (七)预防和健康监护 降低空气中的苯浓度,一经确诊必须脱离苯和其他有毒作业。观察对象必需调离苯作业 各种血液疾病、月经过多、血象低者等禁忌从事苯作业;定期体检,重点监测血象

  43. 其他有机溶剂

  44. 有机溶剂小结 • 有机溶剂广泛存在,有毒性 • 有机溶剂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吸收 • 临床表现:损害神经系统,皮肤,血液系统,呼吸系统 • 诊断依赖于:接触史+症状+劳动卫生学调查 • 预防:生产工艺改革和通风排毒+低毒替代+卫生保健措施

  45. 六. 苯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46. 苯的氨基与硝基化合物 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一个或几个氨基(NH2)或硝基(NO2)取代,形成芳香族氨基或硝基化合物  苯胺(C6H5-NH2) 硝基苯(C6H5-NO2) -NH2 -NO2 卤素 H H 其主要代表物为苯胺和硝基苯。 H 烷基

  47. 概述 (一)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 理化特性:多属沸点高,挥发性低的固体或液体,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醇、醚、氯仿及其他有机溶剂。 接触机会:多见于油漆、印刷、 燃料、染料、农药、橡胶、塑料、炸药工业中。

  48. 吸收 •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主要以粉尘或蒸汽的形态存在于空气中 • 呼吸道和完整皮肤吸收; • 苯胺转化快, 硝基苯转化慢 • 主要引起血液和肝肾损害

  49. (二)毒理和毒作用表现 1、吸收及排泄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皮肤 (脂溶性) 消化道 (职业意义不大) 呼吸道 (粉尘/蒸气) 苯胺 硝基苯 氧化 还原 对氨基酚 苯胲 苯醌亚胺 尿

  50. 2、毒作用机理 (1) 形成高铁血红蛋白(MeHb) Hb 对氯硝基苯 对氨基苯酚 苯肼 硝化甘油 苯胺 硝基苯 直接氧化作用 间接氧化作用 MeHb 正常:0.5%-2%血红蛋白 Fe2+→Fe3+ 失去携氧能力 Fe2+与氧亲和力增高 氧不易释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