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JOU 4220 纪录片制作第 16 周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JOU 4220 纪录片制作第 16 周. 第 16 堂课: 17/6/2011 黄义忠老师. 今早上课流程. 3 组同学呈现社会纪录片 记得要交 Journal, 下周二早上 10 点前,寄到 wongngeechoong@stu.edu.cn 讨论贾樟柯的 《 无用 》 老师介绍其他类型的纪录片: 1. 城市交响乐纪录片: 黄伟凯《 现实是过去的未来 》 2. 实验性纪录片: 3. 社区纪录片:吴文光 《 亮出你的家伙 》

kennan-sos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JOU 4220 纪录片制作第 16 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JOU 4220纪录片制作第16周 第16堂课: 17/6/2011 黄义忠老师

  2. 今早上课流程 • 3组同学呈现社会纪录片 • 记得要交Journal, 下周二早上10点前,寄到wongngeechoong@stu.edu.cn • 讨论贾樟柯的《无用》 • 老师介绍其他类型的纪录片: 1.城市交响乐纪录片:黄伟凯《现实是过去的未来》 2. 实验性纪录片: 3.社区纪录片:吴文光《亮出你的家伙》 4.私影像纪录片:李凝的《胶带》和吴文光的《治疗》和《操他妈的电影》

  3. 吴文光的三部作品 • 创作者吴文光,经过了将近十年对常规纪录片做法、功能、包括态度的困惑和质疑,铿锵有力地拿出了新近创作的三部作品。 • “这是我这十年时间里愿意拿出的,和我认为与‘真实影像’有关的东西”。 • 1.《操他妈的电影》中对电影梦想的期待和现实的回应。150分钟 2.《亮出你的家伙》梳理了吴文光和村民影像计划作者间捆绑纠缠的关系。170分钟 3.《治疗》则是作者对去世的母亲间的回忆及情感治疗。它们构成了“用真实影像”写作的开始。80分钟

  4. 贾樟柯 • 贾樟柯,出生于1970年。 • 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 • 《小武》被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评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而《站台》则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部分,并获最佳亚洲电影奖。

  5. 《无用》观影感:下周每人至少一分钟 • 叙事链(p17) • 主题(p19):中心思想,情节或人物驱动 • 戏剧性的故事讲述Dramatic Storytelling(故事弧)观念发生改变(20-32) 什么是主角需要的 1.积极的对抗消极的 2. 困难和阻碍 3. 有价值的对手 4. 具体的目标 5.情感的影响和观众的参与 6. 增强张力 7. 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

  6. 第一期:1990-1999 • 1990年到1999年:第一期:从91年的“西单聚会”,“新纪录运动”,强调制作的独立性,第一代独立纪录片人。 • 体制外:(吴文光、段锦川在体制内拍片是为谋生和蹭机器) • 体制内:(时间、康健宁),《纪录片编辑室》和《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 新纪录片的重要作品比如《流浪北京》、《我毕业了》、《彼岸》、《广场》、《阴阳》的资金都是独立的。只有《八廓南街16号》使用了电视台资金,但拍成后 一直无法在国内电视台播出。

  7. 第一期:1990-1999 • “要点在于纪实手法—同期声、跟拍,视角--自下而上,题材--小人物的故事。但纪实手法和平民题材并不就是纪录片民主化和独立性的保证。” 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 • 被人不批评:把独立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混为一谈,进行了一种强行的缝合,而且对于其中的独立性缺乏辨析。因为事实上当时在电视台体制传播的作品独立性非常有限。比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被禁播。

  8. 第一期:1990-1999 • 有人认为“新纪录运动”需重新辨析 • 区分成 “电视新纪录运动”和“独立纪录运动”

  9. 第一期:1990-1999 • 新纪录运动到90年代末就结束了,原因: 1.电视台内纪实风格的栏目纪录片1995年以后收视率大降。 2.而对于独立创作来说,90年代国内独立的传播环境非常有限 3. 缺乏资金回报的创作也会陷入疲倦 4.BETA制作的花费不菲 在1998年时,他们大多都在与国外机构沟通以寻求资金。

  10. 第二期:1999年至今 • “DV”1995年下半年在日本产生,1996年中国就有使用DV的导演。 • 最早是杨荔钠于1996年在青岛开拍的孤儿院题材纪录片《野草》,此后是吴文光开拍《江湖》。DV虽然产生,但1999年前的DV作品很少。 • DV到1999年后广泛普及,一个人也能完成纪录片 • “DV+PC+Premere”设备体系,酒吧成为放映空间 • 2003年后一批学者和艺术家陆续加入进来,如艾晓明、艾未未、胡杰、徐童、查晓原,他们以其阅历和修养,为DV纪录片运动增加了深度。而这之后DV逐渐进入HDV阶段。

  11. 第二期:1999年至今 • 1999到2010这十年间,纪录片丰收局面的生成,正是因为秉持着DV的便利--DV改变并拯救了中国独立纪录片。 • DV时代对于苦难的展现明显比在电视台边缘徘徊的第一代作者多了起来 :《好死不如赖活着》。直接电影是一种静观电影,反对逻辑理性的介入,不加以解说 。 • 90年代新纪录片的纪实主义美学: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对于过去专题片布道式手法的反感,也是一种被 动的美学策略。既然电视台体制的观点性表达是有控制的,那么作者就不说话,让客体自动呈现。

  12. 第二期:1999年至今 • 这20年有一个“主体渐显”的过程,作者在作品中的存在感逐渐地加强。 • 到了90年代后期,逐渐出现了一种心理现实主义。它把主观因素明目张胆地引进到创作当中。 • 例子张以庆的《英与白》:注重自我的意念并希望 在现实中找到契合的素材作为自我的宣泄。 • 在处理素材时,导演逐渐变得更为果敢,勇于营造一种结构。例子:1.杜海滨的《伞》(2007)2.贾樟柯 《无用》(2008)3.郭小橹《曾经的无产者》(2010),可被看作是结构主义倾向的纪录片。

  13. 第二期:1999年至今 • 贾樟柯《无用》(2008)等可以被看作是结构主义倾向的纪录片。。。《无用》拍摄广州某高级时装品牌的理念和商业运作,还拍摄了汾阳乡下的服装店,研究了不同阶层对衣服的态度。它不遵循线性的时间逻辑,而更关心同时间的不同阶层和不同领域,它 以共时性的各个段落和生活场景的并置,来激发阐释,获得意义。而这种方式尤其依赖于导演对社会的深度把握。 • 中国独立纪录片是确切地从1990年产生的

  14. 第二期:1999年至今 • 2000年以后出现了城市交响乐式的纪录片,这种注重蒙太奇剪辑的片子既有结构性的思索品格,还显示着特殊的诗性。作品包括欧宁的《三元里》 (2003)、王我的《外面》(2005)、《热闹》(2007)、林鑫的《陈炉》、黄伟凯《现实是过去的未来》,其中传达着作者对于城市的心理体验,大部分作品都具有社会评价甚至政治议论色彩。

  15. 实验纪录片《现实是过去的未来》 • 《现实是过去的未来》 (英文名Disorder) • 它是从一千多个小时由20多个发生在城市里的事件拼贴和剪辑而成。这些影像来自DV爱好者拍摄的素材,他们大多数都由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工作的非专业人士。 • 他们把录像交给黄伟凯,黄将它们删选,剪辑和拼接成了一部一小时的作品。 黄伟凯自己拍的镜头仅有3个,且都是空镜头。 • 《现》在2010年5月1日在加拿大国际纪录片节公映。该片曾获得2009年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16. 实验纪录片《现实是过去的未来》 • 片子是每天的日常生活里充斥各种荒诞的事件: • 有城市中发大水,一个人在立交桥下漂着生活垃圾的水里撒网打鱼,一个拿不到赔偿金而扬言自杀的男人;一个在路中央手舞足蹈的疯子;一群在高速路上失控的猪;随意乱过马路的行人;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假钞;在建筑工地里发现的文物;城市的河流里既有打着环保旗号的游泳队伍,又有不怕肮脏的渔夫,甚至还有一条逃跑出来出现在闹市的鳄鱼……

  17. 实验纪录片《现实是过去的未来》 • 黄伟凯觉得自己像一个厨师,用混乱调制出了一盘城市菜肴。 • 黄伟凯在解释如何将这些素材串联时,用了“荒诞”一词。那些看似毫不相连的社会事件在黄伟凯重新拼贴剪辑之后不仅在连续的画面运动中获得一种荒诞感,也好似因为它们共享的荒诞内核达到了某种新的秩序与平衡;而这种荒诞的平衡似乎正是目前中国社会现实无不矛盾的反映。 • http://www.sinovision.net/blog/xinyang/details/45646.html。纽约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记录一个真实的中国

  18. 实验纪录片《现实是过去的未来》 • 作者阐述:两年收集DV爱好者拍摄的各种素材,决定做一部有自己风格的城市交响曲。一直以来,城市交响曲形式的纪录片都没有展现现实的声音,如沃尔特鲁特曼的《柏林:城市交响曲》、 吉加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和 戈弗雷吉里欧的《失去平衡的生活》。 • 取自http://www.59wd.com/movie/na7tnadknjvo.html

  19. 实验纪录片《现实是过去的未来》 • 导演: 黄伟凯 • 1972年生,广东人,199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2002年作为自由工作者开始独立拍片,作品有飘(2005)。 2005年获云之南纪录影像展“黑陶奖”,2006年入选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获第3届Reel CHINA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新人奖 • 《现》片长:58分钟 • 观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zNDk5MjQw.html • 《现实是过去的未来》于2009年获云之南纪录影像展“评委会特别提名奖”,评委评语:导演运用大量的影像素材,以慧诘的剪接,以及自然音蒙太奇,勾勒出一曲充满黑色幽默的城市交响曲。

  20. 实验纪录片《现实是过去的未来》 • 《现在是过去的未来》从电视台群众记者拍摄的街头新闻的海量DV素材中筛选、提炼、组合而成 的纪录片,仿佛关于城市生活的印象拼贴和速写。号称要自杀的男人,天空中的宣传飞艇,消防员的急促奔跑,浸泡在洪水中的巷区,碰瓷儿被送到医院的无赖,高速路上四散奔逃的猪,偏僻小路旁的弃婴,工地里挖出的文物,同一条河流里不怕脏的渔夫和打着环保旗号的游泳队伍,挣扎不肯上警车的小贩以及警民对恃场 面……黑白画面,诗的节奏,像一首庞大的城市交响曲,再现了我们身处的这个粗糙而混乱、充满黑色幽默的当下现实。 • 影片所反映的现实仅仅限于 公共领域,所以看上去很新闻简报。车祸现场,自杀现场,弃婴现场,团体比赛现场,超市窝藏走私熊掌现场,还有无数个人现场。影片就是由大约20几个现场组 成,而现场彼此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交错出现。导演凭借出色的剪辑功力,足以让混乱的事件变得可以被了解和感知。 • http://www.1926cn.com/news/content_3196.shtml

  21. 实验纪录片《现实是过去的未来》 • 《现实是过去的未来》Disorder (黄伟凯Huang Weikai, 2009) is the most hyperbolic of these documentaries--aptly called by journalist Chris Chang何杨称为“来自地狱的一个城市交响曲” "a city symphony from hell," and a near sellout at YBCA. In grainy black-and-white footage taken from dozens of videographers, the film cross-cuts various chaotic happenings in Guangzhou seeming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fiscation of contraband bear and anteater parts from a supermarket; a motorist pleading with a semiconscious man on the road to accept a monetary settlement before the cops tow his car; a diner demanding satisfaction for a roach found in his noodles; a man threatening to jump from a bridge and another dancing in traffic; pigs running loose on the highway; a baby found abandoned in a trash-filled lot. The overwhelming impression conveyed by this film is, again, a China in utter chaos, broken down at every level.

  22. 2000年后:平民、社区和私影像纪录片 • 独立纪录片在2000年后的新动向还有更多,比如平民电影、社区电影的实践,比如私影像的重新发现。 • 2001年不约而同的出现了几部私影像: 1)杨荔钠的《家庭录象带》和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这是个人化时代的重要方向。 2)胡新宇拍摄自己的私生活 3)李凝的《胶带》 4)吴文光鼓动私影像的制作,在2010年拍摄了进行自我历史梳理与精神分析的《治疗》。

  23. 《胶带》 (李凝, 2010) • 《胶带》描述了一位艺术家拍摄纪录片的经历。导演意在说明:这个社会有一种无形的规则:人们互为关联,就像胶带一样连接在一起。想出离社会,独立成为自己,不被胶带粘住,为自己生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以独立思考独立创作为特征的艺术家,面对社会的种种目光,很难成为自 己。 • 李凝是一位先锋派舞蹈家,他以各种不同的角色在与生活对抗,他是舞蹈家,同时也是一个儿子,一名丈夫,一位父亲。艺术家如何与社会准则斗争来追求完全的真实以及他在其他人眼里的行为方式都是让人钦佩的。这是部让人兴奋的展现了镜头最大介入性的影片。 • http://www.sinovision.net/blog/xinyang/details/45646.html。纽约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记录一个真实的中国

  24. 《胶带》 (李凝, 2010) • 片子开头是一个固定长镜头,黑白画面,夏天,作者李凝本人给躺在床上的怀孕妻子扇着风,接下去的画面还是李凝,独自一人,在一个本子上草拟着自己的艺术行为计划。两个画面构成片子的基调:一个世俗人生的李凝和一个疯狂艺术行为的李凝。一个 人,一个身体,两颗心脏,两种水火不相容的处境。片子就这么一路流下,我的肉身和我的社会,“我的黑夜你的白天”(作家棉棉一篇小说名),私人生活,公共 空间的艺术行为,过程,细节,突入而来的斗殴,母亲老婆儿子,没完没了的家庭絮叨抱怨争吵,拆迁工地推土机前的裸体行为,闹市中的撒钱艺术,一段私情,一 次手淫,一次公共行为的集体预谋,裸身冰河下的潜游,公安进入,摩托送儿子去幼儿园,伙伴聚会,喝酒呕吐,黑夜街上独行和自说自话……李凝完全彻底地自我 抛出,抛进片子中,抛到无比坚硬的现实和冰冷的社会机器前。我似乎听到他的声音在咆哮:来吧!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或成齑粉或飞翔。 •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459517/转载吴文光的影像笔记:一个人的纪录片(之三)

  25. 《胶带》 (李凝, 2010) • 《胶带》是李凝的作品,导演把摄像机架到了自己的面前,拍摄了自己最近几年做现代舞的艰苦历程,同时赤裸裸地展现了自己的情欲以及生活点滴。片长 174分钟,深刻的剖析自我,展现自我,改变自我,他不仅仅是在纪录自己的精神生活,他把摄像机更强有力的深入了内心,情感,欲望以及压抑,这可以看做第 一天主题论坛里吴文光先生推崇的私人影像的典范之作,做到了影像的真正自由和独立。 • 《胶带》不仅仅是呈现真实的自己,影片还运用了一些小特技,使影片有点超现实的意味。这种自由的创作方式,独立的表达,使观众在体验真实纪录的同时有耳目一新的观影感受。据说《胶带》是花费了5年时间拍摄出来的。 • 第五日:这是我们的纪录方式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0/5NMDAwMDE5MTI5NQ.html

  26. 《胶带》 (李凝, 2010) • 资深影评人王小鲁在博客中对2009年中国十部优秀独立纪录片作品给出了评价。 • 《胶 带》是一部自画像,也是为70年代出生已迈入中年的理想主义者的集体造像,它呈现了秉有心灵自由的人在当今时代生存的困难。本片内容庞杂,它不仅纪录了自 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和家庭的私影像,还把异己的生活碎片有机地纳入进来,它们最终又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凝聚起来,对于作者所生存于其间的社会道德状况进行了描 绘。本片不仅仅是被动呈现社会空间对人的强制塑造,它还具有主动的抗争性,因为它还以富有才华的方式对外在压迫和内在的不自由进行了评价。 http://www.1926cn.com/news/content_4132.shtml

  27. 《胶带》 (李凝, 2010) • 片长达三小时的《胶带》能把几乎所有的观众都留到最后,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而我对自己被这部看似过于私密、琐碎的纪录片吸引并且打动也感到意外。 • 《胶带》首先是一部表演性的实验影像,李凝带着专为这部片子而召集的凌云焰实验剧团的成员,在济南街头游击式地进行表演、拍摄。 • 从05年到009年,历经4年的筹备、训练、拍摄之后,李凝发现在此过程中拍摄下的、自己和凌云焰的奋斗过程其实更有意思,于是才有了现在的这部纪录式的《胶带》。 《胶带》的出生首先源自于李凝对胶带的迷恋。胶带有着种种充满意念的特性:它由人制造,外在于人体,却带上了某些“人性”;它富有粘性,它具有束缚性、捆绑性,它连接物体、有纽带的作用……

  28. 《胶带》 (李凝, 2010) • 由于对胶带的特性的发现和挖掘,李凝开始创作以此为主题的实验表演,在纪录版《胶带》里,我们看到了不少这样的表演场景。 • 演员们被训练跟随胶带撕裂或摩擦的声音来控制自己的身体律动,他们在舞蹈中相互黏着,他们身上粘着垃圾,粘着从天空洒落的纸币。 • 而在这个表演性的实验影像之外,李凝发现,胶带的性质无处不在。 片子以李凝儿子的出生为开头,孩子对于婚姻和家庭的粘性自不必说;在李凝的镜头和独白中,儿子显然也是他与生命的纽带之一。而家庭,是依靠也是束缚,李凝在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的同时,似乎无法平衡家庭的这种暧昧的粘性所带来的困扰。

  29. 《胶带》 (李凝, 2010) • 从05年起,李凝发现拆迁离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近,一开始他只是无意地用镜头纪录了几起拆迁纠纷,最后拆迁工人在他家对门敲打以致他们无法正常生活。拆迁现象背后的暴力和权力就像一个巨大的胶带将李凝越捆越紧。而在嘈杂凌乱的城市街头,泥浆溅起的路面,在跟着李凝摩托车左奔右突地躲避城管交警的镜头里,我感到济南的空气中有一层粘膜,它阻碍着我的呼吸。 • 在一次拍摄中,李凝被带去公安局问话。镜头再次亮起时,李凝已经回到家中,跟母亲叙述事件的过程。李凝感到自己随时生活在监视之下:“他手上拿着我的档案,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记录;而我自己却不能看上一眼!” 在影片的最后一小时,李凝用了记忆的叙述方式,加入自己的独白和对《胶带》创作过程的反思。在他的独白中,他将自己的灵魂安置于身体内部。然而在身体内部混沌的冲撞中,他几乎控制不了想要毁灭自己的欲望。

  30. 《胶带》 (李凝, 2010) • 观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xMTgxMDUy.html视频: 《胶带》李凝

  31. 自我治疗纪录片 • “自我治疗纪录片”(self- therapy documentary)是美国纪录片学者保罗•阿瑟(Paul Arthur)在2007年提出一个概念,用来指称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纪录片的亚类型。(2)这一类型的影片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转 而以导演的第一人称叙事来组织影片。在主题和内容上往往是围绕导演自身早年的内心创伤而展开。对于导演本人来说,制作影片的初衷和最终目的,往往在于对自 身心理创伤的治愈。但正如《与巴什尔跳华尔兹》和其他一些影片所显示的,这种个人叙述同样可以与更广泛的社会现实建立一种深刻的联系,承载更深刻的社会内 容。王迟:影像的救赎——论自我治疗纪录片 • http://www.wmcn.com/Article/ShowInfo.asp?InfoID=469

  32. 吴文光的三部作品 • 2000年,吴文光彻底与以往告别。吴文光的转变与他无法通过纪录片改变被拍摄者命运有关。这种无力感似乎是这类职业者的通病。于是,他选择了两条道路:只把镜头对准与自己相关的生活,做得真诚一些;另外,发起了一项村民自治影像计划。 • 他也开始鼓吹“私影像”。“就是说这些影像都要和我相关。”吴文光举了个例子,“我不会故意找一个选题去拍摄一群收垃圾的人,除非有一个收垃圾的每天到我家收垃圾,我可能会去跟着拍。” • 吴文光拍摄了三部纪录片:《治疗》、《亮出你的家伙》和《操他妈的电影》。 • 吴文光只关心“私事”:我“私”故我在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0/08-04/2446374.shtml

  33. 吴文光《亮出你的家伙》 • 2005年吴文光应“中国-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委托策划并举办了“村民影像计划”。该计划包括:十名村民身份的作者分别拍摄制作的十 部纪录短片和一百个村民拍摄的图片作品。同年9月,该计划正式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面向社会公开,项目组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报名者及申报计划中评选出各 10个村民作者和10个青年导演,来到北京进行拍摄技术培训,最终回到所在村子进行拍摄。用摄像机镜头表达对自己所生活的乡村的记录与参与。 • 这个计划让吴文光在与村民影像工作者接触的同时,对纪录片有了重新的认识。于是,他开始重新反思,重新整理,将2000年至今记录下的“村民影像计划”素材,再创作成一部纪录片《亮出你的家伙》(2010年)。片中还暴露出整个项目运行过程中他与村民作者之间的种种争论与思考。 • 专访独立纪录人吴文光:从拍摄别人到剖析自己http://www.1926cn.com/news/content_4239.shtml

  34. 吴文光《亮出你的家伙》 • 一个村民冲到摄像机面前对着机器大声申诉,村长把他的兄弟打了。“当初三年前,他哭爹喊娘让我们支持他,我们把他拱上台,他现在就忘恩负义了, 你看他那牛B劲,还把我兄弟打了。我要找他拼命,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说着就要去抽刀。真实的愤怒充斥着11分钟的镜头。最后那个村民从土路上慢慢地消 失,背后是一片等待收割的玉米地。 • 这段影像让吴文光看到了贝克特戏剧般的布景和力量,但却真实发生在中国的乡村,又被另一个村民收录下来。“我无法想象我能拍出来这样的东西。我要拍的话,要去猎奇、窥探,要去瞄门缝,要小心翼翼地剪辑。”吴文光说。 • 他知道,再也不要作为一个外来者去拍东西。一切都由内部的人自己去拍,会有“呼啸而来的生活力度”。这个村民影像计划也从另一面肯定了吴文光自己的转变,他只拍摄和自己相关的私影像,就是把自己“变成内部的人”。当然,让村民去拍摄纪录片并不一定真的能改变一座村庄的生态,甚至无法改变一户农民的命运。但吴文光觉得这毕竟给了他们一个说话的可能性,对于他自己,这似乎是一种安慰。 • 吴文光只关心“私事”:我“私”故我在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0/08-04/2446374.shtml

  35. 吴文光《亮出你的家伙》 • 在惯常的 报道里,这就是一次“让摄像机离开‘主流势力’,给普通人自我发声权利”的有益尝试,吴文光却主动暴露出整个项目运行过程中他与村民作者之间的种种纠缠争吵,包括村民们对他的怀疑。人与人的具体相处和关系如何在这个计划的背后展开,变得比计划本身的功过得失更有意味。被“亮出”的其实是吴文光的反省。 • 吴文光只关心“私事”:我“私”故我在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0/08-04/2446374.shtml

  36. 《生于妓院》

  37. 《生于妓院》 • 片子的导演摄影师Zana和朋友们2002年成立了一家名为“Kids with Caremas”的非盈利性组织,希望通过教孩子使用相机来改变他们的生活,她们在加尔各答的红灯区找到了8名 妓女的孩子教他们学摄影,让他们自己去拍照。两年多的时间里,这群父辈酗酒吸毒,母亲在家中接客,红灯区中生长,即将被社会遗弃的孩子,逐渐的通过镜头 把他们的喜怒哀乐表现了出来。他们原本如同在阴沟中寻觅食物的老鼠,周边学校都不愿意接触的人,给我们的却是一 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 他们的作品在纽约、加尔各答和阿姆斯特丹都举行了展览,作品销售的钱(每幅170/250美元)反回来又资助了他们进入更好的学习环境。  • 然而一切并不是那么的美好,8个孩子中有的被美国最好的中学录取,但也有在影片获得OSCAR奖后的几个月便开始了接客生涯。

  38. 纪录片能改变什么? • 记录片能改变什么?有人在《亮出你的家伙》结束后问吴文光是否会因为没有改变而无力、或者感到挫败,他坦言记录本身的无力,对于大的环境很难改变什么,如果有,更多是对自己、对个体的改变。 • 2005年,《Born in Brotheles》推出并获得OSCAR当年最佳记录片奖,片中作者Zana把相机交给印度红灯区中的十个孩子,通过他们的眼睛来看那个世界。同年,吴文光在欧盟《乡村自治》项目中将摄像机交给中国十个乡村的农民,2010年将这段历程结集,推出记录片《亮出你的家伙》。

  39. 吴文光《治疗》 • 《治疗》的素材横跨12年,从1998年到2010年,有关母亲的去世与纪念,却串连进吴文光自己在整理母亲旧影像过程中的种种回忆、恍惚、自我治 疗。镜头前面,他诵读16岁时日记里稚拙的诗作,自己的青春也便是与母亲共度的时光;他讲述,忽然又开始即兴的剧场表演,在他看来那些肢体语言就是当下里自己灵魂的曝光。 • 吴文光:掉转枪口,瞄准自己 http://ent.163.com/10/0805/03/6D9SLOJV00032DGD.html

  40. 吴文光《治疗》 • 在《治疗》中,吴文光从母亲的旧居中找到了自己年少时的日记,一边读着 一边穿插母亲生前的影像资料。有时是有意的采访,讲讲他的父亲;有时只是抓拍:如母亲看报、走路或者安静地站立。在这之间,吴文光毫无理由地穿插了几段舞 蹈表演以及他自己的行为艺术动作。“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放这些片段。去年我们排练了一个叫《治疗》的舞蹈剧,有一些我很喜欢的动作,就放进去了。”吴文光说。

  41. 吴文光《操他妈的电影》 • 片子有三条互不相关的线,主要是一个叫王诛天的北漂,出身在农村,热爱文学和电影,于是在北京来寻找各种和电影有关的工作,而做的最多的便是在北京电影制 片厂门口等着做群众演员。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个电影剧本,主人公叫兵马俑,王诛天每天一边寻找着各种可以谋生的工作,一边努力地推销着自己的剧 本。在这条线之外。 • 还有其它两条,都很简单,占的篇幅很少,穿插于第一条线中,一个拍了一个制作并贩卖盗版文艺片的青年,麻木而坦然的做着电影工业里一颗永远拧不上的螺丝钉。 • 另外是一群来应征妓女角色的群众演员,她们演着同样的戏做着同样的梦。群众演员作为电影的背景时常被忽略,而在一个妓女角色的面试现场,她们成为了 镜头前的主角。摄像机在一个个女孩儿的身体上游走着,所问的问题也是暧昧不清。电影像一张巨大的网,网罗住所有送上门来的大鱼小鱼,弱肉强食是其中最基本 的潜规则。

  42. 吴文光《操他妈的电影》 • 在《操他妈的电影》中,导演不时地和拍摄对象交流,甚至竟然直接把手从摄影机后伸到镜头前去接拍摄对象的烟,如果说在这部片子里导演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当到了《治疗》导演干脆直接坐在了镜头前当起了讲述者; • 《操他妈的电影》中导演仅仅是部分的干预了拍摄对象的活动,但到了《亮出你的家伙》时,老吴干脆是策划了一个所谓的“村民影响自治计划”,在全国农村募集了10个从没拿过摄影机的农民,然后教会了他们拍摄纪录片的一般性技术,然后鼓励他们自己拿起摄像机拍摄自己村子里的人和事,而老吴自己则把教这些农民学习纪录片拍摄和与他们沟通过程拍摄了下来,于是就有了这部《亮出你胯下的家伙》。所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步被导演设计和策划的、完全是一部“无中生有”的纪录片,他甚至比某些剧情片更戏剧化。 • http://yishujia.findart.com.cn/187064-blog.html纪录片原来可以这样拍——看吴文光三部作品有感2010-05-03

  43. 吴文光《操他妈的电影》 • “可以说整部影片是导演对国内电影创作,电影体制以及电影环境一次强暴式的阐述。他通过对 被拍人的利用,完成了自己对所表达意念过程化的叙述。片中的主人公最终戳穿了导演对自己的利用,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反击。导演将这一切也都呈现出来,完 成了自身的操与被操。导演说这一部分在之前的版本中是被完全删掉的,但在后来的剪辑中,他终于有勇气把自己的丑陋暴露在镜头之下。影片的最后,导演与卖 DVD的青年在设计一个人群中的镜头,青年认为导演在后面用固定机位拍摄,直到他骑单车消失于人群中就可以了,然后他可以再返回来。可导演执意要追在他的 单车后面跟拍,于是很快导演就气喘吁吁的被甩在了后面。也许这就是导演眼前那始终与他理想中的电影之间的距离。” • 群操的艺术 – 评《操他妈的电影》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618146/  

  44. 讨论 • 哪一部纪录片或哪一个导演令你印象最深刻? • 为什么? • 这堂课改变了你什么? • 这堂课让你学习了什么?

  45. 讨论 • 课程和老师的不足 • 最后一堂课,要教些什么? • 教一些老师不会在课上教的东西? • 这是什么东西?

  46. 语录:发现 • “我们的人群有很多的东西,需要不断的去被发现,不断的被探索,因为这个社会和人总是处于一种矛盾和困惑之中的。所以纪录片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们在发现这种 困惑和矛盾时候的非常有力的工具。它是开放的,它是自由的,它至少是成为一个从一群人到另一群人的桥梁。”——吴文光(独立纪录片制作人)

  47. 语录: 武装自己 • “我不想成为被掩盖的真相的一部分,不想成为这种无视现实的一部分。我们活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得不讲出来。。。。(你如何看待中国的政治改革?)我认为第一步是,得到正确的信息,用知识武装自己,从而了解自己的责任和期望,所以对于任何改变,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动力。”艾未未。

  48. 参考资料 • 文章:中国独立纪录片是确切地从1990年产生的 • 我得做自己的精神主宰——李凝:《胶带》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413925/note/93174268/ • 身体的自传书写——李凝的自传电影《胶带》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208784/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