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七、足太阳膀胱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目内眦,上额,循头顶,夹督脉下项,分成两支,沿脊柱旁开1.5寸及3寸、大腿后侧下行,汇合于腘窝正中,沿小腿后侧、足外侧下行,在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体内:络肾,属膀胱,联络脑。. (二)主要病候 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股、臀部和下肢后侧疼痛等证。. (三)主治概要 外经病 :头痛,目疾,项强,背腰痛,下肢痿痹。 脏腑病 :背俞穴主治所属脏腑的病证。

kineks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七、足太阳膀胱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七、足太阳膀胱经

  2.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目内眦,上额,循头顶,夹督脉下项,分成两支,沿脊柱旁开1.5寸及3寸、大腿后侧下行,汇合于腘窝正中,沿小腿后侧、足外侧下行,在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体内:络肾,属膀胱,联络脑。

  3. (二)主要病候 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股、臀部和下肢后侧疼痛等证。

  4. (三)主治概要 外经病:头痛,目疾,项强,背腰痛,下肢痿痹。 脏腑病:背俞穴主治所属脏腑的病证。 神志病:癫狂,痫证,失眠。

  5. (四)腧穴 本经共67穴:重点掌握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中、膏肓、志室、承山、昆仑、申脉、至阴23穴的定位、归经、特定穴类别、操作。

  6. 睛明 BL1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功效】散风清热,明目退翳。 【主治】各种眼病,如近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 【操作】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捻转;(出针后按压3~5分钟,防止出血。若皮下出血,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禁灸。

  7. 攒竹 BL2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功效】散风镇痉,清热明目。 【主治】1. 视物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跳动。 2. 头痛,眉棱骨痛,面瘫,呃逆。 【操作】治疗眼病,可向下斜刺0.3~0.5寸;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可灸。

  8. 天柱 BL10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功效】熄风宁神,祛风散寒。 【主治】1. 头痛,眩晕。 2.项背强急,肩背痛。 3. 目赤肿痛,鼻塞。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可灸。

  9. 风门 BL12 【定位】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解表宣肺,护卫固表。 【主治】1.发热,咳嗽,鼻塞,多涕。 2.头痛,颈项强痛,肩背痛。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1.风门为祛风要穴之一,治一切外感中风之证。 2.《玉龙歌》:“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10. 肺俞 BL13(肺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清热理气。 【主治】1. 咳嗽,气喘,胸满,鼻塞。 2. 骨蒸,潮热,盗汗。 3. 喉痹,吐血,咯血。 4. 风疹,痤疮,腰背痛,癫狂。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11. 心俞 BL15(心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宽胸降气,宁心止痛。 【主治】1.心痛,心悸,胸闷。 2.咳嗽,气喘。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12. 膈俞 BL17 (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活血止血,宽胸降逆。 【主治】1. 胃脘胀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 2. 咳嗽,气喘,吐血,咯血,便血。 3. 潮热,盗汗。 4.风疹,荨麻疹。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13. 肝俞、胆俞 BL18~BL19 (背俞穴)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共同主治:肝胆疾病,尤其是黄疸病。 【操作】均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14. 脾俞、胃俞 BL20~BL21 (背俞穴)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健脾和胃,理中降逆。 共同主治:脾胃疾患。 【操作】均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15. 肾俞 BL23(肾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益肾助阳,纳气利水,强腰聪耳。 【主治】1.生育疾患: 遗精,阳痿。 2.小溲疾患:遗尿,小便频数,小便不利。 3.妇科疾患:月经不调,白带。 4. 耳鸣耳聋,腰膝痠痛。 5. 洞泄不化,五更泄泻。 6. 咳喘少气。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6. 大肠俞 BL25(大肠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调理肠胃,理气化滞。 【主治】腰痛,泌尿系统疾患,肠道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7. 膀胱俞 BL28(膀胱背俞穴)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功效】培补下元,强腰健膝。 【主治】1.遗尿,遗精,小便不利。 2.泄泻,便秘。 3.腰骶疼痛。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18. 次髎 BL32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功效】调理下焦,清利湿热。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尿,遗精。 2. 腰痛,下技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19. 承扶 BL36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功效】消痔通便,舒筋活络。 【主治】1. 腰腿疼痛,下肢瘫痪。 2. 痔疾。 【操作】直刺1.5~2.5寸;可灸。

  20. 委中 BL40(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功效】清热醒脑,理血消肿,祛风利湿,强健腰膝。 【主治】1. 腰痛,《四总穴歌》载:“腰背委中求”,髋关节屈伸不利,腘肌挛急,下肢痿痹。 2. 丹毒,疔疮,腹痛,吐泻,中暑。 3. 衄血不止(又名“血郄”) 4. 遗尿,小便不利。 【操作】直刺0.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1. 膏肓 BL43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功效】益气补虚,调理肺气。 【主治】1.咳喘,盗汗,肺痨。肩背痛。 2. 健忘,遗精。 3. 羸瘦,虚劳。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22. 志室 BL52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功效】益肾固精,壮腰强身。 【主治】1.遗精,阳痿。 2. 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3. 腰脊强痛。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23. 承山 BL57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功效】理肠疗痔,舒筋活络。 【主治】1.痔疾,便秘。 2.腰腿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24. 昆仑 BL60 (经穴)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舒筋活络,清利头目,镇痉止痫。 【主治】1. 头痛,项强,肩背拘急,目眩,鼻衄。 2. 癫痫,难产。 3. 腰骶疼痛,足跟肿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禁针刺)

  25. 申脉 BL62 (八脉交会穴,通阳跷)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功效】镇静止痫,宁心安神。 【主治】1.头痛,眩晕,失眠,癫狂,痫证。 2.腰腿痛,项强,足背痛。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26. 至阴 BL67 (井穴)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根角0.1寸。 【功效】疏风清热,矫正胎位。 【主治】1.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矫正胎位用灸法) 2.头痛,鼻塞,鼻衄,目痛。 【操作】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可灸。(孕妇及习惯性流产者禁针刺)

  27. 足太阳膀胱经小结 1、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上额,循头顶,夹督脉下项,分成两支,沿脊柱旁开1.5寸及3寸、 大腿后侧下行,汇合于腘窝正中,再沿小腿后侧、足外侧下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体内路径:络肾,属膀胱,联络脑。

  28. 2、取穴要点 目内眦上方取睛明。眶上切迹取攒竹。 背部第一侧线取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 背部第二侧线取膏肓、志室、秩边。 第二骶后孔取次髎。 腘横纹中央取委中,委中外1寸取委阳。 腓肠肌人字沟顶点取承山。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昆仑。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取申脉。 小趾外侧趾甲角旁取至阴。

  29. 3、主治要点 • 外经病:睛明攒竹治目疾,天柱治头项病,背腰腧穴治背腰痛,腰骶下肢腧穴治腰骶下肢病。 • 脏腑病:背俞穴主治所属脏腑的病证。腰骶腧穴治前阴病。委阳治三焦病。 • 神志病:癫狂痫,不寐。

  30. 4、特殊作用 膈俞治血虚、血证。 委中治热证。 膏肓治虚证。 承山治大肠病。 昆仑、至阴治难产,至阴治胎位不正。

  31. 5、操作要点 睛明、攒竹、天柱、委中禁艾炷灸。 攒竹斜刺或平刺,背部腧穴斜刺0.5~0.8寸。 背俞穴为艾灸最常用穴位。 委中刺络出血,至阴点刺放血。 昆仑、至阴妊娠禁针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