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第五节 端脑

第五节 端脑. 端脑又称大脑,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大脑皮质: 半球表面被覆的灰质。 大脑髓质: 大脑皮质深面的白质。. 基底核:半球底部中央白质中大的灰质核团。. 侧脑室:半球内部的空腔。. 大脑纵裂、胼胝体、大脑横裂、大脑回、大脑沟. 一、大脑半球的表面形态和分叶. 三个面:背外侧面、内侧面、下面(底面). 三个大脑沟: ⒈外侧沟 ⒉中央沟 ⒊顶枕沟. 五个大脑叶 ⒈额叶 ⒉颞叶 ⒊枕叶 ⒋顶叶 ⒌岛叶(脑岛). 岛叶(脑岛). ㈠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主要沟回.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 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kio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节 端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节 端脑

  2. 端脑又称大脑,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端脑又称大脑,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3. 大脑皮质:半球表面被覆的灰质。 大脑髓质:大脑皮质深面的白质。

  4. 基底核:半球底部中央白质中大的灰质核团。

  5. 侧脑室:半球内部的空腔。

  6. 大脑纵裂、胼胝体、大脑横裂、大脑回、大脑沟大脑纵裂、胼胝体、大脑横裂、大脑回、大脑沟

  7. 一、大脑半球的表面形态和分叶 三个面:背外侧面、内侧面、下面(底面)

  8. 三个大脑沟: ⒈外侧沟 ⒉中央沟 ⒊顶枕沟

  9. 五个大脑叶 ⒈额叶 ⒉颞叶 ⒊枕叶 ⒋顶叶 ⒌岛叶(脑岛)

  10. 岛叶(脑岛)

  11. ㈠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主要沟回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 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

  12. 中央后沟、中央后回 顶间沟(顶内沟)、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环曲环)、角回

  13. ㈡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主要沟回 胼胝体、胼胝体沟、扣带沟、边缘支、扣带回 中央旁小叶(旁中央小叶)、距状沟、楔叶、舌回

  14. ㈢大脑半球底面的主要沟回 底面可见额叶、颞叶、枕叶

  15. 海马沟、侧副沟、海马旁回(海马回)、钩(海马旁回钩)海马沟、侧副沟、海马旁回(海马回)、钩(海马旁回钩) 齿状回、海马——海马结构

  16. 枕颞沟、枕颞内侧回、枕颞外侧回 嗅束、嗅球、嗅三角、前穿质、眶沟、眶回

  17. 边缘叶:半球内侧面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周围的一圆弧形结构称之,包括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边缘叶:半球内侧面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周围的一圆弧形结构称之,包括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18. 二、端脑的内部结构 ㈠大脑皮质 ⒈大脑皮质细胞构筑 ⑴皮质分层:原皮质(海马、齿状回)、旧皮质(嗅脑)可分为三层: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

  19. 新皮质则为六层: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节细胞层)、多形细胞层新皮质则为六层: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节细胞层)、多形细胞层

  20. ⑵大脑皮质各层神经元的相互关系: 反馈 同步 汇聚 扩散 局部回路

  21. ⑶大脑皮质的分区 Brodmann的52分区法

  22. ⒉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⑴第Ⅰ躯体运动区 位置: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

  23. 特点: ①上下颠倒,头部仍为正; ②左右交叉支配,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则受两侧运动区的支配,如眼球外肌、咽喉肌、咀嚼肌、躯干肌等; ③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24. 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的纤维;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的纤维; 发出:锥体束至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25. ⑵第Ⅰ躯体感觉区 位置: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

  26. 特点: ①上、下颠倒,头仍正; ②左、右交叉支配; ③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

  27. 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通、温、触、压以及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通、温、触、压以及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

  28. ⑶视觉区 位置: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17区) 特点:距状沟上方接受上部视网膜冲动,距状沟下方接受下部视网膜来的冲动,距状沟后1/3上、下方接受黄斑区来的冲动。 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冲动,损伤一侧视区可引起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偏盲。

  29. ⑷听觉区 位置:颞横回(41、42区) 接受内侧膝状体来的纤维。 特点:每侧听觉区都接受来自两耳的冲动。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致引起全聋。

  30. ⑼语言中枢 ①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Broca氏回) 位置:额下回后1/3处(额下回后部)(44区) 损伤:与发育有关的肌肉虽未瘫痪,但却丧失了说话能力,称之为运动性失语症。

  31. ②听(感觉)性语言中枢(听讲/听话中枢) 位置:颞上回后部(22区) 损伤:能听到别人讲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答非所问,称之为感觉性失语症。

  32. 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 位置:额中回后部(8区) 损伤:相应肌肉的运动良好,但不能写字、绘画,称之为失写症(视运动性失语症)

  33. ④视(感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位置:顶下小叶角回(39区) 损伤:视觉良好,但原来识字的人变为不能阅读,称之为失读症(视觉性失语症)

  34. ㈡基底核 “优势半球” 是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大的灰质团块,位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核、杏仁体。

  35. ⒈ 纹状体: 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 ⑴尾状核:弯曲羊角型,全长伴随着侧脑室,尾端达侧脑室下角的前部。

  36. 尾状核头:尾状核的前端膨大; 尾状核体:尾状核中部; 尾状核尾:尾状核后端变得更细处,并折曲转向腹侧,终端连结杏仁核。

  37. ⑵豆状核: 位于内囊外侧的白质里,核的前下方与尾状核头相连,其余部分借内囊与尾状核和背侧丘脑隔开。豆状核在切面上呈三角形,核内被两个白质的板层分隔成三部。 壳:外侧部,最大。 苍白球:内侧的二部。

  38. 新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是较新的结构;新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是较新的结构; 旧纹状体:豆状核的苍白球,是较古老的结构。

  39. 纹状体病变: ①运动过多和肌张力降低:Huntington舞蹈症(HD)、手足徐动症——新纹状体病变; ②运动过少和肌张力增高:Parkinson病(PD)——黑质或苍白球(旧纹状体)病变。

  40. ⒉屏状核:为脑岛和豆状核之间的薄层灰质。 外囊: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称之。 最外囊:屏状核与岛叶皮质之间的白质称之。

  41. ⒊杏仁体(杏仁核、杏仁复合体):位于侧脑室下角前端的深面,与尾状核尾相连,属于边缘系统的核团。⒊杏仁体(杏仁核、杏仁复合体):位于侧脑室下角前端的深面,与尾状核尾相连,属于边缘系统的核团。

  42. ⑴胼胝体:大脑纵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正中矢状切面,呈弓形:⑴胼胝体:大脑纵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正中矢状切面,呈弓形: ㈢大脑半球的髓质 主要由联系皮质各部和皮质下结构的神经纤维组成,可分为三类: ⒈连合纤维:是连合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

  43. 胼胝体嘴 胼胝体膝 胼胝体干 胼胝体压部 经胼胝体的水平切面上,其纤维向两半球内部前、后、左、右辐射,广泛联系额、顶、枕、颞叶。

  44. ⑵前连合:终板上方横过中线的一束连合纤维,位于穹窿前方,胼胝体嘴后方,主要连接两侧颞叶(海马旁回)及嗅球。⑵前连合:终板上方横过中线的一束连合纤维,位于穹窿前方,胼胝体嘴后方,主要连接两侧颞叶(海马旁回)及嗅球。

  45. ⑶穹窿和穹窿连合:海马发出的纤维集中于海马的内侧,组成海马伞,然后海马伞行向背后方,逐渐与海马分开进而移行为穹窿脚,贴于胼胝体下面行向前并互相靠拢,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至对边连接两侧海马称之为穹窿连合,过了穹窿连合以后,两侧穹隆脚的纤维并行向前,构成穹隆体,再行向前下并分开构成穹隆柱,止于下丘脑的乳头体。⑶穹窿和穹窿连合:海马发出的纤维集中于海马的内侧,组成海马伞,然后海马伞行向背后方,逐渐与海马分开进而移行为穹窿脚,贴于胼胝体下面行向前并互相靠拢,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至对边连接两侧海马称之为穹窿连合,过了穹窿连合以后,两侧穹隆脚的纤维并行向前,构成穹隆体,再行向前下并分开构成穹隆柱,止于下丘脑的乳头体。

  46. ⒉联络纤维:是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⒉联络纤维:是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 弓状纤维:短纤维联系相邻脑回 长纤维:钩束、上纵束、下纵束、扣带

  47. ⒊投射纤维: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它们大部分经过内囊。⒊投射纤维: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它们大部分经过内囊。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两侧内囊呈开口向外侧的双“><”形。

  48. 内囊分部: 内囊前肢(额部):尾状核头与豆状核之间; 内囊后肢(枕部):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 内囊膝:内囊前肢与内囊后肢相交处。

  49. ⑴经内囊前肢投射纤维:额桥束、丘脑前辐射;⑴经内囊前肢投射纤维:额桥束、丘脑前辐射; ⑵经内囊膝投射的纤维:皮质核束;

  50. ⑶经内囊后肢投射的纤维: 下行纤维:皮质脊髓束、顶枕颞桥束 上行纤维:丘脑中央辐射(丘脑皮质束)、听辐射、视辐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