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下) ——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下) ——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秀州中学分校 胡燕娜. 先秦和秦帝国→汉唐帝国→宋元时期.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⒈ 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夏商周 ( 三代 ) ,周代成型; ⒉曾达到世界农耕文明之巅峰; ⒊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 ⒋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 礼仪之邦 ) ; ⒌吸纳多元文化,兼容并蓄; …….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西周→东周 ( 春秋→战国 )→ 秦.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下) ——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下)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秀州中学分校 胡燕娜

  2. 先秦和秦帝国→汉唐帝国→宋元时期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⒈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夏商周(三代),周代成型; ⒉曾达到世界农耕文明之巅峰; ⒊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 ⒋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礼仪之邦); ⒌吸纳多元文化,兼容并蓄; ……

  3.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

  4.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3-1 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 3-2 选用典型事例,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2 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5.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2、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体会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等重要思想家的主张及其深远影响。 3、通过了解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秦的统一等重要事件,分析它们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6. (三)教材内容、结构 礼乐文明的确立 百家争鸣 变革与争霸 秦朝一统

  7. 礼乐文明的确立 礼乐制度 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 维护秩序、巩固统治

  8. 变革与争霸 生产力发展 诸侯国强盛 周天子威望大减 春秋五霸 (齐国为例) 争霸 诸侯国进行变法 战国七雄 (秦国为例)

  9.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社会动荡和变革 文士阶层的出现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10. 秦朝一统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郡县制 统一货币 统一文字 修筑长城 意义:了解从西周宗法分封制社会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帝国的发展过程,了解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特色 。

  11. (四)教材特色 与旧教材的差异 1.确立了文明发展的主线: 宗法分封制社会→中央集权大一统社会; 2.所涉制度、人物、事件、思想繁多,不以时间、概念叙述为主,将丰富的图片、资料为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服务; 3.教材内容的取材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①“礼”和“乐”的文化定位; ②器物成为文明发展的载体:青铜器、《诗经》、青铜剑、战车、铁胄、甲骨文、兵书、秦陵兵马俑、驰道、秦长城遗址、灵渠等; ③略去了“牧野之战”“国人暴动”“平王东迁” 等纯史实内容,体现教材强调文明发展的意图;

  12. 二、 教学建议 (一) 课时安排 本课建议安排6课时。 礼乐文明的确立 1课时; 变革与争霸 2课时; 百家争鸣 1课时; 秦朝一统 2课时。

  13. (二)教材处理与学习方法 本课采取文明史的叙述与案例相结合的编排方法,内容往往基于文明史的角度而展开,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灵活的教学活动,也可结合校本教材和地方史内容。比如“吴越争霸”,对杭嘉湖地区学生来说,可结合更多的现实生活体验。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新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和案例,努力吸引学生全体、全程主动参与学习,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辩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

  14. (三) 教学活动设计 1、创设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引入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挥历史题材特殊的育人功能。 ⑴比如“百家争鸣”一节中可创设一个情境: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居的钱财。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面对窃贼,怎样评价?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各家思想的基础上发表见解,体会各家思想的异同,然后问哪种思想你最赞同,哪种思想会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再联系现实生活,找出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的影响。

  15. ⑵又如在讲述了秦统一初期的社会状况后,设计假若你是秦国国君(角色扮演),建国后面临这么多问题,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再引入秦始皇是怎么做的?⑵又如在讲述了秦统一初期的社会状况后,设计假若你是秦国国君(角色扮演),建国后面临这么多问题,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再引入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⑶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商鞅“立木建信”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等都可作为重要的情境题材。

  16. 2、巧用、活用地图,用直观形象历史图片,在对历史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促进理性认识。2、巧用、活用地图,用直观形象历史图片,在对历史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促进理性认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地图、图片蕴涵的各种信息,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现象,归纳结论。比如图4-1青铜器、图4-3战国编钟、图4-7、4-8、4-9兵器装备,就可以有很多的历史信息:材质、原理、规格、制作和使用方法(曲目) 、什么场合谁来使用,文物发掘等等。课前可分组让学生找资料作准备,思考中国古代文明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什么感想?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如图4-4、4-6、4-19,了解古今地名对比、培养识图能力。

  17. 3、利用乡土教材、考古进展,选择典型案例,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和延伸。3、利用乡土教材、考古进展,选择典型案例,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和延伸。 ⑴长江中下游的吴越争霸,浙江杭州、绍兴的古迹; (2)资料:了解秦始皇文治武功的题材--秦的强大和进取精神。 ①秦始皇兵马俑的音像资料; ②秦始皇陵揭秘之开掘争议 该不该惊醒地下的君王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1059/2236614.html

  18. 4、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培养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学会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4、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培养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学会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组织课堂辩论:   ⑴周王分封的利与弊   ⑵礼乐制度留给后世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⑶孔子教育思想的利与弊   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对与错

  19. 第二课 汉 唐 盛 世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20.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1 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21.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6-2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22.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汉朝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2、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3、以唐太宗统治为例,分析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基础。 4、通过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方面感受盛唐气象。

  23. 5、学习、欣赏汉唐时期的文化艺术方面的辉煌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5、学习、欣赏汉唐时期的文化艺术方面的辉煌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 6、通过学习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等知识,体会丝绸之路对东西文化交流及大运河对南北经济交流的重大作用。进一步理解历史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 7、尝试运用多种资源,理解、分析汉唐盛世出现的背景,并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24. (三)教材内容、结构 → 新的政治局面的出现 新的大一统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 → 帝国新政 唐初的政治革新 → 盛唐气象 经济和社会的鼎盛 → 盛世文化 汉唐的伟大艺术成就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 亮点:中西、南北交流

  25. 新的大一统 削弱诸侯国势力 加强监察 独尊儒术 和亲政策 出使西域 制度 思想 对外 巩固新的大一统

  26.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 北方民族南迁 少数民族内迁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心南移

  27. 帝国新政 贞观之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举制度

  28. 盛唐气象 市民生活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娱乐生活 饮食 娱乐

  29. 盛世文化 宗教 诗歌 宗教 书法 绘画 雕塑

  30.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丝绸之路 大运河 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流 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意义:了解汉唐时期宏大的历史风貌,知道汉唐盛世对世界文明产生的重要影响 。

  31. (四)教材特色 与旧教材的差异 ⒈以中华文明发展的时代特点(汉唐文明的“鼎盛”)来编写教材,突破了旧教材以朝代分段划分封建社会发展的模式(初步发展→不断发展→繁荣→继续发展→衰落)。 ⒉“盛世”局面绝不仅仅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与旧教材不同,新教材展现了一幅气魄恢宏的盛世画卷,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穿插历史情景的复原,激发师生的情感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⒊汉与唐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两个朝代,“繁荣与强盛”是其时代特色。新教材围绕“盛世”主题,取材重点突出,取舍得当: ①西汉、唐前期是重点,简述三国鼎立、北方人民的迁徙、南方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丝绸之路、大运河被浓墨重彩地专列一节,是时代的亮点,从“国内”“国际”角度反映了“盛世”局面。

  32. ③旧教材中又繁又难、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被纷纷省略。③旧教材中又繁又难、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被纷纷省略。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东汉外戚宦官专权、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诸葛亮治蜀、吴国开发江南、卫温去台湾、两晋统治、八王之乱、十六国战乱、淝水之战等都没有介绍,五族内迁也只是一笔带过,不涉详情。 隋朝没有提及文帝和炀帝的文治武功(大运河是例外),唐朝则省去了玄武门之变、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朝疆域、唐与边疆各族政权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唐后期的统治等。 ④汉、唐“盛世”之中,则各取一个典型“汉武帝统治”和“贞观之治”,重点突出。略去了“文景之治”、“开皇之治”,“开元盛世”和“武则天统治”也只略有提及。 ⒋汉唐文化的编写也不象旧教材被另列一章,割裂于时代之外。文化本身就是文明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新教材文明发展史的特点,体现了“盛世”主题,也符合逻辑规律。

  33. 二、 教学建议 (一) 课时安排 本课建议安排6课时。 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构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而灵活变化。

  34. (二)教材处理与学习方法 本课以“盛世”为主题,以大量的资料呈现了汉唐时期中华文明的繁盛局面。教学中要结合这一特色合理选择、使用这些资料,也可适当引入教材之外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材料。 同时要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新的特点,利用教材中的案例,结合杭州的历史和人文资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辩论、课堂情景剧、社会调查等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5. (三) 教学活动设计 1、充分利用课文素材,通过展开课堂辩论、扮演课堂情景剧,感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蕴含的人文气息和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⑴课堂辩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的利弊、三国鼎立的历史作用、科举制的利弊、大运河的利与弊; ⑵课堂情景剧:汉武帝问河间王治国之道、“隆中对”、唐太宗与魏征、阿拉伯商人在广州、诗人贾岛和文学家韩愈“推敲”等。

  36. 2、将历史地图与民族关系、对内对外关系联系起来,将历史图片、文物图片与汉唐的强盛联系起来,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培养识图能力。2、将历史地图与民族关系、对内对外关系联系起来,将历史图片、文物图片与汉唐的强盛联系起来,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培养识图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西汉疆域图、三国鼎立图、南迁移民图、丝绸之路图、大运河图等,注意边界四至、古今地名、交通走向。 历史图片中,除了人物肖像图外,大量的文物图片以直观的形式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原貌,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其历史信息之外,尤其要将该事物与现实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渊源关系。如“秦砖汉瓦”与建筑材料、昭君出塞张骞出使与当今交通、农事图农具与现代化农业、铜镜瓦当筒车的作用与当今生活、丝绸之路中的商队与如今的中外运输、运河的古今变迁等等。

  37. 3、发动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分组分任务搜集相关资料,试写调查报告,引用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充实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搜集、处理材料的能力。3、发动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分组分任务搜集相关资料,试写调查报告,引用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充实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搜集、处理材料的能力。 简单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要求通过查找图书馆资料、网上资料等,初步了解历史事物的发展脉络,试写小论文。 如:匈奴的历史、胡服和铜镜、唐装和唐人街、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盛世文化(史学、文学、宗教、艺术)、曲辕犁筒车或陶艺制作、敦煌与丝绸之路、古今大运河、世界上著名的运河及其与京杭大运河的比较等等。 4、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图表,提高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如:可以提示学生从经济、政治、民族等几方面来设计唐太宗大事记表,加深对“帝国新政”的理解。

  38. 5、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拓展教材内容,利用校本教材,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崇高情感。5、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拓展教材内容,利用校本教材,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崇高情感。 ⑴民族融合虽不是教材的主题,却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好素材。汉唐民族关系复杂而辉煌,是缔造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时期。通过了解现在当时民族与现在56个民族的渊源关系,让学生从现实出发体验历史的深远影响,感受中国统一的大趋势。 ⑵杭嘉湖地区特有的历史素材,比如丝绸的重要产地(丝绸博物馆)、运河文化(运河博物馆)是杭嘉湖人、浙江人的骄傲,教学中运用这些素材,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9.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

  40.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 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 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 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1 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 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 (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41.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和世界社会变迁中 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 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5—2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 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极其变化。 5—3 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 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 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6—2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 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 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4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汉族与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之间交往及 互相影响的若干事例,体会农牧文化的融合对于 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 2、从宋元时期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成就及其引发 的社会生活变迁中,领悟科技和生产力是推动历史 前进的动力的道理。

  43. 3、通过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黄道婆改良棉纺织3、通过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黄道婆改良棉纺织 技术和宋词元曲兴起于民间等事例,领会民众是历 史的主人,是创造和传承文明的主体的观点。 4、通过分析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 理解开放和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5、学会从各种载体中提取信息,认识社会生活, 养成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的意识和态度。

  44. (二)教学内容与结构 • 农牧文化的交融 • 传统城市的新气象 • 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 • 文人的世界 • 古代科技的典范 • 开放与交流

  45.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 农牧文化的交融 农牧文化间的和战 农牧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宋与辽 宋与金 元与宋辽金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46. 传统城市的新气象 手工业 农业 商业 市民生活 占城稻 瓷 器 娱乐生活 秧 马 坊市界限消除 夜市普遍出现 交 子

  47. 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 勾栏、瓦舍 说话 杂剧 传统节日 小说 讲 史 春节 元宵节 端 午节…

  48. 文人的世界 戏 曲 宋代诗词 对士人的政策 科举发达 文 人 画

  49. 古代科技的典范 火药 罗盘针 棉纺织技术 印刷术

  50. 开放与交流 元代的对外交流(以泉州为例) 马可·波罗 意义:了解宋元时期农牧文化之间的交融,知道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