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冰期─台灣篇

冰期─台灣篇. 組別:第八組 冰河的起源 與冰河有關的名詞解釋 台灣冰河 台灣冰河的景觀. 冰河的形成. 冰河是 重力 及 推力 推動往前或往下移動的冰體 冰河是由無數個 冰河冰 鑲崁組成的 冰河形成過程是: 雪 → 雪冰 → 冰晶 → 冰河. 冰河的證據. 冰蝕擦痕 是冰河曾經來過最有力的證據 擦痕的形成與 岩性 有很大的關僁,只有在 抗風化、抗侵蝕能力強 的岩石,才可以留下長久不消失的擦痕 特徵是在岩石面上成 條狀刻痕 ,多互相 平行 冰河流經的岩盤會特別 光滑. 台灣冰河的發現. 台灣冰河發現貢獻最大的是日治時代的學者 鹿野忠雄

knox-abbot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冰期─台灣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冰期─台灣篇 組別:第八組 冰河的起源 與冰河有關的名詞解釋 台灣冰河 台灣冰河的景觀

  2. 冰河的形成 • 冰河是重力及推力推動往前或往下移動的冰體 • 冰河是由無數個冰河冰鑲崁組成的 • 冰河形成過程是:雪→雪冰→冰晶→冰河

  3. 冰河的證據 • 冰蝕擦痕是冰河曾經來過最有力的證據 • 擦痕的形成與岩性有很大的關僁,只有在抗風化、抗侵蝕能力強的岩石,才可以留下長久不消失的擦痕 • 特徵是在岩石面上成條狀刻痕,多互相平行 • 冰河流經的岩盤會特別光滑

  4. 台灣冰河的發現 • 台灣冰河發現貢獻最大的是日治時代的學者鹿野忠雄 • 他在1931年登上雪山主峰頂時,發現雪山主峰東北側最大冰蝕圈谷,也就是雪山一號圈谷,也是真正發現冰蝕擦痕的地點

  5. 冰河遺跡的探討 今日因溫度上升許多 而導致台灣的冰河從此消失無蹤 留下的就只剩下“冰河遺跡”了

  6. 確切地說,雪線指的是某一個海拔高度,在這個高度上,每年降落的雪剛好在當年融化完。 測定雪線高度都在夏天最熱月進行。 雪線是冰川學上一個重要的標志,它控制著冰川的發育和分布。只有山體高度超過該地的雪線,每年才會有多餘的雪積累起來。年深日久,才能成為永久積雪和冰川發育的地區。 雪線

  7. 雪線 • 理論雪線上,雪山山區的現代理論雪線高度是4345m,末次冰期晚期為3595m,末次冰期早期則介於3095~2595m之間。現今,在雪山主峰圈谷群內的谷坡上,是布滿了碎石的石流坡(rock slope),明顯的指示是現代高山冰緣環境。

  8. 台灣雪線 • 睛朗的夏天,天山和祁連山麓的居民,能清晰地看到一條黑白分明的界線橫過山腰。

  9. 冰斗 • 1932年日本學者鹿野忠雄經過實地考察,認為台灣高山地區存在著冰河遺跡。 • 其中以雪山圈谷 的地形最具代表性。

  10. 冰斗

  11. 冰斗冰河旋轉滑動示意圖 平          平衡線 (粒雪線) 積累區 冰坎 消融區 旋轉滑動

  12. 擦痕 • 擦痕它的特徵是在岩石面上呈現條狀刻痕。 • 這些刻痕大多相互平行且與冰河流向一致。 • 冰河流經的岩盤也顯得特別光滑。

  13. 峽灣 • 冰河作用形成的溝槽,後因海水侵入造成細長形海灣,稱為峽灣。 • 以挪威鋸齒狀的海岸線最具代表性 • 可深入內陸100公里以上。

  14. U型谷

  15. 冰磧 • 隨著冰河的搬運作用,它所攜帶的岩石碎塊隨處堆置 • 冰河末端、冰河河谷或冰原底部等,即冰磧物。

  16. 蛇丘 • 蛇丘是冰川正要退卻融化時,內部流水夾帶砂礫石沈積下的彎曲山脊。

  17. 什麼是冰期 • 冰期是地史中氣候寒冷﹐極地冰蓋﹐中﹑低緯度地區有強烈冰川作用的時期 • 在大冰期中﹐氣溫不是在寒冷的水平上﹐寒冷與較溫暖的時期循環地變化著。 • 高緯度地區冰向中﹑低度伸展﹐高寒地區的雪線顯著下降﹐冰體覆蓋面積加大﹐海平面下降形成大面積海退。 • 冰期溫暖的時期叫做間冰期。間冰期冰川作用相對地變弱﹐冰向高緯度退縮﹐雪線昇高﹐冰體大量消融﹐冰融水注入海洋﹐致使海平面上昇形成大面積海侵

  18. 冰斗湖

  19. 大冰期 古老的沉積記錄保存不完全﹐發生幾次冰期﹐認識還不一致。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是最明顯的3次大冰期。 • 第四紀冰期冰磧層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廣。冰期最盛時﹐海平面下降達130米﹐使英吉利海峽和白令海峽消失。

  20. 大冰河時期

  21. 地質時代 距今年代 (萬年前) 阿爾卑斯山區 北美洲 中國(東部) 台灣 更新期 晚期 1~7 玉木冰期 威斯康 冰期 大理冰期 雪山冰期 23~40 里斯冰期 伊利諾 冰期 廬山冰期 ? 中期 68~80 民德冰期 堪薩斯 冰期 大姑冰期 ? 90~115 群智冰期 內布拉斯加冰期 ㄅㄛˊ陽冰期 ? 早期 135~190 多瑙冰期 ? ? ? 主要時期冰河比較

  22. 台灣冰期 • 時間:七至一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 • 證據: 冰斗:雪山(35個)、南胡大山(12個) 冰河擦痕及冰坎地形:雪山主峰周圍 寒凍風化作用:3000公尺以上山地的        冰緣

  23. 冰河時期的台灣面貌 • 面貌一:海水面下降120公尺,台灣成為東亞大陸東    緣 • 面貌二:動植物大舉「唐山過台灣」 • 面貌三:南海變成袋狀內海 • 面貌四:黑潮流徑東移、南退 • 面貌五:海域冬夏溫差達攝氏9度 • 面貌六:冬季的東北季風強勁 • 面貌七:台灣中部林相分布下移至少800公尺 • 面貌八:海洋生物生產力提高

  24. 冰河期的台灣

  25. 冰河孑遺 數百萬年前 因不明原因 導致全球氣溫下降 使得當時位於熱帶的台灣山區 也出現了冰河 但如今都已消失無蹤 為了證實冰河來過台灣 “冰河孑遺” 當然是最有利的證據之一

  26. 南湖大山 南湖大山是冰河孑遺最多的高山 海拔高(高3742) 年平均溫度在十幾度之間 所以成了冰河期後一些寒帶動植物的避難所 EX:南湖柳葉菜 高山沙參 南湖杜鵑 山椒魚 小黃鼠狼 等等 都是隨著冰河南下的動植物 形成台灣的特有種

  27. 南湖柳葉菜 葉對生或互生 密集生長 橢圓形或圓形,葉柄明顯 花頂生 紫紅 色花萼深四裂 花瓣四枚 花筒細長 子房下位 種子頂端具一叢柔毛

  28. 小黃鼠狼 目前台灣只發現一個活體 一個標本 及三次的目睹經驗 數量極為稀少

  29. 山椒魚 由西伯利亞跟著冰河移入台灣 分布在台灣高山區

  30. 台灣冰期 報告結束 組員:王威翔 巫道威 陳文亮 陳俊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