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第十章 旅游地理学

第十章 旅游地理学. 教学要点 : 了解旅游的基本知识 熟悉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熟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掌握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大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及旅游地评价 第三节 旅游者及其旅游行为分析 第四节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 概述. 一、旅游 1 .定义 旅游:以浏览为目的旅行 旅行:离开常住地而寄寓他乡所为,为了生存或特定的人而四处奔走的活动 游览:休闲为主,追求精神享受、调节生活情趣的活动 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的旅行和暂时停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 、兴起与发展. 古代旅游:

kor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章 旅游地理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旅游地理学 教学要点: • 了解旅游的基本知识 • 熟悉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 熟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 掌握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2. 大纲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旅游资源及旅游地评价 • 第三节 旅游者及其旅游行为分析 • 第四节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3. 第一节 概述 一、旅游 1.定义 • 旅游:以浏览为目的旅行 • 旅行:离开常住地而寄寓他乡所为,为了生存或特定的人而四处奔走的活动 • 游览:休闲为主,追求精神享受、调节生活情趣的活动 • 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的旅行和暂时停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4. 2、兴起与发展 • 古代旅游: • 以“行”为前提,非产业化的旅行时期。经历了宗教旅游、商贸旅游、探险旅游、考察旅游等形式。 • 近代旅游: • 19世纪40年代至二战。 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开始经营旅游代理业务并创办了托马斯·库克旅行社。 • 现代旅游: • 旅游业高度产业化发展的时期。旅游业收入上升,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

  5. 3.划分 • 历史阶段 • 古代 • 近代 • 现代 • 地理范围 • 国内 • 国际

  6. 二、旅游业 1、概念 • 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从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所有相关企业的总和。

  7. 2、特点 • 大众性 • 综合性 • 地域性 • 持续性 • 季节性 • 脆弱性

  8. 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 • 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规律 2.研究内容: • 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3.学科性质: • 分支边缘学科、应用学科

  9. 四、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一)国外旅游研究: 1.概述 • 时间:一百年历史、真正研究30年历 • 范围:内容、学术性、业务性 • 研究特征 • 高度分散与独立活动 • 重应用轻基础研究 • 学术刊物导向作用

  10. 2.研究过程 • 早期认知期(19-20世纪30年代) • 统计研究——经济研究 • 中期过渡期(20世纪40-60年代) • 沉睡——突破——恢复 • 近期大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 • 新起动——新发展

  11. 3.研究动态 • 旅游经济学 • 社会学人类学 • 环境学生态学 • 发展中国家旅游研究

  12. (二)、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 1、发展历史程: • 起源: • 改革开放后旅游产业产生巨大的现实需求+地理大变革 • 阶段: • 社会阶段:1979-1985年:旅游资源研究为主 • 发展阶段:1986-1992年,侧重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实战 • 深化阶段:1993—理论提升,研究领域内容扩大深入

  13. 2、研究理论与方法 • 旅游资源:存在争议(定义)、(分类)各有所见,(评价)无公认标准 • 旅游地研究:旅游地单位研究缺乏(相对国外) • 旅游者行为及市场的研究:发展快 • 区域旅游开发与研究:侧重经验归纳,缺乏理论深入研究,科学基础,定量成分少 • 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 旅游区划:不同区划方案 • 生态旅游研究 • 技术方法更新:描述性为主,方法性得到重视

  14. 第二节 旅游资源及旅游地评价 • 旅游系统三大因素 • 旅游主体—旅游者 • 旅游客体—旅游产品 • 旅游介体—旅游业与贯穿于其中的旅游活动。

  15. 地理学者的旅游研究视野:常以地理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地理学者的旅游研究视野:常以地理空间的角度来研究 • 客源地—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 目的地—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 • 旅游通道—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桥梁。交通为旅游的通道和媒介,是构成完整的旅游功能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

  16. 一、旅游资源 1、含义: • 旅游资源----能够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所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旅游资源的形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 二是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7. 3.特征 • 空间上的地域性 • 时间声的季节性 • 内容上的吸引性 • 形式上的多样性 • 使用上的共享性 • 价值上的可变性

  18. 4.分类 • 资源属性: •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 活动性质: • 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休疗养型旅游资源、娱乐型旅游资源 • 开发状况: • 已开发旅游资源,即将开发旅游资源,潜在旅游资源

  19.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分类 • 将旅游资源分为6类74种基本类型。 • 地文景观类 • 水域风光类 • 生物景观类 • 古迹类与建筑 • 消闲求知健身类 • 购物类

  20.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分类 • 将旅游资源分为 • 8个主类 • 31个亚类 • 155个基本类型

  21. 二、旅游地 1.定义:旅游目的地 • 旅游地:是资源分布集中、设施完善、具有一定旅游经济结构和规模、由一定空间尺度和若干景区(点)组成、能满足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经济结构和形态的旅游对象的地域组合(地理区)。

  22. 2.分类 • 旅游点 • 风景区 • 旅游区 • 度假村

  23. 主要类型 • 1) 风景名胜区 • 2) 自然保护区 • 3) 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 • 4) 国家森林公园 • 5) 国家旅游度假区 • 6) 主题公园

  24. 三、旅游资源评价 • 1、评价内容

  25. 2、指标体系

  26. 3、资源评价分级

  27. 4、资源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 • 美学价值 • 文化价值 • 科学价值 • 历史价值 • 环境质量 • 组合状况 • 区位条件 • 适应范围 • 旅游容量 • 开发条件

  28. 1)客观定性评价(国标法) 赋分:依确定资源评价值构成赋分 • 计分:基本分100分,分配给各因子 • 等级划分:按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分 为五级 • 评价成果处理:按资源评价等级进 行资源形象陈述

  29. 五级旅游资源:M≥90分 • 四级旅游资源:M≥75-89分 • 三级旅游资源:M≥60-74分 • 二级旅游资源:M≥45-59分 • 一级旅游资源:M≥30-44分 • 等外旅游资源: M<29分

  30. 2)主观定性评价 • 体验性评价,依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亲身体验进行定性评估 • A 设计问卷表格 • B 请游客按质量优劣顺序,填写旅 游资源序号 • C 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旅游 资源评价系列

  31. (2)、定量评价 • 对研究问题进行因子分解和层次划分,构成“决策树” • 对决策树中每一层次构建判断矩阵(两两相比矩阵),求取对上一层次因子而言各因子的重要性 •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因子的权重 • 通过一次(多次)结果反馈及专家意见征询,直到一致性检验达到满意为止,完成评价模型权重排列

  32. 公式表达 • E= ∑QiPi(i=1,2,……n) 其中:E—旅游地综合评价结果 Qi—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Pi--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价值 n—评价因子的数目

  33. 学习与讨论 梅县阴那山旅游资源评价

  34. 背景 • 阴那山是粤东第一名山,自然风景资源极为丰富,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4年)和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广东省政府核定阴那山风景名胜区面积约为6.6km²。 • 依托阴那山风景名胜区,目前在名胜区内或其周边正在开发建设分属于不同投资主体的阴那山五指峰度假区、雁鸣湖度假区、雁南飞茶田度假区和灵光寺共四个旅游区。现已拥有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1个国家森林公园。

  35. 阴那山旅游区主要景点和旅游资源分类简表

  36. 讨论: •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18972-2003]》提出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求, 试对阴那山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 2、试阴那山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利弊进行分析

  37. 第三节 旅游者及其旅游行为分析 • 旅游产生的条件 • 有钱(金钱) • 有闲(闲暇时间) • 有趣(旅游兴趣)

  38. 一、旅游者 • 根据旅游者出游地的行政区域范围,可将它分为两大类 • 国际旅游者 • 国内旅游者

  39. 二、旅游动机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1.旅游动机的分类 • 第一,生理需要 • 第二,安全需要 • 第三,社会性需要 • 第四,尊重需要 • 第五,自我实现需要

  40. 2.影响因素 (1)个人状况 • 性别、年龄与身体情况 • 经济能力与余暇时间 • 心理因素 (2)社会因素 •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治安 • 旅游地资源性质、特征 • 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

  41. 三、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 2.旅游偏好 3.最大效益原则 • 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 最大的信息获取量 或最高的满意度

  42. 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 基本层次:观光旅游。 • 提高层次: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 • 专门层次: • 出席会议 • 科学考察 • 文化交流 • 登山探险 • 宗教朝觐

  43. 第四节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一、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1.旅游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 接待国际旅游者,可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 发展国内旅游,可以回笼货币,加速资金的周转,对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安定民心等有重要作用。 • 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旅游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 • 旅游业的发展,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差异。它还可以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

  44. 2.旅游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 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 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发生不正常变化 • 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是由于旅游有很大的季节性 二是旅游需求取决于客源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及有关旅游的流行时尚 三是旅游需求受旅游目的地各种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某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45. 二、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1.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 旅游为民间外交的重要形式 • 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 旅游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 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加速人类文明的进程 • 示范效应对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

  46. 2.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为“旅游污染” (1)损害生态系统 (2)旅游地居民的道德标准受影响 (3)激发起和当地居民的矛盾 (4)文化生态失调

  47. 三、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 积极影响:旅游不仅通过自身的活动促进、刺激了环境保护,并可提供经济手段使保护措施得以实行。旅游收入的一部分可用来投资维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与保护历史遗迹。 • 消极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加速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加速旅游资源的损耗。因此,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的保护,在风景区建设中,应尽量减少破坏性建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