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解析兩岸交流與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一項理論與實證調查研究報告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解析兩岸交流與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一項理論與實證調查研究報告. 蒙志成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cmeng@mail.ncku.edu.tw 中華民國 102 年 3 月 25 日. 壹、前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介紹「民族主義式的認同」與「自由主義式的認同」論述 運用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認同視角, 解析台灣民眾的 身份認同 實證調查研究報告. 壹、前言. 「 台灣民眾的 身份 認同問題 」是個重要議題 認同的影響: 攫取政治利益的實際政治運作上,訴諸「我群」認同,很容易成為廉價的政治動員工具

Download Presentation

解析兩岸交流與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一項理論與實證調查研究報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解析兩岸交流與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一項理論與實證調查研究報告 蒙志成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cmeng@mail.ncku.edu.tw 中華民國102年3月25日

  2. 壹、前言 •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 介紹「民族主義式的認同」與「自由主義式的認同」論述 • 運用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認同視角,解析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 • 實證調查研究報告

  3. 壹、前言 • 「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問題」是個重要議題 • 認同的影響: • 攫取政治利益的實際政治運作上,訴諸「我群」認同,很容易成為廉價的政治動員工具 • 理性的政策制定,無法突破「他群」的不認同,使政策推動上屢屢受挫 • 認同問題:理解存在台灣社會內部結構、外在環境與個人認知等複雜因素的糾結與演變過程

  4. 圖一:台灣民眾 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 (1992~2010.12) 7.9% 48.7% 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content/TaiwanChineseID.htm。

  5. 研究動機與目的 • 提供一整合性的理論架構,來探究為何台灣民眾在身份認同上,從民主轉型以來、兩岸關係和緩、交流頻率越高的情形下,存在著穩定增加的「台灣人」認同與持續減少的「中國人」認同趨勢 • 探究兩岸交流與認同之間的關係

  6. 先從兩段大陸交換生所拍攝的紀錄片段談起….先從兩段大陸交換生所拍攝的紀錄片段談起…. • 台灣小朋友眼中的大陸 How kids from Taiwan think of Chinese mainland(Part1)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AmIYCTE63A&list=PL2BE10B4EB89301B3 • (P3)小小相望-對岸大學生對"中國"的認知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VTWTg9ABPc

  7. 思考時間 • 請問你看到了什麼? • 你有什麼樣的想法? • 你怎麼看「中國」與「中國人」?

  8. 調查時間 • 在我們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是「台灣人」,也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 1.台灣人  2.中國人 3.都是 

  9. 接下來(煞落來),我想請問您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係。請問您認為台灣文化是屬於中國文化的一部份、還是說中國文化是屬於台灣文化的一部份,或是說兩者並無關聯?接下來(煞落來),我想請問您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係。請問您認為台灣文化是屬於中國文化的一部份、還是說中國文化是屬於台灣文化的一部份,或是說兩者並無關聯? 1.台灣文化是屬於中國文化的一部份 2.中國文化是屬於台灣文化的一部份 3.兩者相關但無臣屬性 4.兩者並無關聯

  10. 當有人提到「我們的同胞」時,請問您認為「同胞」是指台灣人、中國人,還是兩者都有?當有人提到「我們的同胞」時,請問您認為「同胞」是指台灣人、中國人,還是兩者都有? 1.台灣人 2.都有 3.中國人

  11. 接下來(煞落來),想請問您認為我們國家領土的範圍是指(台:包括)台澎金馬、還是指(台:說)大陸地區,或是兩者都是(台:兩個所在攏有)?接下來(煞落來),想請問您認為我們國家領土的範圍是指(台:包括)台澎金馬、還是指(台:說)大陸地區,或是兩者都是(台:兩個所在攏有)? 1.台澎金馬 2.大陸地區 3.兩者都是

  12. 一般來說,當您看到大陸選手跟其他國家選手競賽(台:比賽)時,在心理上會不會希望大陸選手贏得這場比賽?是一定會、可能會、可能不會,還是一定不會?一般來說,當您看到大陸選手跟其他國家選手競賽(台:比賽)時,在心理上會不會希望大陸選手贏得這場比賽?是一定會、可能會、可能不會,還是一定不會? 1.一定會 2.可能會 3.可能不會  4.一定不會

  13. 研究問題 • 怎樣的因素驅動台灣民眾「台灣人認同」上升、「中國人認同」的驟失? • 驅動因素是否有時間階段上的區分?如何從概念上與經驗上去界定不同階段? • 兩岸交流如何對於台灣民眾身分與國家認同造成影響?

  14. 當前的研究途徑

  15. 相關研究 • 「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議題當作依變項: 從社會結構、歷史記憶和原生血緣,檢視「認同」的起源 • 特色:理論上或分類上討論認同的概念問題 • 定義:將「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視作「族群認同」、「國家認同」、抑或「政治認同」 不足之處: • 少經驗地檢視認同的相關變遷 • 影響認同的相關變數,是否隨時間轉變,如省籍影響 • 尚少將不同定義的身份認同做一整合性詮釋架構

  16. 相關研究 (2)「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議題當作自變項: 解釋認同如何影響所關心的議題,如投票行為、政黨支持 • 特色:「認同」變項假定為固定的外生變數,以無時間影響的橫斷面分析來建置迴歸模型 不足之處: • 假定認同為固定的外生變數,然而台灣民眾身份認同隨時間演變的趨勢明顯,忽略時間變化的研究假定,顯然不適當,所獲致的推估結果亦會有偏誤(biased)

  17. 理論

  18. 貳、台灣民眾身份認同中的兩項論述:「民族主義式的認同」與「自由主義式的認同」貳、台灣民眾身份認同中的兩項論述:「民族主義式的認同」與「自由主義式的認同」 • 江宜樺(1998)-〈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 • 台灣社會現存三類主要不同的國家認同理論觀點: 民族主義、自由主義與激進主義 • 本文解析架構: • 運用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認同視角,進行「台灣人/中國人」此一身份認同的概念界定

  19. 基本概念 • 民族主義式的認同: • 具備相同血緣的種族、語言、宗教、文化、共同的歷史記憶、生活經驗等為基礎,情感結合的方式,構成「我群」的認同意識 • 「本質主義」式(essentialism)的認同類型:以種性血緣為依據 • 「建構主義」式(constructivism)的認同類型:透過歷史詮釋出的情感依附與歸屬為此認同的重大基礎

  20. 自由主義式的認同: • 國民的國家認同,對該國所規範的「公民權利義務與合理憲政秩序」認同,不同的血緣種性、歷史經驗、共同利益,不影響不同的成員構成要素建立相同的國家認同。E.g.:美國 • 特色:理性個體、自願性地依其對國家憲政對個人權益保障的內涵與程度,來決定其認同 • 國家認同模式有助於整合多種族共存於一國家社會,減少不同族群相互衝突的可能

  21. 「中華民族主義」認同論述的危機 • 「祖國情與夢」 日據時期至光復初期,「中華民族主義」式的認同為台灣民眾普遍的身份認同主流。然為想像式的認同。 • 「從想像的美好到現實的醜陋殘酷」 歷史記憶、生活習慣的差距,政治權力的分配的不平等,產生出省籍差異。在身份認同上:「中國人=外省人,台灣人=本省人」

  22. 台灣進行「中華民族主義」論述的危機 • 中國因素:「中國=大陸,中國≠台灣」? 當國際上因著大陸國力日強,台灣的「中國人」因為歷史記憶與價值觀的與大陸的「中國人」具有認同差異,而越來越不想被誤認來自大陸的「中國人」,漸放棄「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 民主標籤:「台灣人=民主人,中國人≠民主人」? 台灣意識的發展經驗:「以爭民主方式來完成民族自主、自覺」。「中華民族主義」認同在民主化的過程中,為對民主制度不認同或持保留態度的符號

  23. 「台灣民族主義」的認同論述 • 史明(1980) :從種性血緣來表示台灣人意識與台灣民族的特殊性 • 吳乃德(1996):從歷史經驗、悲情文化來訴諸群體認同 • 許信良(1995):從共同利益出發、以重商主義觀點來尋求民族認同 • 張茂桂(1993):從一個作為因應集體自我認同需求、用以凝聚想像連結之「部落偶像」的崇拜論述

  24. 台灣「自由主義式認同」論述的產生 • 台灣民主化的開展,隨著民主鞏固的再深化,二次政黨輪替的出現,身份認同已漸與民主制度認同掛勾 • 「身份認同與立基民主憲政秩序的國家認同,已是一體兩面」 • 避免社會不同族群情感相互撕裂

  25. 小結 「民族主義式的認同」(特殊主義) • 族群情感與歷史記憶在身份認同的型塑過程中,扮演重要影響 「自由主義式的認同」(普遍主義、現代性) • 台灣社會20幾年來,經歷民主轉型 • 民眾既有的身份認同不見得有根本性的改變,但造成影響是重大的,影響越形廣泛與深遠

  26. 兩岸關係與台灣人認同上升的觀察:結構性因素兩岸關係與台灣人認同上升的觀察:結構性因素 參、兩岸功能性交流下的身份認同 • 吳玉山(2009): 大陸所代表的「中國」崛起、為舉世矚目的現象,在使用「中國」名號時,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不被認為代表「中國」,影響台灣民眾「排他性的台灣認同」興起,以為區辨與來自大陸的「中國人」的不同 • 陳孔立(2011): 「中國人」被普遍認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台灣人作為中國人的身份在國際上『失去了他人的認可』

  27. 與大陸人士的交往經驗與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的有顯著的關連性與大陸人士的交往經驗與台灣民眾的身份認同的有顯著的關連性 • 現階段兩岸關係與民族主義式認同 • 兩岸在意識型態、經濟運行模式不同,對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的「中華民族主義」立場,是相當一致 • 不同民族主義認同論戰造成社會撕裂的問題,發生在台灣認同現象,亦會發生在台海兩岸社會

  28. 深具民主價值的台灣民眾在與大陸人士交流後,發現價值觀的差異,而更傾向「台灣人」認同深具民主價值的台灣民眾在與大陸人士交流後,發現價值觀的差異,而更傾向「台灣人」認同 現階段兩岸關係與自由主義式認同 • 正視並尊重每個成員之原生或後天所可能產生的身份認同差異性,協助縮短兩岸人民的認同差距 困難之處: • 台灣關於自由主義式的認同還未成熟 • 憲政秩序的架構也還未臻完善 • 台灣社會在面臨內部國家認同分歧 • 對外面臨全球治理架構重整與參與國際社會的競爭壓力

  29. 結論 • 「自由主義式的認同」是兩岸在認同上避免衝突而又一致趨向的較佳論述 • 為兩岸統一創造條件:「自由主義式的認同」模式 方法: • 善用民族主義的情感動員優勢,以「公民民族主義」創造兩岸人民具備公民意識的結構,建構出公民主義的認同

  30. 實證調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