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 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臣

开放式在职师训建模的构想. — 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臣. 一、由学生厌学情绪引发的思考. 由一幅 “ 上学路上的 ” 照片题字改写; 一场 56 年一遇雪灾学校停课后的反响; 1 、学校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们要到学校去?孩子们渴望到学校干什么?学生真的是课堂的主人吗? 2 、教师作为受训者时是培训的主人吗? 3 、作为培训机构应该思考的是: ( 1 )、是谁剥夺了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 ( 2 )、是谁剥夺了受训教师培训主人的地位?. 二、师训模型必须由 封闭式 转变为 开放式. 1 、是新课程取代传统课程的客观要求; 2 、开放式是对封闭式的“扬弃”;

lab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 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臣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开放式在职师训建模的构想 —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臣

  2. 一、由学生厌学情绪引发的思考 • 由一幅“上学路上的”照片题字改写; • 一场56年一遇雪灾学校停课后的反响; • 1、学校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们要到学校去?孩子们渴望到学校干什么?学生真的是课堂的主人吗? • 2、教师作为受训者时是培训的主人吗? • 3、作为培训机构应该思考的是: • (1)、是谁剥夺了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 • (2)、是谁剥夺了受训教师培训主人的地位?

  3. 二、师训模型必须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 1、是新课程取代传统课程的客观要求; • 2、开放式是对封闭式的“扬弃”; • 3、开放式与封闭式的根本区别(见对照表)

  4. 开放式与封闭式的根本区别

  5. 三、师训建模或流程设计 • 1、依据: • (1)、受数学建模思想启发而设计师训模型 • 发现、问题——分析、调研——思路、对策 • (2)、评价尺度“受训者表现说”是师训建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 • 目标 模型(流程) 效果 • (当年英国人发现、开发美洲大陆用船运送人犯去往美洲的经验、教训的启示。) • 2、评估: • 培训者的责任就是“抛砖引玉”。而留给受训者的应是什么?请完成下面的不定项选择题:

  6. 培训应该给受训者留下的是( )A、一个简单的结论;B、一种具体的方法;C、一种思维方式;D、一种学习的习惯和态度;E、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F、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G、一种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7. 3、推荐的三个模型(尚有更多的模型待发现、总结)(1)、设计问卷调查统计对比模型 例:培训者(或教师)与受训者(或学生)认识或需求等差距的调查——差距产生动力(2)、借助录象信息反馈发现模型 例:观看样本光碟+本人反思+同行点评+教研员点评—互动、碰幢、生成、分享共同提升(3)、通过网上问题讨论双赢模型 例:如利用教育博客或个人空间提出问题探讨交流

  8. 四、开放式师训建模及其理论实践意义 • 1、培训机构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责任在于最大限度地使教师客观、公正的认识: • 自我+对象+环境+实践+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 谁是专家?—“一线教师也是专家” • “专家站在了谁的肩头上?”—一线教师 • 2、从受训者需求出发——“以人为本”; • 3、从受训者已有经验出发——构建新知; • 4、使受训者自觉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 5、为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前提条件。

  9. 五、由某教师对师训的戏谑评价引发的思考 • 河南省某教师曾在《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8日第4版戏谑地将此评价为:“培训者用最枯燥的语言告诉中小学教师怎样在课堂上避免枯燥无味;培训者用最不重视参与者主体地位的方法告诉中小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未有过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的人告诉中小学教师怎样做好教师。” • 思考1、师训琳琅满目为什么“疗效”甚微? • 思考2、参训教师为什么欢迎一线教师中成长起来的专家? • 思考3、受训者相对培训者谁应是主体? • 思考4、校本培训中如何借助名优骨干教师点燃星星之火?(例:年末名师考核的“1、2、3、4”法) • 思考5、鞋是否和脚只有谁最知道?见博客blog.sina.com.cn/u/1274048295或31390.com/blog/xueersi/

  10. 欢迎各位以各种方式参与探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