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20世紀的 Big Bang 春之祭? 祭的是誰?

20世紀的 Big Bang 春之祭? 祭的是誰?. Igor Stravinsky 與他的春之祭. Stravinsky 1882-1971. 比較. 變與不變 變與創新 “新” 的價值觀 排斥美 與無法表現傳統美的旋律. Stravinsky 作品的多變. Stravinsky 在他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參與了20世紀前半葉的好幾種重要的音樂傾向, 並加給這些傾向動力,給前後三代音樂家以巨大影響。其一生風格多變, 幾乎涵蓋了大多二十世紀風格, 但卻又保持其獨特性, 二十世紀藝術史上, 也許只有畢卡索能與之相提並論, 以下為 Stravinsky 各時期與代表作品;.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世紀的 Big Bang 春之祭? 祭的是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世紀的Big Bang春之祭? 祭的是誰? Igor Stravinsky 與他的春之祭

  2. Stravinsky1882-1971

  3. 比較 • 變與不變 • 變與創新 • “新” 的價值觀 • 排斥美 與無法表現傳統美的旋律

  4. Stravinsky作品的多變 • Stravinsky在他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參與了20世紀前半葉的好幾種重要的音樂傾向, 並加給這些傾向動力,給前後三代音樂家以巨大影響。其一生風格多變, 幾乎涵蓋了大多二十世紀風格, 但卻又保持其獨特性, 二十世紀藝術史上, 也許只有畢卡索能與之相提並論, 以下為Stravinsky各時期與代表作品;

  5. Stravinsky作品的多變 • 民族主義時期----具俄羅斯音樂風格 • 1909年 相識芭蕾舞編劇家Sergey Diaghilev 從此開始合作關係 / 為舞劇The Firebird配樂 • 1911年為舞劇Petrushka(彼得洛西卡)配樂 • (原始主義) • 1913年為舞劇The Rite of Spring (春之祭)配樂

  6. Stravinsky作品的多變 • 新古典主義 • 1917年小型舞台劇The soldier's Tale (士兵的故事) • 1919-1920年為舞劇Pulcinella配樂,根據十八、十九世紀的音樂傳統而作,有些旋律來自於十八世紀作曲家G. Pergolesi的音樂 • 1926年作清唱劇Oedipus Rex / 芭蕾音樂A Card Game • 1948年開始寫作歌劇The Rake's Progress,內容取自十八世紀英國畫家Hogarth的版畫,整齣歌劇採以義大利歌劇傳統,有Recitative, Aria, choir...,但歌詞卻採以英文歌詞。

  7. Stravinsky作品的多變 • 十二音列時期 • 1957年舞劇Agon的音樂就是採以十二音列創作

  8. 早期三大芭蕾舞曲 • Stravinsky在1882年生於俄國,是聖彼得堡一位歌劇演員的兒子, 1911年去巴黎,1914年後住在瑞士,1920年重返巴黎,1940年後住在Hollywood加利福尼亞,1969年起住在紐約,直至1971年去世。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主要作品有3部芭蕾舞劇,都是應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創辦人兼團長Diagilev(1872一1929)之約而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自1909年在巴黎舉行第一個演出季後,成為吸引當年各方藝術大師的歐洲劇團。斯特拉文斯基為賈季列夫、也是為巴黎寫作了《火鳥》(1909)、《彼得魯什卡》(1911)和《春之祭》(副標題為《異教時期的俄國風情畫》,1913)

  9. Sergey Diagilev (1872-1929)

  10. 春之祭1913 • 原始主義,節奏的不規則性,多調性Primitivism, metric irregularity, polytonality  

  11. 春之祭1913 • 《春之祭》無疑是20世紀初最出名的一部作品,初演在巴黎引起一場歷史上有名的騷動,是什麼東西激起了聽眾這樣的狂熱行為? 完全缺乏魅力和美感的表演使觀眾產生了反感,過去,芭蕾舞在傳統上一直是華麗多彩的,優美的舞蹈演員們穿著豪華的服裝扮演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伴隨著動人的音樂舞蹈。在春之祭卻一點也沒有這類東西。舞者們披著深褐色的粗麻袋,而且演員姿態粗野、生硬。音樂是叨嘎叨嘎地不協和,樂曲的節奏靈魂十分野蠻。聽起來,好像音樂的最本質的基礎和所有自古以來養成的溫文爾雅正在被踐踏。

  12. 春之祭1913 • 《春之祭》這一現代音樂的里程碑是Diagilev敏感和精明的經營手法結合的產物。面對著每年需要上演一個新的、動人的芭蕾舞以及對新的時髦的東西越來越容易接受的情況, Diagilev決定利用當時對原始藝術的興趣。非洲的雕塑與假面具在當前己經引起了藝術界的注意。粗放的假面、變形和單純, 大大地促進了當時在巴黎的Matisse及年輕的畢加索(Picasso)和勃拉克(Brague)以及像基希納(Kirchner)的創作靈感。

  13. Marie Taglioni

  14. 春之祭1913 • 另外希臘羅馬世界在當時一直是文藝復興以來大量藝術的源泉。那時在戲劇上向遙遠模糊的過去進行發掘正是時候,而賈季列夫那時就是這樣做的。他選出新的班底,這一次是尼金斯基負責舞蹈設計,斯特拉文斯基負責音樂,Roerich 負責舞台布景和服裝。主題是史前人在春季祭獻禮中舉行的宗教儀禮,最後以殺人祭獻結束。《春之祭》令聽眾驚為原始主義的極點,被稱為"史前世界的田園劇"。它的創新不僅在於節奏,更多在於前所末聞的管弦樂效果與和弦結合,在於將這一切結合起來的無情邏輯和原始威力。

  15. 春之祭1913 • 《春之祭》共分兩幕,每一幕前都有一個管弦樂隊的序曲。樂曲是根據戲劇性的觀點加以巧妙地設計的,有著速度的變化與安排得很好的高潮時刻。第一幕(大地的崇拜)是一群史前的俄羅斯青年沉醉在歡呼春天的遊戲和舞蹈裡。他們向大地的智者致敬,智者使他們想起了古代的儀禮。在管弦樂“序奏”中有一種使人盛到原始森林在呼喚的氣氛。這位作曲家曾經寫過關於這一樂段的一段話:“我的想法是這一序奏該描繪大地的甦醒,鳥獸的抓撓、咬嚙和抖動。斯特拉文斯基幾乎完全靠尖聲的木管樂器成功地取得了這種效果。

  16. 春之祭1913 • 例如,開頭的那些鳴嗚咽咽, 那麼鍬人心的音符是由巴松管奏出的,不過是在這一通常是表現愉快的樂器上使用了遠比正常使用高得多的音區。所獲得的是怪誕的、壓迫感的‧夢幻般的效果.

  17. 春之祭1913 • 在開頭的這小段中,可以聽到很多斯特拉文斯基所獨有的特點—旋律的音域狹窄、拍子的經常改變,以及對一個旋律音型採用了當它再現時各個音符散落在小節內不同的聲部上。旋律是由一些時停時起的細小片斷組成的,包括一些明顯的反覆,雖然這些反復是永遠不會恰好相同的。嗡嗡聲音在音量同速度上越來越增強,最後嘎然而正。巴松管發出的如泣如訴的音調又出現了。

  18. 春之祭1913 • (少女之舞)(Dance of the young girls)接著開始了。這是現有的樂曲中最特殊的樂曲之一,因為,一方面在“序奏”中盡量利用了奇異的、新穎的音色,另一方面,這一樂段來用了在此以前西方音樂中沒有使用過的節奏手法。這首樂曲的開始一段已經成為二十世紀音樂中經典性的樂段。它的開頭處,聽起來使一個原始民族的人在擊鼓 (實際上是弦樂器在重複演奏著一個非常復雜的和弦, 可以視作低音弦樂器上的E大和弦和降E屬7和弦相結合; 也可以如一位分析家最近指出的那樣,看成《春之祭》全劇中最重要、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的八音音階的集合。)。

  19. 春之祭1913 • 8個法國號突然響起。而且在節奏單詢的弦樂之上,這一組法國號反覆進行者。不過反復之間的時間距離是不規則的,而且這種多節奏的、不齊整的效果,一部分是由於在法國號所奏的和弦之間存在著一拍子‧五拍子、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不同的拍子而產生的。像這樣的節奏被稱作"加合(additive)節奏,因為它們是由最小單位的一些各種長度不同的集合體形成的(這裡的最小單位是八分音符)。這不同於常規節奏, 常規的節奏是從規則的拍予中產生的,是用一般拍子符號表示的。"加和"節奏增加了節奏的記譜法,而且導致了斯特拉文斯基對拍子符號的改變。這些節奏極為複雜的部分可以從中聽到一些節奏單調的原始風格。

  20. 春之祭1913 • 接在下邊的一段(誘拐之舞)(Dance of Abduction)是迄今所過到的最粗獷的一段。不規則的加合(additive)節奏, 還有一些在其中疊加上兩個或更多節奏形式的交錯節奏 “polyrhythm”的例子。所產生的效果是非常活躍而激動人心的。

  21. 春之祭1913 • 第二幕是描述一個少女被選出作為向春之神獻祭的犧牲品。序奏是一個寧靜柔和的樂段,抽寫一個世俗的夜晚, 全曲沉靜而流呀,並且從中聽到了只有幾個音符的另一原始風格的曲調。樂隊中突出了長笛,以及小提琴上的泛音和這一樂段結束時三個加了弱音器的圓號,使人想起了德步西和拉威爾。

  22. 春之祭1913 • 雖然春之祭對它最初的聽眾來說曾經是最現代化的音樂語言,但是了解了自1913年二十世紀音樂所走的道路,再來評價這一件作品,看來倒不如說它是屬於過去時代的東西, 一個屬於後期浪漫派的作品。在前面我們曾經指出過十九世紀音樂的一個重耍趨向就是它的越來越復雜化和愈來愈在交響詩與歌劇中加強與文學和戲劇的合作。春之祭是屬於這一傳統的,因為它的新奇和驚人的音樂語言是為了表現賈季列夫的芭蕾舞的原始主義而構思此來的。

  23. 春之祭1913 • 後來的情況已經證明這種音樂是一個終點。在《春之祭》之後,斯特拉文斯基及其周圍的很多作此家轉向了與此非常不同的作曲思想。不過在以後的年歲裡,從無數的音樂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這種有力的‧不規則的節奏。

  24. 春之祭1913 • 《春之祭》誕生的乍代 (1913)是有其時代特殊的意義, 它恰好寫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也許這一音樂的狂暴預示了即將出現的大破壞和大屠殺。這次大戰意味著十九世紀的真正結束,因為此後歐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直到本世紀二十年代我們這一《新世界》才誕生了。

  25. Disney Fantasia (1940)

  26. 回應與探討 • 與春之祭的作曲時間已相差近一世紀後 你認為春之祭是“現代”音樂嗎?若是 是什麼因素所造成的 • 春之祭震撼的力量不是在於傳統的作曲形式不存在, 而是處處存在, 卻以革命的方式扭曲 在音樂史上這是罕見的例子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