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邯郸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讨

邯郸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讨. 邯郸市卫生局 李建坡. 目 录. 卫生信息化工作背景 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 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总体建设框架和重点任务 市级平台建设预算及效益分析 分步实施 保障措施. 背景. 党的十七大 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lacy-maddox
Download Presentation

邯郸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邯郸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讨 邯郸市卫生局 李建坡

  2. 目 录 卫生信息化工作背景 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 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总体建设框架和重点任务 市级平台建设预算及效益分析 分步实施 保障措施

  3. 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方案的基本框架是“四大体系”和“八项支撑”, 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支撑手段之一,被提高到了新的历史水平,提出“要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4. 背景 2012年6月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即3521工程建设)。 2012年10月份,国务院下发《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把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做事业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明确提出要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信息互联互通。完善健康档案管理,向群众提供连续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系列服务,方便居民参与个人健康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5. 国外卫生信息化建设动态 近些年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一些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开展了国家和地方级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区域性卫生信息化建设。这些举措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伦理上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民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性,以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风险。 在美国,布什总统在2004年时提出到2014年要让大多数美国人享受电子卫生记录。2005年,美国国家卫生信息网为实施本计划选择了4家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厂商作为总集成商,在四大试点区域分别开发全国卫生信息网络架构原型,研究包括电子健康档案在内的多种医疗应用系统之间互通协作能力和业务模型。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提出投资500亿美元发展电子医疗信息技术系统,以减少医疗差错,挽救生命,节省开支。 英国从1998年开始策划电子健康记录应用,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安全性。项目目标就是保证医疗专业人员,患者和护理人员“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拥有正确的信息”,以提高患者的医疗与服务质量。

  6. 国外卫生信息化建设动态 2000年9月,加拿大成立了名为Infoway的机构以推动国家以及区域卫生信息网的建设,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药品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系统影像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建立用户、医疗服务机构的统一识别系统以及基础架构和标准的研究,并计划在2009年为50%的加拿大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020年覆盖到全部人口。 荷兰国家医疗福利部建立国家数据共享中心,通过集成平台建立全国的医疗数据交换中心,支持各医疗机构之间安全快速地交换病人信息,形成覆盖全体国民的健康档案。 2004年8月,法国通过一项针对国家医疗计划重组的新法律。这项法律确定要建立个人医疗档案,且该医疗档案由患者所有(患者同意方能使用),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医疗服务,其经济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医疗成本。

  7. 国内卫生信息化建设动态 国内卫生信息化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前面向机构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如医院财务管理、收费管理、药品管理等,将传统业务管理模式计算机化,实现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广泛应用;第二阶段是SARS危机以后,面向卫生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纵向),如公共卫生、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信息系统建设。卫生部在几年时间内,完成了覆盖中央、省、市、县、乡五级的网络直报系统,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同时在线报告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传染病疫情等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临床信息系统建设,如逐步推广HIS、PACS、RIS、LIS等临床信息系统。第三阶段是2009年国家实施医改后,各地开始建设面向人群健康的信息系统(区域-横向)。

  8. 国内卫生信息化建设动态 厦门市在2005年初围绕个人健康信息管理建立信息系统,以标识市民个人身份的电子标签为线索,在厦门行政区域内为全体市民建立一套从生命孕育到终结的完整电子健康档案。该系统已覆盖全市95%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康档案150万余份,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信息的共享互调,实现业务的协同运作,满足了当地医院在疾控、医疗保健、卫生统计、查询分析、临床科研、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厦门模式”已经得到了温家宝、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重要批示,卫生部、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等有关部委领导专程到厦门进行调研。 上海市正在为努力全体市民建立一份电子健康档案,病人的各种化验结果、历史医疗记录等信息,将通过电子邮件及时送出。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上海市有部分市区开展了居民电子病历的集成。在闵行区,居民只要在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看过病,或者接受过任何一位社区医生的上门随访,其电子健康档案就会即刻被刷新。浦东新区日前也已经开始建立统一的信息库,将病历资源在区域内30多家医院实现院院相通。上海各个区县所进行的尝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如何让不同领域的信息实现共享,还依然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9. 国内卫生信息化建设动态 北京东城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为社区居民建立了电子档案,辖区内患者的身份信息和诊疗信息、社区全科医生开出的电子处方等,中心都能够实时调阅查看。然而,社区医生仍然没改变传统的转诊模式,他们要靠打电话同区域内的三级医院联系病人转诊,病人的检验、检查结果也无法传回社区保存,横亘在两级医疗机构面前的,依然是不能真正共享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了华西区域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为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协作组织提供医疗协作服务,为公众提供健康管理和网络自助服务,实现了华西医院、绵阳地区两家医院和38家社区、成都20多家社区的医院之间的诊疗信息共享,服务预约,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等功能,以及面向公众的,个人网络预约和区域医疗一卡通(银医卡)、个人心理咨询、个人医疗咨询、个人健康教育等功能。

  10. 一、邯郸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 邯郸市现辖19个县(市、区),总人口945万人。卫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3681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371人。医疗卫生机构1055个,床位30215张,其中医疗机构包括各级医院147个(三级医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5个、乡镇卫生院214个、门诊部11个以及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22个;公共卫生机构包括急救中心1个、采供血机构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机构1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个、卫生监督所20个;另有基层村卫生室7747个。

  11. 邯郸市卫生信息化现状1 市卫生网络中心:主机房设在市卫生局六楼,面积80平米,由疾控中心托管,开展的网络服务包括:视频会议、局门户网站、省市县卫生专网连接和局机关局域网。尚未和市直医疗卫生机构联网,也未搭建全市卫生信息平台。 医院信息化建设:三级医院基本上已建成本院使用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影像管理系统(PACS)、卫生检验管理系统(LIS)及电子病历系统(EMR),形成较完善的医院信息化应用体系,但各系统之间数据仍缺乏整合;二级综合医院和市直专科医院大多建设了HIS系统,个别医院实行了预约挂号和电子病历;各医院之间数据共享尚未开展。

  12. 邯郸市卫生信息化现状2 公共卫生数据库:疫情网络报告系统、预防接种统计、妇幼保健系统、血液供应系统、职业病报告系统等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已运行多年,各县健康档案数据库也逐步完善,积累了大量的公共卫生专业数据,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基层卫生信息化:随着国家对乡村基层卫生建设的投入加大,基层卫生院、标准村卫生的建设进程明显,信息化建设的硬件配备和软件部署基本到位,部分县已开始进行信息平台的搭建和应用,为搭建全市卫生信息平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卫生业务应用系统:一是新农合系统运行良好,已实现乡村门诊统筹、市级医院出院即报、现正进行平台整合,并入卫生专网,实现全省联网。二是视频会议系统,通过卫生专网进行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已召开各类会议200余次。其他电子政务、预约挂号、应急指挥决策等业务系统尚未建立。

  13. 面临的问题 全市卫生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均衡; 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卫生信息建设缺乏的统一规划; 基础网络设施尚不完备,投入不足与浪费共存; 卫生信息无共享平台,存在信息孤岛和烟筒现象; 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不够; 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安全工作较为薄弱; 信息化建设专业人员匮乏; 信息化建设无专项经费和市财政支持。

  14. 邯郸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必要性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需要 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需要; 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和应用的需要; 提高卫生决策和应急指挥能力的需要; 打造邯郸数字化城市建设的需要; 打造周边省市区域卫生高地的需要。

  15. 二、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搭建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管理等业务系统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基础数据库和卫生基础网络,以居民健康卡为联结介质,促进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居民预约挂号,享受连续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一系列服务。到2015年,初步建立全市卫生信息化基本框架。到2020年,建立完善实用共享、覆盖城乡的全市卫生信息化网络和应用系统,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6. 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突出服务功能,把惠及民生、服务群众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以实现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基本要求,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建设与信息共享为切入点,让居民、患者、医务工作者、卫生管理者都能从平台建设中受益。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以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充分整合和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网络和软硬件环境以及公共数据资源资源,分步有序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同时,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共享为建设重点,统筹规划,整合现有的医疗卫生业务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完善县(市、区)之间、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保障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措施,实现互联互通、资源信息共享。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政府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规划、投入、管理和绩效考核方面的主导,重点做好顶层设计、信息标准、发展环境、信息安全等工作。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既要强调公益性,又要努力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为长效管理、良性运营提供保障。

  17. 三、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邯郸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就是实施“2129工程”,即以完善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两个体系建设为前提,统一规划和建设全市卫生基础网络,重点进行市、县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推动居民健康卡应用、公立医院信息平台改造升级、新农合系统构架改造、药品卫材集中采购供应、妇幼保健系统应用、村卫生室信息化项目实施、应急指挥决策平台搭建、电子政务办公系统部署、卫生服务门户网站九项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

  18. (一)完善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 1、卫生信息标准体系。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和邯郸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要求,加强基础性卫生信息标准研发和应用,统一卫生领域各种术语信息标准和代码标准。加强卫生相关部门信息标准协同与合作,完善医疗保障、药品购销、中医药信息等交换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全市卫生信息标准体系。 2、卫生信息安全体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卫生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确保信息安全和系统运行安全。继续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涉及居民隐私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从机房安全、安全设备、容灾防毒,到密码技术、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应用安全技术采用,不断建设信息安全保障和网络信任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步发展。

  19. 目前卫生部主要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有: 《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 《国家卫生数据字典与元数据管理系统(试用)》 《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体系系列规范》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暂行)》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 《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 《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 《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 《居民健康卡相关配套管理办法和规范标准》

  20. 信息安全体系

  21. (二)健全覆盖全行业的卫生信息基础网络 依托卫生信息专网和互联网VPN安全隧道,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域卫生基础网络,既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又可延伸到各级医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等机构。卫生信息网络实行全市统一规划管理,在市、县两级卫生局设置数据中心,按照国家、省相关标准,配备与区域内服务人口、机构数量相适应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相应的系统软硬件环境,建设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基础数据库,并开展卫生信息采集、交换、共享等数据服务。具体建设要求如下。

  22. 区域卫生信息网络拓扑

  23. 市卫生数据中心建设标准 (1)服务器:UNIX小型机,各服务器均独立配置;要求1~2个处理器、4GB以上内存;集群模式。 (2)磁盘阵列:全或半光纤磁盘阵列系统1套;按区域数据估算存储容量;支持分区、快照、克隆等基本功能;支持在线扩容,无须停机。 (3)网络备份系统:磁带库1套;网络备份软件1套;独立的备份服务器。 (4)交换机、路由器:企业级路由式核心交换机;双机负载均衡模式。 (5)防火墙、VPN设备:企业级硬件防火墙;独立的硬件VPN设备;双机负载均衡模式。 (6)网络防病毒系统:针对运行Windows系统的服务器、数据库系统进行网络防病毒监控;对连接到专网的各接入点前置服务器的网络病毒防范;要求采用中央集中控制管理。

  24. 县级卫生数据中心建设标准 (1)服务器:高性能PC服务器,各服务器均独立配置;要求1~2个处理器、4GB以上内存。 (2)磁盘阵列:磁盘阵列系统1套;按区域数据估算存储容量;支持分区、快照、克隆等基本功能;支持在线扩容,无须停机。 (3)交换机、路由器:企业级路由式核心交换机。 (4)防火墙、VPN设备:企业级硬件防火墙,具备VPN功能。 (5)网络防病毒系统:针对运行Windows系统的服务器、数据库系统进行网络防病毒监控;对连接到专网的各接入点前置服务器的网络病毒防范;要求采用中央集中控制和管理。

  25. 卫生信息基础网络 3、卫生信息网络组网形式 采取星型网络布局结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都通过电信部门数字线路接入市级卫生数据中心,市数据中心采用100 M光纤接入开展数据服务;县级数据中心采用10M卫生专线接入;各级医院、疾控中心、妇幼机构等最低10M宽带光纤接入;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低6M宽带光纤接入;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最低2M带宽VPN网络接入。网络接入费用可享受全市统一的服务商协议标准,降低工作运行成本。

  26. 卫生信息基础网络 4、硬件建设方式 基础硬件设施,可以自行建设,或纳入政府信息资源中心统一建设、运维和管理,也可以在保证信息安全与隐私条件下,根据各地实际,采取与通信运营商等第三方合作联合共建、托管服务等形式开展。主城区(三区一县)网络统一由市数据中心建设。

  27. (三)市县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医疗卫生人员,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患者。建设市、县两级卫生信息平台,可实现区域内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以及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面向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支持远程会诊、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支持传染病防控、慢病防治与居民个人健康管理,实现患者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

  28.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29.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1、注册服务 包括对个人、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术语的注册管理服务,系统对这些实体提供唯一的标识。针对各类实体形成各类注册库(如个人注册库、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库等),每个注册库都具有管理和解决单个实体具有多个标识符问题的能力。

  30.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2、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 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家庭档案为单元、社区档案为区域,通过建立连续的、全方位的电子健康档案,进一步规范居民健康档案服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对居民健康状况及时的了解、掌握。实现卫生行政部门、预防保健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在服务、业务运行中动态更新档案及信息共享和流动处理;并以此系统为基础,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服务,即整合“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有的健康信息记录,管理一个人的所有健康问题,做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健康一生。

  31. 居民健康档案

  3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3、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 平台需要从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应用中获取数据,平台也向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应用提供信息共享、协同服务等功能。通过信息共享,可实现医疗业务协同,包括专家门诊预约、专家远程咨询会诊、跨医院转诊转检、双向转诊,治疗安全警示、药物过敏警示、重复检验检查提示等工作。可以有效利用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

  33. 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 主要共享信息包括如下: 个人基本信息;血型、过敏史、慢病信息; 儿童保健信息:出生医学证明、新生儿疾病筛查、出生缺陷监测、体弱儿童管理、儿童健康体检、儿童死亡管理等; 妇女保健信息:妇女婚前保健、计划生育、妇女病普查、孕产妇保健服务及高危管理、产前筛查与诊断、孕产妇死亡报告等; 疾病控制信息免疫接种、传染病报告、结核病防治、艾滋病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病人管理、职业病报告、职业性健康监护、伤害监测报告、中毒报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死亡医学登记等; 疾病管理信息:高血压病例管理、糖尿病病例管理、肿瘤病例管理、精神分裂症病例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成人健康体检等; 医疗信息:医疗诊断、药品处方、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等。

  34.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4、信息接口服务。为了实现各医疗卫生业务数据能够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联动,需要在医疗卫生机构部署数据交换前置服务部件,以数据交换适配器的方式实现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HIS、LIS、PACS、疾控业务系统、妇幼保健系统、社区卫生系统等)的集成接入。

  35.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5、卫生决策支持系统。从平台数据库的海量信息中,筛选、挖掘信息,针对“卫生资源、医疗业务、公共卫生、医疗质量、机构运营、预警监管”建立一套信息智能统计分析体系(KPI),通过直观的图表、报告等形式,辅助卫生医疗系统各级领导的决策分析。 6、卫生信息化展示平台。通过平台监管系统、主机房网络监控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健康档案浏览器等,随时监控卫生信息平台运行情况,并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平台展示中心(指挥中心)建设。

  36. (四)逐步推行九大业务系统应用 1、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按照卫生部《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和《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试行)》,建立邯郸市居民健康卡管理中心,全市统一使用居民健康卡作为为公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工具,主要是记录医疗卫生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可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电子凭证,主要应用在就医、保健,计划免疫,无偿献血、健康咨询等医疗卫生服务中,还能享受到网络挂号、电话挂号和医院现场终端机提供的自助挂号、交费等服务。居民健康卡可以二代身份证、市民卡、医保卡为介质进行登记注册,编号具有区域唯一性,对应健康档案记录存放在市卫生数据中心,随着邯郸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公众可以凭此卡在邯郸市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就医,都能感受到同一的流程和服务。

  37. (四)逐步推行九大业务系统应用 2、医院信息化建设。根据卫生部2009年出台《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方案》,逐步推进全市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使目前“以收费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走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其中,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要加大投入,全力做好医院内部HIS、EMR、LIS、PACS等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推广预约诊疗、体检信息系统(PEIS)、手术麻醉管理系统(AIS)、重症监护系统(ICU)、临床路径系统、移动护理系统、移动医生查房系统等业务应用,大力改进医院内部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让群众看好病。同时由市卫生局搭建医疗信息数字化集成平台和医疗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实现区域医院信息共享和应用。 为解决乡镇卫生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金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由市卫生局搭建的中小医疗机构综合业务处理平台,通过统一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不但实现了中小医疗机构各类业务的计算机化管理,并且解决了数据共享、成本投入和技术维护等问题。

  38. (四)逐步推行九大业务系统应用 3、新农合系统构架改造。主要是通过覆盖全市的卫生信息网络,建立全市统一的新农合业务平台,除系统数据由过去各县分散管理改为全市统一管理外,各县业务管理职能不变,并大大加强了报账数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新构架改造后,可大大改善全市出院即报、统计报告、资金管理及内部信息共享等新农合业务工作。 4、药品卫材集中采购供应平台。在全市范围内采用条码化管理,建立系统平台实现药品、卫材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管理,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卫生机构的实施。 5、妇幼保健管理系统。作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全市妇幼保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出生缺陷监测管理、死亡报告管理、婚前保健、产前筛查、孕产期保健、高危孕妇管理、妇女病普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出生证明管理、儿童健康检查、体弱儿管理、托幼机构儿童管理等。

  39. (四)逐步推行九大业务系统应用 6、农村卫生室信息化。按照省厅项目工作要求,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的六位一体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社区卫生管理理念,提供优质高效的为居民建立伴随其一生的健康档案。同时建立基层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实现基层卫生管理。 7、应急指挥决策平台。主要是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基于卫生信息平台,形成一套完整的以预案为核心的报告、分析、预测、预警、处置、协调、决策、善后的指挥体系。建设内容包括: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预警信息监测系统,地理信息指挥调度系统,社会举报信息系统,媒体网络信息检索系统,交通通报信息系统等。

  40. (四)逐步推行九大业务系统应用 8、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建立卫生系统电子政务网,实现办公自动化,主要是包括电子邮件收发及管理、公文流转、会议通知、公文查询、信访管理、考核管理、车辆管理、会议管理、短信网关、公共信息、档案管理、系统管理等,实现办公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提高行政效能。 9、卫生服务门户网站。利用12320卫生服务网站和短信平台,打造针对区域内居民的统一服务窗口,健康服务内容包括健康档案查询、医疗资源查询、检验结果查询、网上预约挂号、免疫预约、网上咨询等服务内容。所有服务信息可通过网络、短信和电话形式反馈给居民,享受医疗卫生相关的各种服务。

  41. 四、信息化建设预算及效益分析 1、市卫生数据中心:1500万 2、卫生信息平台: 1200万 3、应用系统开发: 2300万 合计: 5000万

  42. 效益分析 1、解决群众寻医问药需求。通过居民健康卡使用、统一预约挂号、卫生服务网站、健康档案查询、临床检验结果共享等卫生信息化工作开展,大大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提高全市医疗服务水平。通过HIS、PACS、临床路径、医生移动查房等业务系统开展,规范了医生诊疗行为,优化了服务流程,改善了医患关系,尤其是区域医疗信息的共享和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业务协同工作的开展,更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医疗服务水平。 3、提升卫生管理和决策能力。通过区域平台海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功能,提供直观的图表、图片等信息,辅助医院院长、卫生局局长等卫生医疗系统各级领导进行决策分析。并通过电子地图、疾病监测、疫情预警、平台展示等系统建设,提高应急指挥能力,为及时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43. 效益分析 4、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作为医改的八大保障措施之一,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等系统的应用将保障公立医院改革的顺利进行,新农合平台和药品卫材采购平台使用,更进一步保障新农合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的深入开展。 5、强力支持数字邯郸和区域医疗高地建设。通过几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将建成覆盖城乡的卫生信息网和卫生信息共享和应用平台,使全市数字卫生、智慧医疗工作发生质的变化,也更确立了邯郸市卫生工作在周边省市的领先地位。

  44. 五、分步实施 1、第一阶段(2012年):规划设计期。2012年完成市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前的建设规划、技术方案和建设标准工作。同时,借助农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完善县、乡、村卫生基础网络建设,规范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开始分县完善健康档案数据库。年底前,把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市卫生局重点工作列入下一步市政府民生工程,并争取市财政预算资金。另外,积极向省卫生厅、国家卫生部争取,把邯郸市列入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市。 2、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全面建设期。 2013年,完成市级数据中心一期改造建设,初步完成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搭建工作。同时,选择部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作为试点,进行卫生信息化建设。同时,做好各类卫生数据库的共享对接标准制定工作,完善全市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初步开展居民健康卡管理、预约诊疗服务和卫生服务门户网站工作应用。

  45. 分步实施 2014年,完善市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在试点基础上,主城区二级以上医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步部署应用,做好系统和平台对接,数据实时或定时上传到市卫生数据中心,在主城区率先实现区域卫生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同时,开始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和应急指挥决策平台的开发应用。 2015年,进行新农合系统构架改造、药品卫材集中采购供应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及卫生综合管理平台的开发应用,拓展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功能。初步完成卫生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建设。 3、第三阶段(2016年-2020年):完善提升期。进一步优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进行市卫生数据中心二期和县卫生数据中心改造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功能,在全市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分布使用,实现以市、县级为单位联网运行和数据互通共享;全面展开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实用共享、覆盖城乡的全市卫生信息化网络和应用系统,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6.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卫生信息化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方面资源和需求,统筹部署和开展卫生信息化工作。市级、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具体负责部门,落实专兼职人员,切实履行职责,落实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本地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卫生信息化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统一规划和要求建立单位内部业务和管理应用系统,并将信息化建设和业务系统应用情况列入绩效考核指标,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47. 保障措施 (二)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各地要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目标,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制订本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分清轻重缓急,逐项建设,分步实施。要整合本地区已有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统筹使用应用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逐步建成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

  48. 保障措施 (三)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研究完善卫生信息化有关管理制度。结合本地实际,研究落实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的机制,细化居民健康卡的信息采集工作流程和管理工作制度,同步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的建设工作。研究制定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方案及保障措施。落实信息安全、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制订完善适应电子签名和隐私保护的相关工作制度,保障工作正常开展。研究制定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和服务相关管理制度,促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

  49. 保障措施 (四)加大投入,注重效益。要会同财政、发展改革部门把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应用系统运行维护和卫生信息化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支持卫生信息平台、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资源库建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探索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投入力度,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工作机制。

  50. 保障措施 (五)培养人才,提高能力。要研究制订本地区的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完善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重点培养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和服务于技术、应用的实用型专门人才。扶持一些有条件的院校或单位建设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在岗培训力度,建立业务培训考核和职称评聘制度,提高信息化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支持行业协会、学会等机构承担卫生信息化知识普及、技能培训,开展继续教育等工作,提高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医疗卫生工作者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