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 概论. 西方的翻译活动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亚历山大城.

lajos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西翻译简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西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2. 第一章 概论 • 西方的翻译活动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3. 亚历山大城

  4. 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第一次高潮(公元前4世纪末);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第三次高潮(中世纪中期,即11-12世纪之间);第四次高潮(14-16世纪);第五次高潮(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六次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第一次高潮(公元前4世纪末);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第三次高潮(中世纪中期,即11-12世纪之间);第四次高潮(14-16世纪);第五次高潮(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六次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

  5. 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以翻译介绍希腊戏剧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以翻译介绍希腊戏剧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 第二次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其中以《圣经》翻译为主要表现形式。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6. 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 • 第四次翻译高潮为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 • 第五次翻译高潮为文艺复兴后,翻译近代与当代的作品为一大特点。

  7. 西班牙的托莱多古城

  8.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译范围的扩大,科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大,出现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翻译的作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译范围的扩大,科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大,出现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翻译的作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9. 西方翻译史的另一个方面是翻译理论的发展。同其他的领域的活动一样,翻译并不依赖理论而存在,然而,翻译的实践总是引出理论并推动理论的进步,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西方翻译史的另一个方面是翻译理论的发展。同其他的领域的活动一样,翻译并不依赖理论而存在,然而,翻译的实践总是引出理论并推动理论的进步,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ut interpres)和“作为演说家”(ut orator)的翻译。 • 西方翻译理论体系又是由两条不同的线构成。一条是文艺学翻译理论线,另一条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线。

  10. 第二章 古代翻译 • 2.1 早期翻译 • 西方古代翻译,除《圣经﹒旧约》的希腊语翻译外,主要包括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翻译,自公元前三世纪共和国中期起,至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覆灭。 • 西方古代的第一部重要的译作是用希腊语翻译的《圣经﹒旧约》。 • 《七十子希腊文本》 • 其翻译的两大特点:一、开了翻译史上集体合作的先河。二、由于72名译者都不是希腊人,影响了译文的质量。

  11. 文艺学翻译线是一条最古老的线,从泰伦斯等古代戏剧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翻译理论家(捷克的)列维和(苏联的)加切奇拉泽。按照这条线,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再创造。文艺学翻译线是一条最古老的线,从泰伦斯等古代戏剧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翻译理论家(捷克的)列维和(苏联的)加切奇拉泽。按照这条线,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再创造。 从古代的奥古斯丁延伸到二十世纪的结构语言学派,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线。 不论是哪种理论,彼此之间并非完全隔离,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12.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

  13. 安德罗尼柯 • 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是罗马史诗和戏剧的创始人,也是罗马最早翻译家。公元250年,选择荷马史诗《奥德赛》,翻译采用意大利粗俗的萨图尼乌斯诗体Saturnius numerus。是第一首拉丁诗,也是第一篇译成了拉丁语的文学作品。这部译作最大特点是在翻译希腊神学的名字时,译者不采用音译,而是用类似罗马神的名字取代原名。这种文化移植,促进罗马神与希腊神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起了丰富罗马神的性格以至丰富罗马文化的积极作用。 • 翻译悲剧九部,戏剧三部,通过翻译的媒介,罗马的舞台表演诞生。第一个把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介绍给罗马社会并使希腊的诗体、韵律适合于拉丁语言。

  14. 涅维乌斯Gnaeus Naevius以古罗马历史剧作家著称,翻译了六部悲剧,三十部喜剧。使用了两出希腊剧合成一出罗马剧的手法,创作出新型的“混合喜剧”。言简意赅的译作风格。 • 恩尼乌斯Quintus Ennius古代最有影响的拉丁诗人,被誉为罗马文学之父。主要著作《编年史》,通过翻译把希腊的六步韵律法移植到罗马,改革了拉丁语诗的创作法,为罗马的诗作开辟了前景。 • “三大创业元勋”

  15. 西塞罗 • 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翻译家,同时又是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出身于古罗马奴隶主骑士家庭,以善于雄辩而成为罗马政治舞台的显要人物。从事过律师工作,后进入政界。开始时期倾向平民派,以后成为贵族派。

  16. 1.多产的译者,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关于解释员式与演说家式翻译区分,成为西翻史理论起源的标志性语言。1.多产的译者,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关于解释员式与演说家式翻译区分,成为西翻史理论起源的标志性语言。 • “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来进行翻译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但却是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了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因为我认为不应当像数硬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 • 在《论善与恶之定义》中,强调译作必须采用灵活方法。

  17. 2.传播希腊人哲学思想,给罗马乃至整个欧洲引入了不少哲学词汇,为西方哲学发展做贡献。2.传播希腊人哲学思想,给罗马乃至整个欧洲引入了不少哲学词汇,为西方哲学发展做贡献。 • 3.自他观点发表以来,翻译开始被看做是文艺创作。

  18. 翻译理论: • 1)译者在翻译中应像演说家那样,实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 • 2)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应当避免逐词死译,保留词语最内层东西即意思。译者的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原词的数量。 • 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 4)声音和意思自然相连,词与词义在功能上不可分割。翻译可做到风格对等。

  19. 贺拉斯 • (前65—前8)古罗马诗人、批评家。其美学思想见于写给皮索父子的诗体长信《诗艺》。 • 《诗艺》中:“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逐词死译。” • 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必须坚持活译,摒弃直译。本族语可通过译借外来语加以丰富。

  20. 昆体良 • (约35—约95年),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律师、教育家和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 ,也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出生在西班牙,其父在罗马教授雄辩术,颇有名声。昆体良少年时随父亲到罗马求学,受过雄辩术教育。 • 《演说术原理》对翻译重要见解。 • 其中心思想是罗马人在一切翻译,写作中都必须与希腊人比高低。他说,“我所说的翻译,并不仅仅指意译,而且还指在表达同一意思上与原作搏斗,竞争”,即翻译也是创作,这种创作必须与原作媲美,译作应力争超过原作。

  21. 翻译同时是创作的观点最早由西塞罗提出,但具体提出与原作竞争的是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翻译同时是创作的观点最早由西塞罗提出,但具体提出与原作竞争的是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

  22. 2.2 早期《圣经》翻译 • 哲罗姆 • 哲罗姆(Jerome,约347年-420年),早期基督教拉丁教父,是古代西方教会领导群伦的圣经学者,公元340年生于意大利东北部一个小镇。366年入基督教。一生致力于神学和《圣经》的研究,曾根据希伯来版本,用拉丁文重新翻译圣经,即《通俗拉丁文译本》,由于此译本对中世纪神学有很大影响,16世纪中叶被特兰托公会议定为天主教法定版本。哲罗姆有志博览宗教丛书,遍游天下名胜,力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足迹走遍大罗马帝国,晚年时(386年-420年)定居于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过苦修隐居的生活。

  23. 哲罗姆既是出色的翻译家,有时颇有卓见的翻译理论家。翻译原则和方法:哲罗姆既是出色的翻译家,有时颇有卓见的翻译理论家。翻译原则和方法: • (1)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 • (2)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与“宗教翻译”。 • (3)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

  24. 奥古斯丁 • (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 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基督教育》、《论美与适合》等。 • 其中《论基督教育》一书实际上是一本从神学的角度论述语言学的著作。

  25. 翻译理论: • (1)译者必须具备以下诸条件:1)通晓两种语言;2)熟悉并“同情”所译题材;3)具有一定的校勘能力。 • (2)翻译中必须注意三种风格:朴素、典雅、庄严。 • (3)翻译中必须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 • (4)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 • (5)《圣经》翻译必须依靠上帝的感召。

  26. 第三章 中世纪的翻译 • 3.1 中世纪初期翻译 • 中世纪历史一般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时算起,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就翻译史而论,主要有三大标志:初期的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院”和末期的民族语翻译。 • 重要的人物:卡西奥多鲁、格列高利一世和波伊提乌 • 卡西奥多鲁大量收集手稿,创立猎园寺组织僧侣抄写各种神学作品和世俗作品,并进行研究和翻译,从而保护和发扬了古罗马的文化遗产。

  27. 最早组织官方翻译机构的是格列高利一世

  28. 波伊提乌 • 波伊提乌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介绍到西欧,引起了一股研究、探讨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热潮。 • 翻译理论观点(见波菲利作品译文的序言中) • 一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究风格,要么保全内容,二者不可兼得。 • 二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的,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译者营房采用逐词对译。

  29. 四世纪下半叶,基督教西哥特主教乌菲拉曾用哥特语翻译《圣经﹒新约》及《旧约﹒列王纪》。四世纪下半叶,基督教西哥特主教乌菲拉曾用哥特语翻译《圣经﹒新约》及《旧约﹒列王纪》。 • 800年前出现了第一部圣经德译本。译文也成为德语最早的文字。 • 英语翻译大概在七世纪和八世纪初开始了,两个人物:阿尔弗烈德国王和阿尔弗里克。

  30. 阿尔弗烈德国王在国内建立寺院,引进教师学者组织一批人把大量的拉丁语作品翻译成英语,而且遵循一定指导原则和方法进行翻译。翻译了教皇格列高一世的司牧训话,翻译奥古斯丁的自言自语时采取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他认为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取舍。阿尔弗烈德国王在国内建立寺院,引进教师学者组织一批人把大量的拉丁语作品翻译成英语,而且遵循一定指导原则和方法进行翻译。翻译了教皇格列高一世的司牧训话,翻译奥古斯丁的自言自语时采取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他认为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取舍。 • 阿尔弗里克用英语译出圣经创世纪,天主教步道辞,圣徒传,采用面向民众的原则和方法,多用意译少用逐词对译。在翻译圣经时,他提出拉丁习语必须让位于英语习语的原则。

  31. 3.2 中世纪中期的翻译和托莱多“翻译院” • 背景:在七八世纪,阿拉伯人向外扩张,征服了希腊世界,大批叙利亚学者来到雅典,把希腊作品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然后又把这些译品和一些希腊原作译成阿拉伯语,同时在西班牙南部地区和意大利的西西里,也有人用阿拉伯翻译希腊作品,在这三个地方中,以巴格达的翻译活动最为活跃,阿拉伯学者从各地来到巴格达,是其获得阿拉伯翻译院称号,成为阿拉伯人的学术中心,主要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盖伦和希波克拉底等的哲学和科学名著。 • 阿拉伯语作品于11世纪中叶大量涌向西班牙,托莱多取代了巴格达的地位成为欧洲的“翻译院”,从阿拉伯语中把大量的希腊作品译成拉丁语。到12世纪初形成高潮。

  32. 托莱多翻译院三大特点: • 1翻译活动始终得到教会的资助; • 2翻译的作品主要是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语译本,其次是阿拉伯语原作和希腊原作; • 3 托莱多是当时西班牙的教育中心和穆斯林学术中心。 • 13世纪希腊作品的原本才开始传入托莱多,开始翻译原作。

  33. 托莱多大规模翻译的历史意义: • 1标志着基督教和穆斯林教之间罕见的一次友好接触; • 2带来了东方人的思想,传播了古希腊文化,活跃了西方的学术空气,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 3由于许多译者同时也是学者,在托莱多讲授各种知识,托莱多便成了当时西班牙以至西欧的教育中心。

  34. 3.3 中世纪末期的翻译和民族语言 • 用民族语从事大规模的翻译到中世纪末期才到来。 • 民族语翻译首先与《圣经》翻译有关。 • 法国 • 西班牙 • 意大利:但丁(意大利语: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在《论俗语》和《飨宴》两部著作中,论述了民族语和翻译的问题。在《飨宴》中但丁还讨论了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问题。这是关于这一问题的最早论述。

  35. 但丁

  36. 布鲁尼 • 中世纪末意大利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家是列奥纳多﹒布鲁尼(1369-1444)。 • 布鲁尼在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序以及在“论正确的翻译方法”中的见解如下: • (1)亚里士多德不是抽象的教条,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译者务必使自己深入作品,“面对亚里士多德”。 • (2)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翻译。 • (3)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

  37. 俄国 • 德国:维尔翻译观点:(1)准确翻译拉丁语能得出最优美的德语风格。(2)逐词对译能推广拉丁语。(3)为了忠实于原文,宁愿牺牲译文的易懂性。 • 英国

  38. 乔叟(1340?——1400)通晓拉丁语、意大利语和法语。1381年,他把簿伽丘的《菲洛斯特拉托》翻译、改编成长诗《特洛伊勒斯和克里西达》。此外,他还译了《玫瑰传奇》、《贞洁女人传奇》和波伊提乌的全部作品。乔叟(1340?——1400)通晓拉丁语、意大利语和法语。1381年,他把簿伽丘的《菲洛斯特拉托》翻译、改编成长诗《特洛伊勒斯和克里西达》。此外,他还译了《玫瑰传奇》、《贞洁女人传奇》和波伊提乌的全部作品。 • 乔叟的翻译为英语打开了广阔的前景,并为确立英语成为文学语言、对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9. 在中世纪的英语翻译中,译者普遍遵循的原则是:可能时采用逐词对译,不可能时采用按词活译。而且在不同的场合对这一原则做不同的理解。在中世纪的英语翻译中,译者普遍遵循的原则是:可能时采用逐词对译,不可能时采用按词活译。而且在不同的场合对这一原则做不同的理解。 •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译作之一是威克利夫倡导翻译的英语《圣经》。

  40. 威克利夫 • 约翰.威克利夫 John Wycliffe (1324-1384) • 英国宗教改革家,他的弟子珀尔维\珀维等于1380-1384年根据瓦尔盖特的《圣经》拉丁文版将其译成英文。 • 珀维在译本的序言中强调使用民族语的重要性。

  41.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 • 4.1 概论 • 文艺复兴的过程中,翻译起了巨大的作用。 • 德国:模仿拉丁语的风气消失,德语独特的风格和表达能力得到认识,翻译中意译取代了逐词对译。人民群众要求读到地道民族语的《圣经》,路德采用民众的语言译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并通过译本起了统一德语语言的巨大作用,为现代德语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42. 法国:翻译的重心从宗教作品转向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活动日趋频繁,形成了法国翻译史上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著名翻译家阿米欧和他译的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多雷领先于德、英各国的理论家,对翻译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翻译的基本原则,把翻译理论的研究推到新的水平。法国:翻译的重心从宗教作品转向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活动日趋频繁,形成了法国翻译史上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著名翻译家阿米欧和他译的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多雷领先于德、英各国的理论家,对翻译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翻译的基本原则,把翻译理论的研究推到新的水平。 • 英国:一方面宗教翻译兴起,另一方面古代希腊、罗马和当代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大量译成英语,英国的翻译活动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翻译活动的高峰之一。 • 德、法、英三国的翻译是西欧国家文艺复兴高潮期的代表。

  43. 4.2 德国的翻译 • 德国在16世纪的翻译同15世纪一样,主要是拉丁语和德语的互译。 • 翻译实践方面,除了德语谚语的翻译之外,16世纪翻译的主流仍是古典文学和宗教作品的翻译。 • 伊拉斯谟 • Desiderius Erasmus (约1466~1536) 荷兰哲学家,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

  44. (1)必须尊重原作。 • (2)翻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 • (3)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 (4)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 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

  45. 路德 •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出生在德国的艾森斯莱市。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曾一度攻读法律(显然是根据他父亲的建议),但是中途辍学,成为一名奥古斯丁教团教士。1512年他从维腾贝格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此后不久就在该校任教。 •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领袖和翻译家。他翻译的德语本《圣经》成为德语的典范,对德语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