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觀光地區 【 大甲鎮 】

觀光地區 【 大甲鎮 】. 授課老師:廖榮聰老師 組員 : 9966419 黃郁瑩 9966421 洪苡瑈 9966429 林玉詩 9966449 劉靖淇 9966451 王琪 9966455 林映呈. 目錄.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聚落發展 地理位置 地形氣候 特定景點 ( 民俗活動 ) 特產 ~ 大甲芋 & 點心 小吃 結論. 研究動機. 為何大甲鎮近年來隨著鎮瀾宮的大甲媽祖掀起大量觀光客湧進,而當地的古蹟及特產小吃又如何來帶動整個大甲商機?. 研究目的. 研究探討大甲風俗民情 由大甲聚落的發展與地理位

lam
Download Presentation

觀光地區 【 大甲鎮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觀光地區【大甲鎮】 授課老師:廖榮聰老師 組員:9966419黃郁瑩 9966421洪苡瑈 9966429林玉詩 9966449劉靖淇 9966451王琪 9966455林映呈

  2. 目錄 • 研究動機 • 研究目的 • 聚落發展 • 地理位置 • 地形氣候 • 特定景點(民俗活動) • 特產~大甲芋&點心 • 小吃 • 結論

  3. 研究動機 • 為何大甲鎮近年來隨著鎮瀾宮的大甲媽祖掀起大量觀光客湧進,而當地的古蹟及特產小吃又如何來帶動整個大甲商機?

  4. 研究目的 • 研究探討大甲風俗民情 • 由大甲聚落的發展與地理位 置了解大甲地區的觀光生態

  5. 聚落發展 • 漢人移入大約在明永曆23年(西元1669年),鄭氏部將劉國軒派遣副將駐守大甲鐵砧山實施屯墾,為漢人經營崩山八社開始。今大甲國中附近之「營盤口」及鐵砧山之「劍井」,即為當時屯墾留下來的遺跡。 • 因受其「渡台禁令」的影響,拓墾受到限制。直至康熙40年(西元1701年)禁令鬆弛,漢人才開始大規模的移墾大甲。 • 大甲的居民以來自福建省為主,其中又以泉州籍者居大多數。 • 雍正12年(西元1734年)林成祖拓墾大甲,興修水利。至乾隆45年(西元1780年)王文清開鑿大甲圳(今虎眼大圳),灌溉面積多達上千甲;其後並有大安圳、日南圳之陸續興修,對農業之拓墾,助益良多。水利系統興建後,聚落大多沿著圳道呈線行發展,移民生活亦趨於安定。

  6. 水利系統之興建非單一農民所能負擔,因而埤圳的開發與維護,實已結合了資金與勞力,同時也促進了人際關係的整合,血緣或地緣性的聚落因應而生。 • 而出現商店,形成鄉街。同時,聚落形成之後,人民為了祈求平安、感念家鄉,於是出資建廟,四時祭祀;一切民間信仰活動亦以寺廟為中心。 • 聚落內各種的防衛、教育、娛樂等功能的團體,亦均以廟宇為中心組成。 • 由於宮方為宣揚教化、改善風氣,亦鼓勵居民集資興建廟宇,貞節祠、水神廟、鎮安宮、文昌祠等廟宇陸續興建。使大甲聚落的發展更趨成熟。

  7. 地理位置 大甲鎮位於台中縣西北隅,北以房裡溪一帶與苗栗縣苑裡鎮相鄰;南面以大甲溪與清水鎮為界;西臨大安鄉與台灣海峽,東倚后里台地西緣與外埔鄉相接。

  8. 大甲鎮位置圖(如下)

  9. 地形及氣候 • 大甲的地形主要由后里台地的東側與大安溪大甲溪兩條主要河川的扇狀沖積平原所組成。由於河川水流的切割,以及地形的隆起與沉降,大甲的地貌頗具變化,有山有水也有沃野平疇。 • 大甲位於台灣中部,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約攝氏24度左右。主要受到地理位置與季風的影響,夏季濕熱多雨,冬季乾旱多風,四季變化不一,具有中部海岸平原典型的氣候特徵。

  10. 大甲鐵砧山高度有海拔二百三十六公尺,是台灣西部海岸線平原最高的一座山與附近火炎山連成一線是台灣氣候南北的分界線,是候鳥回歸北地重要之轉折處。大甲鐵砧山高度有海拔二百三十六公尺,是台灣西部海岸線平原最高的一座山與附近火炎山連成一線是台灣氣候南北的分界線,是候鳥回歸北地重要之轉折處。 • 是一座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兼具文化藝術相結合的傳奇寶山。 • 清朝時「鐵砧晚霞」曾被喻 為台灣十二景之一,今日依然是中部海線著名旅遊景點,極適合闔家運動休閒及賞景觀光。

  11. 大甲鐵砧山因有「劍井」而使小山聞名於世。 • 當年鄭成功被當土地番圍困於大甲鐵砧山(昔稱銀碇山)上,缺乏飲用之水,軍士皆苦不堪言,後禱告於天,以寶劍插地頓見甘泉湧出,兵士歡飲,士氣大振,歡聲雷動,土番見鄭軍有如神助,驚駭之餘,紛紛棄甲而逃,鄭軍得以解圍。如今插劍處形成一井,泉水涓涓長湧,歷三百多年遇大旱之 年猶不乾沽。

  12. 古蹟篇

  13. 鐵砧山古稱「銀碇山」,偏倚大甲鎮東北隅,地倨大安溪下游南岸,北側為斷崖地形,因外貌遠望猶如一巨型打鐵砧,故有「鐵砧山」之名。由於鐵砧山自古便是海上航行船隻的重要地標,從海上遠望鐵砧山,其山形若似鯨魚,即民間所稱的「海翁」。現今從大安港東望鐵砧山,除了砧板、鯨魚之說,另外也有人認為很像大象。鐵砧山古稱「銀碇山」,偏倚大甲鎮東北隅,地倨大安溪下游南岸,北側為斷崖地形,因外貌遠望猶如一巨型打鐵砧,故有「鐵砧山」之名。由於鐵砧山自古便是海上航行船隻的重要地標,從海上遠望鐵砧山,其山形若似鯨魚,即民間所稱的「海翁」。現今從大安港東望鐵砧山,除了砧板、鯨魚之說,另外也有人認為很像大象。

  14. 鎮瀾宮位於大甲鎮順天路;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建造而成。殿宇似的廟堂,色澤明亮鮮麗,無論是鐘樓、門柱、廟宇或廟樑,皆鐫刻精緻的人物圖案,處處流露著中國傳統建築的莊巍堂皇,非常引人入勝。鎮瀾宮內供奉的媽祖佛像,成為當地人民所信仰的守護神,以至於香火裊裊,常年不息!鎮瀾宮位於大甲鎮順天路;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建造而成。殿宇似的廟堂,色澤明亮鮮麗,無論是鐘樓、門柱、廟宇或廟樑,皆鐫刻精緻的人物圖案,處處流露著中國傳統建築的莊巍堂皇,非常引人入勝。鎮瀾宮內供奉的媽祖佛像,成為當地人民所信仰的守護神,以至於香火裊裊,常年不息! • 大甲媽祖出巡的目標是北港朝天宮,稱為「回娘家」,進香隊伍以徒步方式來參與,全程共八天七夜。自76年鎮瀾宮至福建湄州祖廟進香之後,大甲媽祖改往新港奉天宮,號為「遶境進香」,百年傳統雖然改變,但信徒依舊十分熱烈。進香日期在元宵節當天以擲筊決定,起程當天整個隊伍包括護駕的旗鼓、車隊、戲班、繡旗、神偶、媽祖隆重的鑾輿,以及尾隨在後的香客們。行經彰化、西螺、土庫至嘉義新港,次日一早舉行祝壽大典後,在廟埕上展開熱鬧的民俗活動,陣頭、戲曲紛陳,喧騰一日才返駕。全程經過30幾個鄉鎮,達300公里之遙。直到4月間,仍有20多天的香期供全國信徒至大甲參拜。

  15. 金身媽祖本宮建廟於清朝雍正八年,迄今已有二百八十年之久,香火鼎盛,登臨此地,令人油然產生敬肅之心;也因為大甲媽祖的歷史悠久神蹟顯赫,許多信眾來向媽祖祈福許願,二十多年來接受信眾還願答謝的金牌大大小小超過上百萬面,最後經過董監事會的研商,決議將這上百萬面的金牌鎔鑄雕刻成一尊高四尺二,重達七千兩百六十兩的『金媽祖』,同時也將本宮地下室闢建為媽祖博物館,將『金媽祖』安座於此。

  16. 進香活動 • 每年農曆三月,來自各地的十餘萬信徒組成聲勢浩大的進香隊伍,以本宮為出發點,在八天七夜中徒步來回本宮與新港奉天宮。遶境隊伍跨越中部沿海四縣市(台中、彰化、雲林、嘉義),經過廿一個鄉鎮,八十餘座廟宇,跋涉三百三十公里路,熱鬧的場景令人嘆為觀止。 • 每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日子並不固定,都是在當年的元宵節由本宮董事長擲筊決定進香出發的日期與時辰。在整個八天七夜的遶境活動中,依照傳統舉行獻敬禮儀,分別有祈安、上轎、起駕、駐駕、祈福、祝壽、回駕、安座等八個主要的典禮,每一項典禮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地點及時間虔誠行禮。

  17. 【恭請天上聖母上鑾轎】 • 【繞境進香隊伍】

  18. 國姓廟主要在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豐功偉績,清初以「開山王」的名稱加以祭祀鄭王,直到沈葆楨專摺上奏後,才得以正名立廟祭祀。鐵砧山的國姓廟每年共有三次祭典,包括在「端陽節」舉行的盛典祭祀,農曆七月十四日鄭王聖誕的前二天,由地方上所舉辦的祝壽大典,及正月十四日的祭典。而台灣其他的國姓廟則舉辦聖誕祭典,或是並以國曆三月二十九日及九月三日為春秋二期祭典。國姓廟主要在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豐功偉績,清初以「開山王」的名稱加以祭祀鄭王,直到沈葆楨專摺上奏後,才得以正名立廟祭祀。鐵砧山的國姓廟每年共有三次祭典,包括在「端陽節」舉行的盛典祭祀,農曆七月十四日鄭王聖誕的前二天,由地方上所舉辦的祝壽大典,及正月十四日的祭典。而台灣其他的國姓廟則舉辦聖誕祭典,或是並以國曆三月二十九日及九月三日為春秋二期祭典。

  19. 白觀音塑像  位於永信運動公園內、矗立鐵砧山頂的白觀音,是遠東地區最高的青銅塑像,亦為永信藥品工業公司的精神象徵,也是整個中部海岸平原的重要地標。此 尊白觀音塑像高二十五公尺、寬八公尺,以青銅為材質,外觀雪白,面朝台灣海峽,以慈愛、和平之姿,俯視芸芸眾生,祈祝社會安詳及世界和平。

  20. 國軍紀念公園  位於鐵砧山頂,亦即台中軍人忠靈祠之所在,旨在紀念為國捐軀殉身的英勇軍烈士,而選擇在鐵砧山興建,以與民族英雄的事蹟相輝映,尤其意義深遠。

  21. 中正公園是為了緬懷先總統蔣公而創建的公園,當時在大甲鎮各界的籌備下,公推地方有志人士,成立恭建銅像委員會,負責全盤事宜,民國六十六年經報內政部准予照辦,特設中正公園一座,以供民眾瞻仰追思,並借以惕勵國人奮勇自強,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更有期勉國人力行「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遺訓的用意。整座公園從規劃籌建至落成期間,約歷時一年,於民國六十六年十月三十日落成揭幕啟用。

  22. 蔣公騎馬英姿的銅像 園內的櫻花為當年中日扶輪社締結為姊妹社時所植

  23. 志賀哲太郎墓園 • 位在大甲鐵砧山南麓的志賀哲太郎之墓,是一座具有紀念價值的墓園,因為志賀哲太郎被大甲人譽為「大甲的聖人」,其代表意義至為不凡。 • 大正年間、大甲吳淮水組織「台灣抗日民眾文化協會」志賀挺身參加民族解放運動,但身為日本人卻幫助鼓勵學生抗日而陷入極度懊惱兩難之中,在大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清晨綁石投水自決。志賀葬禮沿途路祭是大甲有始以來空前絕後之事。

  24. 民國五十五年志賀先生百年冥誕紀念,大甲公學校門生暨鎮民所立的「志賀先生之碑」民國五十五年志賀先生百年冥誕紀念,大甲公學校門生暨鎮民所立的「志賀先生之碑」

  25. 林氏貞孝坊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清代淡水廳大甲街故民人余榮長未笄妻林春娘之貞節孝,而立的褒獎紀念性牌坊。至今已一百五十餘年,雖歷經歲月滄桑,仍屹立無恙,是活生生的歷史痕跡,也是「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侍二夫」忠貞觀念的見證。林春娘出生於清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淡水廳大甲中莊人,七歲時,成為余家童養媳。當林春娘十二歲,年僅十七歲的未婚夫余榮長,赴鹿港經商, 由海路回歸時不幸溺斃,飄葬無蹤。但春娘胸懷「寧為余氏婦,不為林氏女,若不見諒,即歸泉下以殉夫」之心志,矢志堅守「婦德」,願代未婚夫奉養年邁多病的婆婆。

  26. 清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鄉里人感佩春娘清風貞節與皎月嚴霜並潔,及婦能代供子職盡全孝,又撫養族子承 宗祧,有功夫家,婦道母儀皆盡而無愧,懿範足楷模閭里,因而呈請旌表。清道光十六年賜准建坊入祠,因余家窘,延遲至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經 淡水廳地方官紳士庶熱誠捐輸,得以庀材鳩工完成建坊。 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夏五月,戴潮春之亂,部將王和尚三圍大甲城,屢斷水道,城中絕汲數日。林春娘三次禱雨,雨皆隨降,潤澤萬民,城民以為神助貞婦也。 林春娘集貞、節、孝於一身,抱璞守貞長達七十四載風雨飄搖的歲月,終其一生,無怨無悔。其懿範可風,鄉里人禮之如神,皆尊稱她為「貞節媽」。貞節媽、大甲媽祖與國姓爺鄭成功,也就成為大甲地區五十三庄的守護神,日日月月、歲歲年年守護著大甲子民。 林春娘平凡卻偉大的一生,正如古老的石坊,透出一股莊嚴的美,而其懿德孝行與青山白雲一樣長長久久,永遠烙印在後代人們的心懷,依然千載飄香萬古留芳。

  27. 文昌祠承襲一般傳統合院式的建築,配置有常見的正殿、三川殿、左右護龍,外埕藉著圍牆、影壁與外界隔斷,形成一座完整的傳統建築空間。在中軸線依 序為照壁、山門、外埕、三川殿、內院、拜殿、正殿。三川殿透過左右二條過水廊與拜殿和正殿連接,形成一封閉式的空間,橫軸線則分別於拜殿山牆另置耳門,經 過水廊和日月天井,而與護龍相通,是一結構完整的四合院格局。

  28. 生態資源 • 田園景觀:本區域的主體景觀以水稻田為主,阡陌交錯的田埂景觀以東西走向的木麻黃、黃槿防風林最是特別,點綴其中更是本區反應季風氣候,所產生的一項農村特色。 • 河口植物生態資源 • 水筆仔:具有防波護堤保護沿海居民生命財產,淨化水質改善環境,提供豐富營養而多樣化的的生活環境。

  29. 黃槿:生長在海濱及農田田埂,耐濕又耐旱,是良好的防風、定砂及護岸的優良樹種。樹葉常用來墊粿,又叫作「粿葉樹」。黃槿:生長在海濱及農田田埂,耐濕又耐旱,是良好的防風、定砂及護岸的優良樹種。樹葉常用來墊粿,又叫作「粿葉樹」。 • 紅茅草:當初引入台灣是作為庭園植物或牧草之用,結果成為歸化植物。 • 馬纓丹:花朵鮮豔多蜜,是台灣常見之蜜源植物,能吸引蝴蝶與蜜

  30. 河口動物生態資源 鳥類 • 大白鷺:嘴黑色,眼藍綠色,背及前頸下部有長飾羽;冬羽的嘴與眼鮮黃色,背及前頸無飾羽。 • 綠繡眼:普遍留鳥,台語俗稱「青笛仔」,體長11公分。鳴聲清脆悅耳。 • 紅鳩:極普遍留鳥,雌鳥灰褐色,後頸部有黑色環。常發出似「咕-咕--」之聲,直線飛行 • 灰頭紅尾伯勞:普遍過境鳥及冬候鳥。

  31. 河口動物生態資源 蟹類 • 弧邊招潮蟹:外號提琴手蟹、網紋招潮蟹。喜歡棲息在較為泥濘的沼澤,多位於紅樹林附近,會築火山形或稱煙囪狀的洞口。 • 台灣厚蟹:外號青蟹、三齒葦原蟹。甲殼,大螯寬厚而得名。 • 清白招潮蟹:外號白扇招潮蟹、夯白扇。全身以白色為主,背甲顏色會隨著環境改變。洞口邊常會有覓食後遺留的粒狀擬糞。

  32. 神妙擬相手蟹:背甲光滑,眼窩外齒呈銳角三角形指向前方。神妙擬相手蟹:背甲光滑,眼窩外齒呈銳角三角形指向前方。 • 隆脊張口蟹:頭胸甲接近圓形,背甲表面密生絨毛,有明顯的酒精燈形紋路。

  33. 農村人文資源 • 寺廟:本區是典型的移墾社會;移墾社會的開發歷史通常和當地的宗教信仰產生緊密的結合,於是廟宇便成為另一個可表徵聚落發展的重要歷史空間。它不僅是居民宗教活動的核心及閒暇的公共生活空間,與本區開發歷程相關的寺廟有:建興里的建興宮、福德里的福德宮。 • 社區活動中心:本休閒農業區內有兩座社區活動中心,洽都坐落於建興里建興宮旁與福德里福德宮旁,成為居民凝聚信仰與休閒集會的空間。

  34. 文化資源 • 大甲傳奇-藺草編織 • 大甲草蓆聞名暇邇,其中以龍鳳草蓆手工細膩,編織技法繁複,更是列為國寶藝品。園區所在地正是大甲草蓆的發源地區,園區內特別安排體驗課程,從藺草的製作到編織,讓您親身體驗一睹大甲草蓆編織的奧秘。

  35. 特產 • 芋頭在大甲的栽種面積約有三百六十公頃,其芋頭「鬆軟、香Q」品質居全台之冠,因而造就大甲芋頭的響亮名氣,無論是吃火鍋的芋頭、冰店裡常吃的芋圓...等有許多都是大甲芋頭所製成的。芋頭品種有青芋、白芋、麵芋、里芋、狗蹄芋、姑婆芋與檳榔心芋等品種,其中最普遍的品種是檳榔心芋,也是歷史最久而最著名的母芋品種,植株高大,芋為短原筒形,葉柄粗壯,皮黃褐色,肉灰白色,有紫紅色斑紋,重量大概2.5公斤,肉質比較粗鬆、粉質香氣濃、味道鮮美。每年盛產期為9月到次年的3月。(備註:檳榔心芋的儲藏方式最特殊 ,成熟時只採收上市的部分,其餘仍留置田中,部分切除莖葉,備做較長時間的儲藏,然後可以陸續採收上市,幾乎可以延續半年以上)

  36. 芋頭

  37. 芋頭酥 • 大甲特產芋頭酥「原鄉味采芋酥」是以天然植物油為主,強調素食,其特色為表皮外觀有紫色玫瑰般的薄薄漸層,皮酥餡多,味道佳,酥鬆甜而不膩,完全不添加防腐劑及人工色素,讓人吃後還想再吃。其鬆軟溶口,酥酥脆脆,芳香濃郁,更連續榮獲各大媒體強力推薦,造就紫色玫瑰的傳奇。

  38. 奶油酥餅 • 乍看奶油酥餅,外型就好似放大後的太陽餅,連味道都有點類似,不過細細品嚐,餅皮、餅餡可都是大有學問。餅皮是油皮、油酥所製,其中更加入澳洲原裝進口最高級的奶油,因此聞其味,就有一股奶油的香味,而人工桿製的餅皮,則讓奶油酥餅有「層次」的口感。 至於餅餡的製作,也是不含糊;分析奶油酥餅內餡的材料,麥芽、糖等材料與太陽餅並無多大的差異,但麥芽糖一定要採用糯米釀製的純麥芽糖,同時必須先將所有原料熬煮8個鐘頭以上,等煮出好味道之後,才能與酥皮結合,成為有層次感、香甜Q軟的奶油酥餅。

  39. 小林煎餅 • 民國三十九年,「小林煎餅」誕生在台中縣大甲鎮薰風里。那時,叫做「振興食品廠」。生產項目有麵包、餅乾‧‧‧等等,其中以牛奶餅乾為大宗。民國五十三年,更名為「雙美馨食品廠」,並遷廠至同鎮水源路東陽巷,也就是現在的東陽新村。生產項目有:月餅、煎餅、哈士餅‧‧‧等等,同年又更名為「小林煎餅」從此延用這個名號迄今

  40. 小吃 • 肉圓: 大甲肉丸歷史最悠久的應該是在育德路上的肉丸周,開業至今已經50幾年。 • 肉丸周賣的肉丸屬中部肉丸的傳統作法,用煮熟的米漿和地瓜粉按特定比例混合做成丸子皮,內餡採四季時節菜和鮮肉餡做成,現因為一般人對鮮筍口味較為喜好,所以改成冬季用大頭菜、夏天用鮮筍的固定作法,由於肉丸周的肉丸吃來皮軟,筍絲餡吃來香脆,可說十分入口,經營這麼久了,口碑不斷,是老大甲人最喜歡推薦的小吃店,據說許多政要到大甲鎮瀾宮上香,總會記得大甲人稱「蹺痼肉丸」的大甲肉丸,真可說是大甲最傳統的地方小吃。

  41. 大甲粉腸 • 大甲粉腸:型似香腸的粉腸,作法說起來很簡單,用地瓜粉攙豬肉煮滾後灌入豬腸即可,吃的時候是吃冷的,直接切片沾醬吃,地瓜粉和豬肉形成的凍和豬腸的嚼感混合,即使不沾醬的原味也很有味道。

  42. 蚵仔麵線 • 「小胖大腸頭蚵仔麵線」它是三位七年級生所同心開設的,大學讀的與餐飲業無關。他們嚐到獨家滷製大腸頭、王功蚵仔、及百年純手工傳統麵線的香Q,湯頭則是每日用大骨與柴魚所精心熬製三、四個小時的絕佳湯頭,堅持夢想、用心開發、永續發票的美夢,是小編在大甲小吃街上的新發現。

  43. 結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