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一,创造经济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 20 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 9.4% 的高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 2007 年中国 GDP 总量上升到世界第四,根据美联社 2008 年 4 月 10 日报道,中国 2007 年 GDP( 国内生产总值 ) 现价总量为 3.61 万亿美元,经济增长率达到 11.9% 。.

lane-gross
Download Presentatio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一,创造经济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4%的高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 2007年中国GDP总量上升到世界第四,根据美联社2008年4月10日报道,中国2007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61万亿美元,经济增长率达到11.9%。

  2.   第二,创造贸易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量只有2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7位。到1990年,增至1100多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6位。到2001年,猛增至5098亿美元,世界排名跃居第6位。2007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1万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在二十多年里增长了近百倍,排名前移24位,为世界所罕见。  第二,创造贸易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量只有2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7位。到1990年,增至1100多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6位。到2001年,猛增至5098亿美元,世界排名跃居第6位。2007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1万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在二十多年里增长了近百倍,排名前移24位,为世界所罕见。

  3.   第三,创造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微乎其微。1989年,也只有55.5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于2006年初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07年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  第三,创造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微乎其微。1989年,也只有55.5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于2006年初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07年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

  4. 第四,创造生产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中国曾经是个物资和产品匮乏的国度,改革开放使我们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 1 亿吨,超过日本而跃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钢产量达4.9亿吨左右,占世界年产量的36.4%。同样雄踞世界产量榜首的还有:粮食、肉类、水产品、水果、棉花、布、煤炭、化纤、化肥、水泥、电视机、数字程控交换机等产品。

  5.   第五,创造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之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利用外资几乎为零。自1993年起,中国吸收外国资本总额一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2007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

  6. 课堂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7.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对经济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10. 邓小平指出: “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4页)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237页)

  11.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1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3.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14.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不是区分“资”和“社”的标志; 2 .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在经济调节中各有优势和缺陷。 3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15.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十二届三中: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 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 十三届四中: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6.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   十六大提出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体系,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十六大提出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体系,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强调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空体系。

  18.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共性),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特征(个性)。

  19.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优势互补的作用,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20. 课堂提问:   说一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3.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 第一,由我国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由我国社会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5.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26. 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坚持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27. 2.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地位

  28. (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9.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在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30. (3)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

  31.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它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它掌握着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化大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它是国家依靠经济手段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的物质条件。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它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它掌握着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化大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它是国家依靠经济手段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的物质条件。

  32. 3.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公有资产的运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都是公有制实现的重要形式。

  33.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逐渐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本身不具有私有或公有的制度属性,公有或私有关键看控股权在谁的手里。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逐渐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本身不具有私有或公有的制度属性,公有或私有关键看控股权在谁的手里。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34.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5. 1. 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当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36. 2.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公有制经济增强竞争力,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37. 3.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第一,放宽市场准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3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39.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十六大更进一步强调“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40. 1.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1.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   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42. 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意义   第一,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保证人们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第三,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前进。

  43.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44.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用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从生产要素的使用者那里得到相应报酬的分配方式。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45. 2.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46.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第一,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第二,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利润、利息和租金等。   第三,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47. 3.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48.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9.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50.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