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環境教育概要

環境教育概要. 梁明煌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201204. 環境教育的定義. 「環境教育」是創造一種教育環境,強調人與其環境關係的一種教育過程。 藉由教育過程,使全民獲得保護及改善環境所需之倫理、知識、態度、技能及價值觀。 這項過程著重觀念的澄清和價值的形成, 其目的在發展、瞭解和重視介於人類、人類文化及其生物、物理環境間合理的對待關係,或是一種「新倫理」。. 容易相混的名詞. 環境解說:遊客解說(人員、與非人員) 環境傳播:新聞媒體、影片、出版品 環境倡導:批判、草根組織抗爭 環境正義:批判不正義的事. 相關名詞.

Download Presentation

環境教育概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環境教育概要 梁明煌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201204

  2. 環境教育的定義 • 「環境教育」是創造一種教育環境,強調人與其環境關係的一種教育過程。 • 藉由教育過程,使全民獲得保護及改善環境所需之倫理、知識、態度、技能及價值觀。 • 這項過程著重觀念的澄清和價值的形成, • 其目的在發展、瞭解和重視介於人類、人類文化及其生物、物理環境間合理的對待關係,或是一種「新倫理」。

  3. 容易相混的名詞 • 環境解說:遊客解說(人員、與非人員) • 環境傳播:新聞媒體、影片、出版品 • 環境倡導:批判、草根組織抗爭 • 環境正義:批判不正義的事

  4. 相關名詞 • 正規教育 Formal Education • 學校系統(幼兒園到大學研究所)以類似教室、教師為中心講授方式進行 • 非正規教育 Non-formal Education • 社教機構、博物館、社區大學、以學生為中心、離開教室、自由選擇學習 • 非正式教育 Informal Education • 休閒、旅遊、娛樂時段的 • 環境教育 • 以教育者為中心去規劃具有結構的教育節目及採用適宜的教學法策略去執行 • 環境學習 • 以學習者為中心,提供場所機會及促進學習者自由選擇學習

  5. 環境教育的三個主要部分 (1)關於環境的教育(Education aboutthe environment); (2)從環境中教育(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和 (3)為環境而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6. 環境教育的主要內涵 • 意識(awareness) • 知識與瞭解(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 態度(attitudes) • 技巧(skills) • 參與(participation)

  7. 環境教育的知識內涵 • 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 環境知識概念內涵 • 環境倫理價值觀 • 環境行動技能 • 環境行動經驗

  8. 壹、環境教育的前身 • 前身是以不同的面貌如自然學習、戶外教育、保育教育在不同的地點如博物館、動植物園、森林遊樂區、露營區與國家公園或都市公園內出現。 • 1970年代起有許多重要的聯合國國際會議都是針對環境教育而召開的

  9. 保育教育 • 1950-世界大戰、「寂靜的春天」一書出版後 • 國家公園﹑風景區﹑森林遊樂區﹑曠野地及自然資源管理機關 • 自然環境及資源保育問題的教導,旨在教育民眾環境污染,資源的濫用 使學生了解環境污染、土地利用的環境影響、自然資源枯竭破壞和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 選在風景優美的外,也加入環境污染地區、土地不當利用區、自然資源破壞地區。

  10. 1970年代與環境教育相關的國際會議 •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宣言」,促使人類注意環境的問題,開始了對環境教育的關切與研究 。 • 1975年貝爾格勒的環境教育會議 • 1977年伯利西國際政府間環境教育會議 • 對環境教育的定義與理念有更 進一步的闡釋。

  11. 貝爾格勒憲章環境教育內涵與目標 • 促使世界人類認識並關切環境及其相關問題,具備適當知識、技術、態度、動機及承諾,個別地或整體地致力於現今問題的解決及預防新問題的發生。 • 環境教育目標包含覺醒、知識、態度、技能、評鑑能力與參與等項目

  12. 1977年的伯利西國際環境教育會議 • 培養意識及關切在都市和鄉間有關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與生態的相互關係 • 為每個人提供機會去獲得保護環境及改進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價值觀 、態度、承諾和技能。 • 為個人、群體和社會整體創造出對環境的新行為模式。

  13. 貝爾格勒憲章宣示環境教育計畫指導原則 • 必須考慮環境的整體性,含自然的和人造、生態、政治、經濟、技術、社會、法律、文化和美學。 • 是終生的過程,從學校到校外的終身教育。 • 應採取科際整合的方式。 • 應強調主動參與阻止及解決環境問題。 • 應從世界觀點檢視主要環境問題,並關切地區的差異 • 應重視現在及將來的環境情勢。 • 應從環境觀點檢視所有的發展與成長。 • 應促使地方、國家和國際的合作,解決問題。

  14. 依貝爾格勒會議〔1975)聲明的環境教育的目標包括:依貝爾格勒會議〔1975)聲明的環境教育的目標包括: • 覺知:協助個人和社會團体獲知環境問題,並培養對環境相關問題的敏感度。 • 知識: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對整體環境有一基本認識,並了解其相關的問題及人類存在的決定性的依據。 • 態度: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獲得對環境強烈關心的價值與情懷,以及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及改進工作的動機。

  15. 依貝爾格勒會議〔1975)聲明的環境教育的目標包括:依貝爾格勒會議〔1975)聲明的環境教育的目標包括: • 技能: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獲得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 • 評價能力: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從生態學﹑政治﹑經濟﹑社會﹑美學及教育等角度去評估環境調查和教育計畫。 • 參與: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培養對環境有一份責任感及迫切感,並以適切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16. 依據伯利西會議〔1977)的結議把環境教育的定義為依據伯利西會議〔1977)的結議把環境教育的定義為 • 「環境教育應是一個教育過程的整合部份。它應以現實的問題為中心和具有科際整合的特性。它應以建立一種奉獻社會福址﹑關切人類傳承的價值觀為目標。它的重點應主要放在打動學習者和使他們參與行動。它應為現在和未來所關切的主題所指引。」(UNESCO,1980)

  17. 環境教育研究的核心理論I:環境公民行為模式 Entry-level variables Ownership variables Empowerment variables Citizenship Behavior *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和技能 *內控觀加強 *行動意圖 *環境敏感度 *生態學知識 *雙性人性格 *對於污染、科技、及經濟的態度 *有關環境議題的深入知識 *個人對環境議題的投入 *分析環境議題的能力 譯自(Hungerford & Volk,1990)

  18. (環境行為模式 行動策略知識 情況因素 問題知識 行動技能 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意圖行動 態度 個性因素 控制觀 個人責任感 Hines環境行為模式

  19. 環境行動經驗(environmental action experiences) • 環境行動型態大概有下列五種:生態管理、說服、消費者主義、政治行動和法律行動。

  20. 討論、磋商、調查 限制、機會、可能 E1—評估 P1—計畫 I1—實行計畫 E2—評估 P2—計畫 PIE行動螺旋 Stapp & Wals(1989) I2—實行計畫

  21. 環境問題解決模式 (1)源起及意義:巴西的環境教育。當地倡導環境主義以反主 流霸權殘害自然生活環境為主要目標。 (2)教學模式 : 1.選擇一個議題 2.定義議題中的問題 3.尋找解決方案 4.評估方案 5.採取行動 (Pennock, M.T., Lisa, V.B. & Britt, P.,1994)

  22. (3)促發的效果 不只在於環境資訊調查蒐集、知識技術等科學面向的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溝通及批判思考的能力培養正是一種社會學習。 • (4)教學思想重構 • 不是教師命令才去做 • 知識應被整合並建立更廣的遠景 • 學習的權力交到學習者手上 • 面對自我以及與別人共同合作的學習 • 挑戰自我能力面對自我以及與別人共同合作的學習

  23. 二十世紀末的環境教育範疇 • 提倡結合 • 環境教育 • 發展教育 • 和平教育 • 人權教育 • 多元文化教育 • 五合一的環境教育。

  24. 永續發展 環境 生態 經濟 社會 環境教育 要走到哪裡? 21世紀的環境教育要走去哪裡 ? 這裡有二個很不同的觀點及一個很寬的視野在當中? 一個極端是認為環境教育僅是為環境這根柱子服務,所以在經濟與社會下面都需要有相似的教育來達成平衡。 另一個極端則稱環境教育從起初就已經透過承認社會發展及環境改善間的複雜關係,來對經濟及社會面產生關懷。而且分析全球問題的根源及相互依賴性時可以讓決策與行動更有國際的影響力,

  25. 永續發展 環境 生態 經濟 社會 為環境及永續性的教育 為環境及永續性的教育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EfES 將環境教育擴大使其=>教育 在1997年的Thessalonki Conference 策略仍然將三根柱子以各自獨立方式呈現, 並且將環境教育分離,被定位成包括許多社會經濟元素、許多個案的教育, 且被接受是永續發展的延伸基礎,被被成為為了環境及永續性的教育。 但是這張圖還是沒有把永續發展三根柱子間的相互依賴及相互關係加以呈現, 因此這種教育的基礎仍然是切割得很清楚。

  26. 負責任的經濟 社會連結與福利 環境保護 治理 為永續發展的教育 效能的機構 運用適宜性技術 為了獲得永續發展我們需要

  27. 政治的 社經政治結構與 生活形態的改變 生態的 個人行為的改變 多樣性 覺知 知識 理解 技能 公平、正義 民主、尊敬 行動競爭力 情意的 倫理的 到新的永續發展教育? 從舊的環境教育 轉型中的環境教育:擴大範疇?或是一個新的典範?

  28. 傳統及批判性的環境教育策略

  29. 覺知 知識 地方行動全球分享 積極參與環境行動 態度 清楚自我角色及價值觀 敏感度 在地化經驗—營造家的感覺 參與及技能 環境教育的定義與目標 會持續的演進

  30. 環境教育與其他環境專業的關係 • 環境教育是協助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源,人與組織的面向﹐其影響層面不容忽視。 • 在解決環境問題上,可能不若環境工程科技、環境法律與經濟政策、環境傳播、環境規劃與環境運動等來得快﹐但卻是一項長程無形投資。 • 環境教育不只是傳遞科學知識﹐也必須處理價值與族群文化多元相互尊重的議題。

  31. 環境教育工作技能的學習挑戰 • 環境意識、環境敏感度、情意、環境認知、信念、態度、價值、倫理道德、自我認同、自我控制、承諾、行動意願、參與、有力感、溝通技能、批判式思考、積極性思考、環境公民、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 系統性思考、解決問題技能、評鑑技能、衝突處理技能、民主技能、規劃社會變遷技能、尊重、合作、科技整合、終身學習、行動學習經驗、與生活環境結合、社區自主、自覺自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