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内容. 1. 认识改革是一场革命,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了解我国改革的历程。 2. 理解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3. 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重点与难点. 1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2 ,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3 ,“三个有利于”标准。 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的分类: 1 、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 、 封建性质的改革:

Download Presentation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 教学内容 • 1. 认识改革是一场革命,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了解我国改革的历程。 • 2. 理解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 3. 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3. 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2,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3,“三个有利于”标准。 4,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4.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5. 改革的分类: 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 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中 国:王安石变法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6. 改革的含义 • 广义的改革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水平和要求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或多或少地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 • 狭义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改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7. 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 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8. 社会主义改革 • 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 • 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 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 改革的方法: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相互协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9. 一、改革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 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 • 马恩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般规律;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作具体分析。 •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消失了,矛盾依然存在;但对社会主义矛盾运动的规律未作系统阐述。 • 斯大林早年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精神与道义上的一致;晚年认识到仍存在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10.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著名论断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著名论断 •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 2)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与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 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基本矛盾的思想。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 4)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的社会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11. 邓小平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邓小平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 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12. 我国改革的性质 • 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它也不允许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3. 我国改革的特点 • 我国的改革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既在中央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稳步推进的改革;又是一场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央对于广大人民的改革创新不断确认、保护和推广成为我国改革的一大特点。 • 我国的改革是个不断“试错”的改革。改革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邓公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言论道出了改革的另一个特点。正如出生于印度的经济学家普拉纳布巴丹(Pranab Bardhan)所言,中国政府的优势(相对于印度)在于它能不断进行试验,并观察这些试验的结果,如果这些试验失败了,及时取消并继续尝试其他办法。一旦发现试验成功,就加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是其中一个成功例子,股份制改革则是一个更典型的例子。

  14. 中国向何处去——我国改革的背景 • 第一条路 —— 走老路,搞 “ 两个凡是 ” • 第二条路 —— 走邪路,搞资本主义 • 第三条路 —— 走新路,搞改革开放 • “ 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30多 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 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 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 ” • —— 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会见金日成时的谈话

  15. 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胡锦涛同志有一段经典论述。他说: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16. 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说过:“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我为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说过:“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我为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

  17. 建国后的头三年,我们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53—1957年我们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建国后的头三年,我们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53—1957年我们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 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1年中,我们执行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左”的错误和严重后果。从1957年下半年起,反右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到运动结束,在全国公职人员中被划为“右派”的有552877人。经过这次运动,举国上下人缄其口,左倾思潮任意泛滥,导致了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严重错误。1959年彭德怀等开国元勋仗义执言,又被打成“反党集团”、“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从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遍于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国家干部占总数的17.5%,其中副省级以上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占同级干部总数的75%,全国被迫害人数包括受牵连的家属占到人口总数的1/9,约1亿人。

  18. 由于这一连串错误,导致了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大饥荒和严重经济困难。据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人。1961年全国总人口比1960年又减少348万人。两年合计减少1348万人。按正常情况,两年应增加2700万人。两者相加,两年中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达4000万人。由于这一连串错误,导致了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大饥荒和严重经济困难。据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人。1961年全国总人口比1960年又减少348万人。两年合计减少1348万人。按正常情况,两年应增加2700万人。两者相加,两年中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达4000万人。 • 由于这20年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和灾难,国民经济被推向崩溃的边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60年代10年中,就有1960、1961、1962、1967、1968这5年GDP出现负增长,而这一时期正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期。据统计,60年代按不变价计算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世界为3.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4.0%,发展中国家为2.6%,苏联和东欧国家为5.5%,日本为10.2%,而中国仅为0.2%,远远低于上述所有国家。

  19. 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有资料表明:“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民族。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1957年日本国民收入只有279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为368.8亿美元,日本比中国少89亿美元。到1976年,日本国民收入达到4728亿美元,中国为985亿美元,日本为中国的4.8倍;到了1978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的6.9倍。”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有资料表明:“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民族。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1957年日本国民收入只有279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为368.8亿美元,日本比中国少89亿美元。到1976年,日本国民收入达到4728亿美元,中国为985亿美元,日本为中国的4.8倍;到了1978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的6.9倍。” • 1978 年中国同世界差距拉大 西德年产一个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 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 80倍。 法国 戴高乐机场一小时起降60架飞机,而北京 首都国际机场一小时起降两架,还手忙脚乱。 日本 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 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

  20. 十年“文革”、二十年“左倾”使文化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大批宝贵人才受到极大摧残,而且少培养大中专毕业生1000多万,增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600万。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同时在思想上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扼杀了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扼杀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而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世界各国由积极准备战争转向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为相互开放,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变为在相互渗透和吸收中抗争。

  21.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22.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由改革地性质决定---改革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23. 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阶段: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 •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1984年至1988年) •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1988年至1992年) •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1992年初至今)

  24. 改革启动 • 思想先导。1977年7月,在党内元老叶建英、李先念等同志的多次提议下,73岁的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当时,我国结束十年动乱不到一年,由于思想领域人们受极“左”思潮影响时间太长,所以尽管粉碎了“四人帮”,但阴霾仍未散净。这年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还联合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继续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向社会宣扬个人迷信和极“左”思想。社论向全国明确发出号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随后,全国所有报纸都以通栏大字标题的规格隆重转载。在当时,两报一刊具有与中央文件相同甚至更大的政治影响力。这样,“两个凡是”不胫而走,立刻就成为全社会判断政治是非、行为对错的基本标准。

  25. 1978年5月10日,有多名理论工作者参与写作修改,由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动态》第60期全文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全文转发;第三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几天之内,该文迅速传遍神州。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七千多字,全文分四个部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26. 从学术角度来说,该文阐述的不过是最基本的哲学道理,并无理论新意,但是,由于它恰好点到我国在真理问题上的教条主义“死穴”,触及到人们对待“两个凡是”的不同态度,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文章一出,举国震惊,一场围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由此在党内外公开展开。这场讨论与其说是理论争论,不如说是思想斗争,因为真理标准直指“两个凡是”,而人们在“两个凡是”上的不同思想立场,自然就构成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过程无需赘言,这场讨论与斗争最后以极“左”派失败、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而结束,尤其是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批判了“两个凡是”,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从学术角度来说,该文阐述的不过是最基本的哲学道理,并无理论新意,但是,由于它恰好点到我国在真理问题上的教条主义“死穴”,触及到人们对待“两个凡是”的不同态度,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文章一出,举国震惊,一场围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由此在党内外公开展开。这场讨论与其说是理论争论,不如说是思想斗争,因为真理标准直指“两个凡是”,而人们在“两个凡是”上的不同思想立场,自然就构成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过程无需赘言,这场讨论与斗争最后以极“左”派失败、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而结束,尤其是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批判了“两个凡是”,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27. 两个凡是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之争

  28. 改革实践: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1978年11月底的一个夜晚,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由此载入史册。改革实践: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1978年11月底的一个夜晚,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由此载入史册。

  29. 小岗村生死契约拉开中国改革序幕 •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生死契约原文

  30. 小岗改革的反思 “包产到户”给中国发展留下什么? • 从农村看,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这一重大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中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阶段,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今天,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家庭承包制仍是必守的政策“底线”。 •   从城市看,最先在农村推行的承包制,后来被普遍移植到企业改革中,直接推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全国改革态势。 • 更重要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改革确立了一条基本原则,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视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

  31. 改革先行者能否一路领先? • “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这是相当长时期内,一拨又一拨参观考察者对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小岗村的感慨和评价。 • 从历史原因看,在“大包干”解决温饱后,错过市场门槛较低的乡镇企业“发展机遇期”,没有完成从小农生产者到商品经营者的转变,被认为是小岗失去“先富”机会的根源之一。 • 从体制原因看,小岗其实是中国传统农区的缩影。受制于城乡二元体制束缚,发展要素处于向城市“净流出”状态,这是发展慢的深层原因。

  32. 小岗村的新探索 从2006年起,小岗从全国公开引进了30多名大学生。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扶持发展蘑菇大棚,已带动村民发展大棚200多亩,亩收益过万元。 农民自发筹建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 小岗的探索证明 “承包制+合作社+互助金+农户”模式,是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

  33. 改革发展——农村包围城市 •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及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称之为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 此阶段重要性的认识成果,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个新的论断,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34. 价格改革 • 在1981年,国务院成立了价格研究中心,这是当时的总理赵紫阳亲自指示的,由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牵头,全国调集了50多人,买了最先进的计算机,想运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一个合理的“理论价格”,根据理论价格,政府再调整价格。但事实上,这个理论价格一直没有算出来,或者计算出了,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现在回过头看,这本来就是个“乌托邦”,如果政府有能力计算出一个合理价格,就不需要改革了。

  35. 双轨运行 • 市场定价

  36. 国企改革 案例:中国不需要Marketing 与Corporate Finance • 1980年,中国国家经委,就是当时主管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中央政府部门,邀请美国教授给中国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做培训。美国教授设计了一个课程表,交给国家经委的官员审核,经委官员审核后划掉了两门课:第一门是Marketing(市场营销),第二门是Corporate Finance(公司财务)。为什么呢?因为Marketing是“如何卖产品”,对中国企业是不适用的,因为当时中国的企业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厂长经理需要做的是按照计划指标生产产品就可以了;Corporate Finance也没有用,因为所有企业都是国有的,由国家统一预算管理的,需要的资金全部由政府财政提供,创造的利润也全部归政府所有

  37. 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至1983年。这个阶段的改革被称为“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即扩大企业在生产销售、利润留成和人事任命上的权力,如允许企业生产和销售超计划产品,提取和使用利润留成,任命企业下级干部。这一阶段的改革,在措施上类似于东欧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改革尝试,它们的结果也是类似的:在改革的初期,显现一些成效,到了后期却出现严重的弊病。改革初期,这些措施显著提高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企业产值和利润的增长,但是,很快就出现了更大的问题。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企业发放的奖金、补贴等越来越多,而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和财务计划的情况却越来越差。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至1983年。这个阶段的改革被称为“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即扩大企业在生产销售、利润留成和人事任命上的权力,如允许企业生产和销售超计划产品,提取和使用利润留成,任命企业下级干部。这一阶段的改革,在措施上类似于东欧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改革尝试,它们的结果也是类似的:在改革的初期,显现一些成效,到了后期却出现严重的弊病。改革初期,这些措施显著提高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企业产值和利润的增长,但是,很快就出现了更大的问题。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企业发放的奖金、补贴等越来越多,而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和财务计划的情况却越来越差。

  38. 第二个阶段是从1983至1987年。这一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有两个措施:一个是改革涉及国有企业的财务分配体制,实施“利改税”,即把向国有企业征收利润的体制变为向国有企业征税的体制。企业向国家上交税收以后的利润全部归自己所有,这使得企业仍然有动力增产增收,也遏制了企业乱发奖金的倾向;第二个措施是改变涉及国有企业的投资体制,实施“拨改贷”。财政不再无偿注资给国有企业,而是企业只能以贷款的形式向国有银行融资。

  39. 第三阶段是1987至1992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措施是“承包制”。企业承包一定份额的利税,承包额之外,企业自主支配。在开始的短时期内,承包制对于促进企业增产增收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缺少计算承包基数的科学标准,导致企业“苦乐不均”、怨声载道;承包制大大刺激了短期行为,例如,为了提高自己的利润分成,有的承包者采取了杀鸡取卵的办法,不维修设备,不提折旧或者少提折旧,把折旧变成利润,使国有资产流失,给企业的设备造成损害。承包制下,发包者和承包者之间的产权界定非常模糊,承包者拥有企业资产的经营权,也拥有了部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使得发包者与承包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双方侵权的行为更容易发生。承包制没有也不可能使企业获得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也不可能实现政企分开和企业间的平等竞争。

  40. 所谓股份制改革,事实上包含两个层面的改革,一个层面是企业产权制度层面,另一个层面是证券市场层面,这里只谈企业制度改革层面的内容,即把原来的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国有企业改造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家作为所有者控股、经理层作为经营者管理企业的公司制或股份制企业(关于股份制和公司制两个概念的区别的认识并不相同,在这里,股份制企业等同于公司制,它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后者与前者的不同就是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有条件地推动一部分股份制企业成为大众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大众发行股票,发挥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接受大众股东的监督。所谓股份制改革,事实上包含两个层面的改革,一个层面是企业产权制度层面,另一个层面是证券市场层面,这里只谈企业制度改革层面的内容,即把原来的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国有企业改造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家作为所有者控股、经理层作为经营者管理企业的公司制或股份制企业(关于股份制和公司制两个概念的区别的认识并不相同,在这里,股份制企业等同于公司制,它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后者与前者的不同就是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有条件地推动一部分股份制企业成为大众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大众发行股票,发挥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接受大众股东的监督。

  41. 客观地讲,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央企的稳定良好局面出现于十五大之后。2006年,中央企业总资产12.2万亿元,利润总额7682亿元。2007年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中,中国有30家,其中16家是中央企业。这些都表明,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具有较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了。客观地讲,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央企的稳定良好局面出现于十五大之后。2006年,中央企业总资产12.2万亿元,利润总额7682亿元。2007年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中,中国有30家,其中16家是中央企业。这些都表明,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具有较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了。 •   至今,股份制改革仍然在十五大报告确立的基本指导思想下继续发展和完善。例如,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增强国有经济实力、控制力、影响力;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这些措施都是在十五大的基本指导方针下的延续和完善。

  42. 民营企业 • 案例:傻子瓜子 1979 年,在安徽芜湖,一个目不识丁、自称是 “ 傻子 ” 的小商贩 年广久 ,由于 炒得一手好瓜子,他居然请了12个雇工。按照 马克思 在《资本论》中的经典 论述: “ 雇工到了8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 削。 ” 那么,这个小商贩究竟算不算剥削,算不算资本家呢?于是,一场带 有浓烈意识形态特征的大辩论开始了。这场大辩论一直持续到1982年。     当时瓜子工厂已经雇工105人,日产瓜子9000公斤,赚的钱据说已过100万元 了,但关于 “ 个体户到底雇几个人算是剥削 ” 的争论却还尘埃未定。

  43. 民营企业现状与问题 • 到04年末,全国有3千多万户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他们中从业的员工大概有1.5亿人,新增就业的70%是在个体和私营部门,而个体私营部门也积极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中去,其中有一部分已经成为了上市的公司。中国的个体私营企业所占中国GDP大概50%左右,并且每年在增长。04年底有2100家中国的私营个体企业他们的收入超过了2500万美金,中国私营企业他们的资产和净利润等诸多指标,在过去的几年都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在成长。是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和增长最强劲的一部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民营企业现在绝大多数都很小,规模小,产品比较单一,家族企业占绝大多数,很多的个体户几乎就是既是老板,又是操作者,又是员工,那么家族管理是普遍的,其中有少部分的公司在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社会责任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已经逐步在前进,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公司由于规模比较小,在公司治理这方面还要不断探索和前进

  44. 三代企业家 • 非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企业家成长的过程。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配置是最聪明人的配置,最聪明的人在干什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两件事最适合聪明人做:一是政府官员、政治家,二是企业家。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1000多年里,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度使得最聪明的人都在政府工作,这种激励机制使得最聪明的人有机会能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状况直到改革开放之前都没有改变。我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企业家分为三代:

  45. 第一代是农民企业家。1978年之前,中国最聪明的人或者在政府,或者农村。由于户口管制,农村出身的人只能当农民,没有机会当工人、干部,因此农村也聚集了一批聪明人,他们只能当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等村干部职务,当不了这些村干部的人就只能投机倒把,最后可能坐牢。第一代是农民企业家。1978年之前,中国最聪明的人或者在政府,或者农村。由于户口管制,农村出身的人只能当农民,没有机会当工人、干部,因此农村也聚集了一批聪明人,他们只能当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等村干部职务,当不了这些村干部的人就只能投机倒把,最后可能坐牢。 • 因此,改革开放的第一代企业家,就是农民转变的企业家,农村的能人。由于在1988年之前,私有企业是非法的,企业家没有社会地位。因此除了农民和在城市找不到工作的人以外,没人愿意干个体户,没有人愿意办企业。当时个体户和私有企业主的地位很低,连找对象都很难,虽然他们钱可能赚得很多。在1985年的时候,可以说,个体户的经济地位已经跃居第一,但是社会地位却排在倒数第二,仅比农民好一点。第一代做民营经济的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群人。可以说,中国的户口管制为我们保留了企业家的火种,为中国的改革准备了人力资本条件。没有这些农民企业家,中国的改革会非常的困难。

  46. 第二代企业家出现在1988年之后,特别是1990年代,主要是党政干部和事业单位的知识分子下海。有几个原因:一是1988年私有企业合法化;二是1989年的“六四”政治风波,有一批政府官员人犯了政治错误,失去了政治前途,于是他们需要找寻别的出路。三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1992年一年,中国有12万党政干部下海,从此之后这个运动就没有中断。第二代企业家出现在1988年之后,特别是1990年代,主要是党政干部和事业单位的知识分子下海。有几个原因:一是1988年私有企业合法化;二是1989年的“六四”政治风波,有一批政府官员人犯了政治错误,失去了政治前途,于是他们需要找寻别的出路。三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1992年一年,中国有12万党政干部下海,从此之后这个运动就没有中断。 • 第三代是海归派和高科技出身的企业家,是过去10年随着高科技产业发生的事情。比如百度的李彦宏、搜狐的张朝阳等等,主要是高科技产业领域的人才,他们多是名校毕业,海外留学,并有在国外工作的经历,回国后带回了大量的风险投资。

  47. 我将胡润的中国富人榜的前200名的背景做了一个详细搜索,将他们的创业时间和背景做一个分析。在第一个10年里创业的人,55.3%的人是农民和无业人员,17.1%的人是港澳同胞——实际大部分是移民到出去的内地农民,只是他们有亲戚在港澳。所以大体上有72%左右的第一代企业家是农民和无业者出身。第二个10年创业的企业家中,71.9%的人是国家干部和国企职工出身。第三代企业家中,9个人里有5人有海外留学和高科技背景 • 企业家的成长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变化。第一个10年创业的人基本上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所谓的“弱势群体”,没有机会到政府和国有企业工作,或者因为投机倒把坐过牢,所以只好自己创业。第二个10年激励机制发生变化,80年代之前要安电话、坐飞机、坐软卧都必须是政府官员,但之后私营企业主坐的车、住的房子可能比政府高级干部还要好,这就是激励机制的变化。政府工作的人员下海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对国家的贡献要比他们在政府工作大得多。第三个10年吸引了很多海外归国人才,这与中国的更开放、自由,产权更好的保证有很大的关系。

  48. 三代企业家在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和经济成长方面是有着不同的作用的。第一代农民企业家的企业主要在制造业、商业方面有所建树,因为他们视野不宽。第二代企业家搞房地产、金融,他们有的在政府工作过,受教育程度较高,出过国眼界开阔,能够对国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第三代企业家搞高科技、互联网,他们具有国际视野,能拿到国际资本。每代企业家所从事的产业,代表了那个时代推动中国经济成长的主导产业。没有他们,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可能成功!三代企业家在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和经济成长方面是有着不同的作用的。第一代农民企业家的企业主要在制造业、商业方面有所建树,因为他们视野不宽。第二代企业家搞房地产、金融,他们有的在政府工作过,受教育程度较高,出过国眼界开阔,能够对国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第三代企业家搞高科技、互联网,他们具有国际视野,能拿到国际资本。每代企业家所从事的产业,代表了那个时代推动中国经济成长的主导产业。没有他们,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可能成功!

  49. 改革在争论与反思中前行 • 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以88岁的高龄一路南下,到武昌、到深圳、到珠海,就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沿途发表谈话。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震动全国,它冲破禁锢人们多年的思想禁区,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改革难题,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径。“东方风来满园春”,当时,全国几乎所有党委机关报都转发了以此为标题,详细记述邓小平在深圳特区视察工作的长篇通讯。邓小平南巡谈话后,我国市场经济开始建立,股票这个十分陌生的东西开始在深圳发行,沿海、沿江、沿边开放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内陆地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也逐步建立,整个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浪潮迭起的生动局面。

  50. 改革的深入发展时期 • 改革往深度发展,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 改革在广度上延伸,尤其深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