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1

课堂文化重建 —— 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使命

课堂文化重建 —— 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使命. 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余文森 教授.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但是,课堂 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 一种观念代替另一种观念? 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 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 一种行为代替另一种行为? 改革的最终目的、根本任务或终极追求是什么?.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即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它首先而且主要是课堂文化的重建 —— 这是核心、根本和终极追求。.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lazaro
Download Presentation

课堂文化重建 —— 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使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课堂文化重建——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使命 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余文森 教授

  2.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但是,课堂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但是,课堂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

  3. 一种观念代替另一种观念? • 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 • 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 • 一种行为代替另一种行为? 改革的最终目的、根本任务或终极追求是什么?

  4.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即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它首先而且主要是课堂文化的重建——这是核心、根本和终极追求。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即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它首先而且主要是课堂文化的重建——这是核心、根本和终极追求。

  5.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没有课堂文化的重建,课堂教学改革必将走向形式化、最终无功而回。

  6. 新课程“新”在哪里? 门类? 课时? 内容? 教材?

  7. 新课程“新”在哪里?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评价方式? 管理方式?

  8. 新课程“新”在哪里? 课程文化 课堂文化 教研文化 管理文化 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

  9. 课堂文化的构成: 一、教室文化(物理空间)——使教室体现出崇高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 二、班级文化(社会环境)——使同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伙伴 三、教学文化(教学范型)——使教学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 四、纪律(规则)文化 五、精神文化

  10. 一、教室文化(物理空间)——使教室体现出崇高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一、教室文化(物理空间)——使教室体现出崇高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 教室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场所,教室布置是构成课堂文化的重要内容。 其中,座位编排方式、教师讲台与学生课桌椅的结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和学习成绩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和形状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别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的影响。

  11. 另外,教室空间的功能及其物品设备的设置、墙窗户结构、墙面的装饰、教学媒体设备及其装饰、照明和暖气或消暑用品的设计和结构等都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影响。另外,教室空间的功能及其物品设备的设置、墙窗户结构、墙面的装饰、教学媒体设备及其装饰、照明和暖气或消暑用品的设计和结构等都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影响。

  12. 我们学校(特别是城市所谓重点学校)不少教室空间狭小,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却坐上六七十名学生,里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一排排的课桌椅,前后两排课桌椅之间的距离“吝啬”得想弯一下腰或踢一下腿都动弹不得。我们学校(特别是城市所谓重点学校)不少教室空间狭小,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却坐上六七十名学生,里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一排排的课桌椅,前后两排课桌椅之间的距离“吝啬”得想弯一下腰或踢一下腿都动弹不得。 (图:某小学二年级某班的学生在上课。这个班学生多达85人,教室显得拥挤不堪。)

  13. 教室里除了简单的学习园地、黑板报之类的传统布置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设备了,这样的教室对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的制约和消极的影响。教室里除了简单的学习园地、黑板报之类的传统布置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设备了,这样的教室对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的制约和消极的影响。 (图:某中学初三(8)班,97个学生密密麻麻地挤在一间教室上课。)

  14. 教室文化的特性 (一)学习化 (二)活动化 (三)审美化

  15. (一)学习化 学生以学为主,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专用场所,教室文化的首要特性是“学习化”。学习化指教室具备学习的功能,对人的学习具有亲和性,具体说来就是:教室环境的构思、设计和建设,合乎人的学习活动需要,使人一置身其中,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而“跃跃欲试”。 教室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

  16. (二)活动化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应是学生活动的场所。教室的活动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教室建构成为可以开展游戏、学习和劳动的活动场景。 (图:台湾小学教室)

  17. (图:台湾小学教室场景)

  18. 活动包括人的动与物的动,人的动是指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因素、设备、形式和样态,以有利于学习活动和休闲活动加以设计和表现。活动包括人的动与物的动,人的动是指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因素、设备、形式和样态,以有利于学习活动和休闲活动加以设计和表现。 物的动是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设备及其关系,为着学习的实现,在时空上是动态互换的。比如教室里的黑板以及桌椅板凳,是活动式的,可以随学习活动的需要而改变位置和结构。

  19. (三)审美化 教室的审美化是教室文化的突出体现,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整齐清洁、优雅宁静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使人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正所谓“宁静而致远” 。

  20. 相反,肮脏杂乱的场所、嘈杂恶劣的地方,会使人倦怠厌烦、心情躁动,容易引起大脑疲劳,降低用脑效率。不仅如此,教室的审美化还有助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着系统的美的熏陶,不断形成着美的品质。相反,肮脏杂乱的场所、嘈杂恶劣的地方,会使人倦怠厌烦、心情躁动,容易引起大脑疲劳,降低用脑效率。不仅如此,教室的审美化还有助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着系统的美的熏陶,不断形成着美的品质。 (图:某小学四年级二班)

  21. 因此蜘蛛网在教室层顶、墙壁角落,垃圾散落各地,纸层飞扬,桌面有灰尘都不是学校该有的现象。至于厕所有臭味,更应检讨。 (台湾师大教育系林玉体)

  22. “我总梦想着每个班级都有这样一个教室它虽然可以没有诸如多媒体之类先进的教学设施与布置,但首先要有足够大的空间——下课了,孩子们可以在教室背后铺着的地毯上舒服地打几个滚,惬意地舒展一下绷紧的筋骨与神经,以饱满的精神迎接下一课的到来;上课了,黑板前有一个宽宽的舞台,可以供孩子们上台展示自己的风采,在那里演讲、表演、游戏等,不要再让高高的讲台挡住了学生的视线,也不要再让黑板前那可怜的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我总梦想着每个班级都有这样一个教室它虽然可以没有诸如多媒体之类先进的教学设施与布置,但首先要有足够大的空间——下课了,孩子们可以在教室背后铺着的地毯上舒服地打几个滚,惬意地舒展一下绷紧的筋骨与神经,以饱满的精神迎接下一课的到来;上课了,黑板前有一个宽宽的舞台,可以供孩子们上台展示自己的风采,在那里演讲、表演、游戏等,不要再让高高的讲台挡住了学生的视线,也不要再让黑板前那可怜的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23. 特别是在有趣的班队课上,不用再搬出桌椅腾出更多的空间开展活动了;中午,孩子们可以在教室两旁的书柜上精挑细选,流连忘返。特别是在有趣的班队课上,不用再搬出桌椅腾出更多的空间开展活动了;中午,孩子们可以在教室两旁的书柜上精挑细选,流连忘返。 让书香漫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听课老师来了,不用再为无法安排更多的座位而大动干戈临时将学生“转移”到专用的听课教室了;召开家长会了,不用将家长们“隔离”到阶梯教室或会议室里,让家长们和孩子一起在教室里听课、游戏、交流,该有多么大的亲和力呀!教室里甚至还可以专门为班主任放下一张大大的办公桌,师生同室相处。拉近了距离,其乐融融!活泼泼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生活,该有多么舒畅。多么美好!”(孙惠芳)

  24. 二、班级文化(社会环境)——使同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伙伴二、班级文化(社会环境)——使同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伙伴 班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现代课堂教学都是以班级为对象(基本单位)的,班级文化因此是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5. 我们是在什么样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环境中进行教学——传授知识、技能,经历过程、掌握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是在什么样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环境中进行教学——传授知识、技能,经历过程、掌握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6. 镜头:全班学生被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合作制作一只竹筏。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今天下午,是竹筏下水的日子,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乘坐自己小组所制作的竹筏,这是一个大家期待已久的日子。可是,活动开始之前,教室里发生了一件事情。伊藤同学不顾东郎老师的一再提醒,在课上不停地讲话,老师忍无可忍地把他叫到了前面,狠狠批评了一番,并说:“下午乘坐木筏的活动你就不要参加了。”伊藤难过得低下了头。教室里鸦雀无声。镜头:全班学生被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合作制作一只竹筏。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今天下午,是竹筏下水的日子,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乘坐自己小组所制作的竹筏,这是一个大家期待已久的日子。可是,活动开始之前,教室里发生了一件事情。伊藤同学不顾东郎老师的一再提醒,在课上不停地讲话,老师忍无可忍地把他叫到了前面,狠狠批评了一番,并说:“下午乘坐木筏的活动你就不要参加了。”伊藤难过得低下了头。教室里鸦雀无声。

  27. 突然,坐在第一排的学生站了起来,说:“伊藤讲话是不对,但是乘坐木筏与这件事情没有关系,老师不应该以此来惩罚他。”另一位同学随声附和:“对,老师,您没有权力这么做。”教室里的同学开始七嘴八舌,纷纷为伊藤求情,一位女同学哭着站了起来:“伊藤是我们这一组的,为了制作木筏,他费了很大的力气,我们小组不能没有他,我们需要他。”渐渐的,教室里面传来了一片哭泣声,伊藤也抹起了眼泪。东郎老师闭着眼睛,平静地听着学生的建议,终于缓缓地说道:“同学们说得对,老师的确没有权力这么做,好了,让我们一起到游泳池边开始活动吧。”突然,坐在第一排的学生站了起来,说:“伊藤讲话是不对,但是乘坐木筏与这件事情没有关系,老师不应该以此来惩罚他。”另一位同学随声附和:“对,老师,您没有权力这么做。”教室里的同学开始七嘴八舌,纷纷为伊藤求情,一位女同学哭着站了起来:“伊藤是我们这一组的,为了制作木筏,他费了很大的力气,我们小组不能没有他,我们需要他。”渐渐的,教室里面传来了一片哭泣声,伊藤也抹起了眼泪。东郎老师闭着眼睛,平静地听着学生的建议,终于缓缓地说道:“同学们说得对,老师的确没有权力这么做,好了,让我们一起到游泳池边开始活动吧。”

  28. 这个教育片断深深触动了我,我不知道东郎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否代表了日本的教育文化,因为这只是我看到一些日本教育的片断,但是我至少可以说,他代表了一种与中国大多数教育不同的文化立场。而且,这种文化取向与我们的新课改理念在深层次上是完全契合的。这其中,透视着东郎老师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种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折射出东郎老师与学生间的民主平等、学生与学生之间唇齿相依的亲密合作伙伴关系。如果以之为镜,那么,新课改在中国遭遇的文化困境就显然一览无遗了。这个教育片断深深触动了我,我不知道东郎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否代表了日本的教育文化,因为这只是我看到一些日本教育的片断,但是我至少可以说,他代表了一种与中国大多数教育不同的文化立场。而且,这种文化取向与我们的新课改理念在深层次上是完全契合的。这其中,透视着东郎老师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种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折射出东郎老师与学生间的民主平等、学生与学生之间唇齿相依的亲密合作伙伴关系。如果以之为镜,那么,新课改在中国遭遇的文化困境就显然一览无遗了。

  29. 教育的悲哀 某小学7岁的小学生涂迁因没完成作业,上课时被班主任老师叫到教室外罚站三节课,致使小涂迁溜出学校玩耍,结果在邻近的人工湖中被淹死。 这是个悲痛的故事,然而哽在心中感到更悲痛的是,事故发生后,双水磨小学的校长、班主任老师和涂迁班上的一些同学,都异口同声地撒谎说涂迁出事那天根本没去学校上学,且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咬得死死的。其中一位女孩子是涂迁的同桌,也斩钉截铁地说那天没见涂迁来上课。

  30. 纸终究包不住火,后来终于有一位小学生说出了真相。原来,学校和老师为了推卸责任公然撒谎,而且“教育”小学生,为了学校的“名誉”,就有必要撒谎。小学生们照办了。就这样,全校上下对媒体、社会、法律撒谎。涂迁的父母处于伤心欲绝、孤立无援的弱势地位,多么盼望有人说出真相,但孩子们冷漠地、驯服地照老师的话去做了,什么诚实、正义、良心、道德全被老师的教唆扭曲了。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教育的畸变和失败,给众多小学生心灵造成的创伤永难弥补。纸终究包不住火,后来终于有一位小学生说出了真相。原来,学校和老师为了推卸责任公然撒谎,而且“教育”小学生,为了学校的“名誉”,就有必要撒谎。小学生们照办了。就这样,全校上下对媒体、社会、法律撒谎。涂迁的父母处于伤心欲绝、孤立无援的弱势地位,多么盼望有人说出真相,但孩子们冷漠地、驯服地照老师的话去做了,什么诚实、正义、良心、道德全被老师的教唆扭曲了。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教育的畸变和失败,给众多小学生心灵造成的创伤永难弥补。

  31.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正义的感召下终于有小学生说了真话。记者问他为什么说真话,这位可敬可爱的孩子说:“老师说过诚实才是好孩子,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对纯洁的儿童来说,教育的理性光芒毕竟没有被泯灭,社会正在重新倡导和恢复诚信,社会的希望就在这样诚信的孩子身上。这是真正的教育的曙光!(摘自《做人与处世》2002年第11期)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正义的感召下终于有小学生说了真话。记者问他为什么说真话,这位可敬可爱的孩子说:“老师说过诚实才是好孩子,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对纯洁的儿童来说,教育的理性光芒毕竟没有被泯灭,社会正在重新倡导和恢复诚信,社会的希望就在这样诚信的孩子身上。这是真正的教育的曙光!(摘自《做人与处世》2002年第11期)

  32. 班级文化重建的核心是重建同学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同学关系甚至比师生关系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我把钱交给校长,可教育我儿子的却是他的同学) 1.学习关系(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2.情感关系(亲密友爱的情感共同体) 3.工作关系(团结协作的班级共同体)

  33. 1.学习关系(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从学习社会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存在竞争与合作两种形式。竞争与合作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一对基本范畴,学生之间在学习上也客观存在着竞争与合作两种关系。 竞争性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互相排斥 合作性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互相依赖 个体性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单行独进

  34. 对待学习成绩比自己好的:见贤思齐,主动向人家学习对待学习成绩比自己好的:见贤思齐,主动向人家学习 • 对待学习成绩比自己差的:主动关心帮助人家 • 对待学习成绩与自己相仿的:互相鼓励、支持 • 谁考不及格、谁学习有困难有没有人关心?

  35.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班级的学习功能得到了充分强化,在不断的考试和排名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异化成了单纯的竞争对手关系,他们相互戒备,相互提防,都想争取更好的名次。在学习功能被极力抬升的同时,班级的其它功能,如社会化功能、品德濡化功能等,却前所未有地被弱化了,学生在班级中难以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些学生品德上、心理上存在问题,却被成绩的光环所掩盖。这些都会加剧学生之间的隔膜和对立,进一步恶化学生之间的关系。(引自:杨孝如“消极班级舆论简论”,《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1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班级的学习功能得到了充分强化,在不断的考试和排名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异化成了单纯的竞争对手关系,他们相互戒备,相互提防,都想争取更好的名次。在学习功能被极力抬升的同时,班级的其它功能,如社会化功能、品德濡化功能等,却前所未有地被弱化了,学生在班级中难以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些学生品德上、心理上存在问题,却被成绩的光环所掩盖。这些都会加剧学生之间的隔膜和对立,进一步恶化学生之间的关系。(引自:杨孝如“消极班级舆论简论”,《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1期)

  36. 2. 情感关系(亲密友爱的情感共同体) 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获得同学的认可和接纳,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许多研究表现:被同伴拒绝或不受欢迎的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受欢迎儿童。 在班级中是否被同学接纳,以及在班级中是否有亲密的朋友,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同学间形成的友伴关系可以起到其他关系所起不到的作用。

  37. 班级应该成为一个精神共同体,为此关注每个学生的精神发展,使儿童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相互承认、相互关爱的统一体,使每一个儿童精神的健康发展都以其他儿童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班级应该成为一个精神共同体,为此关注每个学生的精神发展,使儿童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相互承认、相互关爱的统一体,使每一个儿童精神的健康发展都以其他儿童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谁没来上学、谁不舒服、谁生病、谁难过、谁孤独 有没有人过问?

  38. 3.工作关系(团结协作的班级共同体) 学生在班级中的另一类重要关系是工作关系。工作关系主要不是自发形成的,而多少带有一些教师安排的因素在内。 工作关系重建的要点: 班级的事情是不是大家都乐意去做? 班级的荣誉是不是大家都积极争取?

  39. 建立公正、透明的班务处理系统 班级事务是学生的公共事务,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班级的良性发展,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如果在班务处理中存在暗箱操作和不公现象,会影响到学生对班级和班主任的情感、态度,影响到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热情,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对班主任的对立情绪,造成班级的四分五裂,人心涣散。(引自:杨孝如“消极班级舆论简论”,《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1期)

  40. 形成责任共享、任务分担的工作系统: 我们按照传统的习惯,进校伊始,就把孩子分成各种不同的群体。首先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班委和非班委。班委是为班级服务的人,而非班委是被服务者。这样划分是出于管理的需要,然而却成为对孩子发展的限制,促成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同心理的形成。(毛景焕:“班级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的相互平等和资源共享”,《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2) 创造个性、特长、才能充分发挥的表现舞台和锻炼机会

  41. 如果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积极的、肯定的、合作的,个人的心情就会是愉快的、轻松的,那么它对教学就具有积极的强化功能,使教学不断增值!如果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积极的、肯定的、合作的,个人的心情就会是愉快的、轻松的,那么它对教学就具有积极的强化功能,使教学不断增值! 相反,如果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否定的、排斥的,个人就感觉到敌意、紧张、孤独,在这种环境下教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无疑是要大打折扣的。

  42. 儿童在生活中所学到的 • 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 • 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 • 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 • 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 • 如果儿童生活在宽容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大度; • 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

  43.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 • 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 • 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别人 •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 • 如果儿童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去寻找爱。 (——改编自:(美)黛安· E·帕普利,萨利· W·奥尔兹.儿童世界.曹秋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4. 三、教学文化(教学范型)——使教学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三、教学文化(教学范型)——使教学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 教学文化不是指课堂教学活动本身,而是指影响、决定课堂中师生教与学活动的隐性观念、思维方式。这里的隐性观念不只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观念,主要指价值层面的观念,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个性、尊严……

  45. 教学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取舍。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结构、方向的综合表现,它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制约,如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统一”、“求同”和“中庸”的思维方式,就会失去潜在的个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取舍。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结构、方向的综合表现,它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制约,如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统一”、“求同”和“中庸”的思维方式,就会失去潜在的个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46. 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的,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其本质就是隐性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因此,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怎样的“教学文化”。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的,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其本质就是隐性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因此,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怎样的“教学文化”。

  47. 教学范式的转变 1.独白式教学文化→对话式教学文化 人与文本对话 人与人对话 人与自己对话 师生问答未必是对话 2.记忆式教学文化→思维式教学文化 复制、记忆→生产、建构 3.接受式教学文化→感受式教学文化 知道、了解、掌握→感悟、体验、体悟(身体力行)

  48. 对教学旧范式的批判,反驳和证伪,并不是对它全盘否定,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更高的认知层面上对教学规律和特征进行更为深刻的描述,以新范式整合涵盖旧范式的合理成分,所以说,新范式是对旧范式的扬弃、升华与发展,从而使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和境界。没有批判就没有继承,批判者才是真正的继承者。对教学旧范式的批判,反驳和证伪,并不是对它全盘否定,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更高的认知层面上对教学规律和特征进行更为深刻的描述,以新范式整合涵盖旧范式的合理成分,所以说,新范式是对旧范式的扬弃、升华与发展,从而使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和境界。没有批判就没有继承,批判者才是真正的继承者。

  49. 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 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 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 • 献给学生一个建构的课堂 • 献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 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50. 四、纪律(规则)文化 纪律(规则)是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从类型上来说它属于一种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一种静态文化,在课堂活动中它并没有生动地呈现出来,但“静能制动”,没有制度的鼓励,课堂文化也就难以繁荣和发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