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第六章自然灾害的防治 第一节 水毁的预防、抢修与治理 一、水毁的预防 水毁预防是在雨季和洪水来临之前为防止或减轻暴雨和洪水对公路的危害而进行的工作。 水毁预防工作:

第六章自然灾害的防治 第一节 水毁的预防、抢修与治理 一、水毁的预防 水毁预防是在雨季和洪水来临之前为防止或减轻暴雨和洪水对公路的危害而进行的工作。 水毁预防工作: 1 .防止漂浮物大量急剧地下冲; 2 .清疏各种排水系统; 3 .修理、加固和改善各类构造物; 4 .检修防洪设备,备足抢护的材料、工具以及救生、照明和通信等设备。. 二、水毁的抢修 紧急抢护: (1) 采取应急措施,不使水害扩大。 (2) 尽快抢修,维持安全通车。 山区公路采取的措施: (1) 在挖方路基上边坡顶外开挖截水沟,将大量雨水引到路基外排出;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自然灾害的防治 第一节 水毁的预防、抢修与治理 一、水毁的预防 水毁预防是在雨季和洪水来临之前为防止或减轻暴雨和洪水对公路的危害而进行的工作。 水毁预防工作: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自然灾害的防治 第一节 水毁的预防、抢修与治理 一、水毁的预防 水毁预防是在雨季和洪水来临之前为防止或减轻暴雨和洪水对公路的危害而进行的工作。 水毁预防工作: 1.防止漂浮物大量急剧地下冲; 2.清疏各种排水系统; 3.修理、加固和改善各类构造物; 4.检修防洪设备,备足抢护的材料、工具以及救生、照明和通信等设备。

  2. 二、水毁的抢修 紧急抢护: (1)采取应急措施,不使水害扩大。 (2)尽快抢修,维持安全通车。 山区公路采取的措施: (1)在挖方路基上边坡顶外开挖截水沟,将大量雨水引到路基外排出; (2)加宽加深边沟,不使边沟漫溢冲刷路基,并采取石砌边沟、路肩保护路基; (3)在重要路段修筑石砌护坡或护墙,防止洪水冲刷路基。

  3. 三、水毁主要成因及治理对策 (一)坍方、滑坡的主要成因 1、成因: 坍方、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表水或地下水浸入土体,土 体单位重增大,内部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所致。 2、措施 小型的坍方、滑坡,可采取下列措施: 1)设置截水、排水沟,防止地表水、地下水流渗入滑体。 (1)在坍、滑体上方,按其汇水面积及降雨情况,结合地形设置一道或几道截水沟,使地表水全部汇入截水沟,引至路基边沟或涵洞排出。 (2)坍、滑体内地下水丰富且层次较多时,可设支撑盲沟,用于排水和支撑。

  4. 2)设置构造物,维持土体平衡。 (1)若滑坡体下有坚实基底,且滑坡体推力不大,可设置抗滑挡土墙。挡土墙尺寸应经过计算确定。 (2)若滑坡体底部有未扰动层,可打桩阻止坍体滑动。桩的间距及打入深度应经过计算确定。 3)稳定边坡。 (1)土质边坡可植草皮,风化石质或泥质页岩坡面可植树种草,利用植物根系固定表土,并减少地表水下渗。 (2)岩石风化碎落坡面区,可用表面喷浆、三合土抹面或黄泥拌稻草抹面;土质坡面可采取铺砌块石护坡。 (3)根据边坡地形特点和地质条件,采用刷方减缓坡度或在滑坡体上部挖去一部分土体,减轻滑坡体重力,以减少下滑力,增强滑坡体的稳定性。

  5. (二)泥石流的成因及治理 1.泥石流的成因。 山岭地区,暴雨或融雪水挟带大量土、石等固体物质汇入沟谷,形成突然的短暂的间歇的破坏性水流为泥石流。 2.泥石流的治理,应遵守下列原则: (1)避重就轻选择线路。 (2)调治构造物,宜导不宜挑。 (3)工程和生物水土保持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3.在泥石流形成区,平整山坡、填塞沟缝、修建阶梯、土埂等控制水土流失和滑坍发展。 4.泥石流流通区,在地形、地质及储淤条件较好处,可修建拦挡坝或停淤场。 5.设置导流构造物综合调治措施。 6.设置碎落台或修建挡渣挡墙。

  6. (三)沿河路基水毁的成因及治理 1.沿河路基水毁成因 主要成因有下列几种: (1)受洪水顶冲、淘刷的路段,路基缺少必要的防护构造物。 (2)路基防护构造物基础处理不当或埋置深度不足而破坏,引起路基水毁。 (3)半填半挖路基地面排水不良。 (4)风浪袭击路基边坡,边坡过量水蚀而坍垮。 2.不漫水丁坝防治路基水毁 3.漫水丁坝防治路基水毁 4.浸水挡土墙防治路基水毁

  7. (四)桥梁水毁成因及治理 1.桥梁水毁成因 成因有下列二种: (1)桥梁压缩河床、水流不顺,桥孔偏置时,缺少必要的水流调治构造物。 (2)基础埋置深度浅又无防护措施。

  8. 2.增建水流调治构造物防治桥梁水毁,可分情况,采取下列措施:2.增建水流调治构造物防治桥梁水毁,可分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1)稳定、次稳定河段上桥梁水毁防治。 (2)不稳定河段上桥梁水毁防治。 ①桥梁位于出山口附近的喇叭形河段上,封闭地形良好,宜对称布置封闭式导流堤。 ②引道阻断支岔,上游可能形成“水袋”。为控制洪水摆动,防止支岔水流冲毁桥头引道,视单侧或双侧有岔及地形情况,可对称或不对称设置封闭式导流堤。 ③一河多桥时,为防止水流直冲两桥间引道路基,可结合水流和地形条件,在各桥间设置分水堤。 ④桥梁位于冲积漫流河段的扩散淤积区,一河多桥而流水沟槽又不明显时,宜设置漫水隔坝,并加强桥间路提防护。

  9. 四、公路、桥涵抗洪能力的评定 为了预测水毁的程度和分析水毁成因及制定治理对策,公路管理机构应组织力量,每五年对所辖公路、桥涵进行一次抗洪能力评定。如遇设计洪水及超设计洪水年,宜结合水毁调查当年进行一次抗洪能力评定。公路可根据水文、地质、路基、路面等条件基本类同的原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