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肿瘤科 蒋燕梅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肿瘤科 蒋燕梅. 主要内容. 1. 概念 2. 常见刺激性药物的分类 3.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原因 4.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预防 5.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6. 刺激性药物外渗后的对症处理. 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在输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或刺激性 ( 或溶液 ) 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 0.1%~6% 。. 法律、法规!!!.

leo-wils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肿瘤科 蒋燕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肿瘤科 蒋燕梅

  2. 主要内容 • 1.概念 • 2.常见刺激性药物的分类 • 3.刺激性药物外渗的原因 • 4.刺激性药物外渗的预防 • 5.刺激性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 6.刺激性药物外渗后的对症处理

  3. 概念 • 药物外渗是指在输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或刺激性(或溶液)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0.1%~6%。

  4. 法律、法规!!!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5. 药物外渗分类 + 非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

  6. 化学治疗药物外渗——药物分类 • 无刺激性药物:门冬酰胺酶 博来霉素 阿糖胞苷 甲氨喋呤 氟尿嘧啶 • 刺激性药物:VP-16、 M-26、 环磷酰胺 、异环磷 奥沙利铂 紫杉醇 • 腐蚀性(发泡性)药物:防线菌素D(更生霉素) 、蒽环类(柔红霉素 阿霉素 表阿霉素 去甲氧柔红霉素)、碱类(长春新碱 长春的新)、氮芥

  7. 非化学药物外渗-药物的种类 • 钙剂:10%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 高渗性药物:50%葡萄糖,浓电解质,20%甘露醇,脂肪乳,TPN(700~12300) • 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 抗生素:强力霉素、氧哌青、新青Ⅲ、万古霉素 • 强碱类药物:苯妥英钠、硫苯妥钠

  8. 与渗漏发生有关的因素 • 1.药物因素 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 • 2.物理因素 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9. 与渗漏发生有关的因素 3.机械因素 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病人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 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10. 药液渗漏的防护 •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11. 药液渗漏的防护 3.使用静脉留置针 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4.熟悉药液的性质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12. 化疗药液渗漏的防护 1 、化疗科护士首先要加强责任心,了解化疗药物的分类和毒性,特别对毒性较强的发泡性化疗药物,制订静脉使用计划,选择血管管径粗、弹性好、走行直、易固定的静脉输注药物。 2 、对于恶病质患者长期用药,血管充盈差,应主张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PICC导管应用,可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 3 、在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局部反应情况,巡视病房或更换液体时都要注意穿刺部位是否发生渗漏,确保液体通畅。

  13. 化疗药液渗漏的防护 4、化疗药物稀释后浓度高,需短时间输注时更应密切观察,与患者作好宣教知识,保护静脉的重要性及外渗后所产生的后果,让陪人积极配合。 5、 对强刺激性药物,病人初次用药时,应做好健康教育、消除恐惧、着重指出药物的刺激性,注射部位疼痛或有异常感觉及时告知护士,不要强忍受,造成组织坏死。

  14.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 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15. 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16. 特殊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 渗透压高的药物 开始肿胀、疼痛 、 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 2-3天呈暗紫色 黑色 • 血管活性药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 刺痛 烧灼痛 约8-10h变性坏死 • 化疗药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 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 局部红润 苍白灰白继之黑红 紫黑 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17. 渗出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6英寸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 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6英寸 ,皮肤发凉, 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18. 渗出的分级 4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淤伤、肿胀, 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循环障碍, 中等到重等程度疼痛.

  19. 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肤 红润 肿胀 发热 刺痛 无水疱和坏死 •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疱形成 水疱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 • Ⅲ 期 组织坏死期 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深部溃疡肌腱 血管 神经外露或伴感染

  20. 药物外渗的护理对策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三) 1 小范围外渗 (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1. 药物外渗的护理对策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三) • 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 3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22.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紧急处理 •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左右。

  23.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一般处理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24.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3、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4、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5、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25.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6、红霉素、安定:冷敷 7、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NS20ml+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处进行局部封闭,1次/天,连续3天。 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

  26. 封闭的方法

  27. 解抗药物 1、阿霉素: 碳酸氢钠8.4%5ml 减低与DNA结合 2、丝裂霉素: 维生素C 1ml局部静注。解毒机制:直接灭活。 3、柔红霉素 :8.4%碳酸氢钠5ml+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 4、长春新碱、诺维本 8.4%碳酸氢钠5ml或透明质酸酶1-6ml每隔数小时在外渗部位皮下多处注射,并采用热敷。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解毒机制:化学沉淀;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

  28.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冷敷 适用于蒽环类药物如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多西他赛等药物外渗。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组织细胞代谢率下降,可以使药物外渗的量及正常细胞对药药物摄取,以达到减轻渗漏范围的目的。可以局部用冰袋冷敷(4℃~6℃) 48~72 h, 1次/6 h,每次20~30 min。

  29.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热敷 热敷适用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异长春花碱,长春瑞滨,草酸铂等药物外渗后。局部温热敷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和摄取,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30.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仙人掌外敷治疗(适用于高渗性药物) 方法:取新鲜仙人掌每次约100克,去刺,洗净捣烂,用干净纱布外包覆盖于患处,每天1~2次。

  31.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50%硫酸镁湿敷(阳离子溶液外渗的药物如10%氯化钾、5%碳酸氢钠、10%葡萄糖酸钙,) 方法:将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1次,持续湿敷。 50%GS+25%硫酸镁+VitB12

  32.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性药物) 方法:取酚妥拉明1ml(10mg)加生理盐水50ml,取4层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每次局部湿敷30m in,每天早、中、晚各1次,持续湿敷。湿敷时间均为3~7d。

  33.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 马铃薯外敷法适用于各种药液渗出的外敷 • 将马铃薯洗净,切成透明的薄片,贴于肿胀处,用胶布固定,每1-2h更换1次。

  34.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水泡的处理(小水泡) • 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 • 避免摩擦和热敷 • 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 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薄膜敷料,让水泡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敷)

  35.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水泡的处理(大水泡直径1cm以上) • 伤口消毒 • 12号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 • 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 • 黏贴水凝胶片状敷料

  36.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溃疡形成的处理 • 生理盐水清洁伤口 •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敷料 • 抬高患肢 • 禁止在患侧肢体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 • 必要时手术治疗

  37. 外科处理 如果药物渗漏范围较大、患者有严重疼痛或者渗出发生1~3周后病变部位无愈合倾向,则有必要行清创、植皮等治疗。具体的手术时间、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核磁共振检查及荧光素注射加紫外线照射法可以帮助判断外渗范围,用于确定手术范围。

  38. 脂肪乳外渗-1 • 脂肪乳外漏: 形成脂肪小滴,在输注部位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或组织阻塞,毛细血管中可见脂肪栓子,引起皮肤红肿、胀痛、出血、渗出、水肿、坏死及纤维性变等 • 处理方法: 1.局部用酒精擦敷皮肤部位,扩张血管,抑制血中脂肪栓水解为游离脂肪酸。 • 2.透明质酸酶为能水解透明质酸的酶,可促使皮下输液或局部积贮的渗出液或血液加快扩散而利于吸收,常稀释后以细针头在渗出处,分5处注射。

  39. 脂肪乳外渗-2 • 3.为避免局部组织坏死,可将透明质酸150~300μm加入0.25%的普鲁卡因注射液10~15ml中,做局部封闭以促进弥散、吸收。 • 4. 5%酒精棉球消毒外渗处皮肤,再将季德胜蛇药碾成粉加硫酸镁注射液调匀成糊状存于有盖小瓶内,然后用棉签将药涂于外渗处皮肤上,面积要超过外渗边缘2~3cm,厚1~2mm,再用清洁纱布包上,胶布固定,盖上瓶盖。每隔4h换药1次。

  40. 甘露醇外渗-1 • 使用甘露醇时多要求快速滴入,因此易刺激局部产生疼痛,严重者引起静脉炎,大量渗透至皮下则可引起局部组织的坏死 。 • 输入甘露醇时应先评估血管,尽量选择使用少、弹性好且较粗的静脉。输液时间已超过24 h的静脉通路,在输入甘露醇时要慎重,尽量避免同一静脉通路连续多次输入甘露醇。研究表明,甘露醇在静脉注射3次后即可引起明显的静脉损伤,出现血管壁损害、血管周围出血、血管内瘀血、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

  41. 甘露醇外渗-2 • 采用静脉套管针反复静滴20%的甘露醇,2天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天后静脉炎发生率为100%。使用套管针静滴甘露醇时,应同时用75%的酒精纱布湿敷上段血管,因酒精具有催眠和消毒防腐的作用兼有局部麻醉及止痛功效,因此可以预防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2. 甘露醇外渗的处理-3 • 一般处理:1.在使用甘露醇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静脉炎或外渗,应立即给予妥善处理。停止在该处继续输液,抬高患肢,外渗时应选择热湿敷。研究提示,在寒冷环境下,热湿(47℃)对甘露醇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效果良好。用50 %硫酸镁液浸过的纱布局部湿敷,纱布稍大于组织肿胀面积,2 h 更换1 次。 • 2.将洗净的马铃薯切成3 mm~5 mm 薄片外敷于液体外渗处,外敷面积稍大于组织肿胀面积,6 h 更换1 次。

  43. 多巴胺外渗的预防与处理-1 • 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多巴胺外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坏死

  44. 多巴胺外渗的预防与处理-2 • 处理方法: 1.外渗后立即用含酚妥拉明5mg的生理盐水10~15ml充分浸润注射.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滞剂,能阻断α受体的兴奋作用,扩张血管,使周围血管痉挛解除,改善微循环。由于酚妥拉明作用持续时间较短,而浸润注射本身对肌肉组织就是一种机械损伤。

  45. 多巴胺外渗的预防与处理-3 • 2.外渗早期可采用酚妥拉明稀释液(生理盐水50ml加酚妥拉明40mg)湿敷或25%硫酸镁湿敷,以减轻局部组织化学反应,减轻患者疼痛,防止发生局部组织坏死。由于水肿组织抗病能力减弱,易受细菌侵袭,甚至发生局部感染,且水肿组织的再生能力和修复功能减弱,发生损伤后不易愈合。因此液体外渗后的及时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46. 钙剂-1 • (1)抬高患肢,促使血液回流,减轻局部肿胀程度。 • (2)用0.25%~0.5%普鲁卡因封闭疗法,以缓解肿胀部位的发炎损伤症状,并纠正其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这是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最关键的一步。 • (3)局部湿敷香丹(复方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由丹参和降香组成,为中医活血化瘀要药,能减轻局部淤血,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还有强心、耐缺氧、镇静、抗炎、抑菌等作用。因此,局部湿敷香丹注射液是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的重要环节。

  47. 钙剂-2 • (4)镁离子可直接舒张周围血管平滑肌,引起交感神经节冲动传递障碍,从而使血管扩张。用50%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有消炎去肿的功效。 • (5)TDP灯局部照射,具有消肿、止痛,减少渗液、活血化瘀等作用,达到消炎去肿的目的。

  48. 处理程序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用笔标记外渗面积,以后做对比→报告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来稀释外渗药液或注射2ML1500单位u透明质酸酶。从原留置针中注入解毒剂→拔除静脉输液针/留置针→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观察记录:→加强心理疏导→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