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學術與政治之間: 明代前中期的政治文化

學術與政治之間: 明代前中期的政治文化. 邱澎生 ( 2013/02/20 ). 明朝 277 年, 16 帝 17 個年號 1. 開創期 (1368-1441) : - 正統 6 (74 年 ) 2. 腐化期 (1442-1521) : - 正德 16 (79 年 ) 3. 整頓期 (1521-1582) : - 萬曆 10 (62 年 ) 4. 衰蔽期 (1582-1644) : - 崇禎 17 (62 年 ) (王天有、高壽仙 《 明史 》 ). 皇帝的兩套「班子」:太監、內閣.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學術與政治之間: 明代前中期的政治文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學術與政治之間:明代前中期的政治文化 邱澎生(2013/02/20)

  2. 明朝 277 年,16 帝 17 個年號 1. 開創期(1368-1441):- 正統 6 (74年) 2. 腐化期(1442-1521):- 正德16 (79年) 3. 整頓期(1521-1582):- 萬曆10 (62年) 4. 衰蔽期(1582-1644):- 崇禎17 (62年)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

  3. 皇帝的兩套「班子」:太監、內閣 • 明代「四大壞宦官」:王振(英宗正統年間)、汪直(憲宗成化年間)、劉瑾(武宗正德年間)、魏忠賢(熹宗天啟年間) • 宦官與閣臣的彼此結納(馮保與張居正)與相互壓制(四大壞宦官的盛期);宦官之間的派系鬥爭 • 張存武〈說明代宦官〉:分析宦官的來源、教育情況及其如何影響政治,指出明代之「雙軌政治」,一為以內閣為首的官僚體系,一為由司禮監領導的內官組織。而當內官因親近天子而得權時,司禮監便成為太上內閣,並奪取內閣之權 • 在以皇帝為首的中央集權政體下,「宮府」與「政府」之間,構成一種動態的權力競爭與合作關係

  4. 集權政治的權力基礎與內部矛盾 講究平衡,並且有時候如同走在綱索上的「帝王學」

  5. 在皇帝/宦官威脅利誘下的政治 • (一)正統朝:「三楊」與王振權勢的消長 • (二)成化朝:汪直與眾多巴結權勢的官員 • (三)正德朝:劉瑾藉匿名檢舉信而將五品以下官員全部關進監獄,共300多人 • (四)嘉靖朝:「大禮議」與議禮新貴:楊廷和與張聰(張孚敬)的內閣權力之爭 • 參:王天有、高壽仙《明史》頁119-122、151-153、163-166、217-221

  6. 身痛心不痛:廷杖、戍遣的積極意義 • 于慎行(1545-1607)在萬曆年間對明代當時遭受皇帝刑罰的官員有如此觀察與評論:「近世士大夫以氣節相高,不恤生死,往往視廷杖、戍遣為登仙之路。一遭斥謫,意氣揚揚,目上趾高,傲睨一世」(張萱,《西園聞見錄》卷98)

  7. 「學術」關連「政治」的多種路徑 • 朱元璋「使天下之士,一尊朱氏為功令」(《名山藏》〈儒林記〉)以及《孟子節文》故事。明成祖欲使「家孔孟而戶程朱」,命胡廣編「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三書「悉去漢儒之說,而專以程朱傳註為的」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頁107) • 明代進士及第後,選成績好者為庶吉士,送入翰林院讀書,以「儲才養望」,三年考試「散館」後出任要職;「明清兩代許多大學問家、大政治家,多半從進士翰林出身」(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頁117-119;郭培貴〈明代庶吉士群體構成及其特點〉《歷史研究》2011,6:118-133 ) • 官場政治:六年(巳、亥年)京察,三年(辰、戌、丑、未」外察(王天有、高壽仙《明史》頁240) • 政爭/黨爭:「大禮議」的楊廷和與張聰;張居正的毁書院

  8. 世界最早的一部「政治經濟學」 • 丘濬(永樂19-弘治8年,1421-1495),廣東瓊山人,景泰5年(1454)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天順7年(1463)編《朱子學的》 • 承南宋真德秀(1178-1235)《大學衍義》作《大學衍義補》,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等《大學》六條目之後,補入「治國、平天下」兩條目。全書160卷,分為12個子目:「正朝廷、正百官、固邦本、制國用、明禮樂、秩祭祀、崇教化、備規制、慎刑憲、嚴武備、馭夷狄、成功化」。成化23年(1487)進呈朝廷,丘濬晉升禮部尚書,弘治元年下令刊於福建建寧府書坊,朝鮮國王也下令刊行 • 朱鴻林〈丘濬《大學衍義補》及其在十六七世紀的影響〉,氏著《中國近代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2005)頁162-184。明代既特別發展了哲學式「心學」,也重視「以經世知識解決國家社會的現實問題」(頁178)

  9. 大學八條目與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格、致、誠、正、脩、齊、治、平」 •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第六)

  10. 有限之法與無窮之情 • 丘濬《大學衍義補》卷102〈慎刑憲:定律令之制〉引《尚書》〈呂刑〉做解釋:「臣按:先儒謂三千已定之法,載之刑書者也。天下之情無窮,刑書所載有限,不可以有限之法而盡無窮之情;又在用法者斟酌損益之。古者,任人不任法。法所載者,任法;法不載者,參以人,上、下比罪,是也。以其罪而比附之上刑,則見其重;以其罪而比附之下刑,則見其輕。故於輕重之間,裁酌之。然必以辭為主;辭若僣亂,情與罪不相合,是不可行者也,當勿用。其不可行之法,惟當察其情,求之法,二者合,而後允當乎人情、法意,是乃可行者也」

  11. 以「致良知」詮釋「格物」的陽明學 • 王守仁(成化8-嘉靖8年,1472-1529),21歲與友人共同實踐朱子「格物」,連續七日「窮格竹子」後病倒,乃出入「佛、老」之間。弘治12年(1499)進士(28歲) ,次年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論救劉瑾逮捕科道官,下獄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場驛丞(35歲) ;正德3年(1508)悟「格物致知」(37歲),隔年倡「知行合一」。正德14年(1519)助平寧王宸濠叛亂(錢穆《陽明學述要》〈陽明年譜〉) • 由朱熹、王守仁「格物」聯想的比較史:英國 Francis Bacon ( 1561-1626) 提倡的「經驗論」(Empiricism) 與「科學方法」

  12. 束書不觀?反對懸空的陽明學 • 「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只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先生聞之,曰: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簿書獄訟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却是著空」(《傳習錄》no.218,頁297) •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88):正文342條,拾遺51條。錢穆推介中國人足供修養自身的七部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

  13. 良知即是天理,致良知即是格物 • 〈答羅(欽順)整菴少宰書〉(正德15年,1520):「格物者,大學之實下手處。徹頭徹尾,自始學至聖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門之際有此一段也…學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認理為外,認物為外…」 (《傳習錄》no.172-177) • 〈答歐陽(南野)崇一〉:「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良知之外,別無知矣!故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發用…良知之在人心,亘萬古,塞宇宙,而無不同」(《傳習錄》no.168-171)

  14. 用以改革政治的「致良知」 • 〈答聶(豹)文蔚〉二書(嘉靖7年,1528)10月:「隨時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蓋良知只是一箇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箇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良知只是一箇,隨他發現流行處,當下具足,更無去來,不須假借」(《傳習錄》no.185-194) • 〈答聶(豹)文蔚〉一書(嘉靖5年,1526):「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於吾身者乎?…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僕誠賴天之靈,偶有見於致良知之學,以為必由此而後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則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有以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傳習錄》no.178-184)

  15. 「滿街都是聖人」的新學術 • 「一日,王汝止(艮)出遊歸。先生問曰:遊何見?對曰:見滿街人都是聖人。先生曰:你看滿街人是聖人,滿街人倒看你是聖人在。又一日,董蘿石(澐)出遊而歸。見先生曰:今日見一異事…見滿街人都是聖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蓋汝止圭角未融,蘿石恍見有悟。故問同答異,皆反其言而進之。…先生曰:你們拏一箇聖人去與人講學。人見聖人來,都怕走了。如何講得行?須做得箇愚夫愚婦,方可與人講學。」(《傳習錄》no.313,頁357)

  16. 學術界的爭議與對話 • 王學的分化傳衍:1. 王門兩大弟子:錢德洪、王畿對「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謂「四句教」的不同詮釋與爭執。2. 王門各派:浙中(錢、王);江右(鄒守益、聶豹);泰州(王艮、何心隱、羅汝芳)。「泰州之後,其人多能以赤博龍蛇」(《明儒學案》〈泰州學案〉) • 王學的批評者與超越者:1.朱子學者的反擊:呂柟(涇野)的「關中學派」。2. 兼採朱、王以超越:羅欽順(整庵)、王廷相(浚川) •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第16章〈思想文化的新樣貌〉(頁309-315)

  17. 更多元的學術:刑部官員的興起 • 王樵(字明遠,號方麓,1521-1599 ),嘉靖26年(1547)進士,嘉靖36至38年(1557-1559)任職刑部員外郎,時約37至39歲。其後又歷任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多個職位 • 萬曆5年(1578)12月左右撰〈西曹記〉,回憶約二十年前其任官刑部的經驗:「惟西曹燕敘以齒,不以官事。至分理,有疑相酌;政事之外,道義切磋,真有朋友之義焉。且牘必自成,不假吏手,故居是官者,多精於吏事。刑雖一職,而諸事之情偽,無不在焉,非通於諸事之情偽者,不足以決獄」

  18. 兼治朱子學與法學的新學者 • 王樵:「予在刑部,治律令,如士人治本經。後兩任巡撫,皆得其力。治獄之難,在得情。嘗譬之醫,治律如按方,鞫事如診病。有人方書雖明,而不中病,如人明法而不能得情。則所謂明,竟亦何用!又有人精於法,而易入於刻,法非使人刻也,倚法以削,則入於刻而不自知。故用心又以仁恕為本」(王樵《方麓集》卷6〈西曹記〉頁225-229)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