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寧可缺手,但無缺憾

寧可缺手,但無缺憾. 萊納 ‧ 施密特 ( Rainer Schmidt ). 出生與童年. 1965 年 2 月 18 日出生於德國波昂附近的加德洛特( Gaderoth ),是個典型的多重障礙孩童。當小萊納.施密特初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少了兩隻下手臂,只剩下兩隻短短的上臂,以及左上臂的一顆小肉瘤。而且他的右大腿也比左邊來得短小,必須穿戴義肢。父母原本覺得他的殘障是一種羞恥,但是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幫助他們克服了這種愧疚與羞恥,並教導施密特應該「正常」地面對自己的 殘缺。. 榮耀的運動生涯.

lexi
Download Presentation

寧可缺手,但無缺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寧可缺手,但無缺憾 萊納‧施密特 (Rainer Schmidt)

  2. 出生與童年 • 1965年2月18日出生於德國波昂附近的加德洛特(Gaderoth),是個典型的多重障礙孩童。當小萊納.施密特初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少了兩隻下手臂,只剩下兩隻短短的上臂,以及左上臂的一顆小肉瘤。而且他的右大腿也比左邊來得短小,必須穿戴義肢。父母原本覺得他的殘障是一種羞恥,但是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幫助他們克服了這種愧疚與羞恥,並教導施密特應該「正常」地面對自己的殘缺。

  3. 榮耀的運動生涯 • 1977年12歲時,首次加入洪堡桌球協會,連續三年接受每週三到四次的訓練。1980年被德國殘障桌球聯盟的教練發現其天分,展開國手訓練。 • 他是聞名世界、殘障奧運桌球界的知名選手,特別是因為手部與腳部多重殘疾,卻選擇了對自身殘障部位最具挑戰性的運動項目,這是他最令殘障桌球界的各國選手最佩服的地方。

  4. 他曾在世界級和歐洲地區的身心障礙運動比賽以及殘障奧運會中贏得無數獎牌,更在2004年雅典殘障奧運會中奪下個人項目銀牌及團體金牌的最高榮譽。七屆奧運共得4金4銀。 • 2008年北京帕奧也不例外,但他已經決定這是他最後一年以選手身份參賽,之後將步入教練或專職的傳道與諮商教育訓練生涯。

  5. 2008年北京帕奧特別頒發資深運動員榮譽獎牌

  6. 2008年北京帕奧盛讚他為:殘奧會七朝元老,賽場英雄,生命強者

  7. 沒有感受到的障礙 • 第一,他周遭的人大部分都視他為「一般人」,不管是朋友、家人或工作伙伴,並沒有給他甚麼「特惠待遇」,更不會帶著「同情」的眼光看他。 • 第二,信仰是他最重要的支柱。他深信,上帝不會因為人的外型差異而有所偏心,有手或沒有手,對於上帝都是一樣的,上帝都有美好的旨意,反而是「人」錯看這些差異。 • 第三,他認同自己的目前的使命,透過有意義的工作來幫助許多人,同時也肯定了自己。

  8. 新書特點與活動主題:寧可缺手、但無缺憾 • 如果你只看到人眼中的缺陷,就無法看到上帝眼中的圓滿 • 本書書名源由 :德語Arm手臂,arm可憐 • 這不是一本傳記,而是關於整全生命與人類尊嚴的社會教育與信仰反省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但每個人也都有突破限制的可能性!端 看你如何對待它、如何 運用它。

  9. 新書特點與活動主題:寧可缺手、但無缺憾 • 我認為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我們可能在某方面受到限制(每個人都有缺陷),但另一方面卻具有天賦(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殘障不過是人們在生活中會遇到並需與之共處的諸多障礙之一。因此,我寫作這本書不僅是為了給身心有所限制的人看,也想獻給所有生命中正在與自己的極限奮戰的人看。

  10. 施密特牧師的信仰 • 家中是虔誠的新教徒,從小就上主日學,青少年時期並積極參加教會青少年團體。在26歲的時候,因為想透過信仰與神學的探究,連結自身殘障生命的問題,因而進入傅伯塔與海德堡大學神學院就讀神學 • 2000年封立牧師,並在波昂的教育神學中心擔任部門負責人。同時也受邀在各企業、民間團體進行教育、心理、生命教育等主題的演講

  11. 施密特牧師的信仰 • 「得救」和「得醫治」的區別 • 一個癱子:先得救,再得醫治 • 上帝希望有人是殘障嗎? 上帝希望人有限制 我該指望神蹟嗎? 人的身上彰顯出上帝的影響 「寧可口吃也不願說話」:摩西 殘障不是上帝的懲罰!

  12. 生命價值觀:每個人都有限制 • 「障礙」?這是你認為的! • 親愛的,別把障礙加在我身上! 言語製造了障礙 你和別人的生命價值不同 • 人生本無礙,庸人自擾之 「我引人側目」 「我自慚形穢」 「我討厭自己的限制」——嚴重的缺憾感 「我不吸引人」 把限制當作永久的人生課題

  13. 生命教育觀念 •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勉勵名言:「關鍵不在於『能不能做』,而在於『想不想做』——『我想做,我就能做得到』」這也是他常跟小朋友說的,也是他對於目前功利導向的教育方式最嚴厲的批評:「我們的學校教育所強調的競爭比較,只讓孩子看到競爭結果的『我能做甚麼』,因此,失敗者永遠是失敗者,永遠找不到『我想要做甚麼』。」

  14. 社會價值的反思我有障礙,還是社會有障礙? • 我們想「做出」什麼樣的人? • 父母處於作決定的壓力——生,還是不生? 我們不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殘障   我們將生出殘障的孩子   我們不要生出有殘障的孩子 • 人的價值與尊嚴  我的生命還有存活的價值嗎?   唯獨有用的生命才可以存活嗎?   人=尊嚴=生存的權利

  15. 來台訪問 • 2009年10月15日~10月21日 • 記者會、安排上電視專訪(基督教與人物專訪節目)與廣播(好消息、公視、民視等) • 台南、台北、台中,分別舉辦各類動靜態活動與生命分享會,內容包括:教會牧長與會友的Seminar(主題:上帝拯救與醫治神蹟的差別,早上牧長信徒進修講座)下午桌球生命分享或教育座談以及桌球表演賽)、晚上針對青年或一般社會人士的大型生命分享會(主題演講,邀請身心障礙的詩歌團體、示範表演賽),針對特殊教育老師的進修演講、淡江中學生命教育演講

  16. 來台訪問 • 結合殘障桌球界與智障者家長總會舉辦各項生命教育與適應體育的座談與演講,提供社會對於生命限制與生命價值的基督教觀點。相信以其專業桌球的知名度,以及深度的殘障神學思考,不論在社會議題或信仰反省上,都可以引起極大的關注 • 相關書籍: • 2009年1月出版:《寧可缺手,但無缺憾》成人書 • 2009年7月出版: 1. 兒少生命教育版 2. 作者2008年新作《贏得有趣,活得堅強》成人書——本書著重在信仰價值觀與教育體系的反省

  17. 演講與神學研究主題 • 由於施密特牧師不只是世界桌球的傳奇人物,他的神學與信仰也很有深度,所以,活動安排不只以勵志為主,還包括信仰造就、神學討論等演講。 • 寧可缺手,但無缺憾(個人見證、佈道、簽書會、表演賽與演講) • 如何瞭解聖經中的醫治奇蹟?先得救,再得醫治(教牧、靈修研習) • 教會如何從事弱勢關懷的宣教(教牧研習) • 從「贏得有趣,活得堅強」談青少年的問題與宣教(教牧研習) • 從「想做」到「能做」 (生命教育,青少年宣教) • 贏得有趣,活得堅強 (培靈佈道、生命教育,青少年宣教) • 特教與教育:我們的教育創造了輸家——特殊教育體系生病了!

  18. 車子是設計給想開的人,不是只給能開的人

  19. 北京奧運特別專題報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