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歷 代 佛 像 之 美 — 隋唐佛像 ( 上 )—

歷 代 佛 像 之 美 — 隋唐佛像 ( 上 )—. 鹿野苑藝文學會 吳文成會長編輯. 隋代佛教造像 隋文帝楊堅於 581 年建立隋代,於開皇九年 (589) 滅南朝陳國,統一中國。文帝即位後,立刻下詔修復 北周武帝 廢佛時所摧毀的寺 院 與佛像,並新造一萬六千五百八十軀像。煬帝也好佛 , 即位前曾迎請天台的智者大師為授戒 , 即位後到處建立佛寺。佛教造像蔚為風氣。由此可知,隋代造像盛況空前。. 自周武滅佛後,佛教元氣大傷。隋朝的出現結束了三百年分裂局面而統一天下,隋文帝楊堅登基後,大興佛教。 隋唐佛教之盛,是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

lexi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歷 代 佛 像 之 美 — 隋唐佛像 ( 上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歷 代 佛 像 之 美—隋唐佛像 (上)— 鹿野苑藝文學會 吳文成會長編輯

  2. 隋代佛教造像 隋文帝楊堅於581年建立隋代,於開皇九年(589)滅南朝陳國,統一中國。文帝即位後,立刻下詔修復北周武帝廢佛時所摧毀的寺院與佛像,並新造一萬六千五百八十軀像。煬帝也好佛,即位前曾迎請天台的智者大師為授戒,即位後到處建立佛寺。佛教造像蔚為風氣。由此可知,隋代造像盛況空前。

  3. 自周武滅佛後,佛教元氣大傷。隋朝的出現結束了三百年分裂局面而統一天下,隋文帝楊堅登基後,大興佛教。隋唐佛教之盛,是歷史上的黃金時代。自周武滅佛後,佛教元氣大傷。隋朝的出現結束了三百年分裂局面而統一天下,隋文帝楊堅登基後,大興佛教。隋唐佛教之盛,是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楊堅夜生於般若寺。從小由智仙比丘尼撫養長大。過著出家生活,吃齋奉佛,成為受戒弟子,楊堅七歲時,智仙有一天對他說道:兒當大貴,佛法當滅,由兒興之。一直到十三歲智仙才離開他。後來果然如她所說:楊堅成為皇帝,大興佛法。 楊堅做了皇帝後發大願,度僧弘法。在各州興建舍利佛塔、塑造佛像數萬,重修無計;出家僧尼達50餘萬。

  4. 隋代佛教造像 早期隋代佛像先繼承北朝的風格,佛像身軀渾圓壯碩,衣紋簡練規整。而後逐漸發展出隋代自體性的藝術風格,佛像造形以豐腴敦實,典雅端莊,自然寫實為特質。

  5. 北齊佛坐像 隋代佛像

  6. 隋代 佛立像 北齊 佛立像 北周 佛立像

  7. 阿彌陀佛立像 隋代 大理石,高578公分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隋開皇5年(585) 銘文。佛面容端詳,身穿袒右上衣及高腰長裙,於胸前束帶作結垂下,外披垂領袈裟,衣紋似U型典雅流暢。佛身姿端正,靜靜立於覆蓮座上。表現出安祥、寧靜的靜態感。原在河北保定市佛寺。

  8. 隋代 菩薩立像 北周 觀音菩薩像 北齊 菩薩立像

  9. 菩薩立像 北周~隋 石雕 高163公分 京都藤井有鄰館

  10. 北周~隋代 菩薩像 唐代 菩薩像

  11. 隋代菩薩像 面形方圓,神態祥和,身形筆直,狀若挺柱,缺乏動感,這些都是北齊、北周佛教造像中常見的特色。而厚重遮體的裙裳,整齊排比且均勻對稱的裙褶。

  12. 隋代山東四門塔 佛身著垂領式袈裟,衣質柔軟流暢貼體,雙手相疊作禪定印,身姿舒坦結跏趺端坐, 東方 阿閦佛

  13. 隋代佛頭像 面容豐潤端祥,肉髻微凸,螺髮整齊,額廣平正,眉眼細長,鼻子挺直,大耳垂肩,嘴角微揚,流露出愉悅的微笑。

  14. 佛五尊像 隋代(581~618)高450公分塑像面相渾圓飽滿,身軀端莊豐潤的形象

  15. 隋代 菩薩立像 盛唐 菩薩立像

  16. 隋代主尊釋迦牟尼佛高16公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均高13公尺隋代主尊釋迦牟尼佛高16公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均高13公尺 三尊像雄偉高大,神韻雍容而端祥,信眾瞻仰禮敬時,產生崇敬肅穆心。

  17. 菩薩像 隋代第37窟 高186公分 菩薩高髻,容貌秀麗神情安詳虔敬,雙手於胸前交叉輕撫,流露出清純柔美和含蓄靜穆的崇高氣質。

  18. 隋代 菩薩立像 高一五O公分 上海博物館 唐代 菩薩立像

  19. 隋代 大勢至菩薩 隋代 觀世音菩薩

  20. 佛九尊像 銅 隋代 開皇13年(593)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21. 菩薩立像 隋代 大理石 高169.8公分 美國大都會藝術舘

  22. 菩薩立像 隋代 石灰岩 高250公分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菩薩儀態自然勻稱,端莊秀麗,戴化佛寶冠。面容豐潤,彎眉慈眼,含露微笑,富有女性氣質。身穿菩薩衣裳,配飾華麗珠寶瓔珞,手持蓮蓬。神情雍容華貴地靜立蓮台上。

  23. 觀音菩薩立像 隋代 石灰岩 高101公分 美國大都會藝術舘

  24. 唐代 菩薩像 隋代菩薩立像 石灰岩185.4公分 大都會藝術舘

  25. 隋代菩薩像 唐代菩薩像

  26. 唐代佛像 唐代帝王與老子同姓李,在宗教上,除了唐武宗滅佛外,多佛道並重。其中以女皇武則天崇佛最盛。佛教藝術文化更得到充份的支持和發展,直到唐武宗會昌二年(八四二年)的滅佛事件,才真正讓佛教的發展遭遇到空前的浩劫。 唐代造像趨向於形神兼備的完美表現,藝術家充分掌握圓熟的寫實性技法,以豐腴為美為特質,佛像面容圓滿端祥,身軀雄健飽滿,神情莊嚴而慈祥。

  27. 唐代佛像 隋代佛像

  28. 隋代 菩薩立像 盛唐 菩薩立像

  29. 唐代 第285窟

  30. 唐代 菩薩、阿難尊者像

  31. 唐代佛教藝術鼎盛,佛像面容圓潤,身軀飽滿,神情親切端祥,造像寫實精美,展現出無盡富麗莊嚴的世界。

  32. 佛的面容豐滿;肉髻隆起,眉間白毫相;慈眉善目,面帶微笑,身穿袈裟,衣褶流暢生動。跏趺坐,神情寧靜端詳佛的面容豐滿;肉髻隆起,眉間白毫相;慈眉善目,面帶微笑,身穿袈裟,衣褶流暢生動。跏趺坐,神情寧靜端詳

  33. 年輕多聞的阿難尊者 年長苦行的迦葉尊者

  34. 雍容華貴,慈祥親切的菩薩像

  35. 雄健威猛英武正義的天王 夜叉 夜叉

  36. 相好莊嚴,安詳端坐的佛像;有雍容華貴,慈眉善目的菩薩像;有嚴僅苦行的大迦葉尊者像;有年青文雅的阿難尊者像;有威武雄壯的護法天王像等。

  37. 中唐 第158窟 涅槃大佛 身長15.8公尺

  38. 供養菩薩像 唐代 泥塑彩繪 高121.9公分 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 原敦煌285窟

  39. 唐代 供養菩薩 漢白玉 上海博物館

  40. 洪辯俗姓吳,悉心研讀漢經梵典、兼習番文藏語,成為出色的翻譯僧侶,因為參與推翻佔領敦煌的吐蕃,因而在宗教與政治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洪辯俗姓吳,悉心研讀漢經梵典、兼習番文藏語,成為出色的翻譯僧侶,因為參與推翻佔領敦煌的吐蕃,因而在宗教與政治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41. 唐代 洪辯法師 敦煌藏經洞

  42. 五牛圖賀新春 韓滉《五牛圖》卷乃目前傳世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作品,讓人一窺盛唐時期寫實傳神的動物類畫法。活潑健康的五頭牛,正親切安逸的以不同姿態,各自伸展,彷彿與觀者相互對望一般。無論是低頭吃草、昂首向前、張嘴哞叫、回顧舔舌、緩慢挪移,無不栩栩如生,神形兼備。己丑牛年,欣賞流傳在世的稀世珍寶——韓滉《五牛圖》卷,令人備感溫馨。牛是農業社會陪伴人類吃苦耐勞、默默耕耘的工作好伙伴,溫和敦厚,忠誠樸實。在印度,牛被賦予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而中國的禪宗則善用牛來譬喻「心」的境界與「調心」的過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