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商周數位學院

先進觀念 • 輕鬆掌握. 商周數位學院. 第 960 期生活專刊 〈 永康街共和國 〉. 建議最佳閱讀版本: powerpoint 2000. 快速變化的台北,哪裡還保有優閒老生活回憶? 迪化街夠古老,但商業氣息太濃。 只有永康街、青田街、溫州街一帶,還能看到成群的日式木造宿舍,及老店的人情味,日式的、外省的、本土的、異國的美食、風情,在這裡相遇,和平共存數十年 ……. 本文摘自商周第 960 期 生活專刊 〈 永康街共和國 〉.

lihu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商周數位學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先進觀念 •輕鬆掌握 商周數位學院 第960期生活專刊〈永康街共和國〉 建議最佳閱讀版本:powerpoint 2000

  2. 快速變化的台北,哪裡還保有優閒老生活回憶?快速變化的台北,哪裡還保有優閒老生活回憶? 迪化街夠古老,但商業氣息太濃。 只有永康街、青田街、溫州街一帶,還能看到成群的日式木造宿舍,及老店的人情味,日式的、外省的、本土的、異國的美食、風情,在這裡相遇,和平共存數十年…… 本文摘自商周第960期生活專刊〈永康街共和國〉

  3. 晨間,台北青田街上,老樹還掛著台北3月雨的水氣,遠遠的,一群3年級的小學生劃破街巷中的寧靜,伴著歡聲笑語,正從新生國小朝永康社區內的青田街走來。這是由老師所規畫的「認識社區」活動,在鄰長的安排下,小朋友們進入了青田街7巷2號與6號。這是兩幢在日據時代建造完成的老宅,圍繞在綠意盎然的庭院間,踩踏在石徑上,穿遊於大王椰子、姑婆芋等各種植物間,是在台北難能可貴的享受。晨間,台北青田街上,老樹還掛著台北3月雨的水氣,遠遠的,一群3年級的小學生劃破街巷中的寧靜,伴著歡聲笑語,正從新生國小朝永康社區內的青田街走來。這是由老師所規畫的「認識社區」活動,在鄰長的安排下,小朋友們進入了青田街7巷2號與6號。這是兩幢在日據時代建造完成的老宅,圍繞在綠意盎然的庭院間,踩踏在石徑上,穿遊於大王椰子、姑婆芋等各種植物間,是在台北難能可貴的享受。

  4. 住慣了公寓大廈的小朋友,對老宅感到新鮮。天真的問起屋主:「這房子是用什麼木頭呢?」「檜木啊!因為它比較苦,蛀蟲比較不愛吃。」「請問你一個人住嗎?」「當然不是囉!和我的兄弟姊妹呀!我小時候晚上起來上廁所,要經過長長的走廊,還真有一點怕呢!」住慣了公寓大廈的小朋友,對老宅感到新鮮。天真的問起屋主:「這房子是用什麼木頭呢?」「檜木啊!因為它比較苦,蛀蟲比較不愛吃。」「請問你一個人住嗎?」「當然不是囉!和我的兄弟姊妹呀!我小時候晚上起來上廁所,要經過長長的走廊,還真有一點怕呢!」 • 打開古宅的門,孩子們像是 進入了時光隧道,好不開心。

  5. 快速改變的台北街道,很難讓人有「回憶」。若是想要在市區裡找到一條有古意、讓人可以回憶,又有人文氣息的老街,大概只有永康社區一帶的巷弄了。快速改變的台北街道,很難讓人有「回憶」。若是想要在市區裡找到一條有古意、讓人可以回憶,又有人文氣息的老街,大概只有永康社區一帶的巷弄了。 • 今天的永康社區,日據時代叫「福住町」。指的是由新生南路、信義路、金山南路與金華街等四條街道所包圍的區域。清朝統治時期,這裡有公圳支流灌溉,阡陌相連。到日據時期,日本官員移民來台人數增加,從現今的杭州南路以西「台北城」內,漸漸移往這裡。

  6. 國民政府來台後,日本人的宿舍繼續做為官員宿舍,再加上鄰近青田街、溫州街及台灣大學,與師範大學的學術風氣,形成「永康生活圈」。文人、設計師、藝術家,都喜歡來此聚集。國民政府來台後,日本人的宿舍繼續做為官員宿舍,再加上鄰近青田街、溫州街及台灣大學,與師範大學的學術風氣,形成「永康生活圈」。文人、設計師、藝術家,都喜歡來此聚集。 • 如今的永康街,新樓房逐漸成為主要景觀。而一般人到這裡,大概就是品嘗鼎泰豐、冰館等知名店家,再隨意走逛永康街前段的商家,就打道回府。事實上,「永康生活圈」的精彩,隱藏在巷弄之間!

  7. 庭院裡的大樹灑下落葉,讓永康街31巷鋪上一地的寧靜。庭院裡的大樹灑下落葉,讓永康街31巷鋪上一地的寧靜。 本文摘自商周第960期生活專刊〈永康街共和國〉

  8. 「永康街31巷」,就在永康公園的「回留」素食餐廳旁。這條前後不到100公尺,1分鐘就能走完的小巷,引領行人走進一個與外部喧鬧隔離的空間。 • 巷內枝葉扶疏,蟲叫鳥鳴,尤其是兩邊成排的雙拼公寓,多是民國60多年的舊式建築,左手邊的巷底,則有兩幢日據時代的老宅,從外頭可瞥見亭柱建築的形式,還有歐式建築的味道,算算該有80多年歷史。

  9. 「昭和町骨董市集」,也就是原來的龍安市場(後改名為錦安市場),位於金華街切割過後的永康街後段,又是另一幅不同的風情。「昭和町骨董市集」,也就是原來的龍安市場(後改名為錦安市場),位於金華街切割過後的永康街後段,又是另一幅不同的風情。 • 那兒有著建築師李清志所說的「下町」(東京最後的老街區)氣息,緩慢而美好的記憶,都藏在這處被時間凝結的空間裡。創作人可樂王也喜歡在昭和町尋寶,他搜索的是童年的記憶,買不買是其次,和這邊的老闆哈拉才是重點。

  10. 「金華街199巷1弄」,像是小家碧玉般的藏身在金華街與麗水街之間。在這條車子幾乎無法通行的單行道上,坐落著兩家永康街的老字號餐廳──印度咖哩與法式料理,曾引領永康街的異國美食風潮。「金華街243巷」,起始於大提琴家范宗沛經營的「騎樓」義大利麵,有時經過這裡,看到胖胖的大提琴家在煮義大利麵,聞見厚重的奶香培根香氣,讓人覺得很「歐洲」。「金華街199巷1弄」,像是小家碧玉般的藏身在金華街與麗水街之間。在這條車子幾乎無法通行的單行道上,坐落著兩家永康街的老字號餐廳──印度咖哩與法式料理,曾引領永康街的異國美食風潮。「金華街243巷」,起始於大提琴家范宗沛經營的「騎樓」義大利麵,有時經過這裡,看到胖胖的大提琴家在煮義大利麵,聞見厚重的奶香培根香氣,讓人覺得很「歐洲」。

  11. 再向東行,尚未過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就會遇見「青田街7巷」。這裡古木參天,高大的麵包樹挺拔,枝葉不懂含蓄,愛向屋外崢嶸,讓幾幢高齡80多歲的老房子,總有綠蔭遮蔽,像是台北市的「綠色隧道」。行走其間,忽見青苔恣意蔓生在屋瓦上,或是紫籐優哉游哉地纏繞在老房子的頂上,迎著春風,開了幾朵紫花。記憶回到許久的從前,阿媽阿公也曾牽著你的小手,在街巷間晃蕩不停,你曾以為那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再向東行,尚未過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就會遇見「青田街7巷」。這裡古木參天,高大的麵包樹挺拔,枝葉不懂含蓄,愛向屋外崢嶸,讓幾幢高齡80多歲的老房子,總有綠蔭遮蔽,像是台北市的「綠色隧道」。行走其間,忽見青苔恣意蔓生在屋瓦上,或是紫籐優哉游哉地纏繞在老房子的頂上,迎著春風,開了幾朵紫花。記憶回到許久的從前,阿媽阿公也曾牽著你的小手,在街巷間晃蕩不停,你曾以為那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

  12. 永康生活圈內,以青田街老屋最多。青田街分布了大約33棟的日式建築,都是1910年代興建的,做為日籍官員和大學教授的宿舍。青田街7巷8號是一個經典,從日據時代到今日,前後有3位植物學家進駐,院內的老樹也格外茂盛。永康生活圈內,以青田街老屋最多。青田街分布了大約33棟的日式建築,都是1910年代興建的,做為日籍官員和大學教授的宿舍。青田街7巷8號是一個經典,從日據時代到今日,前後有3位植物學家進駐,院內的老樹也格外茂盛。 • 李清志指著屋瓦上又密又厚的青苔,發出驚嘆的讚美聲,光是從這青苔,就可想像這屋有多老了。他興奮的說:「在日本,屋瓦上的青苔是被列為古蹟來保護的,因為他們認為青苔要能夠長到這個程度很不容易!」

  13. 青田街7巷8號的日式宿舍屋瓦,密實的青苔說明了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青田街7巷8號的日式宿舍屋瓦,密實的青苔說明了它源遠流長的歷史。 本文摘自商周第960期生活專刊〈永康街共和國〉

  14. 「溫州街18巷16弄」,是永康社區延伸過和平東路後的區域。這條小弄藏身在約有一個半人身高的樹籬之間,走進巷底,是一幢掛著「1之1號」路牌的老宅院。這是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先生的故居,現已列為市定古蹟。「溫州街18巷16弄」,是永康社區延伸過和平東路後的區域。這條小弄藏身在約有一個半人身高的樹籬之間,走進巷底,是一幢掛著「1之1號」路牌的老宅院。這是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先生的故居,現已列為市定古蹟。 • 殷海光教授的木造 日式宿舍故居, 隱身在蒼鬱樹叢間。

  15. 入夜,巷弄裡寂靜無聲,路燈的光暈輕灑在街道上、樹籬間,萬籟俱寂,此時只聽見微風輕吹過樹林之間窸窣作響、相互呼應,像是海潮般忽起忽落。入夜,巷弄裡寂靜無聲,路燈的光暈輕灑在街道上、樹籬間,萬籟俱寂,此時只聽見微風輕吹過樹林之間窸窣作響、相互呼應,像是海潮般忽起忽落。 • 從巷底回望巷口,樹籬與老房子兀自隔絕了外頭的車水馬龍,享受著屬於自己的一方空間。這微彎的小巷弄讓人從外頭探不見底,像是日本的長牆深巷,作家舒國治在這裡嗅到了京都的味道,「你看光是這巷弄的線條,就有價值。」他說。

  16. 3月份的泰順公園,在某一角落還能看見透紅的楓葉,和著日式老宅,感覺像是到了京都。3月份的泰順公園,在某一角落還能看見透紅的楓葉,和著日式老宅,感覺像是到了京都。 本文摘自商周第960期生活專刊〈永康街共和國〉

  17. 永康街區的小巷弄曲折延伸,車輛無法不留情的長驅直入,保留了街區原有特色與溫暖。這讓顧客可不受干擾的,和店主人邊聊邊建立情誼,長久下來,彼此因熟悉而滋長一種特殊信任感。永康街區的小巷弄曲折延伸,車輛無法不留情的長驅直入,保留了街區原有特色與溫暖。這讓顧客可不受干擾的,和店主人邊聊邊建立情誼,長久下來,彼此因熟悉而滋長一種特殊信任感。 • 學者李歐梵在〈台北正在國際化〉 文中提到,台北的多元不在於人而在於物,不在於大商場內的貨色,而在於各個社區內——特別是小巷子的人文景觀。

  18. 李歐梵認為,永康街這種形式的社區文化,是台北的特色,它內藏的文化精髓,往往在外來遊客視線之外,在鄉土氣息中,不乏「異國風味」。這種社區文化,雖然它小得貌不驚人,卻隱藏著各種「人脈」和無數的文化回憶。李歐梵認為,永康街這種形式的社區文化,是台北的特色,它內藏的文化精髓,往往在外來遊客視線之外,在鄉土氣息中,不乏「異國風味」。這種社區文化,雖然它小得貌不驚人,卻隱藏著各種「人脈」和無數的文化回憶。 • 建築師李清治則以「藝文綠帶」一詞,來形容從永康街一路延伸至青田街、溫州街以及師大路一帶的空間,這一帶像是他第二個家,是富藏記憶的街道。

  19. 在這裡,受到保護的不只是青苔,還有老樹。 • 走著走著,我們轉進一條巷道,周圍被濃密的綠樹蔭包圍,從這個角度,恰好能看到新生南路上的清真寺塔,和遠處的101高樓,頗有一種時空交錯,古今對照的奇妙趣味。 • 即使這個城市不斷變遷,這裡的靜謐優閒卻始終不受影響,或許永康街人,就像京都人一樣,血液裡就是有世代要守護著家園的使命感。

  20. 本文摘自960期生活專刊 〈永康街共和國〉 商業周刊網站,每週四精選當週雜誌精彩文章 商周數位學院,每週二、五,菁華書摘簡報上線 歡迎您隨時瀏覽商周網站 或至商周數位學院下載最新書摘簡報! 紙本雜誌訂閱我要訂閱商業周刊電子雜誌訂閱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