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3

第二十五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HV)

第二十五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HV). 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不同种属的病毒。 临床表现相似:乏力、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异常、部分有黄疸 甲型肝炎病毒( HA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丁型肝炎病毒( HDV )、 戊型肝炎病毒( HEV )、 GBV-C/HGV 、 TTV 黄热病毒、 CMV 、 EBV 、风疹病毒等. Viral Hepatitis -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nterically transmitted. E. A.

lihu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十五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HV)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五章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HV) 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不同种属的病毒。 临床表现相似:乏力、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异常、部分有黄疸 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GBV-C/HGV、TTV 黄热病毒、CMV、EBV、风疹病毒等

  2. Viral Hepatitis -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nterically transmitted E A Viral hepatitis D Parenterally transmitted C B other : GBV-C/HGV, TTV,???

  3. 一、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 Feinstone于1973年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肝炎患者粪便中发现。 • 1982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其分类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2型。 • 近年又被单列为肠道病毒科的嗜肝RNA病毒属(heparnavirus)。 • HAV引起的甲型肝炎是急性肝炎,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可造成暴发或散发流行,潜伏期短,发病急,一般不转为慢性,亦无慢性携带者,预后良好。

  4. 一)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结构 球形颗粒,无包膜和突起: 基因组: 线状+ssRNA,稳定性高。 衣壳: 20面体立体对称,分实心颗粒和空心颗粒两种;由VP1-VP4等4种多肽组成,其中VP1是主要的衣壳蛋白,其抗原决定簇的NT抗体,能中和所有的HAV株。 1个血清型,7个基因型。

  5. 一)生物学性状 • 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 • 人、黑猩猩、狨猴、猕猴、恒河猴等灵长类动物对HAV易感,接种病毒后均可出现临床、生化和组织学上急性肝炎的改变,粪便内可检出病毒。 • HAV可用Vero细胞、人胚肾细胞、传代猴肾细胞 (FRhK-4、FRhK-6)、人胚肺2倍体成纤维细胞和人肝癌细胞株 (PLC/PRF/S) 等分离培养。但不引起CPE。因此需用免疫荧光法或放射免疫法检出培养的HAV。

  6. 一)生物学性状 • 抵抗力 耐酸碱(pH2-10)、耐热、耐有机溶剂。 高压 (121 ℃ 20 min)、煮沸 (5 min)、干热(180 ℃ 1 h)、UV (1.1瓦/1 min)、甲醛 (1:4 000、37 ℃3 d)以及氯 (10-5 ppm、30 min) 等处理均可使之灭活。 鉴于HAV有相当大的抵抗力,因此对肝炎患者及其排泄物处理应特别小心。

  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多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潜伏期后期及 急性期的血液和粪便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或经粪便污染的 食物。未有患急性甲型肝炎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病例。

  8. 传播方式

  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致病机制 HAV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年,且多为隐性感染; 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参与了肝脏的损伤,即抗HAV(IgM和IgG)在肝脏与HAV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或Tc(CTL)对感染病毒肝细胞的攻击所致。

  10. HAV的致病性 粪-口 途径传播 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 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 小肠淋巴结中大量增殖 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

  1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免疫性 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早期:IgM;同时,从粪便中检出sIgA抗体。 恢复期:IgG,并可持续多年; 特异细胞免疫应答。

  12. 甲型肝炎血清学变化过程

  13.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实验室诊断不依靠分离病毒 1. 血清学检查:检测抗HAV常用RIA和EIA法。检测抗HAV IgM有助于早期诊断;测抗HAV IgG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测粪便中抗HAV IgA也有助于诊断。 2. 病毒检测: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早期,取粪便用免疫电镜检测HAV颗粒;用放射免疫 (RIA) 或酶免疫 (EIA) 法检测HAV 的抗原。 3. 病毒核酸检测:应用 cDNA-RNA分子杂交技术及PCR技术检测HAV的RNA,方法特异、敏感。用斑点杂交法可检出10-9 mg核酸。

  14. 四)防治原则 HAV感染后以隐性感染和无黄疽型病例占多数,因此传染源较难控制。 预防: 一般性预防:搞好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特异性预防:接种疫苗, 减毒甲型肝炎活疫苗(H2 株和L1株);国外灭活疫苗(HM175株、CR326-F株), HAV基因工程疫苗正在研制中。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丙种球蛋白。

  15. 四)防治原则 治疗: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经治疗可痊愈,不转慢性亦不留后遗症。 用药宜简。

  16. HAV总结 HAV引起的甲型肝炎是一个消化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甲型肝炎的过程是一个病毒消灭性的感染,无HAV携带者,可用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

  17. 二、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HEV) 1989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国际肝癌会上,将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病毒,是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的病原体。 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流行,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甲型肝炎。

  18. 一)生物学性状 HEV呈球形,无包膜,表面呈现锯齿状,类似杯状病毒。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分离到的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HEV直径27-38 nm,20面体立体对称,核酸为线形+ssRNA, 易感染动物是猕猴,也可感染非洲绿猴、恒河猴、猫猴和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口服或静注含有HEV病原材料均可使之感染。

  19.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饮水被病毒污染可造成水源性暴发流行,也可通过密切接触、食物污染等方式传播。 • 患者多见于20-40岁成年人,潜伏期为2-9 w,多数患者于病后6 w即好转或痊愈。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甚至可导致死亡。孕妇感染时,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常发生流产或死产。 • HEV致病机制尚不明了,可能是病毒本身作用及机体免疫应答造成肝细胞损伤。 • 病后有一定免疫力。

  20. Serological Course of HEV infection Symptoms ALT IgG anti-HEV IgM anti-HEV Titer Virus in stool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Weeks after exposure

  2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 免疫电镜: 可取病人粪便标本进行常规免疫电镜检查HEV颗粒。 2. 血清学方法 ELISA或Western印迹试验检测抗HEV,包括抗HEV IgM和抗HEV IgG。 3. HEV核酸检测: 多采用PCR法。可取患者粪便标本或血清标本检测HEV RNA。

  22. 四)防治原则 • 原则上与甲型肝炎相同。主要措施是保护水源,防止被粪便污染,保证安全用水。在流行地区广泛宣传不喝生水,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降低新患发病率。 • 免疫球蛋白预防无效。 • 本病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合并重症肝炎时按抢救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原则处理。

  23. 三、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 是乙型肝炎病原体,主要经输血、注射、性行为和母婴传播。 起病徐缓,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少数还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24. 概 述 1963年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一种新抗原,称为澳大利亚抗原(Australia antigen); 1968年确定这种抗原与血清型肝炎密切相关,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epatitis associated antigen,HAA); 1970年D.S. Dane在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具有传染性的颗粒,即Dane颗粒(Dane's particle)。从而HBV被确认。

  25. 一)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结构 a 小球形颗粒(small spherical particle),直径22 nm,HBsAg,不含DNA和DNA多聚酶,无感染性; b 管形颗粒(tubular particle),直径22 nm,长度在50-700 nm之间,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无感染性; c 大球形颗粒(large spherical particle),即Dane颗粒,直径42 nm,有感染性。

  26. Electron microscopy of hepatitis B virus-positive serum reveals 3 morphologically distinct forms of particles tubular particle large spherical particle Dane particle (complete virion ) spherical particle (HBsAg)

  27. Hepatitis B virus. Dane particle and incomplete particles that are found in patient's serum

  28. 一)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结构 Dane颗粒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成熟的HBV颗粒,直径为42 nm,具有双层核壳结构: 核心颗粒:直径为27 nm。 颗粒内部:双股不完全环状DNA和DNA多聚酶。 颗粒表面(内衣壳):含有HBcAg和HBeAg。 外壳(包膜):厚7 nm。 脂质双层:来源于宿主细胞 包膜蛋白:病毒编码。含有HBsAg 和PreSAg

  29. 一)生物学性状 • HBV基因结构 HBV DNA是由长链L (负链) 和短链S (正链) 组成的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短链的长度相当于长链的50-85%。 HBV DNA长链有转录和翻译蛋白的功能,载有病毒蛋白质的全部密码,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分别为S、C、P和X区 。

  30.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模式

  31. S区:衣壳蛋白。分别由S基因、PreS1与PreS2基因编码HBsAg、PreS1和PreS2 Ag。 • 主蛋白 (main protein) :HBsAg • 中蛋白 (middle protein) :HBsAg+PreS2Ag • 大蛋白 (large protein) :HBsAg+PreS2Ag+ PreS1Ag • C区:C基因和preC基因分别编码HBcAg和 PreC蛋白(是HBeAg的前体蛋白,经切割加工后形成HBeAg并分泌到血循环中)。

  32. P区:最长,P基因编码HBV DNA多聚酶。 末端蛋白区(terminal protein, TP) 间隔区(spacer) 聚合酶/逆转录酶区(DNA pol/RT) Rnase H区。 X区:编码X 蛋白,可反式激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及病毒的基因等,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33. HBV复制周期

  34. 1. absorption, uncoating 2. dsDNA cccDNA 3. L- DNA mRNA 0.8kb HBxAg 2.1kb envelope proteins (HBsAg,PreS2) 2.4kb envelope proteins (HBsAg,PreS2,PreS1) 3.5kb P蛋白、HBcAg、HBeAg前体蛋白 template for DNA replication(pregenomic RNA,PgRNA) 4. PgRNA L- DNA S+ DNA dsDNA 5. virion packaging and release

  35. 一)生物学性状 • 抗原组成 外壳: HBsAg:三种颗粒所共有,是机体受HBV感染的主要标志之一。 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即抗HBs 。 根据HBsAg抗原性差异,HBV可分为adr/adw、ayr/ayw 等4种血清型。血清型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并与种族有关。 如欧美主要是adr型,为A基因型;我国以adr、ayw为多见。

  36. HBsAg的a抗原决定簇 • A抗原决定簇由HBsAg的124-147位氨基酸组成,亲水性强,124/137、139/147的半胱氨酸形成二硫键,构成两个环状结构。 • 连续性抗原决定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 制备疫苗。

  37. 一)生物学性状 • 抗原组成 PreS1和PreS2: 存在吸附肝细胞受体的表位; 部分PreS1与内壳的HSP70结合,使内外层衣壳紧密联系; 其抗原性比HBsAg 更强,抗PreS1和抗PreS2通过阻断HBV与肝细胞的结合而起抗病毒作用。

  38. 一)生物学性状 • 抗原组成 • 衣壳 • HBcAg: • 主要定位于感染细胞核内,不易从患者血清中检出。 • 也可在肝细胞膜表面表达,宿主CTL作用的主要靶抗原。 • 抗原很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但无中和作用。 • 检出高效价抗HBc,抗HBc IgM则表示HBV在肝内处于复制状态;抗HBc IgG则表示感染过HBV。

  39. 一)生物学性状 • 抗原组成 衣壳 HBeAg: 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 急性乙型肝炎进入恢复期时HBeAg消失,抗HBe阳性; 但抗HBe亦见于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

  40. 一)生物学性状 • 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  只有黑猩猩对HBV易感,接种后可发生与人类相似的急慢性感染。 体外细胞培养尚未成功。近年来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可使HBV基因转移给小鼠或转染细胞株。将病毒DNA导入肝癌细胞后,病毒可复制并在细胞中表达HBsAg、HBcAg和HBeAg。有此细胞株可持续地产生Dane颗粒。

  41. 一)生物学性状 • 抵抗力 HBV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醚、氯仿、酚等均有抵抗性。 高压灭菌 (121 ℃15 min)、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3%漂白粉液、0.2%新洁尔灭等均可使HBV失去感染性,但仍保持HBsAg的抗原活性。 HBV的感染性与HBsAg的抗原活性并非一致。

  42.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 传染源 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及HBsAg无症状携带者均为传染源,特别是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做为传染源危害性更大。

  43.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 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是经血液或注射途径传播即非胃肠道的感染 (parenteral infection): 1. 血液、血制品传播:有少数HBsAg阴性、而HBV DNA阳性的血液仍可引起感染。 2. 医源性传播:通过注射、手术、采血、拔牙、内窥镜检查、预防接种、针刺、纹身、各种医疗器具、甚至工作人员的手,均可传播乙型肝炎。

  44. 3. 母婴传播:主要是在围产期,分娩时新生儿经产道接触或吸吞入含HBV的母血、羊水、或分泌物所致,少数可由于宫内感染(<10%),也可通过母乳、体液或密切接触而传播。  4. 接触传播:日常生活中如共用牙刷、洗澡刷子、剃须刀等可引起HBV感染。通过唾液传播的可能性也应受到重视。性交,尤其男性同性恋亦可传播HBV。因此,在西方国家将乙肝列为性传播疾病(STD)之一。尿液、鼻液、汗液和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45.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 致病机制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等。 HBV的致病机制,除了HBV对肝细胞直接损害外,主要是通过宿主的免疫应答引起肝细胞的病理改变的临床表现。 1.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2.体液免疫所致的免疫损伤 3.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

  46. 细胞免疫损伤 • 肝细胞内出现HBV抗原,细胞免疫强弱与临床过程轻重与转归密切相关 免疫力过强可出现重症肝炎,过低则是慢性肝炎 • 体液免疫损伤 •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乙肝仍表现为典型的肝炎病变 •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肝内,诱生大量TNF,导致重症肝炎,主要造成肝外症状表现 • 自身免疫损伤 • HBV感染后,肝细胞自身抗原性改变,诱生自身免疫反应 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iver specific protein, LSP)暴露

  47.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 免疫性体液免疫: 抗HBs:中和体液中HBV,使其失去感染性。 抗PreS2:封闭病毒与肝细胞表面的PHSA受体,阻止 病毒吸附于肝细胞。 抗HBe:可与肝细胞表面HBeAg结合后,通过补体 介导而参与破坏病毒感染的肝细胞。 NT抗体

  48.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 免疫性 细胞免疫: 主要依靠CTL。CTL对HBV感染的肝细胞(靶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据认为,针对HBcAg的CTL在清除HBV感染的靶细胞中有较重要的作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