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手足口病 (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

手足口病 (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 成都市传染病医院 陈红. 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 A 组 16 型( CoxA16 )、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 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概述.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 EV71 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流行病学.

lilith
Download Presentation

手足口病 (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成都市传染病医院 陈红

  2. 概述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3. 概述 •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4. 流行病学 •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 • 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 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 。

  5. 我国的流行趋势 • 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 • 1983 年天津Cox A16 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 ~10 月间发生了7000 余病例; • 1995年 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 病毒; • 2000年山东招远1698例,3例死亡。

  6. 近年的流行 • 2006年,全国13637例,死亡6例(除西藏); • 2007年,全国83344例,死亡17例(山东39606例); • 2008年5 月中国大陆手足口病176321例,死亡40 例,较2006 年和2007 年均增加。

  7. 病原学 • 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8. 病原学 •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75%酒精和5%来苏不敏感,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

  9. 流行特点 • 无明显的地区性; • 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 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10. 传染源、传播途径 •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11. 易感性 •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以3岁以下多见; •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 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12.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13. 临床表现 • 普通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14. 临床表现 •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15. 临床表现

  16. 临床表现--重症病例 •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7. 临床表现--重症病例 • 神经系统表现 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18. 临床表现--重症病例 • 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19. 临床表现--重症病例 • 循环系统表现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20. 临床分期 手足口病∕咽峡炎(第一期) ↓ 病毒侵袭 脑脊髓炎(第二期) ↓ 神经源性反应 肺、心损害(第三A期、第三B期) ↙ ↘ 康复或后遗症 (恢复期) 死亡

  21. 临床分期: • 一期:手足口表现--发热,口腔有溃疡,手、足和臀部有皮疹;或仅表现为口腔疱疹。 • 二期:神经系统损害--急性肢体无力、无菌性脑膜炎、脑炎除可有脑膜炎症状外,还表现为意识模糊、惊厥和抽搐。 • 三A期:自主神经失调--出冷汗、四肢冰、高血压、高血糖、WBC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狀,可出现肺水肿,以血压升高为开始(收缩压可超过严重高血压定义),进而以血压降低为结束(收缩压低于同年龄正常下限),持续约数小时至1 d。 • 三B期:心功能衰竭--心率增快,可发生肺出血,血压下降。 • 四期:恢复期。

  22. 辅助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 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23. 辅助检查 • 病原学检查:CoxA16 、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 血清学检查: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24. 辅助检查 • 血气分析: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 脑脊液检查: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25. 辅助检查 • 胸X线检查: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 磁共振: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 脑电图: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 心电图:少数病例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ST-T改变。

  26. 重症病例的物理学检查 X-ray胸片 • 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形状大小不一、可融合成大片状阴影 • 部分病例单侧为著,快速进展为肺门两侧由内向外逐渐变淡的蝴蝶状大片阴影

  27. 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 •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28. 诊断标准—确诊病例 • 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 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29. 临床分类 • 普通病例 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30. 临床分类 • 重症病例: • 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1. 临床分类 • 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 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 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 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32. 神经源性肺水肿 • 急件肺水肿是手足口病的最严重症状, • 形成原因:以神经源性肺水肿为主,少数合并爆发性心肌炎和急性左心衰。 • 典型症状为起病1—3 d内突然发生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发绀和休克,两肺短期内出现大量湿罗音,口鼻腔内涌出大量血性泡沫样痰,胸片显示双侧对称性非心源性肺水肿,若不及时处理,多在发生肺水肿后l一2 h内死亡

  33. 神经源性肺水肿 • 手足口病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其原因可能是EV71病毒破 坏具有调节功能的脑干组织结构,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肺水肿

  34.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的特点 • 多见于3岁以内的幼儿,以病程的第2~4 d多见,发病快; • 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处置,常在l~3 h内死亡; • 若治疗及时、得当,则肺部罗音消失相对较快; • 手足口病并发肺水肿时同时常伴有周围循环衰竭、神经系统受累、内环境紊乱、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及电解质紊乱等。

  35. 鉴别诊断 • 水痘 • 丘疹性荨麻疹 • 疱疹性咽炎及咽峡炎 • 口蹄疫

  36. 鉴别诊断 • 脊髓灰质炎 • 肺炎 • 爆发性心肌炎

  37. 个案 • 女,2岁10月 • 发热、精神差(7.5上午10点)----下午就诊某诊所,出现呕吐、无力---19点到某三甲医院---7.6上午8点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7.6上午8点30分出现抽搐、昏迷--- 7.6上午9点口吐血性泡沫液(痰)死亡。 • 尸检分离出EV71。

  38. 个案 • 患儿男性,2岁4月。因发热、口腔溃疡伴惊战1天,皮疹1小时入院。入院时呼吸50次/分,心率117次/分。入院后8小时患儿出现不规则呼吸,考虑中枢性呼吸衰竭,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抗病毒、降颅压、抗炎、脑保护等治疗。机械通气4天后患儿自主呼吸好,体温正常,顺利脱机。

  39. 重症病例--基本危险因素 • 持续高热不退。 •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 呼吸、心率增快。 •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 高血压。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 高血糖。。 有以上表现者考虑为重症病例,留观病区和住院病区。 重症患者多1~3天内发生!!!

  40. 治疗(手足口期) • 门诊治疗 • 以症状治疗为主 • 教育家长 与其他儿童隔离,并谨慎处理分泌物和粪便。 密切观察重症的前驱症状,如出现重症病例的表现,则应尽快入院治疗。

  41. 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 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g/kg,每4-8小时一次, 必要时加用呋噻米。 • 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mg-2mg/kg·d;氢化可的松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天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mg-20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或地塞米松0.5mg-1.0mg/kg·d。 • 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 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 •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42. 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 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 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 20 -30cmH2O,PEEP 4-8cmH2O,f 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43. 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 手足口病患儿出现肺水肿的最重要特点为病情进展十分迅速,选择恰当的插管时机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若患儿出现呼吸节律不规整、呼吸逐渐减慢、肺泡有效通气不足等中枢性呼吸困难表现者,应尽早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