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改革纲要与 “学校文化”

改革纲要与 “学校文化”. 钟启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 从“反对话文化”走向“对话文化”. 课程范式的转型. 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重建 “ 学校文化 ” 的实践课题. “ 课程范式”的转换与 “学校文化”的创造. 一、从 “ 应试教育 ” 向 “ 素质教育 ” 的转型. (一)纲要明示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体现了课程政策的转型. 课程政策的转型: “ 三级课程管理 ”

lloyd
Download Presentation

改革纲要与 “学校文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改革纲要与 “学校文化” 钟启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 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 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 • 从“反对话文化”走向“对话文化” 课程范式的转型 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重建“学校文化”的实践课题 “课程范式”的转换与 “学校文化”的创造

  3. 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一)纲要明示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体现了课程政策的转型 • 课程政策的转型:“三级课程管理” • 教育思想的转型:从“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 • 课程改革的理念: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 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二)纲要凸现了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体现了课程结构、教学规范及评价制度的转型

  5. 图一、思维活动中的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

  6. 图二、分科与综合并举的课程结构 分析、符号化、言语化 理性认识 (发现法则性、规则性、 逻辑性) 语文 英语 数学 科学 社会 美术 音乐 体育 等等 反馈 内化 学术、科学、艺术、技术体系 自然 社会 文化 (外部世界) 科学世界 环 境 (内部世界) 描述 经 验 表象 表达 色彩、音、身体、语词 感性认识 (发现本质) 外化 反馈 艺术世界 直接经验 问题解决学习 综合性学习(综合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教学

  7. 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三)纲要打破了“一纲一本”的传统课程编制的束缚,体现了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

  8. 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四)改革纲要的亮点 纲要的亮点,也是需要关注的课题 也是国际教育界共同面对的课题 • 1. 强化品德教育 • 摆正基本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环境伦理、生命伦理(基因歧视、安乐死、 • 辅助生殖、校内暴力)

  9. 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10. 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11. 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12. 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 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社会和经济。 • 在民众学校的发展史上,把人当“人”的教学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教学往往成为压抑“人”的生命活力的“人工窒息机”。……即便在21世纪前夜的今日,教学沦为“人工窒息机”的状况依然没有改观,如今,在受到教学窒息的学生们中间,疲于奔命甚至断送性命者,屡见不鲜。(佐藤正夫:《教学原理》)

  13. 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 ——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14.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一)重建概念 1.重建“学习”与“学力”的概念 2.重建“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3.重建“教师”的概念 4.重建“学校”的概念

  15.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1.重建“学习”与“学力”的概念

  16.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17.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18.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 学习具有情意性。这些因素包括自我认 识、信念、个人期望等 • 学习任务同学习者发展与需求的关联性、 生活涉及的真实性,对学习者的挑战与 新奇性 • 学习受到学习者的发展程度的影响 • 学习包括元认知

  19.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20.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21.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 基础与发展表明螺旋上升的过程: A是B的基础 B是C的基础 C是D的基础 反过来, D是C的发展 C是B的发展 B是A的发展 既是基础,又是发展

  22.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2.重建“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23.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24.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 课程即计划——把课程视为一种教学计划(理念课程、正式课程、教学计划) • 其要素包括:目标、内容、方法、活动、评价。 • (1) 重视社会文化价值的传递,强调社会道德 标准的建立,但难免忽略课程目标的合理性。 • (2) 有清晰的层次(国家、地方、学校、课堂), 便于控制但缺乏弹性,关注监督与控制, 忽略师生与课程的互动。

  25.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26.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27.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28.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3.重建“教师”的概念

  29.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4.重建“学校”的概念

  30.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二)制度创新 1.壮大课程教材的研究队伍 • 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31.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2.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 为选修不同课程的高中生提供不同的考试内容 • 逐步实现高校自主招生 • 相关司局组成研究小组,启动高考改革方案

  32. 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二、概念重建与体制创新——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 3.推进教师教育制度的改革 4.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沟通与合作

  33. 从“反对话文化”走向“对话文化” ——重建“学校文化”的实践课题

  34. 三、从“反对话文化”走向“对话文化” (二)学校文化的创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