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朴子概論

朴子概論. ㄧ、朴子地理位置:. ㄧ、朴子地理位置:. 二、朴子基本資料:. 【 人口統計 】 全區區分: 27 里 403 鄰 13741 戶 總人口數: 44 , 351 人 男性人口: 22 , 770 人 女性人口: 21 , 581 人 【 土地面積 】 : 50.203 平方公里. ( 根據朴子市戶政市政事務所 97 年 6 月底統計資料 ). 三、朴子市地名緣由:.

lobo
Download Presentation

朴子概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朴子概論

  2. ㄧ、朴子地理位置:

  3. ㄧ、朴子地理位置:

  4. 二、朴子基本資料: 【人口統計】全區區分:27里 403 鄰 13741 戶總人口數:44,351 人男性人口:22,770人女性人口:21,581人 【土地面積】:50.203平方公里 (根據朴子市戶政市政事務所 97年6月底統計資料)

  5. 三、朴子市地名緣由: 明永曆年間,林馬由泉州安溪來此開拓,明永曆35年(公元1681年),年邁的媽祖信徒林馬,跋涉千里,至鹿港天后宮迎請媽祖分靈至居住的半月莊供祀,歸途抵溪南畔,因天色已暗,又細雨紛飛,於是便暫借樸仔樹下小舍一夜。 豈料鄰近的民眾得知有媽祖聖像暫駐,便於樸仔樹下設壇安置,強求暫駐數日,以便當地民眾聚集參拜,挽留數日,林馬一直無法將聖像移回半月莊,於是毅然決定將聖像留於此地供民眾膜拜,自己回到半月莊,將親族遷徙,至臨近樸仔樹下的安溪厝開拓。

  6. 三、朴子市地名緣由: 而媽祖聖像既留,當地民眾便聚集商議,於樸仔樹下醵資供俸,謂之「樸樹宮」。 由於媽祖神恩廣被,信徒日漸增加,信眾於是聚居廟宇兩側,市街漸驅成形,而後繁衍成市集。市集因供奉媽祖而繁榮,媽祖首駐蹕之地亦於樸樹下,因此地名便采用「樸仔腳」。 而後樸樹宮於乾隆年間奉聖令改為「配天宮」日本據台後,因「樸仔腳」地名太俗,於是於大正九年(民國九年)藉地方制改重新命名為「朴子」,「朴」與「樸」同音。

  7. 四、朴子市沿革: 日據時期,因「樸仔腳」地名太俗,於是於大正九年(民國九年)藉地方制改重新命名為「朴子」。 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後,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劃歸台南縣,當時台南縣管轄有虎尾、斗六、北港、嘉義、東石、新營、曾文、北門、新化、新豐並將各郡改為區,而朴子原屬東石郡。 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依臺灣省各縣政府組織規程第十二條,將原先街庄改為鄉鎮,朴子鎮公所成立 民國三十九年十月嘉義縣政府成立,管轄原嘉義市暨嘉義、東石兩區,朴子正式隸屬嘉義縣。 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一日朴子鎮正式改制縣轄市,同年九月十日正式改制為市。

  8. 伍、朴子的歷史概論: 走在今日朴子的街道上,你可發現她只是一個位於嘉南平原上的平凡鄉鎮,除了一堆不高不低的建築物外,似乎就沒有什麼了!但若我們將時光倒流,你或許可見到鹿群奔馳於荒野中,或許又可見到有人正辛勤著開疆闢土,將時間再往現代推進時,你也許能見到岸邊船隻進出頻繁,岸上則是人來人往,一幅港口的熱鬧景象。 朴子是地處平原之上,土壤肥沃;旁有朴子溪通過,深具航運水利之便,整體環境相當適合農業耕作。而當漢人至此拓墾後,水利設施的修築,反映出當時的農耕面貌,隨著人群的聚集,大小聚落逐漸形成。

  9. 伍、朴子的歷史概論: 數百年前的朴子名為「猴樹港」,顧名思義,表示當年的朴子是一港口,但現在的她已無一絲一毫的海洋氣息。 在台灣開發的歷程中,朴子,屬於漢人較早移墾之地。在面對台灣這塊廣闊處女地時,為何早期的先民會選擇在此新建家園呢? 我們可以見到的嘉義縣(地跨今雲林、嘉義、台南縣北部),44為一片廣沃的平原,適合為開墾之地,尤其是河川所經之處,更添汲水之利,自然成為新生活的優先選擇。

  10. 伍、朴子的歷史概論: 傳聞顏思齊等海盜集團,曾在今日的北港、朴子、六腳一帶,也就是在笨港(北港與新港間溪底)、鹿仔草(鹿草本街)、龜佛山(鹿草竹山村)、南勢竹(朴子南竹里)、水港(鹽水井水里)、大坵田(布袋前東港)、大小榔(朴子大槺榔、小槺榔)、龜仔港(朴子順安里)、北新(太保水虞厝)、土獅仔(六腳塗獅村),築寨以居,統稱為「拓台十寨」。 雖然「寨」帶有軍事意味,但也相對顯示這些地方適合居住,一方面有港口可供進出,另一方面也多靠近溪流,便於進一步的開墾定居,如此才能成為漢人早期的據點。

  11. 伍、朴子的歷史-荷鄭時期: 在荷蘭時代(1624-1662)前後,因中國內部動亂不安,加上荷蘭人獎勵漢人來台,有較大規模的移民活動。農業的推廣是以今台南為中心點,向四周圍擴散出去,這可說是各地漢人聚落形成的起點。 荷蘭時期時除了加強農業的發展,在原有產業上仍繼續經營,例如在捕鹿方面,1637 年時已擴大到今嘉義、彰化一帶;在漁業方面,從《大員商館日誌》的記載可知,魍港(今布袋好美里)是一處相當重要漁業據點,而漁業也帶來貿易行為。除此之外,此地也是戰略據點。在以上的敘述中,雖然都沒出現「朴子」這個名詞,但我們可知朴子所處周圍,已有漢人在此捕鹿、種植、捉魚等行為,以算得上是稍具初步開發的地區。

  12. 伍、朴子的歷史-荷鄭時期: 在1662 年(永曆16 年)鄭成功入台後,對於糧食的需求更為急迫,首先是引進更多的人口,以利生產,再來則實施軍屯制,也就是各鎮營在其駐紮之地自耕自食,在《台灣土地慣行一斑》及伊能嘉矩的《台灣文化志》中,對於嘉義西海岸一帶的開墾有極詳細的記錄,其中與朴子較有地緣關係的是大槺榔西堡及東堡。 荷鄭時期的嘉義地區,發展多在近海的平原,也就是今日的朴子、六腳一帶。

  13. 伍、朴子的歷史-清領時期: 在《台灣土地慣行一斑》中有些許的記載,文中提到樸仔腳地區的開墾是始於康熙二、三十年間,福建省安溪縣人氏林馬渡海來台,向官府請求開墾,後來在1726 年(雍正4 年)時, 同安縣人陳金生在此從事商業活動,附近居民也多來此從事交易活動。 當初進入朴子的開墾地是在今天的配天宮附近,也就是開元里與安福里一帶,皆位於朴子溪南岸地帶。 在街市方面,朴子已由原來的「猴樹港街」改名為「朴仔腳街」。

  14. 伍、朴子的歷史-清領時期: 在早期朴子真正熱鬧所在為朴子街(今開元路),其他地方多只是有人居住的小村落。 早期的開元路是屬於「不見天大街」,每戶的立面寬度都相當狹窄,大約只有四至五公尺寬,但縱身卻相當深長,可達三O 至五O 公尺。且家家戶戶皆緊密排列一起,每間皆朝向街面,整體形狀好似蜈蚣,又稱「蜈蚣陣長條街屋」。 而整個街道的房舍如此緊密,最主要是為了安全,因為早期治安不佳,官府力量又有限,所以在建築上採取蜈蚣式街屋,一旦土匪來襲,只要守住頭尾兩端隘門,便無四面受敵之慮。

  15. 伍、朴子的歷史-清領時期: 但如此緊湊的建築形式,在居住上較無採光通風之便,所以需要在屋內採多進及天井結構,才能彌補這些缺點。 早期交通工具並不發達,所以居民大多是步行,街道設計亦毋須考慮到車輛往來,相當狹隘,中間還有溝渠流過,兩旁也沒有「亭仔腳」的構造。為了方便生意往來,不受天雨影響,於是在街道上搭設簡易屋頂,使人居中而不受天氣影響。 當時街道不僅狹隘,而且骯髒不堪,一方面是行人往來的道路,但搖身一變,又成為人畜排泄、廢棄物的堆置場,毫無衛生觀念可言,而這也成為引發後來鼠疫的重要關鍵之一。

  16. 伍、朴子的歷史-日治時期: 朴子在日治時期的行政、經濟等各項發展狀況,而這些多是延續清代的基礎,再加以發揚光大,而同樣延續著既往舊習的還包括衛生習慣。 當日人來到台灣後,衛生條件的惡劣,除了讓日軍大為失血外,最重要的是各種疾病充斥各地,讓日人的生活受到嚴重的挑戰。有鑑於此,日人來台初期,對於許多生活舊俗都未加干涉,唯獨在衛生上有著全新的改造。 在朴子的發展過程中,也曾因為公共衛生的不佳,導致鼠疫在此肆虐數十年,造成住民的生理、心理、財產上的鉅大創傷,這對朴子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17. 伍、朴子的歷史-日治時期: 日治初期,東石、布袋、安平等港口與對岸中國的東南沿海,往來仍是相當頻繁,在這互動過程中,人與物品在兩岸間頻繁進出,而各式疾病也隨之而來。對於朴子等地造成嚴重傷害與影響的傳染病—百斯篤。 安平街在1896年4月17日便爆發鼠疫,因為安平為一港口,與對岸往來相當頻繁,所以當廈門、香港等地流行鼠疫時,藉由船隻的往來,自然成為百斯篤菌抵台的第一站。很快的,鄰近的臺南市在同年6月也傳出疫情,藉由人、物的往來與交通,鼠疫便以台南為中心,向四方聚落散播開來。

  18. 伍、朴子的歷史-日治時期: 其中朴子是在1900年底首次出現鼠疫,隔年立即爆發大流行,周遭村落無不被波及,居民因惶恐而遷徙至他處,但這也為病毒傳播開出新的通路。 為什麼朴子傳染會這麼嚴重,這是因為清末時期的街道,是呈現蜈蚣狀長條屋式,家家戶戶的門面都相當狹小,而縱深卻非常的深邃,加上為了防範盜賊,戶戶皆是緊連靠一起,所以屋內採光、通風設施相當不足,往往是漆黑一片,空氣亦是相當污濁陰濕,市街的汙水也到處橫流。 在這情況下,一旦爆發鼠疫,其後果可想而之。據聞朴子地區最早出現鼠疫的便是住在溪仔底的趙家,當家人得到鼠疫時,其他人並不忍心將其隔離,以致病情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19. 伍、朴子的歷史-日治時期: 「本島之百斯篤,概皆隔年流行,獨嘉義廳下之樸仔腳則每年流行。故自去年終亙本年初,篤事靜謐之台灣,亦惟在樸仔腳地方,多見有有菌鼠…」由上述報導可知,朴子地區所捕獲的老鼠數量幾乎佔全臺的1/10以上,可怕的是,其中帶有病菌的鼠類也特別多,與同時期全島的菌鼠數做比較,幾乎都占1/4到1/3強。 朴子的地方政府亦注意到這問題,所以除了以醫藥來治療鼠疫外,整個朴子的環境改造,則是另一重點所在。下水道的完成,使得污水不再到處橫流。

  20. 伍、朴子的歷史-日治時期: 另一重要工程則是清潔用水的取得,在以往的朴子,人們用水大多來自井水、河水等自然水源,但這些天然產物並未經消毒,許多病菌亦隱身其中,而在鼠疫肆虐過後,朴子當局亦開始籌畫「上水道」工程,也就是自來水管道的鋪設與供應。 整個自來水工程在於1935年6月28日竣工,同年9月19日,朴子地方人士為了自來水工廠及朴子小學校新校舍雙雙完成,還舉辦遊行和慶祝遊藝會。 朴子水道源頭便是今日的自來水公司(東石國中旁),當時用來儲水的朴子水塔,塔高35 米,至今仍聳立在原地,成為朴子人心中的精神地標。對於朴子的住民而言,自此便可飲用乾淨的水源,也大大解除疾病的威脅。

  21. 六、朴子的各里特色-安福里: 蕃薯巷 連接牛磨店巷 早期巷東為販售番薯、番薯簽、番薯葉,等民生物資聚集成市因而得名巷內早期有客棧今已不復見牛磨店巷至番薯巷本是連貫相通,後由於開闢新興街(今中正路)與光復路遂被截成兩段朴仔腳通往諸羅山(嘉義)必經之路。

  22. 六、朴子的各里特色-安福里: 溪仔底 朴子溪因歷經多次洪水,改道北移至今朴子溪,黎明路與向榮路間為舊有河道,改道後留下的窪地填平後,漸有遷移建屋形成聚落故以「溪仔底」稱之。

  23. 六、朴子的各里特色-平和里: 果菜市場 由朴子市農會於1968年2月4日設立果菜批發市場,專營蔬果拍賣業務.日久生變小販逐漸取代批發。 現今果菜市場內有各式蔬菜之販售,批發及零售夾雜經營,業者每日黃昏至雲林西螺的果菜集散地批購。

  24. 六、朴子的各里特色-平和里: 布埔仔 清代至日據時期此處小池塘與草埔錯綜複雜景觀寬大,染坊大多在此曝曬染布因而得名。 位於安福里與平和里之界,日據時代之後都市化擴大,逐漸成為行政文教中心,有公所、衛生所、郵局、電力公司、學校…等集中此帶,布埔仔之名也因此為人們所淡忘。

  25. 六、朴子的各里特色-德興里: 新吉庄仔 朴子溪河道變遷後,才遷入形成的新結成聚落,故名為新結庄又稱為新吉庄 。 全村建築統一坐北朝南,成棋盤式格局,村民以侯姓涂姓居多,早期生活較清苦時以綁槺榔掃帚維生,現今特色則為泥水匠、木匠、油漆匠、等蓋房屋的(師傅庄)其中以涂水樹先生為出類拔萃。

  26. 六、朴子的各里特色-德興里: 農業改良場朴子分場 緣自日據末期戰時態勢下號稱「增產報國」,擇朴子溪東南畔緊臨蒜頭糖廠,座落大槺榔双溪口段,專設供應甘藷和落花生品種選育試驗圃地。 現今主要業務為玉米與高梁品質改良、病蟲害生物防治研究及栽培技術改進試驗和示範推廣工作。特色:係聞名全島國際性玉米研究中心,對品種改良試驗研究成果斐然。

  27. 六、朴子的各里特色-中正里: 牛磨店巷 係先民輾磨綠豆米豆五穀粉末兼販售商舖聚集成巷因以名之。由牛磨店巷至番薯巷本是連貫相通,後由於開闢新興街(今中正路)與光復路遂被截成兩段巷中古建築是民清遺物,樓閣牆壁編竹糊黏土稻殼,外塗白灰。

  28. 六、朴子的各里特色-大葛里: 雜姓公廟 原名「什姓堂」相傳於清乾隆六年,大槺榔庄內亂起,雙方對峙戰況激烈戰死者不計其數,其中有李、王、朱、邱四位勇士悍衛本庄奮勇抵抗不幸英勇成仁,庄民感念四勇士護衛之恩乃以四大元帥尊奉之。 屢次翻修直至民國七十年經地方仕紳發起重建於同年竣工入火安座並更名為「雜姓公廟」。

  29. 六、朴子的各里特色-南竹里: 牛吃水仔 南勢竹舊稱「牛吃水仔」又稱「竹圍仔」,乃因發源地(今陳家古厝後)原有一水塘為牛隻吃水休憩的地方,故舊稱為「牛吃水仔」,而又有很多竹林故又稱「竹圍仔」,該水塘與竹圍已不存在止留一地名。 南勢竹作物葵花子可以收成葵花子又可觀賞花海~~~

  30. 六、朴子的各里特色-開元里: 配天宮 明永曆36年,由半月莊人氏林馬奉請媽祖婆金尊沿牛稠溪溯溪至樸仔樹腳小憩,在地人聽說有媽祖金尊爭相膜拜乃至強求數日,設壇安置樸仔樹下未料致竟不得迎回半月莊。【鎮殿媽】為當年林馬氏落腳休憩的樸仔樹 受媽祖青睞以歷經千載樸仔靈樹雕塑金身 將上半段剪去 下半段削去樹皮雕塑為今之「鎮殿媽」樹根吸收大地靈氣 至今尚活不爛。

  31. 六、朴子的各里特色-開元里: 榮昌戲院 榮昌戲院是朴子第一家戲院,地方習稱舊戲園,早期電影未普遍時,以歌仔戲、新劇、歌舞團、布袋戲、馬戲團..等炒熱附近聯防庄仔,要看戲先結草繩佔位置,庄腳民眾則牛車裝載,裡面看戲外面牛車、牛隻、蔗尾、牛糞、腳踏車滿地是,下戲之前先開門,外面一大群看戲尾的你推我擠,夾雜甘蔗、涼水、賣檳榔的吆喝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