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塞北草原文化

塞北草原文化. 第 1 节 草原文化区地理环境特点. 1.1 草原文化区地域范围 塞北草原地处中国北部的高原地区。北与西伯利亚毗邻,南至阴山,西起阿尔泰山,与青藏高原相通,东以大兴安岭为界,即草原文化区的地域范围。. 1.2 特色自然景观与地域特点. 山脉 大兴安岭 贺兰山 阴山 阿尔泰山 草原 森林草原 湿润草原 干草原区 荒漠草原 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中国第三大沙漠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 野生草原动植物 野马 野驴 黄羊 沙狐

loli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塞北草原文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塞北草原文化

  2. 第1节 草原文化区地理环境特点 1.1草原文化区地域范围 塞北草原地处中国北部的高原地区。北与西伯利亚毗邻,南至阴山,西起阿尔泰山,与青藏高原相通,东以大兴安岭为界,即草原文化区的地域范围。

  3. 1.2 特色自然景观与地域特点 山脉 大兴安岭 贺兰山 阴山 阿尔泰山 草原 森林草原 湿润草原 干草原区 荒漠草原 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中国第三大沙漠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 野生草原动植物 野马 野驴 黄羊 沙狐 羊草 黄花苜蓿 黄麻

  4. 第2节 草原文化发生发展特点 2.1 草原文化的起源和特点 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类文明的曙光曾经从这里升起。

  5. 距今5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制造场距今5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制造场

  6. 红山文化之牛河梁女神庙 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距今五千多年) 代表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中华文明起源史由此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地域研究的范围,也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7. 红山文化处图之玉龙 红山文化出土之玉猪龙 我国最古老的石雕人像被考古界称为“中华老祖母” 红山文化出土之女神头像

  8. 陶爵 彩绘陶鬲 彩绘陶罐 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3500年-4000年,是由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文化类型。在内蒙古赤峰市发掘出的夏家店下层遗址中分辨出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夏商时期的北方青铜文化。

  9. 2.2 草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草原民族的更替演绎草原历史: 东胡(乌桓、鲜卑、柔然是东胡族系的主体)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10. 中国古代主要草原民族分布图

  11. 2.2.1 东 胡 • 东胡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史籍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周逸书》上称其为东胡。到战国时期,称“胡”、“东胡”。它是内蒙草原东部最强盛的民族,最庞大的部落联盟。 •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东胡雄居内蒙古草原东部。约在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因东胡王骄狂轻敌,屡欺匈奴,被匈奴冒顿单于一举击溃,部族解体,东胡王国灭亡,其后裔多为匈奴所融合。 东胡在草原上驰骋之 际,正处在考古学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代表了内蒙古东部草原青铜文明的兴旺。

  12. 2.2.2 匈 奴 战国时代,“匈奴”之名开始见诸我国史书。 据记载: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齐等国帅匈奴共攻秦,匈奴已经是我国北方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公元前209年,匈奴部落首领头曼单于之子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在北方草原上第一次建立起了游牧民族政权。

  13. 昭君出塞

  14. 自冒顿单于立国到89年、90年、91年,北匈奴三次败于汉朝军队后西迁,匈奴政权在北方草原上活跃了整整三个世纪。此后,一部分匈奴人西迁中亚欧洲,引起欧洲民族格局大变动,被西方学者称为”上帝之鞭”。还有的入居中原,或是融于其他草原游牧民族,最终隐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自冒顿单于立国到89年、90年、91年,北匈奴三次败于汉朝军队后西迁,匈奴政权在北方草原上活跃了整整三个世纪。此后,一部分匈奴人西迁中亚欧洲,引起欧洲民族格局大变动,被西方学者称为”上帝之鞭”。还有的入居中原,或是融于其他草原游牧民族,最终隐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15. 匈奴人最后的去向

  16. 2.2.3 乌 桓 乌桓又称乌丸,是东胡族一支。 西汉初年匈奴击破东胡,东胡溃败分裂成两部,其中一部退居乌桓山,臣属匈奴,休养生息。武帝时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 乌桓族在东汉末年,散布于北方塞内各郡,势力强大。黄巾起义,中原大乱,乌桓凭借强大的骑兵力量,成为北方各割据集团积极争取的外援。是河北袁氏集团依重的军事力量之一。 曹操在击败袁绍集团后,平服三郡乌桓,选其精锐组成骑兵,为曹操统一北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余居于塞内的各郡乌桓,移入中原,相互融合。 此后乌桓各部落日益瓦解,臣属于中原政权,经西晋到十六国时期,逐渐融合到北方各族中。

  17. 和林汉墓壁画—牧马图 乌桓人牧马。图中的骏马,昂首挺胸,从容自若,身姿壮健,寥寥几笔,勾画出草原上马驹的天真姿态。全图气势恢宏,是描绘乌桓民族的珍贵画卷。

  18. “晋乌丸归义候”金印

  19. 2.2.4 鲜 卑 • 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匈奴被汉击败后,鲜卑乘机据有匈奴故地,并其余众部落十余万,势力大增。 • 东汉桓帝时,鲜卑首领檀石槐建王庭于弹汗山(今河北境内),建立起强大的部落大联盟,各置大人统领。魏晋南北朝时期,迁入内地的鲜卑各部份在中原建立政权,有前燕、西秦、南凉、北魏、北周等。 • 拓拔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经九难八阻南迁至今乌兰察布草原,建都盛乐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开魏国(北魏)基业,后又迁都平城,洛阳,与东晋及南朝对立,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极盛时,疆域东北起辽西,西至新疆东部,南达淮南,北至蒙古高原。 •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到公元534年时,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再后归于隋朝统一。鲜卑族到南北朝后期逐渐融合在汉族和其它民族中。它在中国北方历史舞台上活跃了四百余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为封建社会注入新鲜血液,开隋唐盛世之先导。

  20. 拓跋鲜卑的发源地——嘎仙洞

  21. 2.2.5 柔 然 柔然属古代东胡民族,与鲜卑同源。公元四世纪末时即南北朝对峙期间,柔然还处于氏族公社末期。过着逐水草以居的游牧生活,无城郭、居穹庐毡帐,无文字。 柔然的最高统治集团是郁久闾氏,自号“柔然”。当时依附于北魏。然北魏与柔然始终处于相对敌对状态,在战争间歇时,曾友好相处。北魏文成帝的母亲景穆帝妃,就是柔然人郁久闾氏。柔然人在北魏朝廷中居文武高位,以及与鲜卑贵族结为姻亲的人不少。 柔然征服了敕勒诸部,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建庭于弱洛水(今土拉河)畔。公元402年,车鹿会后裔社仑自号丘豆伐可汗。当时他的控地西焉耆(今新疆焉耆县)以北,东至“朝鲜故地”之西,南临大漠,北穷瀚海,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奴隶政权--柔然汗国。成为继匈奴、鲜卑之后控制我国北方大草原的强大民族。 公元六世纪中叶,原来役属于柔然的突厥族逐渐强大起来,突厥首领土门在降服了敕勒五万余落之后就开始反抗柔然奴隶主奴役的斗争。柔然汗国最后于公元555年被突厥所灭。 柔然信仰萨满教,后来佛教在柔然非常盛行。 柔然人的社会经济以游牧的畜牧业为主,狩猎业在当时也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皮毛、皮革手工业也有所发展。突厥族曾经是柔然的锻工部落,冶铁发达。

  22. 2.2.6 突 厥 • 突厥兴起的时代,正值欧亚三大帝国繁荣之际。西亚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兴起,基督教的东罗马拜占廷帝国走向繁荣,东方的中国正逢盛世隋唐。 • 突厥广义上包括铁勒、狭义的突厥等各部。其强大时占有东起贝加尔湖,西至中亚,横跨大漠南北的广阔地区。在北朝晚期,突厥臣属柔然,有发达的冶铁技术,以游牧经济为主。 • 公元552年突厥打败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突厥汗国后分东、西突厥和后突厥,立国近二百年(公元552-745年)。 • 唐贞观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东突厥的复兴)汗国被回纥人所灭。其后裔,一部分留在蒙古高原,另一部分迁至中亚(今土耳其)及中国新疆地区。 • 突厥人属于中亚民族,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写。突厥人创造文字,开北方民族之先河,遗字散见于阴山和乌兰察布草原的岩画和蒙古国的碑刻上。其文化及风俗习惯,如制造高轮木车、东向拜日、崇拜萨满巫师等,对契丹、蒙古多有影响。

  23. 突厥分布图

  24. 2.2.7 契 丹 契丹属东胡族系,是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契丹”意为镔铁,表示坚固,故后来与契丹对抗的女真建国称“金”。 公元四世纪末,契丹人游牧于潢水和土河(今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一带,初仅有以“白马”、“青牛”为族徽的两个部落,后发展为八大部落。 契丹曾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归附唐朝。在契丹驻牧地设松漠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即辽太祖,公元907--926年)统一八部,日渐强大。称帝建元,定国号“契丹”。公元947年改国号为“大辽”。 契丹王朝在辽兴宗之后开始逐渐衰落。公元1125年被新兴的女真族攻灭,其后裔一部分融合到蒙古族中,一部分西迁中亚建立了西辽政权。契丹立国二百余年,在中国蒙古草原及欧亚文明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5. 契丹族有使用面具的葬俗,源于原始萨满教,也受佛教文化影响。萨满巫师在作法时都带面具。此外,契丹妇女为护肤,以黄色括萎将面部涂匀,面色金黄谓之“佛妆”。故宋人有诗云:“有女夭夭称细娘,真珠络臂面涂黄。南人见怪疑为瘴,墨吏吟夸是佛妆”契丹族有使用面具的葬俗,源于原始萨满教,也受佛教文化影响。萨满巫师在作法时都带面具。此外,契丹妇女为护肤,以黄色括萎将面部涂匀,面色金黄谓之“佛妆”。故宋人有诗云:“有女夭夭称细娘,真珠络臂面涂黄。南人见怪疑为瘴,墨吏吟夸是佛妆”

  26. 2.2.8 女 真 • 女真又称“女直”,先祖为周秦时东北地区古老的肃慎、挹娄人。辽代把女真为分“熟女真”(已入辽籍的)和“生女真”两部。 • 辽末,生女真完颜部阿骨打,举兵抗辽。公元1115年建立“大金国”,迅即由东北进入北方草原灭辽,继而进入黄河汉域灭北宋。后来,在公元1234年为南宋联合蒙古军队所灭。其后女真人仍活跃于东北地区,明末,除女真号自称满洲,并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 女真与前代游牧民族不同,除了牧养牛马外,还大量养猪并从事农耕、冶铁、采金业,经济实力较雄厚。女真人崛起后,着力吸收发达的汉、辽文化。依照汉字和契丹字的偏旁部首创制了民族文字。受宋辽影响对佛教、道教、太阳神、孔子都非常尊崇。

  27. 金、辽、西夏、南宋对峙图

  28. 2.2.9 蒙 古 • 蒙古族属东胡族系,约在公元七世纪左右,出现于唐代史籍,称“蒙兀室韦”。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一带。8世纪初,他们开始从呼伦贝尔草原向蒙古高原迁徙,逐渐广泛散布于蒙古高原,形成了众多部落。12世纪80年代,蒙古乞颜氏贵族铁木真势力日渐强大,于1206年登上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并以此为标志,开始登上世界历史舞台。此后,蒙古铁骑四处征战,在短短的数十年内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规模空前的大帝国。对欧亚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尽管蒙古帝国很快分崩离析,但蒙古民族却没有因此而消亡。而是几经荣辱,承载着数千年草原文化传统,顽强地生存到今天。

  29. 蒙古帝国版图

  30. 成吉思汗陵

  31. 忽必烈出行图

  32. 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登上汗位,改国号为元,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登上汗位,改国号为元,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 • 1276年攻灭南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实现了个民族之间的融合,结束自唐末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对峙的分裂局面。 • 公元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推翻。蒙古族小部分留在中原与汉族融合,大部分随蒙古贵族退回长城以北。仍控制着大漠以南的广大地区,史称北元,与明王朝南北对峙。 • 北元内部分裂后,皇权衰落,形成西部瓦剌、东部鞑靼、东北部兀良哈三大集团。达延汗稳定蒙古社会的封建秩序,并与明朝和平互市。公元1517年达延汗去世后,蒙古地区再度出现封建割据局面,形成漠南、漠北、漠西三个新的蒙古集团。 • 清朝以来,漠南诸部蒙古成为大清王朝的臣属。蒙古骑兵随清王朝南下,成为主力军之一,在定鼎中原、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清初开始,清廷在漠南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把漠南广大地区编成六个盟,分为若干旗;后统一漠北地区,又将漠北编成四个盟;最后统一了漠西蒙古。

  33. 蒙古文字

  34. 第3节 草原特色文化及其特点 3.1 牧人生活全景 3.2 牧人信息传递 3.3 蒙古族婚礼 3.4 草原艺术 3.5 节日习俗与祭祀风俗 3.6 信仰

  35. 3.1.1 牧人生活全景之蒙古包 3.1 牧人生活全景 3.1.1 蒙古包 “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好似白莲花”

  36. 马奶酒 奶皮子 3.1.2 蒙古族饮食

  37. 奶茶 奶酪 奶豆腐 蒙古族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意思是纯洁、崇高的奶食品。白食分为食品、饮料两大类。食品主要包括奶皮子、奶酪、奶油、奶豆腐、奶饼等;饮料主要有,奶茶、酸奶等。

  38. 蒙古烤全羊

  39. 3.1.3 服 饰 蒙古族千百年来的游牧生活和高原上相对恶劣的气候环境,造就了蒙古族独特的服饰体系。 其服饰特色表现在袍子宽而长,长度一般以到靴筒上缘为宜。 并按不同款式分为:开衩袍与无衩袍,马蹄袖袍与无马蹄袖袍。在逢年过节、做寿时有给父母长辈送新袍子的习俗。

  40. 蒙古靴突出的特征是靴尖上翘,底为船形。并在靴帮、靴筒上有多种装饰图纹,象征主人的吉祥如意、飞黄腾达。按形状可分为尖头靴、小尖头靴、圆头靴。据质地可分为皮靴、布靴、毡靴,按靴筒的高矮可分为高筒靴、中筒靴、矮筒靴。蒙古族称布靴为“马海”,布靴易于绣花、补花,所以马海的纹饰图案格外华丽。蒙古靴突出的特征是靴尖上翘,底为船形。并在靴帮、靴筒上有多种装饰图纹,象征主人的吉祥如意、飞黄腾达。按形状可分为尖头靴、小尖头靴、圆头靴。据质地可分为皮靴、布靴、毡靴,按靴筒的高矮可分为高筒靴、中筒靴、矮筒靴。蒙古族称布靴为“马海”,布靴易于绣花、补花,所以马海的纹饰图案格外华丽。

  41. 乌兰察布头饰 巴尔虎头饰

  42. 3.2 牧人信息传递 某种意义上说,是马把蒙古族推向了历史的辉煌。12世纪是蒙古草原部落战争风起云涌,马的多寡壮弱对战争起着决定性作用。到了13世纪成吉思汗称雄时代,百万铁骑则成为世界征服者的象征。 就游牧社会及其历史发展而言,马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蒙古谚语中有“蒙古人没有马,就像没有手脚”、“好马从驹起,好人从幼起”等谚语,反映了草原人民对它的热爱。

  43. 草原牧人有时用骆驼的悠久历史,他们喜爱骆驼,视其为吉祥物,在隆重的饶有风趣的蒙古族婚礼上就有“讨名礼”的礼节,骆驼会给婚姻带来幸福和吉祥

  44. 草原勒勒车   勒勒车是一种牛车,是适应草原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常常是一家人住在里面。车轮较大,轮子直径可达1.4米左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勒勒车通常是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草原游牧时代的结束,一大批带有游牧特色的生产生活用具相继从草原上消失,勒勒车成为草原上最后的留守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