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1

法治國家下的友善校園與輔導管教

法治國家下的友善校園與輔導管教. 許育典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暨科技法律研究所 特聘教授兼系主任及所長. 講座簡歷. 學歷: 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律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暨科技法律研究所 專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及所長 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諮詢委員 澳門法學編輯顧問 台灣法學學術諮詢顧問

louis-gill
Download Presentation

法治國家下的友善校園與輔導管教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法治國家下的友善校園與輔導管教 許育典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暨科技法律研究所 特聘教授兼系主任及所長 2014/11/3

  2. 講座簡歷 學歷: 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律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暨科技法律研究所 專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及所長 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諮詢委員 澳門法學編輯顧問 台灣法學學術諮詢顧問 台南市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台南市教育審議委員會委員 台南市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台南市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台南市國中小人權法治教育顧問 2014/11/3

  3. 大綱 2014/11/3

  4. 友善校園的起源 (1)將「讓台灣學生免於體罰的恐懼」觀念推廣出去 (2)希望政府與學校、民間團體共同努力,使校園中 的體罰暴力逐漸在我們的社會中消失,讓台灣學 生可以在一個自由、寬容的環境中學習知識 (3)研議擬定「校園體罰及暴力防治法」,課以體罰 刑責 • 「友善校園」理念的提出,源自於2003年12月21日由 中學生權利促進會、永和社區大學、後四一0教改論 壇等友善校園聯盟提倡終結體罰運動,希望讓台灣學 生免於體罰的恐懼。友善校園聯盟訴求的目標是: 教育部擬訂「各級學校友善校園核量表」草案,要求學校不能以任何形式體罰或言語暴力對待學生,也不能搜查學生信件、書包或置物櫃,並在中小學作一連串的評鑑。 回應 2014/11/3

  5. 友善校園的意義 學生 自我實現 自由 多元開放的教育環境 教師 學生 非權利 主體 學生 為權利 主體 學校 國家教育權 國民教育權 學校 特別 權力 關係 上 下 教 師 學 生 學生 特別權力關係解構 校園對學生而言,是快樂學習的場所,使學生免於恐懼、暴力與脅迫;對老師而言,以愛心教導學生,給與身教與言教無形的教化,友善的態度下達成教育的目的;對家長而言,溫馨而友善的校園環境,更能使其安心將小孩交由學校教育,並藉此更積極投入實施其父母的教育權,並與學校建立良好的互動。 2014/11/3

  6. 友善校園的意義 因此,「友善校園」的定義,是指老師將學生當作朋 友一般,尊重其在憲法上受保障的人權,用愛的教育 取代打罵,循循善誘教化學生,使學生在免於恐懼、 暴力、脅迫下,認同學校並喜歡校園,建立師生互動 關係與同學情誼和諧關係,開心地達成其人格的自我 實現。其實,以強制力去迫使學生接受老師所傳授的 知識,或達成管教的目的,均違反了學生的自我實現 權,也使得校園變得不友善,甚至成了反人權、民主 與法治的校園。所以,國家必須提供一個免於暴力、 脅迫的環境,讓學生自由汲取其知識,尊重民主及多 元文化的形成,自我型塑其人格,培養其未來參與公 共事務以及批評公共政策的能力,深化其自由、民主 與法治的生活價值,進而奠定實現法治國家的基礎。 2014/11/3

  7. 1 建構和諧關懷的溫馨校園 2 建立開放的平等校園 3 營造尊重人權的法治校園 4 5 體現生命價值的安全校園 創造普世價值的學習環境 友善校園的意義 友善校園的具體內涵包括:零體罰的訴求 、人權法治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學生偏差行為輔導等。 就此而言,教育部在2005年制訂「友善校園總體營造 計畫」,從該計畫的內容可以看出,友善校園總體營 造計畫企圖整合過去既有的學生輔導與訓育工作。具 體來說,教育部在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中,列舉出 5大目標: 2014/11/3

  8. 友善校園的意義 2005年 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 2005年 教育部公民實踐方案 • 將友善校園作為一切措施發展的基礎 • 將「強化公民意識」作為執行項目 (2009年改為「教育部人權教育與公民教育實踐方案」) • 以「建立友善校園」作為「人權教育與公民教育實踐」下的執行項目 ? 這種不斷堆砌「計畫」、「目標」、「措施」、「方 案」的作法,令人擔心的是:如果連教育部對友善校 園的定位都不清,那麼,更何況是執行的各級學校? 2014/11/3

  9. 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溫馨和諧的友善互動模式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溫馨和諧的友善互動模式 學生 對話 對話 溫馨和諧 互動模式 教育人員 教師 對話 2014/11/3

  10. 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相互尊重的校園多元文化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相互尊重的校園多元文化 學校環境不是只有單一知識思想的傳授,必須提供多 樣性的知識供學生汲取,建立多種選擇的可能性,在 最大可能的範圍內盡量開放各種知識來源,讓學生能 獨立思考從辯證中獲取較正確的知識,並且從與他人互動交流中,學習如何互助達成目標,並建立與同儕間的友誼與老師間的溝通管道,使校園友善而充滿和諧,消除彼此間對立、競爭的氣息。不可否認地,台灣新移民族群的數量逐漸增加,這些新台灣之子,在學校就學時,往往因為語言或是膚色而受到同學的歧視甚至是排擠。 2014/11/3

  11. 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相互尊重的校園多元文化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相互尊重的校園多元文化 對不同族群的文化刻板印象與偏見 教師是學生的重要他人,所以,教師要常常反省自己對弱勢族群的態度,並且,具備瞭解各種文化族群特性的能力,教學時要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協助不同種族、文化、族群、以及語言團體的學生都有機會獲得自我實現的機會。更甚者,教師須幫助學生瞭解其個人本身及其文化背景的特色、以發現人我的異同,進一步教導學生從各種不同族群文化觀點看世界,讓學生學會對不同族群欣賞、接納與容忍的態度。 2014/11/3

  12. 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相互尊重的校園多元文化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相互尊重的校園多元文化 整體而言,基本人權是一種文化,是經由日常生活中持續不斷去形成的價值和信念。所以,欲建立一個多元文化的友善校園,相關的課程雖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動與實踐的過程。 簡單來說,學校責任在於培養學生價值的判斷能力,學生唯有透過多元化的教材去接觸不同且彼此衝突的價值觀,才能培養出自主又客觀的價值判斷力。 教導給學生 多元文化的基本人權 在學校與社區生活中被實踐 2014/11/3

  13. 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相互尊重的校園多元文化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相互尊重的校園多元文化 • 指受害學生受施暴者公開的攻擊──包括語言、肢體的霸凌、勒索和E霸凌等等 直接的霸凌現象 間接的霸凌現象 • 以操控社交關係來孤立某人 此外,調查發現,「霸凌」事件是學生在學校最容易 發生的不愉快。霸凌,是指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 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或是被鎖 定為霸凌對象而為受凌兒童的情形。 霸凌現象顯示了校園內對於多元價值、相互尊重的態 度欠缺,學校必須注意學生的人格發展,適時給予關 懷與協助,才能建立真正的友善校園環境。 2014/11/3

  14. 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民主法治的普世人權價值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民主法治的普世人權價值 學者杜威認為,民主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民主作為一 種生活方式是指:每個成熟理性的人民參與形成共同 生活的價值標準。我國憲法第2條規定了人民是主權 的擁有者,也就是人民得經由廣泛地參與公共事務的 討論,來形成一個積極、活力的公民社會。這個想法 落實於校園,即為友善校園的落實。因此,學生作為 教育的主體,可以參與對其人格開展有關係的學校事 務的決定。具體來說,學生可以推派代表,參加作成 與其相關的組織與程序。如果學生確實可以參與學校 事務的運作,才能真正落實「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 ,學生才不會淪為教育客體。 2014/11/3

  15. 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民主法治的普世人權價值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民主法治的普世人權價值 就法治價值的實踐來說,校園內常發生學生隱私權受 侵犯的情形。既然學生也是基本人權的主體,在受教 育的過程中其隱私權也應該被尊重。由於需要瞭解學 生的個人狀況,教師才能幫助學生開展其人格,而且 ,由於詢問者是教師,學生也往往願意將其較為私密 的事情與教師分享,因而教師容易取得許多學生的個 人資料。因此,教師在公開場合時,應避免將學生的 相關資訊揭露,以保障學生的隱私權。如此一來,將 有利於師生間的和諧互動,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人格 自我實現的輔助者。 2014/11/3

  16. 廣義 狹義 凡是與校園活動中的安全因素有關皆包括在內 ,例如:環境、設備、人員、活動、物品等等 安全的教育活動與教育設施 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安全、無障礙的校園環境 幾年前,玻璃娃娃在樓梯不慎摔死的個案,讓校園安 全與無障礙空間的問題受到全國的關注。校園安全是 指校園意外事件的避免,和校園內所有人員與財產安 全的維護。進一步來說,校園安全可區分為廣狹義: 為了能完整保護學生的基本人權,應採廣義的定義。 因此,由校園人員、環境、設備、活動、物品等因素 所造成的事故,皆是校園事故。 2014/11/3

  17. 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安全、無障礙的校園環境友善校園的形塑─建立安全、無障礙的校園環境 就此而言,為了確保學校安全,學校不但要定期保養 學校設施,還要教導學生如何正確的使用相關器材設 施,且在高風險的器材設施前豎立使用說明。而且, 校園內存在著一定的死角,常因而造成學生安全得隱 憂。所以,學校應對校園死角進行規劃,進一步加強 校園死角的監督與注意。此外,面對數量不少的身心 障礙學生,校園的無障礙空間更顯出其重要性。校園 環境要能創設無障礙空間,去接納身心障礙的學生, 並且持續去發展此一理念,才是一個真正展現永續關 懷、寬容的友善校園。 2014/11/3

  18. 大綱 2014/11/3

  19. 教師管教的正當性與性質 在充滿人權理念的友善校園中,教師扮演著關鍵的角 色。其必須時時反省是否對基本人權的瞭解有所偏差 。而在教師的所有教學活動中,最常不自覺牴觸基本 人權裡面的是:教師的管教問題。管教是以權力性和 非權力性手段來管理學生的行為,以事前預防或事後 矯正學生的偏差行為。 2014/11/3

  20. 教師管教的正當性與性質 學生的自我實現 父母懲戒權 的移轉 教師 管教權 源自 源自 不可否認地,教師在教學活動的實施中,無可避免的 會遭遇種種的突發狀態,教師必須採取有效的管教措 施,以改善師生互動情況。所以,為了維護教師的教 學自由,教師需要有管教的權限,其直接目的當然是 為了維持教學的秩序,但最終目的則在於營造學生人 格自由開展的最大可能空間。 。 因此,就教師教學自由下的維持教學秩序權而言,教 師對學生管教的目的,就是要培育學生的健康身心, 發展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 2014/11/3

  21. 教師管教的正當性與性質 教師法第17條第1項:「教師除應遵守法令履行聘約 外,並負有下列義務:……四輔導或管教學生,導 引其適性發展,並培養其健全人格。……」並將教師 的輔導與管教辦法授予各校校務會議訂定。不過教育 部為了協助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制訂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該 注意事項第10點:「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之目的,包 括:一、增進學生良好行為及習慣,減少學生不良行 為及習慣,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及身體自主,……」 由此可知,教師法及依其制訂的輔導與管教辦法注意 事項,皆強調管教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人格開展。 2014/11/3

  22. 教師管教的正當性與性質 具體來說,教師對學生行使管教權時,必須認知到的 是,學生享有憲法上的人民基本人權,所以,教師應 尊重學生的基本人權。如此一來,在學生受到教師尊 重之下,其未來成為國家公民後才會繼續尊重他人。 但是,學校畢竟負有教育學生的任務,如果任由學生 毫無限制行使其基本人權,將阻礙學校教育任務的達 成。因此,雖然學生在學校享有憲法的基本人權保障 ,但是在學校的整體教育目的與任務追求下,為了能 夠維持教師的教學秩序,從而營造學生自我實現的最 大可能空間,必須對學生基本人權作出必要的限制, 故賦予教師有管教的權利。 2014/11/3

  23. 教師管教的正當性與性質 爭議 教師行使管教權的性質為何? 教師管教行為是否屬於公權力的一環? 就此,我國公立學校教師的法律地位,向來爭議不斷 。這是由於我國公務員法體系紊亂,個別法令適用範 圍並不一致。例如:公立學校教師並不是公務員服務 法所定義的公務員,但是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仍有 該法的適用。至於私立學校教師原則上並非是我國的 公務員。但是,私立學校教師往往是居於受委託行使 公權力的地位,例如:國家賠償法。 2014/11/3

  24. 教師管教的正當性與性質 學生考試、評分 、升級或留級 決定 居於 依法令行使公權力的執行公務地位 公立 或私立 學校教師 私人 聘任 維持 學校的紀律 就此而言,無論是公立或私立學校教師,在此都是依 法令從事於公務的人員。所以,不可否認的,教師的 管教權是維持學校紀律的行為,也就是說,公私立教 師所為的管教行為,皆屬於公權力的行使。 2014/11/3

  25. 教師管教所應遵守的原則 法律保留原則 比例原則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平等、尊重與守密原則 如前所述,教師管教的最終目的仍在於教育。如果管 教單純成為教師施展權威的工具,那就偏離了管教的 目的。因此,正當的管教措施有助於學生的人格開展 ,但不當的管教只會傷害學生的身心,是一種反教育 的行為。就此,基於管教措施既為一行使公權力的手 段,避免教師的管教反而背離的教育的目的,以下嘗 試建構教師管教所應遵循的原則,期待教師的管教是 有助於學生,而非成為學生人格的扼殺者。 2014/11/3

  26. A B C 管教措施中涉及學生身體自由的部分,須依據立法院所 「制定法律」而為,不得由法律授權行政機關以命令訂 定。 管教措施中涉及限制或剝奪財產權的措施,例如:沒收 學生財物,或涉及學生隱私權、身體權……等,須有法 律的依據,或法律明確的授權。也就是說,教師法應在 第17條建立明確的授權目的、內容與範圍。 至於其他的管教措施如果無關基本人權,屬於學校行政 的細節性、技術性等次要事項,則得由法律為概括的授 權。 教師管教所應遵守的原則─法律保留原則 對於教師管教行為如何符合法律保留原則的要求,可 以區分為: 2014/11/3

  27. 教師管教所應遵守的原則─法律保留原則 一方面,因為教師法第17 條第4款規定並未定義輔 導管教的內容,就賦予校 務會議決定教師的輔導與 管教權,實已違反法的明 確性原則。 另一方面,校務會議所訂的各校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來自於教師法第17條第2項規定的授權,但並未有明確的授權目的 、內容與範圍規定,其授權給校務會議決定的方式 ,幾乎屬於空白的授權,實已違反法律保留原則。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瞭解,除了教師輔導與管教時 應注意法律保留原則外,教師法第17條規定並不符合 法律保留的授權明確要求: 2014/11/3

  28. 教師管教所應遵守的原則─比例原則 憲法比例原則的適用,要求兩階段審查: 2014/11/3

  29. 教師管教所應遵守的原則─比例原則 2014/11/3

  30. 教師管教所應遵守的原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教師行使管教權時,應該遵守以下的一般正當法律程 序原則: 2014/11/3

  31. 教師管教所應遵守的原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2014/11/3

  32. 教師管教所應遵守的原則─ 平等、尊重 與守密原則 首先,平等原則,是指教師行使管教權時,不得因學 生的性別、能力、成績、宗教、……等,而為不公平 的差別待遇,並應秉持客觀、平和與懇切的態度,對 涉及爭議學生進行適當的管教,並就爭議事件為公正 合理的處置。其次,尊重原則,是指教師管教學生時 ,因為其目的在促進學生人格自由開展,所以應該尊 重學生的人格開展。就此而言,不可以使用羞辱性的 管教手段,例如:要求學生掛上書寫有辱其人格的名 牌。最後,教師法第17條第8款也規定,教師非依法 律規定不得洩漏學生個人或其家庭資料,因此教師必 須遵守其職務上的守密原則。 2014/11/3

  33.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體罰為管教手段之一 體罰必要要件 身體的傷害、痛苦與疲倦 根據學者研究指出,體罰是眾多管教方法中效果最差 、最具爭議性的管教措施。所以,友善校園一開始的 訴求就是禁止體罰,因為體罰嚴重威脅到學生免於恐 懼的學習。但是,何謂體罰向來眾說紛紜,此乃因法 律從未對體罰進行定義。綜合大部分的文獻來看,體 罰最大的定義分野為:是否以身體為施暴的對象。具 體來說,有學者認為體罰是直接以身體的侵害為體罰 的內容,或予以被體罰者身體感到痛苦或極度疲勞。 2014/11/3

  34.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體罰為管教手段之一 但是,另有學者對體罰採取較寬鬆的界定,其認為體 罰是教師對於違規的學生,使其身體感到痛苦、疲勞 或造成心理傷害的一種強制性措施。因此,縱使僅造 成學生的心理傷害,例如:以言語辱罵學生,也屬於 體罰的一種,而應該絕對被禁止。這兩種見解的分歧 各有其優缺點,對體罰採取較狹隘定義者,由於具體 明確,不易產生模糊空間,使教師和學生得以明確知 道其界線。但其缺點則為保護不足。 2014/11/3

  35.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體罰為管教手段之一 採較寬鬆的認定 僅造成學生的心理傷害也算是體罰, 而應被禁止 因為受體罰者往往是年齡較小的學生,其身心尚未發 展健全,尤其是國小低年級的學生容易將老師的話全 盤吸收。當教師罵他是笨蛋時,學生會把這種評價對 自己灌輸,久而久之,自我價值的否定便會出現,影 響著學生後來的學習,可見言語辱罵對學生的負面影 響並不亞於鞭打。 2014/11/3

  36.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體罰為管教手段之一 管教 懲戒 體罰 2014/11/3

  37.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我國對於體罰態度的演變 學者依其研究將台灣體罰政策的演變分為4個時期, 分別為: 此乃因解嚴後,政府隨即開放黨禁、報禁,並恢復人 民的結社自由,民間教改團體也在此背景下興起,因 其對西方思想的引進,造成台灣相關的體罰思潮或政 策的改變。至於暫時性疼痛草案的擬定,則是有別於 過去三令五申不得體罰的規定,因此,受到廣泛的爭 議。於是零體罰的呼聲便隨之沸騰,最後終於在2006 年立法規定零體罰。 2014/11/3

  38.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我國對於體罰態度的演變 2014/11/3

  39.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我國對於體罰態度的演變 再者,1996年教育部曾試圖原則同意為矯治學生重大 偏差行為,教師可以對學生採取「暫時性疼痛」的管 教措施,但是,實施部位僅限於手心。就此而言,暫 時性疼痛的實施,原則上不得由教師自行為之,實施 時必須有其他教師在;不得因學業成績為之;必須事 前取得家長或監護人同意;實施前應說明理由,並給 予學生或家長陳述意見的機會,實施後也應觀察成效 ,作為記錄。如此一來,該草案雖將體罰的定義與程 序規範透明化,可以避免教師動用特種體罰方式。但 相對的,某程度會將體罰合法化,而遭致嚴厲的批判 。 2014/11/3

  40.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我國對於體罰態度的演變 「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 展權,國家應予保障,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造 成身心之侵害。」 最後,基於民間教改團體的努力,和多數外國立法例 禁止體罰後,漸漸地,瞭解到體罰是弊多於利,所以 ,政府開始推動零體罰政策,終於至2006年教育基本 法修正時,於第8條第2項規定: 由此看來,由於體罰是阻礙學生自主與發展的主要因 素,因此,教育基本法為了保障學生的身體自主權及 人格發展權,而禁止體罰。以下乃仔細去探究:體罰 究竟對學生會產生何種人格上的不良影響。 2014/11/3

  41.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體罰對學生人格不良的影響體罰在我國的禁止─體罰對學生人格不良的影響 A. 產生以暴制暴的想法 心理學家艾伯特提出「社會學習理論」,其認為個體可以經由觀察、模仿進而學習他人的行為。當體罰不能觸及學生的心靈,而使其意志變柔順時,反而將會使犯錯的孩童變得更頑固。因此,體罰容易產生一種「以暴制暴」的負面教育示範,學生容易在潛意識中誤認,將來遇到問題時,以「暴力」解決是最好的方式。此外,體罰更是塑造「英雄」的途徑,亦即受處罰者會利用體罰來得到其他小孩的崇敬,更強化其原有的偏差行為。體罰無異是一個最壞的示範,不但無法讓迷失的學生感受到關懷,相反地,更藉由教師的教鞭正當化暴力。 2014/11/3

  42.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體罰對學生人格不良的影響體罰在我國的禁止─體罰對學生人格不良的影響 B. 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原本學生所感興趣的事物,因為體罰可能會使學生對所感興趣的事物產生厭惡。亦即從「觀念聯合」的觀點,說明「讀書與體罰」若被聯結在一起,則對於學生的讀書興趣,將會有不良的影響,甚至讓學生對讀書產生抗拒。人本心理學家亞伯拉罕在其需求理論中,將「愛與隸屬」和「尊嚴需求」列為人類的基本需求。體罰不但非屬愛的行為,也不尊重學生的尊嚴,因此,體罰所加諸在學生的痛苦,將被轉化為對該授課科目的厭惡。當對體罰的教師產生排斥時,自然對這位教師所發出的訊息,一概先產生排斥感,因而降低學習興趣。 2014/11/3

  43.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體罰對學生人格不良的影響體罰在我國的禁止─體罰對學生人格不良的影響 C. 養成學生奴隸式的人格 當學生受到體罰時,其會因而屈服或遵從,但是,這種威嚇的效果僅具暫時性,只要知道不會受到體罰,學生可能就愈會放任他們的欲望。由於如前所述,學生的本性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暴力」的汙染。因此,學生一旦反抗或爆發將會不可收拾。也就是說,體罰的效果僅是一個假象。學生因為害怕被體罰,而降低不當行為的發生頻率,並不是真心想改過。教育竟成學生學習逃避、說謊的另類誘發,豈不諷刺?由此看來,體罰易養成學生奴隸的人格。 2014/11/3

  44.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國家、學校對零體罰的實踐檢討體罰在我國的禁止─國家、學校對零體罰的實踐檢討 教育基本法零體罰條款的通過,雖然令人欣慰,但是 調查中顯示:體罰從未消失於校園。 由此可見,零體罰條款通過後,校園的體罰問題依舊 沒有解決。因此,如何讓零體罰落實於台灣的校園, 將是未來的一大目標。在此提出幾點建議,期待能讓 學生在一個合諧的校園中,探索自我,不受到非人化 的對待。 2014/11/3

  45.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國家、學校對零體罰的實踐檢討體罰在我國的禁止─國家、學校對零體罰的實踐檢討 國家方面 2014/11/3

  46.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國家、學校對零體罰的實踐檢討體罰在我國的禁止─國家、學校對零體罰的實踐檢討 學校方面 其一為,訂定完善的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由於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校訂定輔導與管教辦法、教師 施行輔導管教都是為了協助學生,讓學生在一個自由 的環境中,發展自我。因此,輔導與管教辦法的訂定 過程中,應保障學生參與的機會。此外,家長和學校 都處於協助學生自我發展的角色,所以,家長也應積 極投入學生在學校的種種教育活動,加上家長也有其 一定的教育理念,不一定和學校完全一致。因此,在 訂定輔導與管教辦法時,家長也應有參與的權利。 2014/11/3

  47. 體罰在我國的禁止─國家、學校對零體罰的實踐檢討體罰在我國的禁止─國家、學校對零體罰的實踐檢討 學校方面 其二為,提供教師於管教時必要的協助:依據國民教 育法第10條第3項:「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應設輔導 室或輔導教師。輔導室置主任1人及輔導教師若干人 ,由校長遴選具有教育熱忱與專業知能教師任之。」 因此,校長應盡力達成法規的授權,重視輔導室的設 置和輔導教師的遴選。其實,管教本是專業的問題, 如果教師發現管教學生出現吃力狀況時,為了學生的 發展,應該勇於求助,畢竟術業有專攻,這沒有什麼 不如人的問題。 2014/11/3

  48. 大綱 2014/11/3

  49. 學生申訴制度的型塑與檢討 教育基本法第15條規定:「……學生學習 權遭受學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不當或違 法之侵害時,政府應依法令提供當事人或 其法定代理人有效及公平救濟之管道。」 學生申訴制度的主要法源: 高級中學法第25條明定:「高級中學應建 立學生申訴制度,以保障學生權益;其辦 法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由此看來,為提供學生有效及公平的救濟管道,學生 申訴制度的型塑是不可或缺。 2014/11/3

  50. 學生申訴制度的型塑與檢討 具有準司法的性質→由此看來,為提供 學生有效及公平的救濟管道,學生申訴 制度的型塑是不可或缺。 應力求公正性及代表性,並兼顧專業能力上的需要 學生申訴委員會 受理學生申訴 加以審議、決定 就此而言,教育部訂定了「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 學校處理學生申訴案件實施辦法」,辦法第4條第1項 的規定:「學校為處理學生申訴案件,應設學生申訴 評議委員會,置委員7人至15人,任期1年,均為無給 職,由校長遴聘學校行政人員代表、教師代表、家長 會代表、及法律、心理或輔導學者專家組成之,其中 未兼行政職務之教師代表不得少於委員總額2分之1。」 2014/11/3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