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東南亞政經情勢

東南亞政經情勢. 劉文祥 空軍官校計畫管制室主任、兼任講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海軍上將路易斯.蒙巴頓爵士( Lord Louis Mountbatten )在印度新德里成立「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部」,自此,「東南亞」便正式成為此一地區的概念。範圍指印度、斯里蘭卡以東,澳大利亞以北,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中國以南廣闊的半島、群島及其海域,迄東帝汶脫離印度尼西亞獲得獨立後,計有十一個國家 .

ludlow
Download Presentation

東南亞政經情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東南亞政經情勢 劉文祥 空軍官校計畫管制室主任、兼任講師

  2.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海軍上將路易斯.蒙巴頓爵士(Lord Louis Mountbatten)在印度新德里成立「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部」,自此,「東南亞」便正式成為此一地區的概念。範圍指印度、斯里蘭卡以東,澳大利亞以北,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中國以南廣闊的半島、群島及其海域,迄東帝汶脫離印度尼西亞獲得獨立後,計有十一個國家

  3. 該地區位處大西洋與太平洋,亞洲和大洋洲間,是世界海空運輸重要樞紐之一,各國所環繞的南海海域,更是海上交通幹線的交會區。正因這種特殊的戰略地位,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整個冷戰期間,這裡便成為東西對峙的最前線,也是強權國家勢力爭奪滲透的對象。隨該地區經濟之迅速發展和區域整合的程度提高,使其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故東南亞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扮演著愈形重要的角色。該地區位處大西洋與太平洋,亞洲和大洋洲間,是世界海空運輸重要樞紐之一,各國所環繞的南海海域,更是海上交通幹線的交會區。正因這種特殊的戰略地位,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整個冷戰期間,這裡便成為東西對峙的最前線,也是強權國家勢力爭奪滲透的對象。隨該地區經濟之迅速發展和區域整合的程度提高,使其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故東南亞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扮演著愈形重要的角色。

  4. 東南亞區內在疆域、人口、資源等天然條件方面的差異極大,且在政體、文化、宗教、種族和經濟發展程度上也明顯不同。絕對君主專制的汶萊、堅持社會主義的越南、高度現代化的新加坡和仍舊停留在自然經濟狀態下的寮國,他們相互間的共同性很少,所以造成衝突的機會便會增加。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政治型態與經濟開發程度的差異,形成了自由世界、共產國家與第三世界等三大集團,而東南亞國家即屬第三世界國家。東南亞區內在疆域、人口、資源等天然條件方面的差異極大,且在政體、文化、宗教、種族和經濟發展程度上也明顯不同。絕對君主專制的汶萊、堅持社會主義的越南、高度現代化的新加坡和仍舊停留在自然經濟狀態下的寮國,他們相互間的共同性很少,所以造成衝突的機會便會增加。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政治型態與經濟開發程度的差異,形成了自由世界、共產國家與第三世界等三大集團,而東南亞國家即屬第三世界國家。

  5. 「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 ASEAN)便是一例。東協成立宗旨雖以提倡平等及合作精神,共同戮力促進東南亞地區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但根本用意卻是希望結合彼此力量共同防堵共黨勢力,政治意涵甚於經濟

  6. 東南亞區域正表現出極需區域性組織整合,就政治意識形態而言,東南亞十一國可分為三類:一為親西方資本主義的國家(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汶萊及菲律賓);二為共產主義國家(越南、柬甫寨及寮國);三為孤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緬甸)。但前述政治意識形態並不等同於各國的政治制度東南亞區域正表現出極需區域性組織整合,就政治意識形態而言,東南亞十一國可分為三類:一為親西方資本主義的國家(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汶萊及菲律賓);二為共產主義國家(越南、柬甫寨及寮國);三為孤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緬甸)。但前述政治意識形態並不等同於各國的政治制度 • 依照內赫爾教授(Clark D. Neher)的分類,東南亞各國可分為四種政治制度:(一)軍事威權體制(Military Authoritarian):印尼及緬甸;(二)共黨威權體制(Communist Authoritarian):越南、柬甫寨及寮國;(三)控制民主體制(Controlled Democracy):泰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四)市民民主體制(Civilian Democracy):菲律賓。

  7. 一九五九年馬來亞聯邦總理東姑拉曼(Tunku Abdul Rahman)與菲國總統賈西亞(Manuel Garcia)會談時,提議籌組一個「東南亞公約組織」之外的防衛組織,這個提議獲得賈西亞的支持。馬國遂起草「東南亞友好與經濟條約」(the Southeast Asia Friendship and Economic Treaty, SEAFET),最後僅有泰國與菲律賓應允參與。一九六一年七月馬、菲、泰三國便在該條約的基礎上成立了「東南亞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ASA)。但即使成立區域組織,但東南亞卻始終未能成為一個具有政治意義的地區,區域合作亦未有所進展

  8. 一九六七年八月,印尼、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五國外長在曼谷召開會議,會中同意將「東南亞協會」擴大為「東南亞國家協會」,並發表「曼谷宣言」,宣佈東協成立以及其目的。該宣言指出:一九六七年八月,印尼、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五國外長在曼谷召開會議,會中同意將「東南亞協會」擴大為「東南亞國家協會」,並發表「曼谷宣言」,宣佈東協成立以及其目的。該宣言指出: • 「東南亞國家承擔強化本地區的經濟及社會安定,以及確保各國和平及進步發展的主要責任,他們決心確保各國的安定及安全,免於外國任何形式的干預,以維持跟自己民族的理想及期望相符合的國家認同。」

  9. 東協一開始就定位在經濟、社會及文化的區域性組織,不強調政治與軍事方面的合作,並且為保持獨立地位,不歡迎其他國家介入。另東協國家中除印尼外,其他五個成員國可以讓外國繼續保留軍事基地,但東協也強調非軍事性,尤其是要與美國保持距離,使他成為一個充分自主的區域性組織。

  10. 區域外國家參與的問題外,其他非創始會員國的東南亞國家加入東協,則又是另一項問題。汶萊在一九八四年一月獨立,旋於當月七日加入,成為東協第六個會員國。以汶萊的經濟實力及參與活動的情形,汶萊加入東協自然受到東協的歡迎,但是汶萊加入後並未受到重視,主要還是汶萊是一個小國,人口少,但擁有豐富資源,因而受到馬來西亞兼併的威脅。

  11. 未加入的國家又有其他考量,越南、柬甫寨與寮國是共產主義國家,冷戰時期與東協係處對立狀態,尤其越南入侵柬甫寨與支持寮國共黨執政,都構成東南亞地區的不安及東協的疑慮。越南曾公開指責東協乃美國帝國主義的工具,而寮國則認為東協若成為一個軍事聯盟,則寮國就不願加入。

  12. 寮國與柬甫寨也開始與東協往來,其中最大的關鍵在於中國的壓力,使得這些國家願意與東協進行關係的改善。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實力漸增,而對中南半島國家產生威脅,復以軍事威脅,迫使越南等國家不得不考慮與東協友好。越南在一九九五年加入東協,其重要的意義在於意識型態的消彌與區域強權國家的加入

  13. 儘管聯合國一九六九年建議東協進行區域內經濟合作,但遲至一九七六年巴里島高峰會議,東協諸國才認可經濟合作建議,迄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四日才由各國經濟部長於馬尼拉簽訂優惠貿易協定。儘管聯合國一九六九年建議東協進行區域內經濟合作,但遲至一九七六年巴里島高峰會議,東協諸國才認可經濟合作建議,迄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四日才由各國經濟部長於馬尼拉簽訂優惠貿易協定。 • 一九七五年後,東南亞地區的局面丕變,各國對於加強東協的合作深感迫切,因而在巴里島高峰會議後,展開多方面合作,但是這些合作只能視為經濟合作的開端,東協成員彼此的合作並不多,因此,有具體共識的巴里島高峰會議就成為東協各國經濟合作的起點。

  14. 優惠貿易協定的成效並不彰顯,雖一九七七年具有優惠額度10%的名單僅只71項,一九八○年結束時,東協經濟部長同意5,825種商品納入優惠貿易協定中,到一九八五年初,東協更自稱擁有近二萬種商品列在優惠貿易協定名單中。然各國對於貿易熱絡的商品並未列為優惠項目,且許多項目並非區域貿易重點,在成員國間彼此意願不強情形下,各國給與之實質優惠極為有限,反降低了經濟合作之效果。

  15. 東協在實施優惠貿易協定後,各國總貿易額均有成長,區域內貿易額也有增加,但不表示優惠貿易協定對區域貿易有所助益,若再參照各國貿易結構及其改變(或生產結構的改變),對貿易增長是一項重要因素。而東協農產品與未加工品貿易量均有減少,而工業產品逐漸增加,顯見各國工業已逐漸發展,使得原先以工業產品出口為主的新加坡受到影響,因而減少其區域內貿易額。而各國工業產品的增加,也造成同質性產業的相互競爭,因此優惠貿易協定所列產品是貿易量少或較不重要產品,足證各國為維護其國內產業,依舊採取關稅保護。

  16. 優惠貿易協定項目雖逐漸增加,但貿易額仍舊不到區域內貿易的5%,但優惠貿易協定卻為各國經濟合作奠下基礎,說明東協貿易互補性並不強,各國主要貿易對象並非會員國之間,這種互補性不強導致之區域內貿易比重,對區域外國家(如美國、日本)貿易比重過高的情形下,使各國在這些國家的市場競爭上愈形激烈。經濟互賴在競爭力所顯現的是產品價格調整,這種調整導致各國市場佔有率的差異。而東協所進行的區域內貿易促進措施,如優惠貿易協定等,目的在於增進各國對區域內市場的互賴,然而競爭力的比較,各國強化自己的保護,對實質區域內貿易量並無幫助。且隨各國經濟發展步調一致,競爭力的互賴更加顯著,並沒有改變價格互賴關係,所以,優惠貿易協定對增進區域內貿易的目標並不成功。優惠貿易協定項目雖逐漸增加,但貿易額仍舊不到區域內貿易的5%,但優惠貿易協定卻為各國經濟合作奠下基礎,說明東協貿易互補性並不強,各國主要貿易對象並非會員國之間,這種互補性不強導致之區域內貿易比重,對區域外國家(如美國、日本)貿易比重過高的情形下,使各國在這些國家的市場競爭上愈形激烈。經濟互賴在競爭力所顯現的是產品價格調整,這種調整導致各國市場佔有率的差異。而東協所進行的區域內貿易促進措施,如優惠貿易協定等,目的在於增進各國對區域內市場的互賴,然而競爭力的比較,各國強化自己的保護,對實質區域內貿易量並無幫助。且隨各國經濟發展步調一致,競爭力的互賴更加顯著,並沒有改變價格互賴關係,所以,優惠貿易協定對增進區域內貿易的目標並不成功。

  17. 優惠貿易協定的實施代表東協經濟合作的開始,那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就是東協經濟合作的關鍵。東協在一九九二年新加坡高峰會議簽署了「共同有效優惠關稅」(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 CEPT)協定,擬定成立自由貿易區的計畫,並成立「東協自由貿易區理事會」(AFTA Council),負責進行自由貿易區計畫之監督、檢討與協調工作,顯示東協有意進一步推展區域內貿易,並進行經濟整合的深化。

  18. Schott認為成功的貿易區須具備四要素,一是相似的平均國民生產毛額,其次是地理鄰接性,第三是相似或相容的貿易體制,最後是政治委託的區域組織。然而東協除第一項外,幾乎已滿足其它條件,而可以進行自由貿易區的設立,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似乎有其必然性。但國家所以會願意參與區域貿易組織,最主要的是國家可藉此獲得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是貿易創造效果。東協自由貿易區計畫是互惠的,在彼此優惠也彼此受到影響情況下,各國會願意開放較多項目以達互惠效果,雖對各國國內產業產生較大衝擊,但因關稅降低,使得各國市場開放,這些項目得以更自由的在區域內流通而使整體貿易額跟著增加。

  19. 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實施在本質上是有缺陷的,首先是規定上的。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相比,東協自由貿易區依新加坡宣言僅為原則性宣示,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則多達1000餘頁,兩者在嚴謹度上相差太多。 • 自由貿易區協定在增加東協國家的經濟合作上雖小有成就,但本身的問題不少,說明東協經濟合作並不如政治合作成功且有待加強。

  20. 金融危機發生後,東南亞國家整體合作上便出現問題,尤其是經濟利益,明顯受到打擊且並未達到應有的合作效果,其絕對利益的考量應會出現負面評價,再加上就經濟合作的主要目標(對東協自由貿易區計畫而言),相對有利於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其他國家在整體貿易上並未具備太多優勢,因此在國際合作的意願上也呈現負面評價;然而,東南亞國家的合作,不論在政治上或是經濟上均呈現正面評價,尤其是河內高峰會議結論,明顯促使東協國家深化合作,這對以相對利得或絕對利得分析而言,頗有扞格之處。

  21. 東協還是遭遇合作上的困難,尤其是對成效有限的經濟合作項目,在金融危機發生後,對東協的經濟合作產生阻礙,其對東協最直接的衝擊莫過於經濟損失,直接讓東協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衝擊,如幣值下跌、國民生產總值降低、經濟競爭力減弱等,都使東協以往經濟成長的光芒消退。東協在金融危機中最重大的影響莫過於外資撤離,因外資扮演東協經濟成長的動力,一旦動能消失,東協的經濟成長就會停滯甚至衰退。東協還是遭遇合作上的困難,尤其是對成效有限的經濟合作項目,在金融危機發生後,對東協的經濟合作產生阻礙,其對東協最直接的衝擊莫過於經濟損失,直接讓東協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衝擊,如幣值下跌、國民生產總值降低、經濟競爭力減弱等,都使東協以往經濟成長的光芒消退。東協在金融危機中最重大的影響莫過於外資撤離,因外資扮演東協經濟成長的動力,一旦動能消失,東協的經濟成長就會停滯甚至衰退。

  22. 1998河內高峰會議為整個金融危機作出註腳,會議進行中雖仍籠罩在低迷的經濟氣氛,可是漸有起色的經濟,使各國再度探討未來合作的可能。會議開始時,東協國家彼此即有援助行動,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援助泰國十億美元,汶萊提供五億美元,連印尼也出資援助;印尼也接受新加坡五十億美元與馬來西亞十億美元的援助。會中各國對金融危機的解決以及預防進行討論,會後發表的河內宣言以及河內行動計畫強調加強彼此合作,單就經濟而言,加強區域內合作為共識,包括加快自由貿易區於二○○○年成立以及關稅裁減的速度、改善投資環境、刺激外國投資與基礎建設合作等

  23. 東南亞地區經濟景氣明顯復甦,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變數影響未來的發展,如下:東南亞地區經濟景氣明顯復甦,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變數影響未來的發展,如下: • (一)東南亞各國外債龐大 • (二)東南亞各國對美、日經濟過度依賴 • (三)電子產業所占比例過高,技術缺乏自主性 • (四)中國大陸的影響

  24. 從東協成立並經三十多年的運作,其發展並未受到太大衝擊,然金融危機導致東南亞國家受到衝擊,連帶威脅東協發展,說明一個國際組織的運作必須在成員國有能力配合時,組織運作才會順利。功能合作一直是東協成立的目標,不僅在東協成立的曼谷宣言,或是爾後陸續發表政策性宣示,在在揭示東協功能合作的目標。這些功能性合作包含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層面,但在東協發展的過程中,各種目標所受到重視的情形並不一致,尤其是社會與文化合作,東協所投注的努力依然不夠,這多少因東南亞國家社會型態與文化上的差異程度高,也顯現東協作為一個東南亞地區組織發展上的一個問題。

  25. 東協的成功有賴於我們在考慮及執行有關計畫時,所採取的途徑。這個途徑不只是以計畫的可欲為基礎,同時也考慮到此等計畫在目的上的相互可行性。這在過去一直是東協的指導原則。依我來看,他仍然可以並且應該繼續在未來做為我們行動的指針」。東協的成功有賴於我們在考慮及執行有關計畫時,所採取的途徑。這個途徑不只是以計畫的可欲為基礎,同時也考慮到此等計畫在目的上的相互可行性。這在過去一直是東協的指導原則。依我來看,他仍然可以並且應該繼續在未來做為我們行動的指針」。 • 就東協當前的發展,持續的合作以及朝向既定的目標,若能依照進度進行,對未來進一步合作將會有鼓勵作用,反之,則會減低各國的合作意願,延緩合作或是使合作更加難以達成。

  26. 東南亞國協成立於一九六七年八月八日,其原始會員國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汶萊、越南、寮國及柬埔寨及緬甸分別於一九八四年、一九九五年及一九九七年加入。東南亞國協成立於一九六七年八月八日,其原始會員國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汶萊、越南、寮國及柬埔寨及緬甸分別於一九八四年、一九九五年及一九九七年加入。 • 自一九六七年以來,東協共舉行了五次高峰會,第六次高峰會將於今年在越南舉行。首次峇里高峰會中,各會員國簽署東南亞親善合作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及東協和諧宣言(Declaration of ASEAN Concord)以揭示確保區域和平穩定,扶植經濟社會成長之目標。第二次吉隆坡高峰會、第三次馬尼拉高峰會之討論重點均為經濟合作議題。第四次新加坡高峰會之重要成果係決定在十五年內成立東協自由貿易區(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各會員國並簽署共同有效優惠關稅協定(Agreement on the 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 CEPT Scheme)作為建立自由貿易區之運作架構。第五次曼谷高峰會邀請柬埔寨、寮國及緬甸與會,並簽署東協核武淨空區條約(Southeast Asia Nuclear Weapon-Free Zone Treaty)更進一步促進區域內之安定與繁榮。

  27. 東南亞國協之組織基本上分為三個層級。其中第一級權力核心機構為東協政府首長會議(ASEAN Heads of Government),自一九九五年起每三年舉行一次正式集會,另每年均舉行一次非正式集會。第二級組織包括東協部長會議(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 AMM)、東協經濟部長會議(ASEAN Economic Ministers, AEM)和東協非經濟事務部長會議(Non-Economic 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s)。東協部長會議由各會員國外交部長所組成,職司政策制定及加強相互合作。東協經濟部長會議負責主導東協經濟合作之推動,特別是監督協調關於共同有效優惠關稅方案之執行,以加速自由貿易區之建立。其他非經濟性事務部長會議包括衛生、環保、勞工、社會福利、教育、科技及法律各部門之部長集會。

  28. 在正式高峰會之前,以上三部長會議通常會召開聯合部長會議,決定該次高峰會具體討論方案。第三級機構為東協常設委員會(ASEAN Standing Committee, ASC)、隸屬於東協部長會議下之高級官員會議(Senior Officials Meeting, SOM)和隸屬於東協經濟部長會議下之高級經濟官員會議(Senior Economic Officials Meeting, SEOM)。東協常設委員會由部長會議之主席、祕書長及各祕書處之執行長共同組成,負責實際執行東協部長會議之決議。東協高級官員會議及高級經濟官員會議均為主要之事務性機構,負責推動政治和經濟面(含財政、金融、農林漁礦、工業及交通運輸各類產業)之合作計畫。

  29. 在常設委員會之下設有東協祕書處(ASEAN Secretariat)及東協駐各會員國祕書處(ASEAN National Secretariat)。其主要任務在於提供東協各組織體有效率之支援並加強資訊之傳達。東協祕書處下設有四個局,分別為負責推動東協自由貿易區之自由貿易區局(The AFTA Bureau)、處理投資、服務業、金融、智慧財產權保護、能源、交通運輸等部門合作之經濟合作局(The Bureau of Economic Cooperation)、執行東協科技、環保、文化、社會發展及毒品管制各項行動計畫之功能合作局(The Bureau of Functional Cooperation)與擔任東協內外連繫樞紐之合作及對話關係局(The Bureau of ASEAN Cooperation and Dialogue Relations)。

  30. 工業發展之合作: 工業合作之架構在於有效利用各國之天然資源及不同之經濟發展程度,以建立區域內之規模經濟。例如印尼有豐富之石油及橡膠,可成為相關工業之原料供應國,而新加坡已躋身已開發國家之林,擁有精密之技術及訓練優良之人力資源,得移轉製造技術於其他開發中會員國。一九七六年東協工業計畫(ASEAN Industrial Project, AIP)及一九八三年之東協工業合資計畫(ASEAN Industrial Joint Venture, AIJV)企圖引進外人技術及資金,達成水平分工之理想,而一九九七年各會員國並建立東協工業合作架構(ASEA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Scheme, AICO),凡在該架構下所列舉之製造業,其產品在各會員國間均得享受0-5%之關稅優惠,使民間廠商生產意願更為強化。 

  31. 金融業之合作: • 東協近年來在經濟合作議題上所達成之共議,例如建立自由貿易區、工業合作架構及東協投資區,均須以完善、有效率之金融體制作為後盾。有鑑於此,一九九七年東協各會員國財政部長於普吉島召開會議,會中同意將金融合作之範圍擴大及於銀行、資本流動、關稅之稽徵、保險業及公共財政各方面。 • 服務業之合作: • 服務業合作之里程碑乃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於曼谷所簽署之服務業協定綱領(ASEAN Framework Agreement on Services)。在該綱領中預計自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起之二年內進行一連串之談判協商過程,消除各國人力流動之障礙,提高市場之可接近性,並使各會員國國民得享受國民待遇。此項工作所涉及之服務業包括空運、商業服務、建築業、金融業、海運、電信事業及觀光業。

  32. 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領導人雖顧忌於大陸持續膨脹的經濟,但在2004年於寮國永珍市舉辦的年度高峰會的開幕式中仍欲尋求與中國建立密切關係。 • 中國是敵是友對東南亞國家來說,並不易判斷。這個位處北方的龐大共產機器正急速的擴充其軍備,以便用於解決與越南間即將爆發的領土爭端以及其他南中國海地區之問題。 • 東南亞國協中有10個國家計畫與中國簽訂協定,計畫於2010年之前,建立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估計市場規模約為20億人口,值美金2.4兆元。條約中的一部份於11月29日簽訂,要求於2005年中旬前開始降低關稅,並建立解決貿易爭端之制度。 • 有些東南亞國家與公司擔心該協定會把他們自己摧毁掉。美國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政治系教授杜弗-德瑞爾(Teufel Dreyer)說:「許多東南亞國家都擔心它的好處給了中國那些大型銀行和製造商。」

  33. 東南亞國協為東南亞地區國際組織,簡稱東協,「東南亞國協」是組織的英文名稱「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直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通行把英語的縮寫ASEAN音譯為「亞細安」(「亞世安」)。 • 東協有下列10個成員國: • 汶萊蘇丹國 Brunei • 柬埔寨王國 Cambodia •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Indonesia •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 Laos • 馬來西亞 Malaysia • 緬甸聯邦 Myanmar (Burma) • 菲律賓共和國Philippines • 新加坡共和國 Singapore • 泰王國(泰國) Thailand •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Vietnam • 通常以「東協10國」稱呼它們。

  34.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6年成為東協全面對話伙伴,與日本、韓國一樣通過東協「10+3會議」與東協成員國進行共同協商。同時並行有「中國」——東協特別對話(「10+1」對話)。中國也有國家領導人特別出席東協10國會議: • 1997年12月,江澤民(國家主席) • 1998年12月,胡錦濤(副主席) • 1999年11月、2000年11月和2001年11月,朱鎔基(總理)。 • 2003年10月、2004年11月。溫家寶(總理)。

  35. 2004年11月29日,第八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10+1)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了会议。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