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4

现代教育改革论

现代教育改革论. 主题:. 一、现代教育改革的动因 二、现代教育改革的历程及主要思想 三、现代教育新理念 四、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现代教育改革的动因. (一)社会政治原因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教育,在任何时候,教育都不会超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只能反映某一时代、某一社会的政治要求和政治理想。任何一个政府推行的教育实验与改革,都是为了维持和改善本阶级、本政权的根本利益的,是为政治服务的。综观百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luke-fol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现代教育改革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现代教育改革论

  2. 主题: 一、现代教育改革的动因 二、现代教育改革的历程及主要思想 三、现代教育新理念 四、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 一、现代教育改革的动因 (一)社会政治原因 •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教育,在任何时候,教育都不会超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只能反映某一时代、某一社会的政治要求和政治理想。任何一个政府推行的教育实验与改革,都是为了维持和改善本阶级、本政权的根本利益的,是为政治服务的。综观百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 第一次是杜威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由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换;第二次是发展科学技术成为世界竞争的主要内容,教育改革集中在课程与教学方法上,目的是加强儿童的智力开发。第三次是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二)经济原因 •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发生,各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教育成为发展经济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自1924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人们对教育的看法根本转变,教育不再是消费的事业,而是具有更大潜力的生产事业。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阐明教育投资是生产投资,而且是收益更高的投资,这一理论大大刺激了许多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和发展,同时也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这种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首先成功地表现在日本和西德的经济发展上。

  5. (三)科技原因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特别活跃的因素,是最先进的生产力。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作用范围之广,产生影响之深,是从来没有的。 •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过程上具有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特点。人类创造的知识近30年来大概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其次,科学技术产生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最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缩短。 • 科学技术的革命不仅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革,而且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交往方式,直至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人们从非此即彼的选择走向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教育在这种变化面前,常常处于窘迫、被动的局面,常常是捉襟见肘,穷于应付。科技革命逼迫教育要进行改革。

  6. 二、20世纪教育改革的历程 • 一般来说,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被看作是世界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化的标志,从此,人类社会步人了20世纪的百年长河之中。综观世界教育百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可将现代教育的发展、改革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第一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70年代是第二个时期;从80年代到今天是第三个时期。

  7.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 现代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现代工业革命相适应,教育也经历着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因此,社会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教育。传统教育连同它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形式、师生关系等一并都受到了猛烈的抨击。 • 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美]杜威。杜威认为传统教育是适应传统社会的,而现代社会是变革的社会,传统教育培养的人已不适应现代社会。杜威认为传统教育是被动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因此,他主张现代教育应是主动的学习,所以要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主张从做中学,学校要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即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为了实现他的这些教育理念,杜威于1896年创建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全面推行他的教育主张。实用主义的教育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自赫尔巴特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 。

  8.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便从事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此时,实用主义教育改革对当时苏联的教育也产生了影响,苏联教育委员会于1918年10月16日公布的《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就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教育的色彩。1928年,杜威访问苏联。30年代,苏联又提出了一种全民教育的主张,强调教育要尊重人,贯彻人道主义原则,并强调教育转向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因此,重视用系统的知识武装学生,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书本知识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制,并进行了专家、教授“治校”的尝试。这次改革具有实质性、全面性、深刻性的特点。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却走的是从现代教育到传统教育的模式。特别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教育学》的出版,更是对传统教育的强化。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便从事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此时,实用主义教育改革对当时苏联的教育也产生了影响,苏联教育委员会于1918年10月16日公布的《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就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教育的色彩。1928年,杜威访问苏联。30年代,苏联又提出了一种全民教育的主张,强调教育要尊重人,贯彻人道主义原则,并强调教育转向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因此,重视用系统的知识武装学生,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书本知识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制,并进行了专家、教授“治校”的尝试。这次改革具有实质性、全面性、深刻性的特点。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却走的是从现代教育到传统教育的模式。特别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教育学》的出版,更是对传统教育的强化。

  9. 在中国,19世纪末与20世纪的交替时代正是革命与反革命尖锐较量的时代。在文化领域,持续着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中学与西学之争,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民主”、“科学”这两大主题上。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陶行知等人都对教育作了设想,“教育救国”的思想流行,实用主义教育改革对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针对中国旧教育的弊端,当时倡导平民教育、生活教育和新教育运动。于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教育实验与改革的高潮出现。主要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教育实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验、陈鹤琴的活教育实验等等。在中国,19世纪末与20世纪的交替时代正是革命与反革命尖锐较量的时代。在文化领域,持续着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中学与西学之争,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民主”、“科学”这两大主题上。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陶行知等人都对教育作了设想,“教育救国”的思想流行,实用主义教育改革对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针对中国旧教育的弊端,当时倡导平民教育、生活教育和新教育运动。于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教育实验与改革的高潮出现。主要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教育实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验、陈鹤琴的活教育实验等等。

  10. 这一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虽然不同国家的政治背景、意识形态、经济水平、文化特征有所不同,但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发展主题:近代化和现代化。传统的农业社会要向工业社会转变,就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育,从整体上分析,传统教育的思想受到了实用主义及进步主义教育改革的冲击,实用主义占了上风。这一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虽然不同国家的政治背景、意识形态、经济水平、文化特征有所不同,但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发展主题:近代化和现代化。传统的农业社会要向工业社会转变,就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育,从整体上分析,传统教育的思想受到了实用主义及进步主义教育改革的冲击,实用主义占了上风。 • 主题: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11. (二)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70年代的现代教育改革(二)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70年代的现代教育改革 •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处于相对的和平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各国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发展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上,此期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科学与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与潜力。这一方面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使各国在科学技术上的竟争愈演愈烈,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智力开发成为时代的主题。促成这次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例如:人类把照相原理应用于实际所需要的时间是112年,而激光从发现到生产应用只用了2个月。

  12. 这次教育实验与改革的导火索是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向世人昭示了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美国朝野上下大为震惊,他们称为这是科学史上的“珍珠港事件”,呼喊美国科技落后了!而科技落后的原因是缺乏科技人才,是教育的失误。于是,一场批判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突出现代教育内容的教育改革揭幕了。(访问苏联)这次教育实验与改革的导火索是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向世人昭示了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美国朝野上下大为震惊,他们称为这是科学史上的“珍珠港事件”,呼喊美国科技落后了!而科技落后的原因是缺乏科技人才,是教育的失误。于是,一场批判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突出现代教育内容的教育改革揭幕了。(访问苏联) • 1958年美国参政两院联合通过《国防教育法》,“目的是加强国防并鼓励和援助教育方案的扩充和改进,以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国防教育法》的核心改革内容是国家拨出巨款发展教育科学,重点加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和其它重要科目的教学,确定选拨培养“天才”教育计划。这一年成了美国教育改革的起点。1959年,美国科学院在科德角的伍兹霍尔召开了35位各领域的专家会议,集中讨论了美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问题。布鲁纳当选主席,领导改革,教什么(课程);怎么教(方法)

  13. 布鲁纳综合各专家的意见,发表了《教育过程》一书,他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阐述了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实施早期教育、改进教学方法的新思想。这部著作迎和了当时的需要,所以《教育过程》一出版,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是“有史以来教育方面最重要而且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此后,美国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综合各专家的意见,发表了《教育过程》一书,他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阐述了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实施早期教育、改进教学方法的新思想。这部著作迎和了当时的需要,所以《教育过程》一出版,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是“有史以来教育方面最重要而且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此后,美国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运动。 • 结构课程理论:布鲁纳从结构主义观点出发,认为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是最有价值的。因此,他主张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出发点来编制课程。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某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这些概念和原理之间的内部联系。布鲁纳特别强调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教学的核心。为什么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认为学生学习学科基本结构,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迁移,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4. 布鲁纳认为,教学有四个特征: 即最有效地使学生确立学习倾向性的经验【动机原则】 最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组织形式【结构原则】 呈现学习材料的最有效的程序【程序原则】 学与教的过程中奖惩制度【强化原则】 (引伸出的四个教学原则)

  15. 布鲁纳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法的特点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知识(或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教师借助教科书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精心安排的问题或作业,让学生在阅读、观察、实验、解题等过程中,象过去科学家发现知识那样,来亲自去“发现”知识、概念、规律等。布鲁纳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法的特点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知识(或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教师借助教科书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精心安排的问题或作业,让学生在阅读、观察、实验、解题等过程中,象过去科学家发现知识那样,来亲自去“发现”知识、概念、规律等。 发现学习法的步骤是: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应用

  16. 发现法的优点是: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②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 ③发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④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 但是布鲁纳的发现法也有缺点: ①这种方法不经济,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 ②对缺乏学习能力、缺乏学习自信心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不适用,显然,布鲁纳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17. 本杰明·S·布卢姆(1913-)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现为该校的教育学荣誉教授、美国国立教育科学院的院士。他是美国教育研究会的原任会长和国际教育评价协会的创始人。本杰明·S·布卢姆(1913-)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现为该校的教育学荣誉教授、美国国立教育科学院的院士。他是美国教育研究会的原任会长和国际教育评价协会的创始人。 • 1.教育目标分类学 ①认知领域。在认知领域内,布卢姆又进一步把认知目标按照由高到低组成一个阶梯。可见,认知领域目标又分为知识(识记)、理解(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②情感领域。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是由克拉斯沃尔制定的。他把情感确定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组织化和价值个性化五个目标。 ③动作技能领域。该领域的目标分类是1972年由哈罗制定的。他把这个领域的目标分为基础动作、规定动作和创作动作三个目标。

  18. 2.掌握教学理论 掌握学习的这一思想由来已久,最早是几千年来的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但较早系统提出的是约翰·卡罗尔。60年代末70年代初,布卢姆加以发展和完善,提出了“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的教学理论。 ①掌握学习的涵义。掌握学习又称优势学习或熟练学习。卡罗尔在1963年首先提出“掌握学习的概念”。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虽有快慢之别,但是只要给以充裕的学习时间,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要求他们掌握的教学内容。卡罗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任何学生只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就能完成任何学习任务。二是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程度之所以较差,主要是因为他在学习上实际花费的时间不够。

  19. 掌握学习是一种人人都能学习、都能学会的观念和思想。何谓掌握学习呢?它包括两层意思。首先,掌握学习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教学理论。其次,掌握学习是一套有效的个别化教学实践,它不断地帮助大多数学生很好地学习。掌握学习是一种人人都能学习、都能学会的观念和思想。何谓掌握学习呢?它包括两层意思。首先,掌握学习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教学理论。其次,掌握学习是一套有效的个别化教学实践,它不断地帮助大多数学生很好地学习。 ②教师要为掌握而教。布卢姆认为,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把一个班里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即1/3的优良生,1/3的中等生,1/3的差生,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呈正态分布的。布卢姆否定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全体学生中,仅有1~5%的学生智力特别好, 有5%以下的学生由于自身智力的缺限而跟不上学业,其余95%的学生在学业成绩方面的差异,仅仅是由于他们在学习速度、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所以,教学只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特点,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给学生恰当的帮助,教师改进自己教的方法,90%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所以,教师要为掌握而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好。

  20. ③影响掌握学习的因素分析。布卢姆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学生的先决认知行为。主要指基础知识的准备,它影响教学效果的50%。二是先决情感特点。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准备,例如动机、兴趣、态度等,它影响教学效果的25%。三是教学质量。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高质量,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最恰当等,它影响教学效果的25%。这三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达到最佳配合,就能掌握学习。③影响掌握学习的因素分析。布卢姆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学生的先决认知行为。主要指基础知识的准备,它影响教学效果的50%。二是先决情感特点。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准备,例如动机、兴趣、态度等,它影响教学效果的25%。三是教学质量。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高质量,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最恰当等,它影响教学效果的25%。这三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达到最佳配合,就能掌握学习。

  21. 3.掌握学习步骤 其程序是: ①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学习,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倾向。 ②确立课时教学目标。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 ③课堂教学。 ④测验。一个教学过程完成后,立即对学生进行目标测验。 ⑤矫正。根据测验, 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他们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布卢姆喻称为“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 ⑥再测验。矫正完成后,对经过矫正和帮助的学生再进行一次测验,对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给以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这六个步骤中,测验和矫正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它们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环节。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更加重视教育改革,尤其是赫鲁晓夫执政后,展开了全面的教育改革。1958年12月24日,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这项改革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解决升学和就业的矛盾;二是克服青年厌恶体力劳动的状态。但这次改革由于发动急促,缺乏牢固的社会基础和教育条件准备,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由于过分地强调劳动,严重地降低了中学的教育质量。1964年10月,苏联又成立了一个教育改革委员会,他们对世界各国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确定了改革的途径、内容,于1974年~1975年完成了采用新教学大纲的工作。这次改革受到了科学主义教育改革的影响,强调了知识的作用,降低了生产劳动的地位,以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为改革的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更加重视教育改革,尤其是赫鲁晓夫执政后,展开了全面的教育改革。1958年12月24日,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这项改革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解决升学和就业的矛盾;二是克服青年厌恶体力劳动的状态。但这次改革由于发动急促,缺乏牢固的社会基础和教育条件准备,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由于过分地强调劳动,严重地降低了中学的教育质量。1964年10月,苏联又成立了一个教育改革委员会,他们对世界各国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确定了改革的途径、内容,于1974年~1975年完成了采用新教学大纲的工作。这次改革受到了科学主义教育改革的影响,强调了知识的作用,降低了生产劳动的地位,以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为改革的目标。 •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赞可夫和巴班斯基。赞可夫的代表著作是《教学与发展》,提出了教学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的代表著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把一般系统论的理论应用到教学过程。

  23. 列·符·赞可夫(1901——1977),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教育科学院院士。从50年代开始对教学与发展的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把毕生精力用于提出并论证与前苏联传统教学论思想不同的一种实验教学体系。 他的一生著述甚丰,有150多种著作,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教学与发展》(1975年)、《教学论与生活》(1968年)、《和教师的谈话》(1970年)等,都是闻名于世的杰作。 1.教育实验的背景 科技革命;对凯洛夫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美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24. 2.赞可夫教育实验的理论依据 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为理论依据的。即教学不仅要注意到学生已经达到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且更要注意到学生努力之后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赞可夫实验教学论的基本观点 赞可夫明确指出:“作为实验教学基础的指导思想,即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 关于“一般发展”的涵义。 “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它的所有方面的发展”。

  25. 实验教学论的原则 •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 使全班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4.对实验教学论的评价 独树一帜的指导思想 ;别具一格的教学原则体系 ;良好的教学效果

  26. 巴班斯基(1927-1987) 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前苏联教育科学博士、教授,教育科学院院士。 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方面独树一帜。早在60年代,他就总结了顿河——罗斯托夫地区许多学校克服大量留级现象, 提高教学质量的先进经验, 并于1972年撰写出《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成绩不良方面) 》一书。之后他又坚持4年的实验研究,于1977年发表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随后在莫斯科等地推广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并进一步总结实验经验,1982年又推出他的新作《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教学过程最优化问答》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得到公认,1983年,他主编的《教育学》教材,吸收了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7.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含义: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耗的合理性着眼,按照教学规律的原则选择实施具体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含义: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耗的合理性着眼,按照教学规律的原则选择实施具体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 • 标准:效果标准。每个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该水平。 • 时间标准。学生和教师都必须遵循学校卫生学及有关文件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28. 范例教学理论 • 原联邦德国的范例教学论被认为是20世纪50~60年代与前苏联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和美国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并驾齐驱的最有世界影响的三大教学论流派之一。 • 二次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大量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新知识的急增,学校教育为了反映时代的要求,不断扩充教材内容,教材越来越厚,学生的负担加重,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1951年联邦德国在图宾根召开了大中学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家会议,专题讨论教育改革。会上,历史学家H·海姆佩尔提出了“范例教学”的设想,会后,M·瓦根舍因在教学中进行了实验探索,W·克拉夫基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使范例教学逐渐成为一个教学流派。

  29. (一)范例教学的基本思想 • 范例教学的主要观点是: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三个性”;在教学要求上达到“四个统一”;在教师备课上要求做到“五个分析”。 1.“三个性” 基本性就是强调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基本规律,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这是就学科的内容而言的。 基础性就是指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选择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来说应是最基础的东西,适应他们的基本经验,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即强调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是就受教育者接受教学内容来讲的。 范例性就是指教给学生精选的“基本性”和“基础性”的知识,而不是全部带有“基本性”和“基础性”的知识材料。这些经过精选的知识,应当是能够起示范作用的,是“整体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可以看到全貌。通过“范例”性,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学习迁移和实际应用。这是就教育者传授的角度而言的。

  30. 2.“四个统一” 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也就是坚持教学的教育性。教学一方面传授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 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31. 3.“五个分析” ①基本原理的分析;②智力作用的分析;③未来意义的分析;④内容结构的分析;⑤内容特点的分析。 这五个分析是针对教师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而言的。“范例教学”强调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论分析,以便透彻地了解教学内容,发现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问题。

  32. (二)范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2.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 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 4.范例性地获得有关世界的经验和生活的经验的阶段 • 就是在上述三个阶段教学的基础上,获得关于世界的经验和生活的经验。 • 例证: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范例。

  33. (三)对范例教学的评价 范例教学强调精选材料,减轻学生负担;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通过传授基本的典型性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这些都是富有时代特色、适应新时代需要的。 范例教学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做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教材应不断精选和更新。二是精选教材要考虑时代特征。三是精选教材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生疑。四是教学重在授之以法。

  34. 暗示教学理论 • 又称“启发学”、“暗示学”、“超级教学法”、“启发式外语教学法”等。它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博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立的一种教学理论。 (一) 暗示教学的理论基础 1.暗示学基础。所谓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使人们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收一定的意见和信念。这是一种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中受到的影响。 2.无意识心理基础。 3.生理学基础。人的大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上的分工。

  35. (二)暗示教学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原则。现代心理学认为:“不愉快的事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抵制”,而且“凡是被受试者认为不愉快的事,总不如被他认为愉快的事记得牢”。 2.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观念只相信理性的力量,只相信有意识的能力,不顾感情调节理性、无意识调节有意识的作用,这就加重了有意识和无意识两者之间的失调。洛扎诺夫认为,理性的活动和情感的活动两个方面要兼顾,要达到协调统一,只有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达到和谐统一时,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3.暗示手段相互作用的原则。指暗示教学要通过多种暗示手段,使各种手段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暗示教学主要运用权威、音乐和教学环境等暗示手段。

  36. (三)暗示教学的程序 1.教师讲解、朗读课文。教师首先讲解一下要学习的新课文,然后把课文用不同的语调连读三遍。第一次用正常谈话的语调读;第二次用私下耳语的语调读;第三次用十分得意的语调读。教师同时要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语法现象。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教材内容。这时候,学生大脑活动的主要部位是左半球。

  37. 2.举行音乐会。播放音乐是暗示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关键步骤。教师要选择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节奏恰当的音乐播放。这时教师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再把课文读三遍,同样用不同的语调,时快时慢,抑扬顿挫。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课文上。教师要求学生眼看课文,耳听教师朗读,并轻声跟读。这时,学生的大脑活动主要是左半球,心理活动的意识部分在感受课文,无意识部分在感受音乐,大脑两部分都在活动。这是积极音乐会。消极音乐会是教师播放另一种欧洲抒情乐曲。 教师仍然伴随着音乐 朗读课文,但这时教师的声音要清楚、轻快、流利和规范。教师要特别告诉学生,不要专心听他读的东西,只注意去听音乐。这时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在感受音乐,而他们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在感受教师所读的课文。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有意识和无意识交织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减轻大脑的疲劳。

  38. 3.学生分组对话。把学生分为2~3人一组,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利用新学习的语言进行对话。对话完成后,学生再把课文读一遍。3.学生分组对话。把学生分为2~3人一组,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利用新学习的语言进行对话。对话完成后,学生再把课文读一遍。 4.全体学生使用新学习的语言、词汇唱歌,做游戏或演戏。这时学生大脑的活动是两半球同时活动。

  39. 对暗示教学理论的评价 • 暗示教学中充分重视情感的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的统一,注重协调大脑两半球的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值得肯定。该理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效率,特别是借用音乐、游戏、唱歌和权威等各种暗示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而不紧张的学习氛围,造成学生最佳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是一种由苦学变乐学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 但是暗示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主要是教学条件太高,教室的教学没备太昂贵,这种实验的普及有一定难度。

  40. 中国 •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就规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1951年,当时的政务院通过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到1952年,我国对旧教育的改造基本完成。随后,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教育建设,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前苏联,教育统一化。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是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展开的。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革命所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1960年春,中央发动“教学改革”,其目标是:“在全日制的中小学教育中,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 同年10月,开始调集专家,编制反映现代科学要求的十年制新教材和十二年制修改教材。1961年又颁布了《高教六十条》,1963年又颁布了《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这几个条例是在“肯定成绩、纠正错误”的指导思想下拟定的。1966年,我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首当其冲,社会主义教育遭受了严重的摧残。

  41. 总体来说,第二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色是重视科学教育,国家加大了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与管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行政力量,形成了以科学主义为特色的教育改革。(知识——智力)总体来说,第二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色是重视科学教育,国家加大了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与管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行政力量,形成了以科学主义为特色的教育改革。(知识——智力)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现代教育改革 • 几乎世界各国教育都参加到了这次教育改革的行列中来,各种教育改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宽,讨论问题之深,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员之多,在教育史上都是空前的。它是上一次教育改革的发展,又是对上一次教育改革的批判。

  42. 这次改革的急先锋仍然是美国。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化改革,1983年4月,美国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在联邦政府的委托下发表了题为《国家处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书,指出:“我国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受到日益增长的庸庸碌碌的潮流的腐蚀,它威胁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上一代还难以想象的情况开始出现了——其他国家正在赶超我们教育上的成就。” 这份报告既对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直线下降的状况敲响了警钟,又为80年代的教育改革吹响了冲锋号。

  43. 1984年10月,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又发表了《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一文, 要求美国大学要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提高教育质量。1989年2月23日,美国全国科学和技术教育理事会发表了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拟定的《为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达成科学、数学和技术脱盲目标的2061年计划报告书》,简称“2061年计划”。在报告中,指明了美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使课程保持弹性,实现教育的开放化和教育手段日益现代化等。1993年,克林顿签署并公布了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计划:《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此法案制定了美国教育的八个目标。

  4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文件不断推出。形成多种教育流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文件不断推出。形成多种教育流派。 • 建构主义教育流派(思潮) • 激进、社会建构、信息加工、社会文化、控制论系统观等六种流派 • 后现代主义教育流派 • 人物:法国的福柯系谱学研究方法;法国的利奥塔。 • 教育现象学思潮(美国、加拿大) • 代表人物:荷兰的兰格威尔德;美国的派纳和格鲁梅特(课程理论);加拿大范梅南的《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等。 • 复杂性教育思潮 • 法国的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加拿大的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续集;深度变革》三部曲。以复杂性思维和方法解决教育问题。 • 终身教育思潮 • 全民教育思潮

  45. 前苏联在1984年最高苏维埃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指出:“学校改革的目的也在于消除和克服在学校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不良现象、严重缺点和疏漏。需要完善教育结构,从根本上提高普通教育、劳动和职业训练的质量……”在该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前苏联教育改革的六项具体措施。前苏联在1984年最高苏维埃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指出:“学校改革的目的也在于消除和克服在学校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不良现象、严重缺点和疏漏。需要完善教育结构,从根本上提高普通教育、劳动和职业训练的质量……”在该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前苏联教育改革的六项具体措施。 •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以“新思维”和“公开性”原则为指导,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在前苏联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以“合作的教育学”为代表。

  46. 合作教育学作为一个教育理论流派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前苏联形成的。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莫纳什维利、沙塔洛夫、雷先科娃、谢季宁、伊利英、 沃尔科夫、伊万诺夫等。1986年10月、1987年10月、1988年3月、1988年10月,前苏联《教师报》连续发表了他们四次会晤的四个报告,即:《合作的教育学》、《个性的民主化》、《更新的方法》、《到新学校里去》。在这四个报告中,全面阐述了实验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合作教育学”的理论框架,在前苏联引起了很大震动。其主要思想有:

  47. (一)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 • 合作教育学者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权威,是教育者,是管理者,是教育教学的中心,他们以严格要求为借口,以强制手段——训斥、羞辱,特别是给学生打坏分数、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引起儿童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这样的师生关系很容易扼杀儿童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不喜欢学习,不肯勤奋努力。在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形成了许多冲突和矛盾。 • 实验教师们主张: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 传统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 • 现在应当改为: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呢?首先帮助儿童树立学习动机,获得学习的内部推动力;其次使儿童感受到成功和发展的欢乐;最后是关心差生的发展,把差生转变为优秀生。

  48. (二)关于教学理论与实验 1.进行大单元教学。传统的教学是按教材分成一个个“小份儿”进行的,这样学生对大课题很难形成完整的认识,很难建立前后教材之间的联系,也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 实验教师们通过多年的实验和探索,认为可以把教材加以综合处理,把分割的材料结合成“大单元”来教。例如,沙塔洛夫说,他只需要两节连上的课,就能把一学期内要学的几何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总体的理解。伊利英是教文学的,他用一节课就能把一部大型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性揭示清楚,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这部作品的强烈欲望。

  49. 2.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沙塔洛夫认为,就是既然人类借助各种工具能够减轻体力劳动的负担,那么创造科学的教学方法, 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于是他创立了“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 • 该法是利用纲要信号图表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纲要信号图表是一种用字母、单词、数字或其它符号组成的直观性的教学工具。 • 打死 • 求救 • 东郭先生 狼 • 救 • 吃

  50. 3.超前教学。“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巨大贡献。合作教育学的教师们接受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教学中教师讲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超前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自己。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雷先科娃的超前教学法。雷先科娃的课堂教学包括三部分:复习旧课、讲授新课、预讲新教材。预讲新教材就是在每一节课上,用3~5分钟的时间顺便讲一点下一节课或下周要学的内容,等到讲这些新内容时,学生已不陌生。她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结果使班上没有一个差生。3.超前教学。“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巨大贡献。合作教育学的教师们接受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教学中教师讲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超前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自己。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雷先科娃的超前教学法。雷先科娃的课堂教学包括三部分:复习旧课、讲授新课、预讲新教材。预讲新教材就是在每一节课上,用3~5分钟的时间顺便讲一点下一节课或下周要学的内容,等到讲这些新内容时,学生已不陌生。她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结果使班上没有一个差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