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 田时雨 陈晓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 吴宣富.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 前言.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100 多年来,国内外对王清任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他的唯一著作 《 医林改错 》 ,确为后世集活血化瘀之大成者。该书制方三十三首,除去可保立苏汤、黄芪防风汤及单方等 11 首外,余 22 首皆以活血化瘀为主,用以治疗 50 种血瘀症,兼治 20 种气虚症,应用范围甚广。现就王氏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试探讨如下 :. 补阳还五汤.

lyn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2. 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 田时雨 陈晓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 吴宣富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

  3. 前言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100多年来,国内外对王清任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他的唯一著作《医林改错》,确为后世集活血化瘀之大成者。该书制方三十三首,除去可保立苏汤、黄芪防风汤及单方等11首外,余22首皆以活血化瘀为主,用以治疗50种血瘀症,兼治20种气虚症,应用范围甚广。现就王氏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试探讨如下:

  4.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芪四两(生)  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半  地龙一钱(去土)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  红花一钱 水煎服。

  5.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俱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四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俱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四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

  6. 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7.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8. 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臣,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佐,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臣,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佐,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9.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 • 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 • 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 • 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 • 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

  10. 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 •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 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 • 增强免疫代谢功能,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 增强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 • 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 • 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正相关。

  11. 补阳还五汤临症辩证加减方药34项 •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 • 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 兼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桂枝、生蒲黄。 • 兼有口眼歪斜者加菖蒲、生僵蚕、白附子、全蝎。

  12. 兼有偏头痛者加茺蔚子、钩藤。 • 兼有眩晕者加菊花、蔓荆子、白芷、元胡。 • 兼口禁或唇缓涎出者加钩藤、僵蚕。 • 兼失眠者加知母、茯神、酸枣仁。

  13. 兼血压高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牛膝,芪用量宜少;若血脂高者加山楂、大黄。兼血压高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牛膝,芪用量宜少;若血脂高者加山楂、大黄。 • 兼血压偏低者黄芪宜加量,若其体温升高,可加知母、花粉凉润之品以制之。 • 若半身不遂已久,脉虚缓无力者重用黄芪;若病日不久,邪气仍盛,正气未衰,脉弦有力者不用黄芪为宜;若瘫痪日久,曾用过桃仁、红花、归尾等活血药,效果不明显者可改用水蛭、虻虫等活血药,以破瘀通络。

  14. 若以下肢瘫痪无力为主者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生、功劳叶、千年健、枸杞、川断、牛膝、地黄、山萸肉、锁阳、肉苁蓉;上肢瘫痪为主者加桂枝;右瘫痪加人参、白术,左瘫痪加熟地、杭菊;腰脊无力加枸杞子。若以下肢瘫痪无力为主者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生、功劳叶、千年健、枸杞、川断、牛膝、地黄、山萸肉、锁阳、肉苁蓉;上肢瘫痪为主者加桂枝;右瘫痪加人参、白术,左瘫痪加熟地、杭菊;腰脊无力加枸杞子。 • 弱智体萎软较重者加虎骨、熟地、石决明、龙骨、牡蛎。 • 若肢体寒冷者加肉桂、附子。 • 若肌肉痿缩者加鹿角胶、阿胶、鱼鳔。 • 若痰盛者加天竺黄、南星、桔红。

  15. 若大便秘结者加麻仁、杏仁、枳实、莱菔子、酒大黄或蕃泻叶冲茶.若大便秘结者加麻仁、杏仁、枳实、莱菔子、酒大黄或蕃泻叶冲茶. • 兼大便失禁者加熟地、山萸肉、肉桂、五味子;小便不利者加车前草、旱莲草。 • 兼有自汗而气短、脉虚弱缓或先天不足者加倍黄芪或人参、鹿茸、熟地。

  16. 兼关节痛而脉促者加乳香、没药。 • 若肝火盛而脉弦数口苦者加龙胆草、山栀、黄芩.。 • 若伤阴者(舌质红、无苔、脉细数)加白薇、麦冬、玉竹。 • 若痰湿重者(苔腻、脉滑)加菖蒲、天竺黄、霍香、青皮。

  17. 若心下痞(自觉胃脘部痞闷不适)而气不利者加台乌、青皮。若心下痞(自觉胃脘部痞闷不适)而气不利者加台乌、青皮。 • 若纳少胸闷者加枳壳、陈皮、白术。 • 若心下痞而善太息者加人参。

  18. 若脉浮弦数而心烦失眠者加山栀、炒枣仁。 • 若口淡无味,饮食不香加党参、白术、云苓、半夏、陈皮、甘草。 • 口干,口内常有甜味,饮白水也甜系脾蕴湿热,加霍香、山栀、石膏、防风、甘草。

  19. 如果原方剂中加上蜈蚣、全蝎、白附子则疗效更佳。如果原方剂中加上蜈蚣、全蝎、白附子则疗效更佳。 • 呃逆,用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 深静脉血栓症,加乳香、没药、蒲公英、连翘、党参、牛膝等。

  20. 血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郁金、龟板。 • “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平衡气血,科学地调节被破坏了的身体阴阳平衡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补阳还五汤,来重建人体的内环境,年过半百之人,在秋、春季服该方药10-15剂,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腰腿关节病。

  21. 补阳还五汤古方新用 近年来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取得可佳的疗效,现概述如下: • 血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龟板或石菖蒲、郁金、天竺黄、胆南星等。 • 脑动脑脉炎:加胆南星、天竺黄、菖蒲、全蝎、麦冬、陈皮等。

  22. 脑萎缩:加首乌、云苓、白术、半夏、莪术、杞子、生龙骨、生牡蛎。脑萎缩:加首乌、云苓、白术、半夏、莪术、杞子、生龙骨、生牡蛎。 • 小儿病毒性脑炎致偏瘫。 • 帕金森病:加僵蚕、牛膝、勾藤、菊花、陈皮、生石决明。 • 多发性硬化、急性脊髓炎。

  2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加天麻、刺蒺藜、丹参、葛根素注射液。 • 深静脉血栓形成:加牛膝、鸡血藤、忍冬藤、水蛭。 • 血栓性深静脉炎(脉痹):加苍术、茯苓、牛膝、鸡血藤、土鳌虫、甘草。

  24. 输液性静脉炎:加桑枝、桂枝、羌活、威灵仙、蒲公英。输液性静脉炎:加桑枝、桂枝、羌活、威灵仙、蒲公英。 • 雷诺氏病:加桂枝。 • 面神经炎:加僵蚕、全蝎、附子或勾藤、陈皮。

  25.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有机磷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加鸡血藤、茯苓、桂枝、蜈蚣。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有机磷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加鸡血藤、茯苓、桂枝、蜈蚣。 • 糖尿病致周围神经病:加牛膝、穿山甲、丹参。 • 糖尿病肢端坏死:加路路通、益母草、玄胡、牛膝。

  26. 坐骨神经痛:加党参、全蝎、蜈蚣、丹参、羌活、乳香、没药。坐骨神经痛:加党参、全蝎、蜈蚣、丹参、羌活、乳香、没药。 • 颈椎病:加葛根、菟丝子,如风寒痛加桂枝、附子、细辛。 •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加鸡血藤、威灵仙、羌活、独活、牛膝。

  27. 类风湿性关节炎:加丹参、乌梢蛇、全蝎、蜈蚣、穿山甲、威灵仙、羌活、独活。类风湿性关节炎:加丹参、乌梢蛇、全蝎、蜈蚣、穿山甲、威灵仙、羌活、独活。 •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去赤芍,加天麻、勾藤、乳香、没药、党参、茯苓、白花蛇、甘草。 • 肩关节周围炎:青风藤、威灵仙。 • 冠心病(胸痹):加丹参、党参、半夏、薤白、山楂。 •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加瓜蒌、薤白、枳实、半夏。

  28. 慢性肺心病:加瓜蒌、黄芩、川贝、桑白皮。 • 低血压症:加丹参、桂枝。 • 高脂血症:加泽泻、虎杖、首乌、决明子、山楂。 • 肾病综合症(水肿型):加丹参、水蛭、益母草、半枝莲。 • 慢性肾炎:加蝉蜕、益母草、杞子、甘草。

  29. 前列腺肥大(癃闭):加王不甾行、泽兰、牛膝、鱼腥草、三七。前列腺肥大(癃闭):加王不甾行、泽兰、牛膝、鱼腥草、三七。 • 遗尿症:加太子参、桑螵蛸、制香附、牛膝、杜仲、复盆子、陈皮。 • 阳萎:加十二至丸、炮穿山甲或枣皮、泽泻、女贞子、淫羊藿、首乌。

  30. 糖尿病:加山药、知母、黄精;合伴周围神经病加蜈蚣、桂枝、鸡血藤。糖尿病:加山药、知母、黄精;合伴周围神经病加蜈蚣、桂枝、鸡血藤。 • 消化性溃疡:临症加味。 • 汗出:加煅龙骨、牡蛎、制附片、鹿角霜、莪术。

  31. 慢性荨麻疹:加荆芥、全蝎、防风或疾藜、防风。慢性荨麻疹:加荆芥、全蝎、防风或疾藜、防风。 • 结节性红斑:加牛膝、苍术、板兰根、黄柏。 • 带状疱疹:加车前子、龙胆草、甘草。 • 黄褐斑:加远志、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甘草。

  32. 慢性阑尾炎脓肿:腹痛加玄明索、白芍、败酱草;包块大加穿山甲、莪术;身热大便干燥加大黄、山栀、蒲公英;脾虚畏寒、食欲不振加党参、附片、白术、焦山楂。慢性阑尾炎脓肿:腹痛加玄明索、白芍、败酱草;包块大加穿山甲、莪术;身热大便干燥加大黄、山栀、蒲公英;脾虚畏寒、食欲不振加党参、附片、白术、焦山楂。 • 腹部外伤:加 虫、甘草。

  33. 胸部外伤:加 虫、枳壳、陈皮。 • 脑部外伤:泽泻、茯苓、木通、葶苈、牛膝。 • 四肢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加 虫、甘草。 • 周围神经断裂吻合术后。 • 脑外伤后综合征。

  34.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加生蒲英。 • 视网膜动脉硬化性眼底出血:临症加味。 • 美尼尔氏病:加菊花、益母草、勾藤、竹茹、代赭石。 • 慢性肥大性鼻炎:加辛夷、贝母、白芷。 • 慢性扁桃体炎:加桔梗、牛蒡子。 • 慢性盆腔炎:加丹皮、三棱、鱼腥草、甘草。

  35. 子宫内膜异位症。 • 不孕症:加巴戟肉、鹿角霜、制香附、紫石英、蛇床子。 • 肿瘤:乳腺瘤术后上肢肿胀加路路通、炮山甲、肿瘤化疗或放疗后加蜈蚣、威灵仙、鸡血藤、丹参。

  36. 笔者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包括TIA)及出血性中风恢复期、脑外伤、脑炎、植物状态、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脊髓炎、脊髓血管疾病、间歇跛行、雷诺氏病、深静脉血栓症、脉管炎、多发性神经病、肿瘤术后或化疗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等,亦取得满意之疗效。笔者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包括TIA)及出血性中风恢复期、脑外伤、脑炎、植物状态、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脊髓炎、脊髓血管疾病、间歇跛行、雷诺氏病、深静脉血栓症、脉管炎、多发性神经病、肿瘤术后或化疗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等,亦取得满意之疗效。

  37.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