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地理国情 普查基本统计 技术规定及方法

地理国情 普查基本统计 技术规定及方法. 湖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 2014 年 3 月. 汇报内容. 基本统计单元. 基本统计指标. 基本统计内容. 统计分析的目标及任务. 基本统计 成果数据规格要求. 二. 三. 四. 一. 五. 一、总述.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地理国情 普查基本统计 技术规定及方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 技术规定及方法 湖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 2014年3月

  2. 汇报内容 基本统计单元 基本统计指标 基本统计内容 统计分析的目标及任务 基本统计成果数据规格要求 二 三 四 一 五

  3. 一、总述 •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普查的目的是查清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国发〔2013〕9号文的要求

  4. 一、总述 高丽副总理对统计分析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普查获取的海量数据,运用纵向分析、横向分析、类比分析等方法,加强对成果的深度开发,寻找规律性,预测趋势性,客观反映我国的国土空间布局、生态协调程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高丽副总理对统计分析的要求

  5. 一、总述 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国情普查要素向地理国情信息转化和提升,并与经济社会信息相融合,反映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必要手段和阶段,对于推广普查成果应用、推动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统计分析在地理国情普查中的作用

  6. 一、总述 1 统计分析的目标 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是以地理国情信息普查数据形成的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基于不同统计单元,对自然、人文等地理国情要素进行统计和分析。 • 形成反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表、交通网络、居民地及设施、地理单元等地理国情内容基本状况的基础地理国情信息; • 形成地表资源分布与利用、生态协调性、城镇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经济潜能等地理国情指数; • 从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形成反映地理国情信息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地域差异的地理国情分析评价报告,客观准确地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化趋势。

  7. 一、总述 对地理国情普查要素的基本描述性内容进行统计及汇总,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基于地理国情普查要素的点、线、面等几何特征类型和地理实体对象,完成展现地形地貌、植被覆盖、荒漠与裸露地、水域、交通网络、居民地及设施、地理单元的基本数量、位置、密度、形态等内容的统计汇总。 • 地形地貌统计汇总 • 植被覆盖统计汇总 • 水域统计汇总 • 荒漠与裸露地表统计汇总 • 交通网络统计汇总 • 居民地及设施统计汇总 • 地理单元统计汇总 2 统计分析的任务 — 2.1基本统计汇总

  8. 一、总述 在基本统计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等部门专题数据,运用综合统计分析模型和方法,对地理国情普查要素的物理结构、空间关系及差异特性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用来反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荒漠与裸露地、水域、交通网络、居民地及设施等要素的: • 地表要素空间分布 • 地表覆盖格局 • 地面覆盖程度 • 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 地面交通通达性 • 地表要素空间相关性 2 统计分析的任务 — 2.2综合统计

  9. 一、总述 在基本信息统计分析和综合信息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等部门专题数据,运用综合统计分析模型和方法,从生态文明、城镇发展、区域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得出综合反映国家关注的地理国情指数,基于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维度测量地理国情综合状况。 地理国情指数包括: • 资源分布与利用 • 生态协调性指数 • 城镇发展指数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 • 区域经济潜能指数 2 统计分析的任务 — 2.3地理国情指数

  10. 一、总述 基于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汇总和综合统计分析成果,结合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资源分布、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社会民生等角度,基于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维度测量地理国情综合状况。综合评估自然和人文地理国情要素的现状,形成地理国情分析评价报告,反映国家重大战略、重要工程实施状况和效果,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 • 资源分布与利用 • 生态协调性 • 城镇化发展 • 基本公共服务布局均等化 • 区域经济发展 2 统计分析的任务 — 2.4专题分析评价

  11. 一、总述 关于基本统计 • 基本统计汇总是统计分析的基础环节,对地理国情普查要素的基本描述性特征进行统计及汇总。 • 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基于地理国情普查要素的点、线、面几何特征类型和地理实体要素,完成展现地形地貌、植被覆盖、荒漠与裸露地表、水域、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7大类型要素的基本数量(个数、长度、面积等)、位置、范围、密度等21个指标的统计汇总,形成基础地理国情信息。 • 发挥测绘优势,保证成果科学可靠。在充分试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 • 统一的数学基础(CGCS2000) • 科学的指标体系 • 优化的统计模型和算法

  12. 试验 长度/面积指标的计算考虑CGCS2000的椭球面长度/面积,不计算投影面积。原因: • 能够实现CGCS2000坐标系下任意封闭区域的高精度面积计算; • 不需要考虑复杂的跨带问题及投影变形带来的长度/面积变化,计算结果唯一,相较投影面积计算更简捷; • 结果与投影长度/面积可比,误差不超过万分之8(长度)、万分之6(面积)。 6度带区域 3度带区域

  13. 试验 考虑实际地形起伏,结合高精度DEM对表面长度/面积进行精确量算。原因: • 表面长度/面积能更精确表达地表要素实际长度/面积; • 地形起伏越大的地区,与长度/面积差异越大; • DEM分辨率越高,精确度越高 结论:表面积与面积差量超过40%;5米和25米分辨率计算的面积差量在10%左右;分辨率越高对于地形复杂的地区来说,面积差异越大。

  14. 二、基本统计单元 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 规则地理格网单元 • 省级行政区划单元 • 地市级行政区划单元 • 县级行政区划单元 • 城市中心城区 • 其他特殊行政管理区 • 10KM*10KM格网 • 1KM*1KM格网 • 100M*100M格网 • 主体功能区 • 开发区、保税区 • 自然、文化保护区 • 自然、文化遗产区 • 风景名胜区、旅游区 • 森林公园 • 地质公园 • 行、蓄、滞洪区 • 地形单元 • 地貌单元 • 流域单元 • 湿地保护区 • 沼泽区 自然地理单元 社会经济区域单元 统计分析的单元

  15. 二、基本统计单元 按照规则地理网格单元、行政区划单元、地形单元等大类单元,对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进行基本统计。 规则地理格网在此指直角坐标格网,即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直角坐标系统,将地表区域投影到平面上,按一定的纵横坐标间距和统一的坐标原点对地表区域进行划分。 • (2)对规则地理格网的要求 • 格网划分与编码执行《GB/T12409-2009 地理格网》; • 全国范围内主要采用10km*10km、1km*1km两种格网类型,城市中心城区增加100m*100m格网类型; • 下发的格网数据作为统计单元仅统计格网单元内要素的长度、面积、个数等数量指标; • 格网数据统一制作下发。 • 规则地理格网单元大小 • 10km*10km格网 • 1km*1km格网 • 100m*100m格网 1 规则地理网格单元

  16. 二、统计单元 格网1km 格网100m 1 规则地理格网单元

  17. 二、统计单元 • 主要包括: • 省级行政单元 • 地、市、州、盟行政单元 • 县级行政单元 • 城市中心城区 • 其他特殊行政管理区 2 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

  18. 二、统计单元 主要包括: 地形单元 高程带 坡度带 地形单元按照分级规定经过数据预处理从DEM中提取。 3 地形单元

  19. 二、基本统计单元 • 高程带 • 全国高程分级(<50m、[50m,100m)、[100m,200m)、[200m,500m)、[500m,800m)、[800m,1000m)、[1000m,1200m)、[1200m,1500m)、[1500m,2000m)、[2000m,2500m)、[2500m,3000m)、[3000m,3500m)、[3500m,5000m)、[5000m-)进行高程带划分(14级)。 • 坡度带 • 全国坡度分级[0°,2°)、[2°,3°)、[3°,5°)、[5°,6°)、[6°, 8°)、[8°,10°)、[10°,15°)、[15°,25°)、[25°,35°)、[35°-)进行坡度带划分(10级)。 • 结合区域地形特点,高程带、坡度带的划分可根据实际区域情况而做细分。 地形单元 3 地形单元

  20. 二、统计单元 3 自然地理单元—坡度带

  21. 三、统计指标 针对自然和人文两种普查对象,按照几何特征类型划分为点、线、面以及实体对象,进行要素个数、长度、面积、密度、占比、高程、范围等基本指标的统计。 1 点状要素

  22. 三、统计指标 • 1.1 个数 统计单元内点状要素的个数,反映其数量特征。 • 1.2密度 统计单元内点状要素个数与统计单元面积的比值,反映其空间聚集情况。 统计单元内有n类统计对象,相应的个数为 ,统计单元的面积为S,对于第 类对象: 点状要素密度: 1 点状要素

  23. 三、统计指标 • 1.3 距离 CGCS2000参考椭球面上两点之间的大地线长度。 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 • 1.4 交通距离 连通道路网络的两个点之间的长度。基于常用的最短路径路由算法——戴克斯特拉(Dijkstra)算法,寻找最短距离下的路径长度,再利用长度计算方法分段计算每个路径的长度并累加求和,即可得到交通距离。 1 点状要素

  24. 三、统计指标 1 点状要素

  25. 三、统计指标 2 线状要素

  26. 三、统计指标 • 2.1 密度 统计单元内线状要素长度总和与统计单元面积的比值,反映其密集特征。 统计单元内有 n类统计对象,相应的长度为 ,统计单元的面积S,对于第 类对象 线状要素密度: 2 线状要素

  27. 三、统计指标 • 2.2 长度 线状要素在CGCS2000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详见附录B长度计算。 2 线状要素

  28. 三、统计指标 • 2.3 表面长度 以CGCS2000参考椭球面为基础并考虑实际地形起伏沿地球表面累积的线状要素的长度,见附录C表面长度计算。 2 线状要素

  29. 三、统计指标 2 线状要素

  30. 三、统计指标 3 面状要素

  31. 三、统计指标 • 3.1 个数 统计单元内面状要素的个数。 • 3.2 面积 统计CGCS2000参考椭球面上面状要素的面积。计算公式参见附录B。 • 3.3 表面面积 以CGCS2000参考椭球面为基础并考虑实际地形起伏沿地球表面累积的面状要素的面积。计算公式参见附录C。 3 面状要素

  32. 三、统计指标 • 3.4 占比 统计单元内面状要素面积总和与统计单元面积的比值。 统计单元内有N类统计对象,每类总面积为 ,统计单元的面积为S,对于第 类对象: 占比: • 3.5 构成比 统计同一统计对象内部的构成,即子类占其父类的比重。比如园地、林地的面积各占植被覆盖面积的比重。 统计单元内有N类统计对象,每类总面积为 ,对于第 类对象: 面积构成比: 3 面状要素

  33. 三、统计指标 • 3.4 占比 • 3.5 构成比 3 面状要素 林地 38% 林地 60%

  34. 三、统计指标 • 3.6 四至坐标 最北点 经度119°42′31″ 纬度32'08′11″ 计算行政区划单元(面)等的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点的坐标。其中,最东点坐标是 坐标(用经度表示)处于最大时的点的坐标;最西点坐标是 坐标(用经度表示)处于最小时的点的坐标;最南点坐标是 坐标(用纬度表示)处于最小时的点的坐标;最北点坐标是坐标(用纬度表示)处于最大时的点的坐标。 最东点 经度119°53′41″ 纬度32°03′51″ 最西点 经度119°23′42″ 纬度31°54′46″ 3 面状要素 最南点 经度119°43′45″ 纬度31°43′55″

  35. 三、统计指标 • 3.7 东西和南北长度 地理单元东西方向长度和南北方向长度。利用四至坐标计算的结果,南北长度为最北、最南点之间在CGCS2000参考椭球面上的子午线长度;东西方向长度为最东、最西点之间低纬度点的平行圈弧长。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 • 3.8 平均高程 统计单元内的所有高程点的平均值。 计算公式如下: N为统计单元内栅格个数, 为第K点的高程。 3 面状要素

  36. 三、统计指标 • 3.9 最高高程 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取地理单元的最高高程。 • 3.10 最低高程 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取地理单元的最低高程。 3 面状要素

  37. 三、统计指标 • 3.8 平均高程 • 3.9 最高高程 • 3.10 最低高程 最大高程 平均高程 3 面状要素 最小高程

  38. 三、统计指标 • 3.11 地表平整系数 地理单元面积与地表表面面积的比值,反映地表的粗糙程度。 计算公式为: 为单元内的椭球面积, 为单元内的表面面积。 3 面状要素

  39. 三、统计指标 3 面状要素

  40. 三、统计指标 4 实体要素

  41. 三、统计指标 • 4.1 个数 统计单元内地理实体的个数。 • 4.2 长度 统计线状地理实体在CGCS2000参考椭球面上的长度。计算公式参见附录B。 • 4.3 面积 统计面状地理实体在CGCS2000参考椭球面上的面积。计算公式参见附录B。 4 实体要素

  42. 三、统计指标 4 实体要素

  43. 四、统计内容 基于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统计高程带、坡度带及地貌类型的面积、表面面积及占比,统计单元最低高程、最高高程、平均高程、地表平整系数,反映地形地貌的分布特征。 1 自然地理要素—地形地貌

  44. 四、统计内容 1 自然地理要素—地形地貌

  45. 四、统计内容 1 自然地理要素—地形地貌—试点成果

  46. 四、统计内容 基于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地形单元和规则地理格网单元,统计植被覆盖(耕地、林地、园地、草地)类型的表面面积、面积、占比及构成比,反映各类型植被覆盖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 2 自然地理要素—植被覆盖

  47. 四、统计内容 2 自然地理要素—植被覆盖

  48. 四、统计内容 2 自然地理要素—植被覆盖

  49. 四、统计内容 2 自然地理要素—植被覆盖

  50. 四、统计内容 2 自然地理要素—植被覆盖--格网

More Related